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ps:點擊上方藍色【騰訊文化】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
騰訊文化 楊猛
2015年5月9日,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將在義大利威尼斯開幕。中國藝術家徐冰、劉家琨、陸揚、譚盾等人將參與其中。
作為最富盛名的世界藝術盛會,威尼斯雙年展創辦於1895年,主要以國家館的形式,展出來自各國的現代藝術作品。中國藝術家自1993年零星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主展區的展出。直到2005年,在中國美術館前館長範迪安和藝術家蔡國強的策劃下,中國國家館第一次出現在威尼斯。中國社會從不了解當代藝術,到由國家支持、組織參加國際當代藝術展,至今不過10年時間。
中國館歷年來都貢獻了哪些讓世界記憶深刻的作品?中國館的面目有著怎樣的演變過程?3月19日,曾經參與中國館策展的四位策展人匯聚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開了討論和回顧。
2007:地球村和娘子軍
「威尼斯雙年展的出現,是19世紀末民主國家成為政治體制常態之後的產物。但1990年代之後,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全球化以及地球村的概念越來越清晰。」2007年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策展人侯瀚如說。
2007年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門口
廣東人侯瀚如自己三次做過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工作,包括曾與一位希臘藝術家一起為法國館做策展人。侯瀚如長期生活在法國,現在義大利擔任藝術館館長,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到,現代藝術的國際化和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們是在開放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文化身份。
以開放和文化身份的多元為出發點,他當年邀請了4位中國女藝術家——沈遠、尹秀珍、闞萱、曹斐參展,因為他發現,在全球化的今天還拘泥於「國家館」的形式,多少有些落伍;而且以國家名義出現的作品,潛意識裡還是「男性化」和「主流」的。為了更全面地展現藝術面貌,讓所謂的「邊緣」作品以「主流」身份出現,侯瀚如有意識選擇了這四位娘子軍女藝術家,她們分別代表了50、60、70、80四個年齡段的中國女性,有人長期在國外生活創作。身份的多元顯示了策展人的視角,而展覽的主題就叫做「日常奇蹟」,策展人試圖通過在普通人看來非常邊緣的女性視角,展現她們對於藝術生活的領悟。
這屆雙年展上,曹斐的作品讓人記憶深刻。1978年出生的曹斐出手不凡,她參展的作品是以「中國翠西」(China Tracy)的虛擬身份遊歷網路遊戲「第二人生」的《我·鏡》。
曹斐作品
這件作品的背景,是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沉溺於網際網路上的虛擬世界。廣受歡迎的線上遊戲「第二人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完全由居民自己建造、完全屬於居民自己的三維虛擬世界」。在這個全新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棲居者」,沒有「國家」,沒有「地域」,只有用想像和創意鑄成的數字世界。
闞萱作品
2009:見微知著的陽剛氣質
盧昊是2009年53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策展人,他策展的主題是「見微知著」。
這一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為「製造世界」。中國館「見微知著」主題的確立,則是源於一個現實困境:中國館被安排在一個堪稱文物的古老油庫,裡面陳放著40多個長達3米的碩大油罐,義大利方面聲稱,這些油桶屬於文化遺產,不可改造搬動。這歷來對中國館的策展是一個難題。
盧昊說,整個空間很奇怪,要布置一個像樣的展覽非常難。他決定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參展藝術家做儘可能小的展品。
跟侯瀚如正好相反,他當年邀請的都是清一色的男性藝術家,而且都是大腕,包括方力鈞、邱志傑、何晉渭、何森、劉鼎、曾梵志、曾浩七人。因為場地原因,除影像作品外,架上繪畫、裝置、雕塑等各種藝術形式都出現在中國館。
曾梵志作品《改造計劃——把「油庫」變成「書庫」》 圖源:藝術中國
當時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文化部希望中國館的面貌有新意一些,於是盧昊要求藝術家的參展作品突出一個「小」字,儘可能做到以小搏大。最小的作品會是一幅手掌大小的畫。
讓人記憶深刻的中國作品是邱志傑的《多米諾骨牌:小的推倒大的》。多米諾效應的物理道理是:每張牌倒下的時候,具有的動能都比前一塊牌大。因此,如果它們的大小一致,速度將一個比一個快,也就是說,它們依次倒下的能量一個比一個大。
在開幕表演時,邱志傑邀請觀眾參與,同時推倒陳列在「樹梢」最末端的骨牌。小骨牌推倒比它自身稍大的骨牌,骨牌依次倒下,最後推倒了最靠樹根處的大塊骨牌。
《多米諾骨牌》效果圖
《多米諾骨牌》實景
2011:整個城市瀰漫著中藥味道
彭鋒是2011年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策展人。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任職的他,自稱是學哲學的,跟藝術不沾邊。這直接使得他的中國館設計中「瀰漫」著一股另類仙氣。
此前中國館方案歷經數輪評選,最後,他的「瀰漫」方案被選中。
中國館裡的油罐同樣對彭鋒出了一道難題。他聯想到油罐是「硬」的,受中國陰陽平衡的啟發,他把準備的作品定位為——要以「軟」的面目出現。
什麼東西是「軟」的而且中國味濃厚?彭鋒決定製造5種氣味,希望用代表中國哲學的5種氣味「瀰漫」整個展館。
藝術家蔡志松的作品《浮雲》。由於充滿氦氣,這些「浮雲」只能在中國館的院子裡飄來飄去
其中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品《霧》。本來彭鋒希望霧可以飛起來,但是因為準備時間短(只有兩個月時間),受技術條件限制,沒有實現。他特地從杭州茶廠弄了4封茶葉放在現場,希望觀眾在霧中聞到中國茶葉的特有芬芳。這件作品用了300公斤茶葉。
藝術家原弓的作品《空香》,則用加溼器釋放合成的檀香味道,伴以古琴伴奏。
梁遠偉的《我請求:雨》更是別出心裁,用80公斤二鍋頭營造了一座形似假山的裝置。現場瀰漫著濃厚的酒氣。彭鋒說:「最早還有一家醋廠跟我們聯繫,希望用他們的產品,但是我們考慮,酒比醋更能體現中國文化。」
潘公凱的《融》則用現代化的聲光技術呈現了中國畫的風採,並伴以冷氣噴放的荷葉清香。這是威尼斯雙年展上第一次出現中國畫的元素。
《融》
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楊茂源的《器》。楊茂源做了7000個小陶罐,裡面充滿了中藥的氣味。因為時間有限,彭鋒和藝術家的許多設想沒能充分展開。比如彭鋒希望最佳效果是做150萬個陶罐,「我希望每個威尼斯人人手一個陶罐,最好讓整個城市在展覽期間都瀰漫著中國中藥的味道」。
《器》
但是,這屆中國館也被外界批評中國「味道」太濃,「有民族主義傾向」,彭鋒說。
2013:反映中國內部的變化
王春辰負責的是2013年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這一屆的好消息是,義大利政府終於不再堅持油罐不可搬動,除了作為文物保留的一個油罐,其他油罐都被搬走了。空間大了,這反倒讓習慣了閉塞空間的中國藝術家多少不太適應。
王春辰開玩笑說:「從開始不同意搬動,到後來主動搬走,這也說明中國館的話語權越來越大。」
王春辰的策展有更多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考。他以自己為例說,自己的老家在河北,距離北京不過300公裡,每次回去,都發現家鄉變得不再熟悉,非常陌生。
「中國發生著高速變化。在這麼快的變化中,中國精神的依託在哪裡?我希望世界都看到中國內部的變化。」他說。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內
這一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是「百科宮殿」,王春辰的策展主題是「變位」。他邀請了7位中國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中,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何雲昌的《威尼斯的海水》。作品以水杯為工具,觀眾可以用自己隨身的東西做交換,將水杯帶走。
《威尼斯的海水》
《威尼斯的海水》效果圖
邀請何雲昌參加展覽的過程就是藝術:何雲昌從之前的個人行為藝術家變成社會行為藝術家,這正是一種轉變。「水杯是交換、交流的工具,因為發生在威尼斯,這個交流的過程有了歷史的痕跡和印記,所有拿到水杯的人都會很鄭重地把它當藝術品。」王春辰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是說。
王春辰希望中國館變成一個交流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從最初的國家館到開放包容的多元心態,顯示出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中國藝術家,對於世界性和中國符號有了積極的思考。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騰訊文化微信號:qq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