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是明朝一個極其重要的群體,在大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蠱惑皇帝御駕親徵的王振,有被颳了三千刀的劉瑾,還有做了「九千九百歲」的大太監魏忠賢!
明朝太監給人的直觀印象即權力很大,以萬曆時期的掌印太監馮保為例,哪怕是內閣首輔張居正對其也是畢恭畢敬。張居正也是在馮保的支持下才得以推行新法,從而實現萬曆中興。張居正之所以尊敬馮保,除了這個太監本身不算壞以外,重點還是馮大太監真的很有權力。
前文有提到馮保是掌印太監,從大小來看僅僅是四品官職,也就相當於明朝的一個知府,好像是個中等層次的幹部,但放到太監領域不能僅從品級來看,還要看其實際職能。「掌印」二字簡單理解負責管理皇帝的玉璽,事實上如果皇帝較為懶惰,掌印太監可以代替皇帝蓋章。明朝除了掌印太監,還有秉筆太監。秉筆太監的職能是幫助皇帝批紅。簡單縷下程序,大臣把奏摺呈給皇帝,有時候負責批紅、蓋章的可能不是皇帝,而是負責掌印和秉筆的太監,如此大的職權哪個敢輕視?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皇帝把批紅和蓋章的權力都交給太監,難道不怕被架空嗎?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明朝特殊的政治機構講起。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廢除丞相制度,六部官員直接向皇帝負責。然而此舉雖然加強了皇權,卻也加重了皇帝的負擔,勞模朱元璋可能不在乎,可後世皇帝就無法忍受了。
出於祖制不能「再設丞相」,明朝皇帝發明了一種內閣制度,即選用一批高級文人(內閣大學士)幫助皇帝處理朝政。隨著內閣權力越來越大,皇帝擔心內閣再次成為類似於「丞相」的機構,於是又引出了司禮監(太監)。皇帝將國家決策層的權力分成兩個部分,即票擬和批紅。內閣負責票擬用藍筆(對於決策給出意見),皇帝用硃筆稱之為「批紅」。
之後就很好理解了,皇帝如果懶惰批紅都懶得批了,就把這項權力交給身邊親信的太監,即司禮監秉筆太監。其實秉筆太監的職能就是批覆,如:知道了,好的,同意,反對……批紅後再由掌印太監蓋上玉璽下發內閣、六部執行。明朝的司禮監和內閣制度將相權一分為二,內閣有票擬權,卻沒有司禮監掌印和秉筆太監手裡的批紅,而司禮監的太監往往也是皇帝的親信,某種程度上屬於皇權的延伸。
至於架空皇權問題對於明朝太監來講是很難實施的,因為他們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明朝的皇帝不傻,軍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偶爾偷個懶讓太監幫忙處理政務、批文件沒問題,想要調動軍隊則涉及到皇權,除了程序複雜,執行者還是宦官的對頭文官,明朝皇帝就是這樣利用太監和文官的矛盾,平衡雙方的實力、穩坐釣魚臺安享皇權!
總之,明朝太監的權力來源於皇帝的寵幸,皇帝是他們最堅實的靠山,可一旦這座山倒了,就像劉瑾、魏忠賢,曾經的權力成了過眼雲煙,哪怕是想要反抗都沒有絲毫的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