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雙年展開幕 盤點中國館讓世界記憶深刻的作品

2021-02-17 騰訊文化頻道

--- Tips:點擊上方藍色【騰訊文化】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

騰訊文化 楊猛

2015年5月9日,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將在義大利威尼斯開幕。中國藝術家徐冰、劉家琨、陸揚、譚盾等人將參與其中。

作為最富盛名的世界藝術盛會,威尼斯雙年展創辦於1895年,主要以國家館的形式,展出來自各國的現代藝術作品。中國藝術家自1993年零星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主展區的展出。直到2005年,在中國美術館前館長範迪安和藝術家蔡國強的策劃下,中國國家館第一次出現在威尼斯。中國社會從不了解當代藝術,到由國家支持、組織參加國際當代藝術展,至今不過10年時間。

中國館歷年來都貢獻了哪些讓世界記憶深刻的作品?中國館的面目有著怎樣的演變過程?3月19日,曾經參與中國館策展的四位策展人匯聚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開了討論和回顧。

2007:地球村和娘子軍

「威尼斯雙年展的出現,是19世紀末民主國家成為政治體制常態之後的產物。但1990年代之後,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全球化以及地球村的概念越來越清晰。」2007年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策展人侯瀚如說。

2007年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門口

廣東人侯瀚如自己三次做過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工作,包括曾與一位希臘藝術家一起為法國館做策展人。侯瀚如長期生活在法國,現在義大利擔任藝術館館長,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到,現代藝術的國際化和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們是在開放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文化身份。

以開放和文化身份的多元為出發點,他當年邀請了4位中國女藝術家——沈遠、尹秀珍、闞萱、曹斐參展,因為他發現,在全球化的今天還拘泥於「國家館」的形式,多少有些落伍;而且以國家名義出現的作品,潛意識裡還是「男性化」和「主流」的。為了更全面地展現藝術面貌,讓所謂的「邊緣」作品以「主流」身份出現,侯瀚如有意識選擇了這四位娘子軍女藝術家,她們分別代表了50、60、70、80四個年齡段的中國女性,有人長期在國外生活創作。身份的多元顯示了策展人的視角,而展覽的主題就叫做「日常奇蹟」,策展人試圖通過在普通人看來非常邊緣的女性視角,展現她們對於藝術生活的領悟。

這屆雙年展上,曹斐的作品讓人記憶深刻。1978年出生的曹斐出手不凡,她參展的作品是以「中國翠西」(China Tracy)的虛擬身份遊歷網路遊戲「第二人生」的《我·鏡》。

曹斐作品

這件作品的背景,是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沉溺於網際網路上的虛擬世界。廣受歡迎的線上遊戲「第二人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完全由居民自己建造、完全屬於居民自己的三維虛擬世界」。在這個全新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棲居者」,沒有「國家」,沒有「地域」,只有用想像和創意鑄成的數字世界。

闞萱作品

2009:見微知著的陽剛氣質

盧昊是2009年53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策展人,他策展的主題是「見微知著」。

這一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為「製造世界」。中國館「見微知著」主題的確立,則是源於一個現實困境:中國館被安排在一個堪稱文物的古老油庫,裡面陳放著40多個長達3米的碩大油罐,義大利方面聲稱,這些油桶屬於文化遺產,不可改造搬動。這歷來對中國館的策展是一個難題。

盧昊說,整個空間很奇怪,要布置一個像樣的展覽非常難。他決定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參展藝術家做儘可能小的展品。

跟侯瀚如正好相反,他當年邀請的都是清一色的男性藝術家,而且都是大腕,包括方力鈞、邱志傑、何晉渭、何森、劉鼎、曾梵志、曾浩七人。因為場地原因,除影像作品外,架上繪畫、裝置、雕塑等各種藝術形式都出現在中國館。

曾梵志作品《改造計劃——把「油庫」變成「書庫」》 圖源:藝術中國

當時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文化部希望中國館的面貌有新意一些,於是盧昊要求藝術家的參展作品突出一個「小」字,儘可能做到以小搏大。最小的作品會是一幅手掌大小的畫。

讓人記憶深刻的中國作品是邱志傑的《多米諾骨牌:小的推倒大的》。多米諾效應的物理道理是:每張牌倒下的時候,具有的動能都比前一塊牌大。因此,如果它們的大小一致,速度將一個比一個快,也就是說,它們依次倒下的能量一個比一個大。

在開幕表演時,邱志傑邀請觀眾參與,同時推倒陳列在「樹梢」最末端的骨牌。小骨牌推倒比它自身稍大的骨牌,骨牌依次倒下,最後推倒了最靠樹根處的大塊骨牌。

《多米諾骨牌》效果圖

《多米諾骨牌》實景

2011:整個城市瀰漫著中藥味道

彭鋒是2011年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策展人。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任職的他,自稱是學哲學的,跟藝術不沾邊。這直接使得他的中國館設計中「瀰漫」著一股另類仙氣。

此前中國館方案歷經數輪評選,最後,他的「瀰漫」方案被選中。

中國館裡的油罐同樣對彭鋒出了一道難題。他聯想到油罐是「硬」的,受中國陰陽平衡的啟發,他把準備的作品定位為——要以「軟」的面目出現。

什麼東西是「軟」的而且中國味濃厚?彭鋒決定製造5種氣味,希望用代表中國哲學的5種氣味「瀰漫」整個展館。

藝術家蔡志松的作品《浮雲》。由於充滿氦氣,這些「浮雲」只能在中國館的院子裡飄來飄去

其中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品《霧》。本來彭鋒希望霧可以飛起來,但是因為準備時間短(只有兩個月時間),受技術條件限制,沒有實現。他特地從杭州茶廠弄了4封茶葉放在現場,希望觀眾在霧中聞到中國茶葉的特有芬芳。這件作品用了300公斤茶葉。

藝術家原弓的作品《空香》,則用加溼器釋放合成的檀香味道,伴以古琴伴奏。

梁遠偉的《我請求:雨》更是別出心裁,用80公斤二鍋頭營造了一座形似假山的裝置。現場瀰漫著濃厚的酒氣。彭鋒說:「最早還有一家醋廠跟我們聯繫,希望用他們的產品,但是我們考慮,酒比醋更能體現中國文化。」

潘公凱的《融》則用現代化的聲光技術呈現了中國畫的風採,並伴以冷氣噴放的荷葉清香。這是威尼斯雙年展上第一次出現中國畫的元素。

《融》

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楊茂源的《器》。楊茂源做了7000個小陶罐,裡面充滿了中藥的氣味。因為時間有限,彭鋒和藝術家的許多設想沒能充分展開。比如彭鋒希望最佳效果是做150萬個陶罐,「我希望每個威尼斯人人手一個陶罐,最好讓整個城市在展覽期間都瀰漫著中國中藥的味道」。

《器》

但是,這屆中國館也被外界批評中國「味道」太濃,「有民族主義傾向」,彭鋒說。

2013:反映中國內部的變化

王春辰負責的是2013年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這一屆的好消息是,義大利政府終於不再堅持油罐不可搬動,除了作為文物保留的一個油罐,其他油罐都被搬走了。空間大了,這反倒讓習慣了閉塞空間的中國藝術家多少不太適應。

王春辰開玩笑說:「從開始不同意搬動,到後來主動搬走,這也說明中國館的話語權越來越大。」

王春辰的策展有更多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考。他以自己為例說,自己的老家在河北,距離北京不過300公裡,每次回去,都發現家鄉變得不再熟悉,非常陌生。

「中國發生著高速變化。在這麼快的變化中,中國精神的依託在哪裡?我希望世界都看到中國內部的變化。」他說。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內

這一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是「百科宮殿」,王春辰的策展主題是「變位」。他邀請了7位中國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中,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何雲昌的《威尼斯的海水》。作品以水杯為工具,觀眾可以用自己隨身的東西做交換,將水杯帶走。

《威尼斯的海水》

《威尼斯的海水》效果圖

邀請何雲昌參加展覽的過程就是藝術:何雲昌從之前的個人行為藝術家變成社會行為藝術家,這正是一種轉變。「水杯是交換、交流的工具,因為發生在威尼斯,這個交流的過程有了歷史的痕跡和印記,所有拿到水杯的人都會很鄭重地把它當藝術品。」王春辰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是說。

王春辰希望中國館變成一個交流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從最初的國家館到開放包容的多元心態,顯示出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中國藝術家,對於世界性和中國符號有了積極的思考。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騰訊文化微信號:qqculture

相關焦點

  • 邱志傑任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主題"不息"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主辦方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介紹,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策展主題與參展藝術家已經確定: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由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擔任策展人,他將率湯南南、鄔建安、汪天穩、姚惠芬四位藝術家參展,中國館主題為
  • 威尼斯雙年展前瞻 影像裝置成亞洲各館主角|威尼斯雙年展|中國|...
    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方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BCAF)公布了詳細策展方案及作品信息,多元化的參展組合包括了表演、建築及紀錄片,影像裝置成為呈現其工作的主要選擇。除了中國館,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中國香港等都採用影像來呈現其理念。
  • 【科普】威尼斯雙年展到底是一個什麼展覽?
    1893年4月19日,威尼斯市議會通過一項決議,決定策劃一個義大利的藝術雙年展,他的發起人正是當時的市長裡卡多·塞瓦提可,就這樣在1894年4月22日第一屆威尼斯雙年展拉開了帷幕。【歷史回顧】第一屆1895年4月30日,首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幕。並吸引了20多萬名參觀者,反響十分強烈。
  • 威尼斯雙年展:來華造勢的「雙年展之母」
    再如,馬蒂烏·克萊比·奧波萊恩則在雙年展上為傳奇作曲家尤利烏斯舉行追悼會,他用四架三角鋼琴演繹三首曲子,分別是《邪惡尼格爾》、《同性遊擊隊》和《瘋狂尼格爾》。另外,一組合唱團將於現場帶來改編自「傳世紀」的清唱劇。  除此之外,一些代表歷史記憶的作品也將展出。諸如布魯斯諾曼於1970年代創作的霓虹燈雕塑,哈倫·法洛奇所收錄的87部電影剪片輯等,都將在展覽現場統一呈現。
  • 威尼斯雙年展再度推遲,建築與藝術雙年展分別於明年後年舉行
    威尼斯雙年展主辦方當地時間18日宣布,原定於2020年舉辦的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延遲至2021年5月22日至11月21日,而原定於2021年5月舉辦的第59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被延遲到2022年4月23日至11月27日,展期7個月。
  • 當蘇繡走進威尼斯雙年展
    很令人驚訝,姚惠芬、姚惠琴姐妹會以這樣一句話來總結參展作品的籌備過程。針對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主題「不息」,策展人邱志傑選擇了蘇繡大師姚惠芬、皮影大師汪天穩兩位民間藝術代表與當代藝術家鄔建安、湯南南進行合作。在傳統民間藝術和當代藝術的結合中,不可避免將會出現各種衝突和問題,這樣的衝突不僅出現在藝術的形式差異之間,更體現在思維模式的不同之間。
  • 藝術本是社會之鏡——威尼斯雙年展百年回眸(附歷年海報)
    在華人世界最早報導評述威尼斯雙年展和文獻大展的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陸蓉之撰文表示,「是中國藝術圈自己神格化了威尼斯雙年展」。她認為,威尼斯雙年展目的就是推展威尼斯的城市文化、觀光和經濟,從來都有十分濃厚的商業導向,是「當地商家赤裸裸的搶錢大戲」。
  • 鳳凰藝術 | Re-睿:如何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現好中國當代藝術
    2019年3月26日,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舉辦。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擔任此次中國館策展人,參展藝術家分別是:陳琦、費俊、何翔宇、耿雪。在此次的新聞發布會上,揭開了中國國家館展覽的主題:「Re-睿」。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是「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也有翻譯為「恰逢其時」,這是一個可以開放性理解的題目。
  • 對話:2017威尼斯雙年展「當家」策展人克莉絲汀·瑪賽爾(Christine Marcel)
    藝術家是這個城市的造夢者——16世紀,以喬爾喬內、提香為代表的威尼斯畫派的崛起,使威尼斯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一顆明珠。而初創於1895年,至今已擁有百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被譽為「世界藝術雙年展之母」,更在全球紛繁蕪雜的雙年展中一枝獨秀,讓國際藝術界為之怦然心動。
  • 對話丨威尼斯當地策展人眼中的雙年展與威尼斯
    威尼斯雙年展,作為擁有上百年歷史的重要展覽,一直為當代藝術界所關注。第58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自5月開幕至今,已然過半。正所謂「樹大招風」,每屆雙年展都伴隨著一些批評的聲音,但始終有紛至沓來的人,在這座古城抱著近乎是藝術朝拜的心情,觀摩、吸收、學習。畢竟在全世界紛紛開始雙年展、三年展的時刻,回到這種展覽形式的發祥地,總能令人有更多思索。
  • 威尼斯雙年展即將開幕 尹秀珍大型裝置亮相主題展
    第 58 屆威尼斯雙年展即將於 2019 年 5 月 8 日開啟預展,並於 5 月 11 日舉辦開幕及頒獎典禮
  • 回看:威尼斯雙年展23天
    因藝術實踐有幸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布展工作。
  • 全景·威尼斯 | 陳琦:送給威尼斯一份禮物 關於生命與時間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即將於2018年5月9日正式開幕,作為中國館的參展藝術家,陳琦為威尼斯帶去了一份「來自東方的禮物」。
  • 復·始-後傳統藝術季: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
    復·始——後傳統藝術季: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成都站)2020年9月20日,由藝文立方(成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的「復·始——後傳統藝術季」即將登陸成都東郊記憶藝術區。威尼斯雙年展是一個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藝術展,是歐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被人喻為藝術界的嘉年華盛會及全球當代藝術的風向標。
  • 藝術萬歲 |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參展藝術家
    而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由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擔任策展人,他將率湯南南、鄔建安、汪天穩、姚惠芬四位藝術家參展,中國館主題為「不息(Continuum-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 [分享]南京建築雙年展資料下載
    查看詳情 瀏覽數:1405 4月27日,中國館新聞發布會在北京成功舉行,正式公布本次中國館主題「我們的鄉村」,策展人李翔寧教授講述了策展構思理念和展覽的基本框架,並表示:中國的鄉村是一個開放的、有各種可能性和機會的場域,「我們的鄉村」主題是對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自由空間」的回應。
  • 2019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作品集
    > Venice Biennale威尼斯雙年展
  •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準備展作品在深圳展出
    參展作品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軒慧 通訊員李絲雨攝影報導)近日,2021年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準備展:「圍屋之變:各自為藝 共同生活——參展藝術家聯合個展」在深圳星河國風藝術館開幕,同期舉辦新聞發布會與藝術創作對話會。
  • 深度報導 | 2018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中國面孔
    的確, 「Connecting Vessel」從遠在世界另一端的中國北戴河海邊圖書館的空間語言轉譯而來。渤海與亞得裡亞 海看似毫無關聯,而「Connecting Vessel」恰如其名地用一個「船」(編者注 :Vessel 釋義)將兩處連結 (編者註:Connecting 釋義)在一起,作為董功對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自由空間」主題的詮釋。
  • 專訪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院兒,探索人類共居的...
    原標題: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張利接受《環球時報》專訪:院兒,探索人類共居的多種可能本報記者 張 妮這應該是歷史上展期最短的一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17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以下簡稱威雙展)將開幕日期從今年5月23日推遲至8月29日,閉幕日期仍為11月29日。本屆威雙展的總主題為「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探討建築如何促進人與人的平等、溝通與融合。在近期進行的線上發布會上,主辦方宣布了各國家館的主題。其中,中國館的主題為:「院兒——從最大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