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太監,為何唐朝的敢廢帝,明朝的卻不敢

2020-12-21 筆寫趣史

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太監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過不同的朝代,太監的身份和權利都有所不同。在大多時候,他們只是普通的奴才,做著一些瑣碎的事情。可是在有些朝代,他們是皇帝最信任的人,甚至權力超越了皇帝。

一說起太監,大家或許第一時間會想到明朝,畢竟明朝有很多出名的太監,比如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等。可真要比起來,明朝太監的權利,還比不上唐朝的太監。就拿同樣是太監,唐朝的敢廢帝,明朝的卻不敢這一點來說,明朝太監就明顯弱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呢?又為何唐朝太監權勢更大,卻不如明朝太監出名呢?

第一、兵權問題

明朝太監都是依附皇帝存在的,而唐朝太監是各自獨立的,這也是唐朝太監相對不出名的一個原因。因為他們在前期並無存在感,也由於相對獨立,所有唐朝後期太監是掌握兵權的,也就有能力主宰皇位的人選。

明朝自朱棣提拔宦官,建立了東廠起,太監就貫穿整個明朝。加上明朝太監都是依附於皇帝的,就好比王振是陪伴著明英宗長大的,劉瑾也是明武宗太子時期的侍讀,他們與皇帝感情深厚,只要有皇帝在,他們就在。所以明朝太監存在感強,也就更加出名了。

不過他們雖然依附於皇帝,擁有諸多權力,但是卻沒有兵權。朱元璋設立禁軍,是直接歸皇帝管轄的。後來明朝漸漸重文輕武,武將容易得到猜疑,往往得不到重用,兵權就落到文官手裡。

就好比明末時期的大宦官魏忠賢,明熹宗可謂將所有大權交給了他,他甚至可以通過東廠和錦衣衛,隨意左右群臣的職位。但因為沒有禁軍這一重要大權,使得他最後被崇禎逼死。

第二、制度不同

唐朝和明朝的制度不同,從而導致皇權不同,以及太監能夠掌控的勢力不同。就好比唐朝藩鎮割據,靠依賴各個藩鎮的節度使來維持皇權。而明朝朱元璋設立禁軍,是直接歸皇帝調動的,所以明朝皇帝更具有主動性。

同時,唐朝因為藩鎮割據,就必須要依靠宦官,來幫助自己做一些協調劃分工作。唐朝皇帝之所以敢這樣做,是認為宦官對自己造不成任何威脅,至少來說,宦官比節度使的威脅要小得多。

也出於這個原因,使唐朝皇帝對太監的警惕性降低,也使得太監有了鑽漏洞的機會,最後一步步實現掌控大權的夢想。

反觀明朝,一來沒有節度使,二來不會讓太監掌握軍權。這樣即使太監有掌權之心,也只能通過蠱惑皇帝,而沒辦法直接廢掉皇帝,不然一個命令下去,禁軍就將你大卸八塊了。

這也是為什麼魏忠賢權傾朝野,還是會被新上位的崇禎輕易扳倒的原因。就是因為崇禎拿回了禁軍的領導權,讓魏忠賢沒有能力反抗,最終只能走上自盡的道路。

其實總的說來,就是因為明朝太監掌握不了軍權,所以他們無法像唐朝太監那樣,可以達到廢立皇帝的地步。不過唐朝太監也因為,不用依附皇帝這一點,才沒有明朝太監這樣出名。不管怎麼說,這兩朝的太監,在歷史上的戲份算是相當重了。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明史》)

相關焦點

  • 朱元璋嚴禁太監幹政,為何明朝宦官仍然大權在握?朱棣是始作俑者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朝代宦官幹政相當嚴重,東漢、唐朝和明朝尤其如此,明朝宦官雖然權柄受到一定製約,不如東漢和唐朝那樣可以廢立皇帝,但仍然是左右朝局的重要力量,有明一朝權柄極重的太監不在少數,比如王振、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等莫不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太監。
  • 唐順宗死因成謎,為何被編成唐朝宮廷怪談?太平廣記不敢收錄
    唐朝宮殿怪談那麼這樣一起恐怖的唐朝宮廷怪談,借辛公平之口,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王臻迎接的「上仙」又是誰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續玄怪錄》的作者是誰?這個作者名為李復言,經過考證就是唐朝官吏李諒。李諒為何要寫這樣一個故事?原來他是替唐順宗之死鳴冤。這個故事的皇帝,就是指的唐順宗。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陷入混亂之中,國家權力被藩鎮軍閥和太監把控。唐順宗登基為帝後,看到身邊的太監勢力太大,想要採取措施,清除太監勢力,於是實行了永貞革新。但是唐順宗沒想到的是,太監的勢力太大了,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清除太監勢力。
  • 明朝那個兩歲封王,至死都敢和皇帝攀比的朱翊鏐,為何那麼大膽?
    明朝時期有個王爺兩歲就被封王,至死敢和皇帝攀比!古代是很講究禮制的,比如說一言九鼎中的九鼎可不能隨便用,君王才可以用,還有就是皇帝頭上戴的皇冠的那幾串玉珠也是有講究的,皇帝皇冠上12串旒,每串旒12顆珠。皇帝以下的王爺可以戴9串旒的王冠,每串旒也只能9顆珠!
  • 福建一本明朝太監家譜,揭開了清朝抹黑明朝,歪曲歷史的真相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一直有後世王朝為前朝修史的傳統,如隋朝滅亡後,負責編纂《隋書》的就是唐朝的魏徵。通常情況下,新王朝的史官都不會替已經滅亡的前朝說好話,能做到客觀公正已實屬不易。像唐朝的史料中都記載隋煬帝昏庸無道,李淵父子這才揭竿而起,替天行道。
  • 沈眉莊與溫實初酒後亂性,太監和宮女為何不去告密,因為不敢
    沈眉莊喝了太后賜給的催情藥酒,然後設計了溫實初,讓他也喝下了酒,兩人發生了關係,這大逆不道的事情,為什麼卻沒有被太監和宮女告密呢?沈眉莊屬於被愛擊破了夢想的女人沈眉莊屬於詩氣才華的閨秀女子,舉止有禮,待人和善,而且太過於自滿而不加掩飾,顯然這種性格不適合宮廷勾心鬥角的日子。
  • 炒木須飯與明朝太監
    齊如山與梅蘭芳他說此事實始自北京,且始自明朝,乃是由太監而起的。因為明朝太監權勢極大,又不通人性,所以人人懼怕,大家對於他們,都是躲得遠遠的,最怕得罪他們;不得已同他們說話時,也都極端小心。因為太監們忌諱極多(一直到清朝末年還是如此),最忌諱的是「雞蛋」二字,所以大家當著他們,萬不敢說。尤其是在飯館子中,常有太監去宴會,更要小心避諱,倘雞蛋兩字之下,還有別的字,還可以將就著說,如燴雞絲、爆雞丁等是也。倘二字之下,沒有別的字,則非避諱不可,滷雞曰滷牲口,醬雞曰醬牲口。他還說,聽得老輩們說,在明朝還嚴厲得多,到清朝已較隨便多了。
  • 李輔國:唐朝最牛太監,當宰相誅王爺杖斃皇后,還把皇帝活活嚇死
    ▲唐玄宗及楊貴妃劇照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宦官之禍」最為嚴重的三個朝代分別是東漢、唐朝和明朝,宦官亂政也是這三個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太監李輔國劇照為更準確地了解朝中大臣動向,李輔國還派遣專人負責監督官吏們的一舉一動,對不順從他的官員加以嚴厲打擊。
  • 明朝第一太監,極品太監魏忠賢
    一個特殊的朝代,一位特別的皇帝,一段荒唐的姻緣,造就了明朝第一大太監魏忠賢。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濫殺忠臣,結黨營私,他是如何爬上權利的巔峰,一個太監如何靠女人上位,他最後又有怎樣的結局?讓人很納悶,太監哪兒來的鬍子,原來這是畫師給他畫上去的,魏忠賢他掌權的時候,是在天啟皇帝明熹宗期間,這個時候,民間對帥哥有個標準,就得有一個漂亮的鬍子,那會兒魏忠賢權勢那麼大,畫師哪敢不給他畫鬍子,把鬍子就給他畫上了,所以魏忠賢不光有鬍子,還有兒子呢,說太監哪兒來的兒子?認的乾兒子。
  • 明朝宦官專權亂政,為何清朝宦官沒這能力?你看乾隆怎麼對待他們
    東漢、唐朝、明朝是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時期,其中明朝最特別。東漢和唐朝好歹是到王朝中期宦官才耀武揚威起來,但明朝不一樣,明朝從永樂帝朱棣時期開始宦官勢力就膨脹了。膨脹到啥程度呢?明朝滅亡的一個主因就是內部鬥爭激烈,而宦官是這種鬥爭的主力軍,但就算不看正史只看電視劇我們也能發現,清朝宦官可沒明朝的那麼風光啊。要說起清朝宦官,也有那麼幾個大太監比較風光,比如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但他們再怎麼斂財、受器重,也沒到專權亂政的程度,還是得夾著尾巴做人。
  • 明朝最厲害錦衣衛,連皇帝朱棣的女人都敢霸佔,他最後結局如何?
    他是明朝最厲害的錦衣衛,連明成祖朱棣這位鐵血皇帝的女人都敢霸佔。這還都不是事,他還學著秦朝的趙高上演了一場指鹿為馬的大戲,最後還想意圖謀反。那麼,這位明朝最厲害錦衣衛到底是誰,他為何連明成祖朱棣的女人都敢霸佔,他最後的結局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 福建發現一本明朝宦官族譜,內容讓人不敢相信,滿清篡改了明史?
    關於明朝滅亡的時間存在一定的爭議,現今人們多認為明亡於公元1644年,即闖王李自成破關入京、崇禎自縊之時,這也是官方所認可的滅亡時間,但依然有部分學者將明朝滅亡時間定在公元1662年,即永曆帝朱由榔被殺之時。引起以上兩種爭論的原因無非是,究竟是以都城被佔宣告王朝結束,還是以最後一個佔有皇室正統血脈的皇帝被殺表明王朝終了。
  • 李自成攻破京城後,太監曹化淳怒喊10個字,道出明朝滅亡的原因
    漢朝在鼎盛時期,把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打的潰不成軍,因此被稱為「強漢」;唐朝最繁榮的時候,周邊國家無不俯首稱臣,仰慕大唐國威;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對明朝的滅亡感到惋惜,稱其為「剛明」。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時候,那是相當的不容易,一方面要對付元朝廷的軍隊,另一方面還要與陳友諒等人搶地盤,但他卻堅持了下來,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 明朝太監權力有多大?內閣首輔對其畢恭畢敬,是站著的「皇帝」
    明朝太監給人的直觀印象即權力很大,以萬曆時期的掌印太監馮保為例,哪怕是內閣首輔張居正對其也是畢恭畢敬。張居正也是在馮保的支持下才得以推行新法,從而實現萬曆中興。張居正之所以尊敬馮保,除了這個太監本身不算壞以外,重點還是馮大太監真的很有權力。
  • 明朝宦官專權政亂,為何清朝宦官沒這能力?你看乾隆如何對待他們
    太監,是宦官的統稱。大家看古裝劇看多了,容易形成一種誤解:從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世襲制的王朝開始,宦官必須先成為閹人才能進宮。但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東漢以前,內宮中的侍男也有不閹人的,東漢以後,考慮到內宮女眷較多,為了避免侍男出現不佳的狀況,才全部用閹人。
  • 明朝有十萬太監,為什麼都說明朝的太監很厲害!
    那麼在隋唐之前就沒有「太監」嗎?其實也是有的,只不過之前都通稱為宦官,或者帶有貶義的「閹人」。這種「閹人」特殊群體在中國之外也存在,最早在公元前21世紀的蘇美爾人記載上就有發現。好了在這裡不繼續發散思維了!我們講回明朝的大「太監」們!明朝的太監們有多厲害呢?
  • 在漢朝和唐朝或明朝這三個朝代之中,哪個更強大?
    這要看怎麼進行比較了,如果單純的比較這三個朝代,那自然是明朝最強,畢竟時代領先這麼多,漢代的時候,連馬鐙都還沒有發明,明代的時候火器都在普遍使用了。但這麼比自然是不公平的,如果和他們所處的時代進行對比的話,最強的應該是漢朝。
  • 廢帝劉子業:朕是皇帝想幹嘛就幹嘛,誰敢不服?大臣:我宰了你!
    宋孝武帝劉駿死後,太子劉子業繼承了劉宋皇帝之位,這個劉子業就是那位「宋廢帝」。為何劉子業被稱為廢帝?因為劉子業貪淫樂禍、無惡不作,於已無德、於國無功,故曰「廢帝」。劉子業沒幹過什麼好事!公元464年宋孝武帝劉駿死了,吏部尚書蔡興宗捧著傳國亞璽請太子劉子業繼位。當時,劉子業年僅16歲。
  • 萬貴妃大喊:溺了那個孩子,太監冒死保住皇子,明朝才沒絕後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提起太監,人們想到的總是閹黨,一群擅長搬動是非,玩弄權術的人。尤其是明朝,不管是東廠還是西廠,都令人膽寒。可成化年間,有這麼一群可敬的太監,他們冒著掉腦袋的危險保住了皇帝唯一的血脈。
  • 難以伺候的「天使」:來自朝鮮的明朝太監
    朝鮮李朝建立後,很快就與明王朝確立了宗藩關係,1393年明朝第一次遣使朝鮮,對於這些天朝使者,朝鮮方面不敢怠慢,「上率百官,迎於宣義門外」。但這群「天使」卻並非文臣儒者,領隊的「欽差內史黃永奇、崔淵」都是來自朝鮮的宦官。當年他們作為低賤的閹人被母國送走,多年之後卻成為了口含天憲,榮歸故裡的天朝使者。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哪個權力大?
    到了明武宗時期,「遂專掌機密,凡進御章奏及降敕批疏,無有不經其出納者」。 司禮監為何能突破朱元璋的戒律,進而變身帝國最有勢力的群體呢?一是環境使然,太監成天與皇帝生活在一起,有的是皇帝幼時的保姆,感情深厚,信任度遠超別人;二是太監們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能力幫助皇帝分擔工作中的重負;三是出於掣肘內閣的政治需要,司禮監成為對抗內閣的第二股勢力,相互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