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監權力有多大?內閣首輔對其畢恭畢敬,是站著的「皇帝」

2020-12-24 意環璧璋

太監是明朝一個極其重要的群體,在大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蠱惑皇帝御駕親徵的王振,有被颳了三千刀的劉瑾,還有做了「九千九百歲」的大太監魏忠賢!

明朝太監給人的直觀印象即權力很大,以萬曆時期的掌印太監馮保為例,哪怕是內閣首輔張居正對其也是畢恭畢敬。張居正也是在馮保的支持下才得以推行新法,從而實現萬曆中興。張居正之所以尊敬馮保,除了這個太監本身不算壞以外,重點還是馮大太監真的很有權力。

前文有提到馮保是掌印太監,從大小來看僅僅是四品官職,也就相當於明朝的一個知府,好像是個中等層次的幹部,但放到太監領域不能僅從品級來看,還要看其實際職能。「掌印」二字簡單理解負責管理皇帝的玉璽,事實上如果皇帝較為懶惰,掌印太監可以代替皇帝蓋章。明朝除了掌印太監,還有秉筆太監。秉筆太監的職能是幫助皇帝批紅。簡單縷下程序,大臣把奏摺呈給皇帝,有時候負責批紅、蓋章的可能不是皇帝,而是負責掌印和秉筆的太監,如此大的職權哪個敢輕視?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皇帝把批紅和蓋章的權力都交給太監,難道不怕被架空嗎?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明朝特殊的政治機構講起。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廢除丞相制度,六部官員直接向皇帝負責。然而此舉雖然加強了皇權,卻也加重了皇帝的負擔,勞模朱元璋可能不在乎,可後世皇帝就無法忍受了。

出於祖制不能「再設丞相」,明朝皇帝發明了一種內閣制度,即選用一批高級文人(內閣大學士)幫助皇帝處理朝政。隨著內閣權力越來越大,皇帝擔心內閣再次成為類似於「丞相」的機構,於是又引出了司禮監(太監)。皇帝將國家決策層的權力分成兩個部分,即票擬和批紅。內閣負責票擬用藍筆(對於決策給出意見),皇帝用硃筆稱之為「批紅」。

之後就很好理解了,皇帝如果懶惰批紅都懶得批了,就把這項權力交給身邊親信的太監,即司禮監秉筆太監。其實秉筆太監的職能就是批覆,如:知道了,好的,同意,反對……批紅後再由掌印太監蓋上玉璽下發內閣、六部執行。明朝的司禮監和內閣制度將相權一分為二,內閣有票擬權,卻沒有司禮監掌印和秉筆太監手裡的批紅,而司禮監的太監往往也是皇帝的親信,某種程度上屬於皇權的延伸。

至於架空皇權問題對於明朝太監來講是很難實施的,因為他們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明朝的皇帝不傻,軍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偶爾偷個懶讓太監幫忙處理政務、批文件沒問題,想要調動軍隊則涉及到皇權,除了程序複雜,執行者還是宦官的對頭文官,明朝皇帝就是這樣利用太監和文官的矛盾,平衡雙方的實力、穩坐釣魚臺安享皇權!

總之,明朝太監的權力來源於皇帝的寵幸,皇帝是他們最堅實的靠山,可一旦這座山倒了,就像劉瑾、魏忠賢,曾經的權力成了過眼雲煙,哪怕是想要反抗都沒有絲毫的餘力!

相關焦點

  • 明朝皇帝為什麼喜歡使用太監
    朱元璋創立明朝後,有感於歷朝歷代相權和皇權之間的權力之爭,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了中書省,改設立六部,六部主官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立下祖訓,後世子孫不得再設立丞相。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徹底地廢除了丞相制。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是如何崛起的?誰的權力更大?
    明朝司禮監是十二監之首,下設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司禮監的崛起,源自於明朝特有的票擬和批紅制度,所謂秉筆太監主要負責代替皇帝行使批紅,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批紅」後的審核蓋印。從權力來講,掌印太監的權利要大於秉筆太監。
  • 司禮監掌印太監到底有多大權力?
    明代廢相,內閣與各部大臣奏議公事先行「票擬」,由皇帝「硃批」決定可否。由於廢相後繁瑣朝議使皇帝無力負荷,加以若干君主廢弛朝政,遂有秉筆太監代為「批紅」的制度。即各部公文奏議交司禮監分類後,揀選其要呈送皇帝。皇帝或親批,或由秉筆口述大要而皇帝口決,秉筆代為「照閣票批紅」,發還內閣與各部依據批紅撰寫正式詔書執行。
  • 明朝內閣首輔李賢故裡考察記
    薄霧籠罩下的鄧州大地平添了一種朦朧與詩意,在暖陽的照耀下顯得祥和而安靜,田野裡綠油油的麥苗,給這個曾經誕生過明朝首個內閣首輔的鄉村——鄧州市林扒鎮,增添了一抹盎然生機。忙活了一周的人們,正享受著難得的雙休時光。然而,有這樣一群探索歷史真相,撒播文化種子的鄧州人,懷著對李賢及其故裡的好奇與敬重,放棄休息時間,驅車而來。
  • 皇上:首輔大臣是奸臣?系統壞了?去把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叫過來
    明朝是一個神奇的王朝,終明一朝除了朱棣造反成功,在之後的數百年中那怕是皇帝不上班政權也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根本就沒有大臣或者宦官能從皇帝手中奪走權力,而即便是出了一些有權力的宦官和首輔大臣也很容易被皇帝搬倒,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明朝的司禮監執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哪個權利大?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太監權勢最受寵的王朝,也是太監權勢最大的王朝,隨著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組建內閣之後,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為了壓制和監督文武百官,洪武年間設立了太監衙門,到了洪武末期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首輔高拱被張居正和馮保合謀趕跑後,另一名閣臣高儀也非常識趣的病故了。於是,張居正笑得可開心可開心了,他終於成了大明王朝正兒八經的內閣首輔,只要擺平了萬曆皇帝和李太后這對孤兒寡母,那整個大明朝就他說了算。終於!張居正可以施展自己多年的抱負,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了。
  • 他是明朝內閣首輔 做錯一件事被崇禎大罵:死有餘辜
    為什麼在李自成對北京步步緊逼時,崇禎皇帝不將吳三桂統領的關寧鐵騎及時撤回北京呢?實際上,崇禎皇帝早就有這種想法了。但是在一個人的堅決反對下,這種想法最終沒有付諸實施,導致吳三桂沒有回到北京參與勤王,以至於釀成明朝覆滅的千古遺恨。這個人叫陳演,時任內閣首輔。陳演,字發聖,井研(今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人。
  • 明朝最厚顏無恥的內閣首輔,給皇帝的奏摺中,大談「房中術」
    所以,朱見深當了皇帝後,萬貞兒就變得無人可比了。哪怕皇后都要靠邊,敢得罪萬貞兒,就廢了她。自然萬貞兒的得寵,得勢,也就吸引來了一彪善於鑽營的大臣。論其中最出色者當屬萬安!由於萬貞兒得寵後,經常感嘆家鄉無人,顯得很傷感——其實就是想培植勢力,因為他還有個弟弟叫萬通,也跟著發達,做了錦衣衛的指揮使!怎麼可能是家中無人呢?
  • 明朝有十萬太監,為什麼都說明朝的太監很厲害!
    在其中這權力最大的就是「司禮監」,我們所熟悉的像馮保,劉瑾,魏忠賢都是司禮監的。何為「司禮監」,司禮監是二十四衙門之首,內設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其中掌印太監是首位!明朝前期只是負責給皇帝拿著印章,在皇帝看完奏章之後的「批紅」(就是皇帝覺得行還是不行)上蓋下章,以表示具有皇權效力。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如果我們不用歧視的目光看太監,回到明朝的政治體系中去研究,就會發現,明朝的太監沒有理由不厲害。明朝太監之所以厲害,它是有制度保障的,宦官集團被作為一派政治勢力,協助皇帝,用於平衡文官集團。 歷史上,還沒有哪一朝的宦官,被作為政治勢力集團,得到制度層面的保障。
  • 明朝的四個內閣首輔,嚴嵩、張居正、高拱、徐階,誰更厲害一點
    明朝時期因為廢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獨攬大權,將之前丞相的權力分為了好幾個部分來做,內閣就是為了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所設立的,他們之間是相互制衡的狀態,皇上管理起來比較省心。在明朝內閣出了四個名人,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四個內閣中的大臣,其中嚴嵩是一直在明朝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坐著,能夠待那麼長時間肯定有他的獨到之處,政治手段讓他可以長期地位穩固。
  • 明朝歷史上結局最完美的一位內閣首輔李春芳
    他是徐階之後大明王朝的第三十四位內閣首輔,也是繼顧鼎臣之後又一位有「宰相」之名的內閣首輔。1511年,李春芳出生於南直隸的揚州。李家雖談不上是多麼顯赫的名門望族,可在當地也是書香門第。他很小時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加之接受了正統的封建教育,這些都為他今後的人生經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在豪橫中崛起又在豪橫中滅亡的大明內閣首輔高拱
    穆宗皇帝在位時間雖短,但圍繞他發生的精彩故事卻一點都不少。尤其是,他當政前後的眾多首輔們,一個個都稱得上是超級無敵大牛人,比如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今天,我們著重聊一聊大明王朝的第三十五位內閣首輔高拱。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哪個權力大?
    但是後世子孫顯然沒他那個政治熱情,更沒他那個能力,政務根本處理不過來,需要有信得過的太監協助。從成祖朱棣開始,太監們就逐漸走進政治生活,甚至從小就有老師專門教授文化。 司禮監的職責,隨著這個變化,地位越來越重。明英宗即位時才八歲,只能由太皇太后張氏秉政,張氏又沒法和內閣議事,就是就令內閣,在奏章中列出處理意見,由皇帝做選擇題,即所謂的票擬。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在張居正身後對其家族抄家殺戮?信仰崩了!
    在這個時代之初,原本日薄西山的大明朝竟是陡然止住了頹勢,隱隱有了中興之兆;也同樣是在這個時代,大明朝在國勢糜爛中,最終不可逆轉的滑向了深淵。而在這時代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莫過於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有最強首輔張居正!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萬曆皇帝與張居正之間複雜的情感!
  • 論明朝皇帝的奇葩程度——明朝的衰敗是從明世宗這一代開始的
    可以說,明朝的衰敗是從明世宗這一代開始的。 1、 完善皇帝專治措施,但導致了行政效率非常低下 (1) 大禮議的問題,神仙皇帝進行一次政治清洗運動 嘉靖皇帝14歲就繼承了帝位,在他登基以後,想要追封親生父母的尊號。但是當時的內閣首輔和一批舊臣認為,這樣做是不合理的。
  • 明世宗提升內閣權力,使其凌駕六部百司,就不擔心內閣擅權嗎?
    並不是,明世宗反而是進一步提升了相權,並使其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能凌駕明朝六部百司的政治機構。明世宗提升內閣權力就好比明朝著名內閣首輔張熜,其就在入閣拜相以後,向明神宗提出了一個「今內閣擇其人焉,責之以擇九卿」的主張。
  • 萬曆帝親媽李太后、首輔張居正、太監馮保,「萬曆中興」缺一不可
    平民家考取功名,是為了光宗耀祖、捧上鐵飯碗,萬曆皇帝可不需要這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李太后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她就給萬曆找來一個壓力——內閣首輔張居正。26歲就守寡的李太后,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卻喜歡有文化的人,尤其像張居正這樣既長得好看,又有學問,還有政治手腕的成熟男性。居正為人,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
  • 明朝首輔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本小說《雪中悍刀行》,這本小說中有一個人物讓我印象很深刻,即碧眼兒張巨鹿。 為天下寒門士子大開方便之門的張巨鹿,不為皇帝謀為天下謀得張巨鹿。 同時,我也會想到歷史上與他相似得另一個改革家——明朝首輔張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