絲上繡世界,木裡雕乾坤;非遺技藝煥發生機

2020-11-18 網易新聞

2020-11-16 10:02:43 來源: 金羊網

舉報

  金羊網訊 記者薛仁政、林添傑攝影報導:潮繡和潮州木雕是潮州極具代表性的兩種傳統技藝,也都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1月13日,金羊網記者跟隨中新社、中國日報、新華網等央媒以及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東廣播電視臺、新快報等省級主要媒體一行探訪了潮繡與潮州木雕的展覽館,欣賞精美的潮繡與木雕工藝品,並了解其工藝的發展傳承情況。

  賦予藝術品生命的傳統技藝

  粵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潮繡是粵繡中的重要派系。潮繡始於唐代,風格形成於明清時期,發源並流行於潮汕地區,在全國各繡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潮繡有著非常強烈的地方特色,作品紋理清晰,金銀線鑲,拖地墊高,色彩濃豔,尤其是有著立體浮雕效果的墊高繡法獨異於其他繡法。

  

  圖為潮繡花朵

  在潮繡博物館中,記者看到了諸多潮繡作品。博物館內,一幅《百子圖》尤為奪目。這幅潮繡作品長兩米有餘,在綢緞背景上繡出了亭臺樓閣和99名玩耍嬉戲的孩童。孩童們有的滾鐵環、有的在蹴鞠,還有的三三兩兩鬧作一團相互追趕,每一個孩子的神態動作、衣著服飾都不盡相同,令人目不暇接。整體畫作構圖巧妙,山水石景、嬉戲的孩童、雕梁畫棟的亭臺樓閣,在潮繡立體浮雕一般的繡制下由遠及近,層次分明,令人仿佛置身其中。上得博物館二層,一條栩栩如生的金龍魚映入眼帘。這幅作品用到了獨特的雙面刺繡的手法,在一幅絲綢上繡出了魚的正反兩面,翻轉整幅作品可以看到魚身鱗片錯落有致、閃閃發光,仿佛一條活著的魚跳動在絲綢上。除此之外,還有諸多仙鶴、菊花、猛虎等作品,製作精良,令人大開眼界。

  

  圖為雙面潮繡丹頂鶴

  這些優秀作品的製作人是廣東省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潮繡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康惠芳女士。康惠芳已經73歲了,從藝長達58年。多年來她致力於潮繡的發展事業,一邊進行創作,一邊進行潮繡技術的創新,兩面繡金龍魚就是她繡法創新的得意之作。

  

  圖為潮繡老虎

  與潮繡相類似,潮州木雕也是一種始於唐代、興盛於明清的木藝雕刻技法,是中國民間傳統木雕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樟木為主要原料,雕刻技法多種多樣,通過鑿粗胚、細雕刻、髹漆貼金三道工序,製作出層次分明、金光奪目的木雕作品。潮州木雕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金子松先生是其代表性傳承人物。

  

  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雕刻的傳承人,金子松

  在金先生的作品展示區,記者看到種類繁多、做工精巧的雕刻作品。展品以蝦蟹、神話人物、梅蘭竹菊等寓意吉祥的傳統題材為多,其中尤以蝦蟹為最。金先生雕刻的蝦蟹體型健碩,競相爭鬥,雖是木雕卻顯得活力十足。最大的一件蝦蟹題材木雕作品高度近兩米,由一整塊木料雕刻而成,瓜果、蟹簍、蝦蟹堆疊而上,相互支撐、精細巧妙。細長的蝦足、扭曲的蟹簍、盤桓的枝葉都是精雕細琢而成,仿佛他們本就存在,只是金先生將他們從木塊中拿了出來,令人讚嘆不已。堅硬的木塊,仿佛真的有了生命。

  

  圖為金子松雕刻的神話人物題材作品

  非遺傳承路上煥發生機

  據了解,潮繡和潮州木雕作為潮州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發展上都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一方面,資金是制約工藝傳承的主要因素。康惠芳與金子松都提到,目前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出售自己之前的作品,但是受制於作品生產周期長、單價較高,嚴重製約了資金的流通。有限的資金還要投入到作品的創作、店面的維持和學員的培訓中。

  

  圖為學習潮繡的年輕人

  另一方面,工資待遇原因導致願意投入學習的後輩青年數量不足。據康惠芳介紹,目前她帶的傳承人數量並不多,且缺乏年輕人,潮繡的技藝面臨著傳承人青黃不接、學習者創作能力不足的局面。願意學潮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有天賦、能堅持下來的人很少。金子松也說道,自己帶徒弟四年為一個周期,但是很少有人能堅持下來,即使是他的兒子也有自己的工作,只拿木雕當作愛好,甚少創作。

  儘管如此,傳承人們也並沒有放棄,他們仍然在想方設法地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來。康惠芳積極地前往學校講學,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潮繡,愛上潮繡;金子松則開始製作一些周期較短、工藝相對簡單的雕刻作品用以出售,回籠資金。記者在兩位傳承人的工作坊中也看到,儘管人數較少,但仍有一些年輕人在認真地學習,他們或許就是下一位傳承技藝的大師。

  苦心人,天不負。在機械化、信息化的現代社會中能夠有傳統手工技藝得以保存延續,靠的是非遺傳承人們的熱愛和堅韌,是無數願意保護非遺傳承的人的共同努力。

  

  圖為潮州木雕藝術研究所牌匾

  俗話說,好酒不怕巷子深。隨著潮繡和潮州木雕知名度的提升,相信未來有更多的人願意投入到非遺的學習和傳承當中,精美絕倫的非遺工藝製品值得人們用心收藏。

  來源:金羊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借產業發展 藏香製作技藝傳承發揚  走進拉薩市尼木縣吞達村,家家戶戶都有香氣溢出,藏香製作手工技藝在這裡傳承了1300多年。近年來,尼木縣通過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發藏香主題旅遊景點、景區,以旅遊業帶動藏香產業發展,為村民們脫貧致富帶來了機遇。
  • 傳統非遺X時尚大秀,非遺竟然這麼潮!
    秀場上,各大時尚品牌紛紛登上T臺,展示著新時代的中國設計之力。其中格外令人眼前一亮的,是30多套與貴南藏繡跨界合作的高級定製服飾。貴南藏繡,又稱貴南針線,是貴南地區藏、漢等民族婦女以藏族裝飾圖案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刺繡技藝,過去主要用於民族服飾上,深藏於農家大院。2012年,貴南藏繡被列為青海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十日談丨第六季收官:新生代,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黃葉紛飛,紅葉漫天秋風漸走漸遠在這個秋天即將落幕的時節十日談第六季也迎來了本季的收官「非遺星球十日談」視頻公開課第六季邀請了10位非遺行業裡的新生代他們在直播中講述這條路上堅守的故事11.10 讓自然的美好如漆而至我們在雲南漆藝傳習人、「柒拾叄漆器」創始人李俊鋒老師的直播中,看到來自雲南的80後如何另闢蹊徑,在漆器的技術基礎上大膽突破、跨界融合,闖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讓大漆從自然回到自然。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房間裡,牆圍上、枕頭上、炕上,凡是有可能蓋的單子上都會繡上圖案,整個屋子就像一個「花」的世界。他說,這表明了青海繡女對刺繡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陳玉秀:走富有地域民族特色之路說起枕頂,不得不說西寧市河湟刺繡傳承人陳玉秀。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明《五溪蠻圖志》載苗族「昔以楮木皮為之布,今皆用絲、麻染成,五色,織花綢、花布裁製服之。」,「男女皆戴銀耳環,尺圍大,皆跣足。」廣西苗族服飾因各支系居住地不同,有的服裝質地、款式、紋樣相似,有的相差較遠。
  • 傳承國家級非遺技藝,煥發老字號新活力大型活動回首
    1月20日上午,在瀋陽鹿鳴春鐵西店召開了《禮讚鹿鳴春建店90周年,傳承國家級非遺技藝 煥發老字號新活力大型活動》。會上,各位領導與專家學者、烹飪大師們對如何傳承國家級非遺技藝、煥發老字號新活力,以及對於鹿鳴春90周年的輝煌歷程發表感言。來賓們還參觀了鹿鳴春非遺遼菜烹飪技藝展和珍藏歷史文獻展。
  • 非遺美食 守正創新煥發新生
    2016年,綠柳居素菜技藝入選第四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同時入選的還有永和園小吃麵點技藝、馬祥興清真菜技藝以及江蘇酒家京蘇大菜技藝等。4年過去了,記者了解到,以綠柳居素食技藝為代表的非遺美食在傳承精湛技藝和醇香美味的同時,正迎合時代發展紅利,用一系列守正創新舉措,煥發新生機。
  • 潮州:看千年潮府古城的非遺特色
    其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聞名遐邇。11月12日-14日,南方網記者跟隨「文化建設」主題採訪團來到潮州,體驗這座千年潮府古城的非遺特色。市非遺展覽館:627件非遺作品供觀賞在潮州,潮劇、潮繡、潮州木雕、潮州功夫茶可謂家喻戶曉。
  • 非遺|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第六代傳承人,內蒙古自治區非遺項目蒙古族皮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族工藝美術大師賈宏偉根據自己的構思,採用草原上等黃牛皮,發明公開了一種皮雕畫的製作工藝,其包括以下工藝步驟:1)選皮;2)潤溼;3)描繪踏圖;4)敲壓輪廓淺浮雕;5)染色;6)鑲嵌填充立體效果;7)裝裱。
  • 會寧民間藝術大師李松霖用金屬繡雕重現《清明上河圖》
    他不僅喜歡玩刀,還喜歡在金屬板上用刀作畫……他的名字叫李松霖,是白銀市民間藝術大師。近日,記者在採訪時獲悉,李松霖耗時三年多,運用自創的金屬繡雕技法精心摹刻創作的巨幅力作《清明上河圖》已於日前完美收官。
  •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啦
    中國山東網訊 為積極推動濟南市非遺活態傳承,有效緩解部分非遺項目後繼無人的困境,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不斷加強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的支持力度,連續三年開展了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階段性成果頗為顯著。
  • 非遺廣東|「鬼斧神工」——核雕(廣州欖雕)
    清代是廣州欖雕發展的鼎盛期,雕刻名家輩出,作品成為珍貴貢品,工藝之高超精湛,至今未能企及。民國27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欖雕從此日趨萎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逐漸恢復,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更呈現欣欣向榮景象,僅新塘藝雕廠的欖雕成品,年產量最高曾達到七萬多件。
  • 赫山記憶·非遺③|益陽繡花鞋:飛針走線 繡出錦繡歲月
    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她自15歲起師從其母學習手工藝繡花鞋製作技藝,四十多年來,查閱了大量關於鞋履文化的書籍,對手工藝繡花鞋製作技藝的傳承與研究創新從未間斷。小小繡履 內有大乾坤「做鞋比做衣服難。」胡寶橋向記者介紹,一雙普通的繡花鞋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需一個熟手製作7到10天。
  • 繡針穿歲月,彩線繪非遺
    那會兒我才上初三。1975年媽媽從北京手飾廠和北京戲裝廠接了一批京劇演員穿的戲裝拿回家裡刺繡。」吳蘭春回憶說。年紀尚小的小姑娘起了好奇心,便拾起繡針偷著繡了幾針。後被媽媽發現,非但沒有責怪她反而開始教她技術。那時剛趕上改革開放,吳蘭春的父母便申請並得到街道聯社領導的支持,成立了朝外刺繡廠,後來改名為燕都刺繡廠。做為京繡第四代傳人的吳蘭春還外出專門學習了美術設計和服裝設計,使她再插上一隻藝術的翅膀。
  • 寶馬中國文化之旅 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秘密在於服飾背後,都有著湖南非遺項目——大布江拼布繡的巧妙點綴。一邊是線條流暢、風格簡約的現代審美,一邊是鄉土濃鬱的原生態造型藝術,一中一洋的碰撞讓人們看到了傳統民間手工藝在今天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7月26日,2017「寶馬中國文化之旅」湖南非遺探訪車隊從長沙啟程。
  • 48歲滿繡非遺傳承人,耗時一個月,打造精美BJD娃衣
    都說繡著「富貴牡丹」的旗袍不夠時尚,但是在潮流玩具裡融入非遺元素,是不是也蠻有格調?今天,比耶想給大家介紹一位別具匠心「娃圈太太」(製作BJD娃娃服飾的人)——48歲的桑菊,滿族刺繡的非遺傳承人,正在用年輕人喜愛的新潮玩法,實現著傳統技藝的「破圈」之旅。「滿繡」是滿族人刺繡的簡稱,因其獨特、精細的技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匠心」鑄就 讓非遺和傳統技藝變身「潮品」
    小小剪紙把南京美景帶到世界各地;六合農民畫印上了時尚潮包和行李箱;南京雲錦被點綴在歐洲的高級家具上……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幾千年的歷史沉澱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燦若星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流傳在民間的優秀傳統手工技藝。如何把藏在時光深處的傳統技藝發揚光大,讓它們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 在玉器上做工筆畫的神奇技藝:遊絲毛雕
    提起漢代玉器工藝特點,我們想到最多的是粗獷而不粗糙的"漢八刀"工藝,但其實漢代還有一種非常有特色,且讓現代人一直都捉摸不透的技藝——遊絲毛雕。但是遊絲毛雕的"毛"卻不是指毛髮一類圖案,雖然乍一看遊絲毛雕的技法特點應該是應用在刻畫毛髮這些細微之處,但其實像是獸紋的五官輪廓線、肢體屈曲部分、服飾褶皺處、雲紋、幾何紋、花枝紋、網格紋、細微文字等刻畫上,皆有應用到遊絲毛雕的地方。遊絲毛雕的"毛"其實要在將玉器細節放大六十倍以上的情況下才能體會得到。
  • 她是"海南雙面繡第一人" 珍藏著「世界上最早的超短裙」!
    她沒想到的是,下崗後的她,就靠這個「雙面繡」技藝,不但成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繡出的一幅幅黎錦供不應求,如今還到處收徒講課。  「我的雙面繡技藝是跟我姑媽學的。」符秀英說,2005年11月,她的丈夫符育邦因心肌梗塞突然病逝,自己又是下崗女工,兩個女兒還在上學,命運給了她重重一擊,生活壓力驟然增加。在最無助的日子裡,她回到牙叉鎮儋州村看望80多歲的大姑媽。
  • 完全免費,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啦
    目前,2020年濟南市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已經正式啟動。作為錫雕項目保護單位,濟南市文化館(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推薦的項目傳承人王聖良成功入選該工程,現面向社會免費公開招聘學員。王聖良,男,1960年出生,濟南市萊蕪區人,錫雕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