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景色、花鳥魚蟲、人物風景被一雙雙巧手繡得栩栩如生,這些都是繡工們一針一線認真完成的,邢蘭芳欣賞繡品的眼神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從下崗、學藝、創業,到今天的所有成就,邢蘭芳走過了11個春秋。
2月25日,記者來到蘭芳繡莊,4、5位學員正在低著頭聯繫針法,邢蘭芳埋在絲線堆裡忙著給大家配線。牆上掛著大大小小的各種繡品,有精緻的青花瓷瓶、落葉繽紛的森林、絢麗的百花、熱鬧的五子送福,每件繡品都是邢蘭芳和學員們親手繡成的。「目前繡莊大概有學員4000人,銷路廣了,繡莊發展越來越好,年收益大概能達到20萬左右。」邢蘭芳介紹道,現在蘭芳繡莊的繡品出口到多個海外國家,如日本、美國、加拿大、西班牙等,需求旺季繡品供不應求。如今的繡莊做的風聲水起,可是在創業最初的時候,市場並不是很青睞「蘭芳」繡品,創業幾乎走進絕境。
下崗後,為學蘇繡兩次南下
邢蘭芳與蘇繡的緣分要從2004年說起,那一年,石家莊紡織行業大面積裁員,43歲的邢蘭芳沒了工作。下崗當天,她與愛人通過電視了解到蘇繡,作為行動派,邢蘭芳馬上去南三條附近報名學習刺繡。為了學到真正的蘇繡,她決定去蘇州拜師學藝。
第一次去蘇州拜師,邢蘭芳就碰了個大釘子,老師以北方人不能吃這份苦為由拒絕了她。空手而回的她並不氣餒,經過認真鑽研,十個月後,邢蘭芳繡出16幅作品。這次她帶上其中的兩幅,又踏上南下的求師路,最終她成功地打動了老師。直到現在,邢蘭芳每年還會定期去老師那裡不斷學習,精湛蘇繡技藝。對蘇繡的喜愛、一心求學的勁頭兒加上曾經的工作經驗,讓邢蘭芳在蘇繡學習中一點就通。踏踏實實學習蘇繡的她針法越來越嫻熟,這時邢蘭芳腦子裡萌生了回石家莊開店的念頭,老師也贊同她的想法。說做就做,那時的邢蘭芳沒錢從老師那裡進繡品,她就拿起針自己繡。
前三年,創業開店步履維艱
2005年,蘭芳繡莊開業了。從創業到成功,需要跨過的不只一個坎,小店開業之初經營慘澹,沒有銷路、招不到學員、人們對繡品的不認可種種難題,幾乎讓邢蘭芳的小店寸步難行。「當時學員只有5、6個人,而且人們沒怎麼接觸過蘇繡,經常聽到消費者說,花好多錢買幅繡品還不如買幅畫掛在家裡,」邢蘭芳回憶起創業初期時說:「那會兒不只發愁沒銷路,資金也是困擾我的一個難題。」
「那會兒一年大概能賠3萬元,都是邢蘭芳自己掏腰包,那時候真是難,我的下崗工資每月只有700元,除了貼補繡莊,還要交房子貸款和孩子的學費,我和愛人每個月的生活費只剩下300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她歷歷在目。
賣不出繡品,沒有收入,房租眼看著就要承擔不起了。為了省出房租,維持經營,於是邢蘭芳把繡莊搬到了自己家裡,即便是這樣,冬天的暖氣費、購買材料的費用等處處還要花錢,這幾乎讓她的店走進絕境。家人勸她實在不行就放棄吧,但邢蘭芳就是要跟自己較勁。就在她難以為繼的時候,轉折出現了。2006年,石家莊市婦聯扶持下崗職工再就業項目,就這樣她搭上了利好政策的順風車,最終一步一步走出了事業的低谷,迎來嶄新的春天。
「我創業她扶持,婦聯就像我的娘家人」
2006年,石家莊市婦聯開展婦女創業就業項目推介洽談會。經朋友介紹,邢蘭芳搭上了這班車。「市婦聯在蘭芳繡莊的發展中幫了我很多,自從有了她們的幫助,繡品宣傳的機會多了,人們漸漸認識到蘇繡的魅力。」她說。後來,邢蘭芳跟著婦聯一起進學校、走社區、入鄉村,蘭芳繡莊的知名度逐漸打開了,很多愛好刺繡的人不斷加入。從那以後,市婦聯的項目推介會,邢蘭芳必定參加。
她說:「市婦聯就像我的娘家人,幫我招學員,為我提供參加各種展覽、比賽的機會,最重要的是幫我找到了更寬闊的銷路,從此,我們的繡品走出國門,成為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旅遊紀念品。」繡莊的生意越來越好,邢蘭芳通過市婦聯為殘疾人、學生、留守婦女辦培訓班,把蘇繡技巧教給大家。她說:「現在我繡莊裡有十幾位殘障人士,她們以前由於身體有殘疾又沒有謀生技巧一直閒在家,現在她們能通過繡品加工自己掙錢了,我覺得婦聯幫助了我,我也要儘自己的努力去幫助更多的人。」
回顧這些年走過的路,邢蘭芳說:「創業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想成功就要先付出,不怕苦和累,遇到挫折就咬牙堅持,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出一番事業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