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蘇繡走進威尼斯雙年展

2021-02-19 中國藝術報

姚惠芬

蘇繡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的「創變重生」

——蘇繡走進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啟示錄

谷疏博

「看到展出的作品後,很多人都豎起了大拇指。西方人表達情感都是很外露、直率的,當他們得知我是作品的創作者時,甚至會激動地跪在我的面前,要來看看我的手,摸一下我的手。他們說只有『跪』這個動作才能表達自己對崇高藝術的敬畏之情,他們不可思議於怎樣的一雙手可以創造出這樣的藝術。」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傳承人姚惠芬講到她在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上的經歷,非常興奮與激動;這也是蘇繡作為傳統民間手工藝首次進入國際級藝術殿堂。

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這些讚賞與感嘆背後,凝結著的是琴芬繡莊48位繡娘的智慧與心血——34幅參展作品,3個月內需全部完成,每天工作近20小時,同時還面臨著當代藝術新理念、新思想的衝擊。

「整個創作過程實在是太痛苦了,非常折磨人。」很令人驚訝,姚惠芬、姚惠琴姐妹會以這樣一句話來總結參展作品的籌備過程。針對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主題「不息」,策展人邱志傑選擇了蘇繡大師姚惠芬、皮影大師汪天穩兩位民間藝術代表與當代藝術家鄔建安、湯南南進行合作。在傳統民間藝術和當代藝術的結合中,不可避免將會出現各種衝突和問題,這樣的衝突不僅出現在藝術的形式差異之間,更體現在思維模式的不同之間。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參展作品《精衛填海系列》(刺繡) 姚惠芬

「我們第一次與當代藝術家鄔建安老師合作、帶領著繡娘團隊來繡制這次的作品,雖然還是傳統的題材,用的還是古老的針法,但是創作的理念已經和我們之前簡單的複製完全不同了:鄔老師對傳統蘇繡有顛覆性的要求,我最初其實很難接受。他的創作理念跟我做了幾十年刺繡的習慣是不一樣的,所以剛開始我整個人完全是焦慮的。」姚惠芬感慨地說。

除卻亂針法,蘇繡的傳統針法一共有四五十種,每一個傳統的作品中僅會使用到三至五種針法。而鄔建安要求姚惠芬團隊將這些所有能想到的傳統針法展現在同一張作品中,並且局部的邊緣位置的不同針法要對立,這對姚惠芬和她的團隊來說無疑是個極大的挑戰。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參展作品《精衛填海系列》(刺繡) 姚惠芬

「針法與針法之間的組合,每個局部的邊緣都要對立,要矛盾——不像傳統的蘇繡一定要柔和,要看著舒服,鄔老師要求每一幅作品都有50多種針法,每一個局部都要非常精緻,針法又要完全不同,我們幾乎把所有的針法都用盡了。」姚惠芬說。中華傳統文化中講求「和而不同」的理念,而此次與鄔建安合作的作品卻要展現出「不同而和」的思想,「要通過作品反映當下社會的現狀,作品中的每一個局部就好像對應著當下社會的每一個人,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但又都同時融入於這個社會中,可以說它是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和品位的」,姚惠芬說——這樣的特點,就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姚惠芬繡制的《精衛填海系列》與《馬遠水圖系列》等作品中。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參展作品《馬遠水圖系列》(刺繡)  姚惠芬

「從最開始的被動接受,到後來的主動思考,我們歷經了觀念碰撞上的折磨與困惑,拿起針線一時之間竟然不知道從何下手,在惶恐與痛苦中我們艱難地摸索著。但是當它逐漸顯露出面貌之後,我們變得越來越自信、從容,一同探討針法、一同研究每個局部應該怎樣去表現,我們開始興奮,為了蘇繡顛覆性的創新和能量的又一次釋放。」姚惠琴姐妹在談到這個過程時難以抑制內心的喜悅。

《寫意牡丹》(刺繡) 姚惠芬

「我們的思路打開了——改變思想、顛覆理念,我們看到蘇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有無限的發展和開拓空間。這次的嘗試對我們整個團隊來說無疑是一次突破,拓寬了我們今後的創作方向和技法。」她們說。「過去我們想從題材上來創新蘇繡,但從來沒有想過從針法上去創新,這次我們就反其道而行,重拾傳統針法,將過去繡制生活日用品的針法融入到作品的繡制中,從生活中尋找靈感,可以說是傳統針法的回歸與再創新;讓我們最為震驚的是傳統針法所煥發出的巨大能量,也更讓我們感受到傳統蘇繡技藝的博大精深與內蘊豐富。」姚惠芬、姚惠琴說。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參展作品《骷髏幻戲圖》(刺繡)  姚惠芬

「創新」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但它必須基於長年累月在繡架前的堅守,不求甚解地空談創新一定經不起歲月檢驗。而當技藝與理念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質的飛躍就是一件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了。筆墨當隨時代,刺繡也應該當隨時代,「傳統刺繡是不斷發展而非一成不變的。它對未來的啟示正如過去歷史給我們的啟示一樣:蘇繡一直在發展,蘇繡在過去曾落入低谷,又在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亂針法、再次興盛——它印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姚惠芬、姚惠琴總結說。

《水月觀音》(刺繡) 姚惠芬

當初,鄔建安走入琴芬繡莊考察,看到繡娘們繡制的作品和工作狀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然而機緣巧合下,他在繡莊看到了一本蘇繡圖譜,一時間,他仿佛找到了靈感迸發的源泉:每一種針法在他的眼中都好像成為了化腐朽為神奇的良方,隨即便也開啟了此次合作與蘇繡技藝的顛覆性革新。姚惠芬說:「仿佛有一條線在牽著我們和以鄔老師為代表的當代藝術家一起走,讓蘇繡在當代藝術語境下釋放創造力,同樣也讓當代藝術理念在傳統技藝技法中找到歸宿。」

《水鄉之晨》(刺繡)  姚惠芬

姚惠芬深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蘇繡要想得以傳承與發揚,亟需年輕人新鮮血液的注入,「我們這次繡制雙年展作品的繡娘平均年齡在45歲至55歲之間,她們都是坐冷板凳一針一線磨礪出幾十年功力的,雖然此次雙年展中我們看到了蘇繡發展的潛力和空間,但同時我們也意識到這門傳統手藝的傳承者正在老去,她們的精力、狀態都在走下坡路,年輕人的新鮮血液又無法注入到其中,這個難以解決的矛盾是我現在最為擔憂和焦慮的。」姚惠芬說。

《靜物瓶花》(刺繡)  姚惠芬

《青年女子肖像》(刺繡)  姚惠芬

「尋找優秀的接班人和傳承人是要靠緣分的,只有源自內心的熱愛才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姚惠芬為此表示擔憂。作為蘇繡的代表性傳承人,她更深知自己身上的責任與重擔,因此她活躍於全國大專院校的非遺班去做培訓,在教授學生們刺繡技法的時候,姚惠芬更是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鼓勵學生們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性、元素及風格,通過學習蘇繡細膩的針法,改進原本較為粗糙的技藝技法,再融匯本民族特有的藝術語言。實際上,這也是蘇繡藝術煥發生命力的又一條路徑——正如此次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展覽主題——「不息」。

《蒙娜麗莎》(刺繡)  姚惠芬

《達文西自畫像》(刺繡)  姚惠芬

相關焦點

  • 邱志傑任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主題"不息"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主辦方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介紹,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策展主題與參展藝術家已經確定: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由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擔任策展人,他將率湯南南、鄔建安、汪天穩、姚惠芬四位藝術家參展,中國館主題為
  • 藝術萬歲 |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參展藝術家
    師從近代蘇繡"仿真繡"大師沈壽的第三代傳人牟志紅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任嘒嫻。擅長將蘇繡亂針繡的技法完美地融入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繡制中,使其繡品更具獨創性。主要代表作品有《張大千肖像》、《潑彩紅荷圖》、《荷之韻》等。日本代表——巖崎貴宏(Takahiro Iwasaki)
  • 威尼斯雙年展:來華造勢的「雙年展之母」
    ▲威尼斯雙年展新聞發布會現場2015年3月16日上午,威尼斯雙年展新聞發布會,坐標上海。「我倒想反問一句,為什麼不選上海呢?」被問及選擇上海造勢的原因,本屆雙年展總策展人奧奎·恩威佐下意識反問。  對於未來與歷史的關係,威尼斯雙年展主席保羅·巴拉特指出:「本次展出的作品背後都有厚重的歷史,展現雙年展風雨的120年,雙年展活躍於藝術、建築、舞蹈、劇院、音樂、影視中,讓過往隨處可見,保存在歷史檔案中、體現在圖畫裡和建築中,借用本雅明的觀點,雙年展給人辨證的力量。」而恩威佐則表示:「過去與未來中,藝術建立了一種與藝術家、與當代社會、與作品之間的聯繫。
  • 對話丨威尼斯當地策展人眼中的雙年展與威尼斯
    威尼斯雙年展,作為擁有上百年歷史的重要展覽,一直為當代藝術界所關注。第58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自5月開幕至今,已然過半。正所謂「樹大招風」,每屆雙年展都伴隨著一些批評的聲音,但始終有紛至沓來的人,在這座古城抱著近乎是藝術朝拜的心情,觀摩、吸收、學習。畢竟在全世界紛紛開始雙年展、三年展的時刻,回到這種展覽形式的發祥地,總能令人有更多思索。
  • 威尼斯雙年展前瞻 影像裝置成亞洲各館主角|威尼斯雙年展|中國|...
    由聲音藝術家姚大鈞配樂,陸揚作於2011年的高清3D動畫作品《忿怒金剛核》將與她的另一件新的影像裝置作品一同參展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截圖來自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提供視頻)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方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
  • 威尼斯雙年展再度推遲,建築與藝術雙年展分別於明年後年舉行
    威尼斯雙年展主辦方當地時間18日宣布,原定於2020年舉辦的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延遲至2021年5月22日至11月21日,而原定於2021年5月舉辦的第59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被延遲到2022年4月23日至11月27日,展期7個月。
  • 【科普】威尼斯雙年展到底是一個什麼展覽?
    【簡介】威尼斯雙年展一般分為國家館與主題館兩部分。主要展覽的是超現代藝術。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份。1893年4月19日,威尼斯市議會通過一項決議,決定策劃一個義大利的藝術雙年展,他的發起人正是當時的市長裡卡多·塞瓦提可,就這樣在1894年4月22日第一屆威尼斯雙年展拉開了帷幕。
  • 回看:威尼斯雙年展23天
    因藝術實踐有幸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布展工作。
  • 2019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作品集
    > Venice Biennale威尼斯雙年展
  • 無畫不成繡:姚惠芬的蘇繡人生
    正當我心中冒出一個個問號之際,兩周前的一個午後,我有幸踏進姚慧芬位於蘇州的繡莊,跟這位蘇繡傳人進行了面對面交流。姚慧芬笑著答道,同時打開了自己的蘇繡記憶。  生長於太湖邊上姚惠芬,祖父是繪製繡稿的高手,父親曾擔任鄉刺繡站站長。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七八歲就跟著媽媽和奶奶拿起針線繡花。「小時候,我們一放學回家,就支起棚架繡花,傍晚天黑下來了,我就會到院子裡,在暮色中和大樹、花草、鳥兒說說話。」姚惠芬關於蘇繡的回憶,伴著一些細小、甜蜜的往事。
  • 對話:2017威尼斯雙年展「當家」策展人克莉絲汀·瑪賽爾(Christine Marcel)
    藝術家是這個城市的造夢者——16世紀,以喬爾喬內、提香為代表的威尼斯畫派的崛起,使威尼斯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一顆明珠。而初創於1895年,至今已擁有百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被譽為「世界藝術雙年展之母」,更在全球紛繁蕪雜的雙年展中一枝獨秀,讓國際藝術界為之怦然心動。
  • 別去威尼斯雙年展了,好看的都在這了!
    當年拿破崙攻陷威尼斯時,在此搭建的綠園古堡,現在正是威尼斯雙年展所使用的主場館,今年一共有30個國家館在此處……今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上,許多國家探討了難民潮、種族衝突、性別歧視等時事問題,也有一些探討了國家的身份、現代與傳統、藝術的本質、生存的意義等主題。
  • 視頻|奧奎·恩威佐:威尼斯雙年展意義不在金獅獎
    ▲ 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頒獎現場,「鳳凰藝術」採訪雙年展策展人奧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當記者問及總策展人奧奎·恩威佐對評獎結果的看法時,他說到:「獎項並不是雙年展的全部,我感到高興的是評獎結果從很多方面都反映出整個展覽的理念,評選出的作品都很有力量...…正是藝術家的作品為雙年展帶來了成功。」恩威佐還談到,評委會的評獎過程和標準是完全獨立於策展人和雙年展機構的,表示了他對雙年展評獎體系的公平性與公正性充滿信心。
  • 2019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7個展覽推薦
    第58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Venice Biennale)於今年5月拉開帷幕,並將持續至11月。本屆雙年展由倫敦海沃德畫廊(Hayward Gallery)總監Ralph Rugoff(拉夫•魯戈夫)總策劃。
  • 威尼斯雙年展:頂級藝術家們的「有趣時代」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參展作品被譽為藝術界奧林匹克的威尼斯雙年展於5月11日在義大利正式拉開帷幕。
  • 威尼斯雙年展開幕 盤點中國館讓世界記憶深刻的作品
    作為最富盛名的世界藝術盛會,威尼斯雙年展創辦於1895年,主要以國家館的形式,展出來自各國的現代藝術作品。中國藝術家自1993年零星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主展區的展出。直到2005年,在中國美術館前館長範迪安和藝術家蔡國強的策劃下,中國國家館第一次出現在威尼斯。中國社會從不了解當代藝術,到由國家支持、組織參加國際當代藝術展,至今不過10年時間。
  • 威尼斯雙年展即將開幕 尹秀珍大型裝置亮相主題展
    第 58 屆威尼斯雙年展即將於 2019 年 5 月 8 日開啟預展,並於 5 月 11 日舉辦開幕及頒獎典禮
  • 藝術本是社會之鏡——威尼斯雙年展百年回眸(附歷年海報)
    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於5月9日至11月22日期間在義大利威尼斯舉辦,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為「全世界的未來」。中國藝術家徐冰、邱志傑、季大純、曹斐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主題館」展覽。同時,「中國館」確定展覽主題為「民間未來」,劉家琨、陸揚、譚盾、文慧和生活舞蹈工作室以及吳文光和草場地工作站將會參展。而在「平行展」上,參展中國藝術家更是達360人之多。
  •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準備展作品在深圳展出
    參展作品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軒慧 通訊員李絲雨攝影報導)近日,2021年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準備展:「圍屋之變:各自為藝 共同生活——參展藝術家聯合個展」在深圳星河國風藝術館開幕,同期舉辦新聞發布會與藝術創作對話會。
  • 2019威尼斯雙年展專題 | 佛羅倫斯的Gori Collection
    5月11日,藝術界的「奧林匹克」——58屆威尼斯雙年展 已經對公眾開放。藝術阿爾法特別榮幸邀請到來自臺灣《典藏》雜誌的負責人簡秀枝女士為我們帶來威尼斯雙年展的現場深度報導。今天的觀後感來自於威尼斯之行的另一個驚喜——佛羅倫斯的Gori Collection 公共藝術園林,這是世界現當代公共藝術收藏的先驅和楷模,建議去威尼斯雙年展的朋友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