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破京城後,太監曹化淳怒喊10個字,道出明朝滅亡的原因

2021-03-05 史學界的9527

仔細研讀歷史的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情,不管一個王朝多麼強大,最終的結局都一樣,被另一個朝代所替代,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規律。漢朝在鼎盛時期,把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打的潰不成軍,因此被稱為「強漢」;唐朝最繁榮的時候,周邊國家無不俯首稱臣,仰慕大唐國威;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對明朝的滅亡感到惋惜,稱其為「剛明」。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時候,那是相當的不容易,一方面要對付元朝廷的軍隊,另一方面還要與陳友諒等人搶地盤,但他卻堅持了下來,成為笑到最後的人。雖然朱元璋讀書不多,但他深知「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的道理,總結了之前朝代滅亡的原因,並以此為鑑,時刻地提醒自己,工作十分努力,幾乎沒有個自己安排過娛樂活動,更別提放假了。之所以這麼做,是想為子孫打好堅實的基礎,讓大明長治久安。

洪武三十一年,71歲的明太祖閉上了雙眼,也許他還想多活幾年,還有許多未完成的心願,但這由不得他。兩百四十六年後,京城被李自成的起義軍攻破,此時的國君崇禎,按照先祖留下的「君王死社稷」的祖訓,選擇了最悲壯的一條路,帶著滿滿的不甘心自縊於一棵歪脖子樹上。有人說,明太祖的小名為朱重八,重八就是十六的意思,而崇禎恰好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這種解釋看起來沒毛病,但只是一種謬論,不足為信。

對於明朝為何滅亡的問題,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從太監曹化淳喊出的10個字中,也許能能發現一點原因。出身貧寒的曹化淳,十二歲就入宮做了太監,當時宮中設立了專門的機構,教太監讀書、寫字,曹化淳通過這種機會,努力地學習知識,加上他天資不錯,最後達到了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的地步,因此得到司禮太監王安的欣賞,不久後就被提拔重用。

後來,朝廷挑選有才能的太監服侍信王朱由檢,經過一些列的競爭,曹化淳從眾太監當中脫穎而出,由於頭腦靈活,為人低調,受到了信王的寵信。朱由檢早就看魏忠賢不爽了,剛坐上皇位就宣布魏忠賢的十大罪狀,下旨將其查辦,魏忠賢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難逃一死,為了免受皮肉之苦,選擇了自我了斷,找根繩子上吊了。

儘管都是太監,但曹化淳與魏忠賢不同,他非但不跟著魏忠賢混,反而與很多大臣的關係都不錯,因此得罪魏忠賢,被貶出了京城,直到崇禎繼位後才被調回來,升遷為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有些史書上認為曹化淳是奸臣,他有「開城縱賊」之過,其實壓根沒這回事。根據《明史》記載,在崇禎十二年,也就是明朝滅亡的五年前,曹化淳就寫了一封辭職報告,在得到皇帝批准後回到老家天津武清縣。

在李自成攻破大明都城之後,得知此消息的曹化淳痛哭不已,並怒喊出10個字:「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意思是說,如果魏忠賢還在的話,大明絕不會到如此悲慘的地步,至少不會那麼快滅亡,其實他這麼說,是有一定道理的。魏忠賢雖然很猖狂,但他並非一無是處,而且他依附於皇帝的存在,起到了制約文臣的作用。再看明朝滅亡的時候,大臣們全都跑光了,沒有一人跟在皇帝身邊,估計崇禎內心拔涼拔涼的。你認為,若是魏忠賢不死,明朝能多延續幾年嗎?

相關焦點

  • 李自成擁有百萬大軍,為何在山海關戰敗?原因有三個,這個最致命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闖王李自成率大順軍從西安向明朝首都北京進軍同,兩個月後,大順軍進逼併圍困了北京城。為了和平解放京城,李自成向崇禎提出了這樣的條件:明朝廷出銀犒賞三軍,他可以率軍撤圍回西北稱王,結果剛毅的崇禎拒絕了。
  • 明朝滅亡後,錦衣衛都去哪裡了?
    錦衣衛在明朝時,讓朝臣聞風喪膽,手握廷杖和詔獄兩大法寶,手下血債纍纍。但是,明朝滅亡之後,錦衣衛的結局令人唏噓。當李自成的大軍猛攻北京城時,已經年屆七旬的錦衣衛南堂指揮同知李若璉,死守崇文門。但錦衣衛兵力太少,而且並不是專業的作戰部隊,最終無法抵擋源源不斷湧進來的大順軍,無奈失了城門,李若璉等忠於明朝的錦衣衛自殺殉國。
  • 明朝滅亡時黑色幽默與壯烈時刻,細看卻哭笑不得
    >元朝明朝清朝民國作者|我方團隊書劍為酒《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518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說起明朝的滅亡,似乎總有說不盡的悲壯:兩線作戰的困頓,天災人禍的折磨「悲壯景象」1:勇赴國難的「戲精」明朝滅亡的喪鐘,是在崇禎十七年正月敲響:這一年的正月份,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改元永昌。正月初八,剛過完年的李自成率領兵馬出兵山西,急火火朝著北京殺來。大明王朝的生死時刻,到了。大難臨頭,明朝大臣們的表現,也是一如既往的「穩定」——分分鐘亂做一團,嘰嘰喳喳吵得崇禎頭炸。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究竟多少人誤會了崇禎?
    然而,崇禎帝苦苦支撐了十七個年頭,最終卻落得個身死殉國,國破家亡的下場,這是為什麼呢?01明朝積重難返明朝中後期,正處於地球小冰期最為活躍的時候,氣溫下降導致糧食年年減產。自正德皇帝以來,明朝經歷16年正德朝、45年嘉靖朝、6年隆慶朝、48年萬曆朝、1年泰昌朝、7年天啟朝,一百多年間皇帝大多懶政,朝廷行政效率低下,難以妥善解決糧食問題。再加上「萬曆三大徵」以及對後金的持續作戰,致使大明國庫極度空虛。等到崇禎朝時,天災不斷,河南、陝西等地年年大旱,饑荒四起。崇禎元年,陝西人王嘉胤號召饑民造反,振臂一呼,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陝西老鄉群集響應。
  • 明朝滅亡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有無關係
    5月18日,李自成、劉宗敏率領大順軍出兵京城,兵鋒直指山海關。 5月26日,大順軍到達山海關,並形成了對吳三桂的包圍,開始進攻山海關。5月27日 ,山海關戰役爆發。清兵趕至,於中午出擊,大順軍潰敗。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城,而遠在山海關的吳三桂揮師勤王,可是走到一半,3月19日,傳來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北京歸大順所有,而揮師勤王的吳三桂只能退回山海關,這時的吳三桂成為大順政權和滿清政權中間的肥肉。
  •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明朝最厲害的三大營都去了哪裡?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因為無力阻擋闖王李自成的進攻,在煤山自縊,宣告明朝滅亡,但是據史料記載,當時守衛北京的只有幾千個太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明朝最厲害的三大營去哪裡?
  • 李自成願和崇禎一起抗清,提了三個條件後,崇禎:我選擇死亡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也就是亡國之君。其實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崇禎這個亡國之君和其他的亡國之君不太一樣。熟悉明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明朝滅亡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天災,再加上往前幾代皇帝的胡作非為,明朝整個有點積重難返。
  • 吳三桂為何要聯合滿族多爾袞,抗擊漢民支持的李自成?
    在這樣此消彼長的進攻戰術下,李自成軍勢如破竹地接連攻破汾州、太原、大同、宣府、居庸關,而另一路由劉宗敏率領的起義軍,也接連攻破懷慶、潞安、大名、邯鄲、保定,隨後兩路軍兵鋒直指北京。李自成進攻明朝的形勢圖面對李自成的滅國威勢,堅守北京城的明朝崇禎皇帝立刻下詔,封寧遠守將吳三桂為平西伯,令吳三桂儘速率軍馳援北京。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學界乃至民間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源於萬曆、天啟皇帝惰政、不視朝;有人認為源於明末時的氣候小冰期及農民起義;還有人認為明朝亡於東林黨的空談誤國,種種看法十分多元。清朝統治者也多次強調,明朝不是清朝滅亡的,而是李自成滅亡的。
  • 從四個角度全面剖析明朝滅亡的原因
    作為一個本該繁榮昌盛的正統王朝,其為何會在兩百多年後就匆匆退出歷史舞臺?  追其滅亡的原因,我總結出以下幾點(這裡主要從朝政、經濟、軍事、自然四個角度全面剖析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一、朝政角度  1、中央集權制度註定大明不可長存萬世。
  • 李自成進京42天就被迫逃走,原因有四,最致命的卻是「農民眼界」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將西安定為都城,在簡單設置政府機構後,立即組織徵討明朝都城北京。明朝氣數已盡,李自成所到之處大多望風歸降,就連大同、居庸關險要之地都是守將投降。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兵部尚書主動打開正陽門,迎接李自成手下的劉宗敏軍隊入城,又在太監帶領下一直來到內殿。
  • 從開局一個碗到結局一根繩,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328年,朱元璋出生於今安徽省鳳陽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給地主放過牛,在皇覺寺當和尚時要過飯,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經過15年的艱苦奮鬥後 洪武元年(1368年1月23日),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建立明朝。
  • 明末清初史學家評論明朝滅亡,除崇禎皇帝之外,還有四點重要原因
    一個朝代滅亡,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全盤皆輸的產物,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了上古時期的夏商周之外,一個王朝的壽命最多也就二百多年,而明朝對歷史進程有著深刻的影響。明朝疆域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以大歷史觀的角度推斷,總結出明朝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數位化管理。
  • 明朝十大太監排名,魏忠賢僅第三,有一人被公認為是當時世界首富
    明朝最有名的就是黨爭和宦官,黨爭就是東林黨與浙黨、楚黨、齊黨、秦黨、閹黨之間的鬥爭,最終動搖國本,導致明朝元氣大傷,最終釀成滅國之禍;太監專政就更不用說了,明朝的大太監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與東漢並列,來看看明朝歷史上十大有名的太監都有誰吧:TOP、10 曹化淳曹化淳詩文書畫,樣樣精通,深受司禮太監王安賞識,倚為親信;奈何後來王安被魏忠賢害死後,曹化淳也受到了牽連
  • 崇禎皇帝臨死前,在桌子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可見他既可憐又可悲
    1643年正月,闖王李自成率軍攻破襄陽、荊州等天府。次年三月,大同陷落,北京告急,皇帝朱由檢被迫在煤山自縊,明朝國運自此衰頹。在後世主流觀點看來,「亡國之君」大多為沽名釣譽之輩,根本難主帝王大業。可是,唯有崇禎皇帝朱由檢,亡國後依舊得到了」千古難有之聖君「的高度評價。
  • 摧毀大明拿到主角劇本,李自成怎麼還是敗了?看他稱帝後幹的好事
    李自成雖然屢屢戰敗被擒,但一直不改意氣風發,最終就在一鼓作氣之下攻破北京,滅亡大明。李自成猶如一顆璀璨的流星,猶如曇花一現,僅在位42天就走到末路。他究竟為何失敗? 01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擊敗孫傳庭,佔據西安後,集結了所有兵力開始向北京進軍,這次他的目標是終結這個傳承已經兩百七十五年的帝國。
  • 明朝滅亡後,皇宮中的嬪妃結局如何?說出來你可能懷疑
    中國古代各朝各代輪替還是比較的多的,然而每個朝代滅亡,最悲慘的不過是那些皇室成員,尤其是後宮的宮女、妃嬪。那麼在崇禎自盡後,皇宮中嬪妃有是一個怎麼樣的結局呢?接下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 李自成破北京 劉宗敏拷掠群臣
    崇禎帝再財迷,也知道金銀在國亡時只徒為賊軍當賞金,他的「覺悟」不會低到那份上。可就這份類似「小說」的記載,被後世無數學者當「口實」,攻訐明廷國亡之際仍吝嗇守財。 最早向大順軍「獻財」的,乃大太監曹化淳,他一出手就是五萬兩白銀,很讓李自成高興了一把。三月二十日,新朝「宰相」牛金星發布文告:「各官俱有次日朝見。朝見後,願去者,聽之。敢有抗違逆令者,斬!」
  • 「小人物」焦亮:給洪秀全上書,道出太平天國滅亡原因
    1864年7月19日,湘軍「吉字營」悍將朱洪章、李臣典等攻破天京,隨即縱兵劫掠數日,搶奪民財、焚毀民屋、奪人妻女,等等,無惡不作。其中,李臣典最狠,紀律也最糟糕,「縱慾過度」而亡。對此,號稱「千古第一完人」,打著儒家正義旗幟的曾國藩絲毫不管,還將李臣典列為第一功臣。
  • 明朝滅亡後,威風八面的錦衣衛都去了哪裡?他們都去了哪裡?
    也正是由於錦衣衛的這些所作所為,所以在明朝的中前期,只要提及錦衣衛,沒有人不聞風喪膽。隨著歷史的演變,到了明朝中期。另一個機構崛起,接替了錦衣衛的勢力,這個機構就是東廠。 隨著太監掌權,東廠勢力迅速壯大,漸漸的錦衣衛就不吃香了,開始淪為了東廠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