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提升內閣權力,使其凌駕六部百司,就不擔心內閣擅權嗎?

2020-12-22 見史簡談

皇權與相權的鬥爭,幾乎可以說自封建時期出現了政權以後就一直都存在,後來出現了宦官以後就更是加上了一個「宦權」。

不過這三者之間的鬥爭,在明朝雖然也存在,但相對比較特殊,因為明朝皇權對於相權與宦權的壓制,並不像其他封建政權那樣以強勢鎮壓為主。

而是採用了或扶持或打壓,使得相權與宦權一直處於相互依存卻又相互制約的方式。

但是在明世宗執政時期,卻又跟明朝其他封建統治者不太一樣。

因為自明世宗登基之初,首先打壓的就是宦權,就好比對諸多宦官職權嚴加管控、撤回宦官監軍什麼的。

那麼按常理來說,是不是也應該同步削弱下相權,使得宦權與相權繼續保持相互制衡的狀態呢?

並不是,明世宗反而是進一步提升了相權,並使其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能凌駕明朝六部百司的政治機構。

明世宗提升內閣權力

就好比明朝著名內閣首輔張熜,其就在入閣拜相以後,向明神宗提出了一個「今內閣擇其人焉,責之以擇九卿」的主張。

相信大家對於「九卿」多少都有點理解吧,張熜的這個主張,幾乎就等同於是讓明朝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以其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諸多大權在握的政治機構的主要負責人。

統統成為內閣閣臣的選拔來源之一。

如此一來,囊括了明朝六部百司等諸多政治機構核心負責人在內的內閣,先不說能將六部百司的權力集於一身,在實際的政治地位上更是不比皇帝弱多少。

若真要說比皇帝弱的那部分,可能也就是名義上居於皇權之下吧。

再者,這個時期的內閣,已經確立了「內閣首輔」制度,也就等同於內閣的所有大權,最終也只會歸流的一個人的身上。

若是放在明朝其他的統治者身上,內閣首輔如若提出這樣一個主張,那肯定不是什麼好事,而且對於明朝高度中央集權之下的皇權地位而言,還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

但明世宗卻非但沒有拒絕,反而是極力的支持。以至於形成了一種「孚敬還內閣,事取獨裁,時不敢有所評議」的政治現象。

難不成明世宗就不擔心內閣權力過大,繼而權傾朝野之下,進一步架空皇權、擅權奪政嗎?

明世宗提升內閣權力的實質

事實上,明世宗還真的不怎麼擔心。

雖說這個時期的內閣權力確實是已經達到了凌駕於明朝六部百司、權傾朝野的地步。

但若是讓這些內閣首輔真的像唐朝的甘露之變、或者說是趙高的指鹿為馬那樣明目張胆的擅權奪政,這些內閣首輔敢嗎?

不敢。

因為內閣雖然權力大了,但是卻終究只有議政權,而沒有決策權,無非就是多產生一些爭議而已,想要真正的選擇並且實施的話,還是要看明世宗所代表的皇權。

再者,明朝軍政分離,內閣權力不小,但是卻不能掌兵,就算是想要強行武力奪權,也壓根就沒有什麼機會。

光是從這兩個方面,就已經很明顯的能看出內閣權力勢大是真,但想要就憑藉這個壓制皇權,顯然還不可能。

整體政治格局依舊是「皇權意志」一家獨大。

除此以外,以明世宗那15歲就能發動大禮議之爭,並最終大獲全勝的政治智商,他能讓內閣出現「擅權奪政」的趨勢嗎?

就像嘉靖朝獨攬大權二十年的「嚴嵩」,看著是風光無限、大權在握,可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裡,內閣就真的一直是由嚴嵩一人獨掌?

並不是。

而是採用了一種「夏言、嚴嵩迭用事」的輪流掌權的方式,一方唱罷,另一方閃亮登場,且這兩個人在政治意見上還是對立關係。

一旦#嚴嵩#出現「一意媚上,竊權罔利」的不良政治現象,明世宗便會採用「嵩當入直,不召者數矣」或者乾脆直接罷免嚴嵩,然後重新啟用「夏言」的方式來保證政治狀態的平衡。

從而使得明朝內閣首輔縱然大權在握,但是在朝中卻始終都形不成能和皇權正面相抗的政治勢力。

那麼在這種宦權被全面壓制、相權雖然勢大,但卻始終無法逾越皇權意志的情況下,明世宗還用擔心內閣擅權奪政嗎?

自然不用擔心。

相關焦點

  • 解碼明朝內閣與司禮監,兩個影響大明命運的神秘機構
    ,統領百官的一個比較穩定的權力體系,雖然從根本上說,相權本質上也從屬於皇權的,但是實際上,它或多或少還是有自己相對的一些獨立性,甚至在一些特殊時期還能反過來對皇權產生制約性。要知道,丞相為六部統領,基本上每天要日理萬機,才算基本合格,不然整個國家就要亂套,要出大亂子。雖然朱元璋英明神武,精力旺盛,可你擋不住生命的規律,後面的接班人可就不一定能像你一樣能身兼皇帝、丞相兩個角色了。所以後來朱元璋還是不得不把一些丞相的文書工作交給翰林院和內廷的學士和閒散人員來做,到明成祖朱棣時,又令大學士參與機務,並逐漸成為定製。
  • 明朝太監權力有多大?內閣首輔對其畢恭畢敬,是站著的「皇帝」
    太監是明朝一個極其重要的群體,在大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蠱惑皇帝御駕親徵的王振,有被颳了三千刀的劉瑾,還有做了「九千九百歲」的大太監魏忠賢!明朝太監給人的直觀印象即權力很大,以萬曆時期的掌印太監馮保為例,哪怕是內閣首輔張居正對其也是畢恭畢敬。張居正也是在馮保的支持下才得以推行新法,從而實現萬曆中興。張居正之所以尊敬馮保,除了這個太監本身不算壞以外,重點還是馮大太監真的很有權力。
  • 清朝的軍機處制度,幾十年時間,如何完全架空了內閣?
    說起明朝,相信很多人都想到了明朝的內核制度和內閣大學士。在清朝入關以後,為了自己的統治需要,保留內閣制度的同時,又建立了軍機處制度。兩大機構相互並存,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滅亡。但是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軍機處就徹底架空了內閣。軍機大臣和內閣大學士之間,權力劃分完全不對等。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今天,我們聊聊軍機處和內閣之間的博弈。
  • 明朝的司禮監執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哪個權利大?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太監權勢最受寵的王朝,也是太監權勢最大的王朝,隨著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組建內閣之後,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為了壓制和監督文武百官,洪武年間設立了太監衙門,到了洪武末期
  • 論明朝皇帝的奇葩程度——明朝的衰敗是從明世宗這一代開始的
    明世宗是明朝在位期間最長的皇帝,他沉迷於修道長生。 也正是從這一位神仙皇帝開始,他所採取的一系列神仙操作使得明朝走上了衰亡之路。因為追封父母的尊號問題,明世宗和朝臣弄得非常不愉快。不僅如此,在他在位期間由於信任奸臣,結果導致蒙古軍隊入侵,更因為縱容方士導致國家財政負擔嚴重,百姓民不聊生。可以說,明朝的衰敗是從明世宗這一代開始的。
  • 內閣大學士、總督、巡撫是幹什麼的?明朝為何要設立這些職務?
    對歷史有所了解的讀者想必一定聽說過內閣大學士、總督、巡撫這些官職,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幾個職務都創立於明朝,而且都是從「臨時工」的角色逐漸轉正,最後成為很顯赫的官職。今天夜讀史書就來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內閣大學士、總督、巡撫這些職務是如何誕生,以及他們究竟是幹什麼的。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於是,張居正笑得可開心可開心了,他終於成了大明王朝正兒八經的內閣首輔,只要擺平了萬曆皇帝和李太后這對孤兒寡母,那整個大明朝就他說了算。終於!張居正可以施展自己多年的抱負,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了。若不然,連續經歷了明武宗、明世宗和明穆宗三代庸主後,明朝真的已經是江河日下,日暮西山了。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哪個權力大?
    當過秉筆太監的有明武宗時期的劉瑾,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掌印太監有明英宗時期的王振,明憲宗時期的汪直、懷恩,明世宗時期的陳矩等,明神宗時期的馮保。 我們看到的影視劇,司禮監的太監都那麼牛,有的被稱為「立皇帝」,有的稱「九千歲」,其實,最早司禮監就是二十四監之一,一個「掌禮儀」的普通辦事機構,太監們就相當於勤雜工,也沒有秉筆太監、掌印太監之說。 那時候朱元璋對太監們管理很嚴,認為他們都是陰險小人,不許幹政,甚至都不允許他們讀書識字。
  • 菅義偉內閣名單公布,過半是安倍內閣老面孔
    據日本共同社16日消息,當日下午,菅義偉內閣的名單正式出爐。20人內閣中,8人留任同一職務,3人轉任其他職務,過半都是上一屆安倍內閣的「老面孔」。 日媒稱,此屆內閣的特徵是「鮮明地繼承了安倍政權」。菅內閣的另一個特點是,很好地平衡了各大派系,這點也與此前日媒的推斷相符。 麻生太郎繼續擔任副首相、財相。加藤勝信由厚生勞動大臣相轉任內閣官房長官,接替菅義偉。
  • 司禮監掌印太監到底有多大權力?
    東廠受司禮監節制 司禮監諸太監權力來自明代特有的票擬與批紅制度。明代廢相,內閣與各部大臣奏議公事先行「票擬」,由皇帝「硃批」決定可否。由於廢相後繁瑣朝議使皇帝無力負荷,加以若干君主廢弛朝政,遂有秉筆太監代為「批紅」的制度。即各部公文奏議交司禮監分類後,揀選其要呈送皇帝。皇帝或親批,或由秉筆口述大要而皇帝口決,秉筆代為「照閣票批紅」,發還內閣與各部依據批紅撰寫正式詔書執行。
  • 「內閣獨狼」菅義偉——「令和大叔」的逆襲之路(全)
    例如這次二階保證了菅義偉當選,那麼菅義偉成為黨內總裁,就一定會給二階續任幹事長一職(黨內總裁有權力決定誰當幹事長),還將二階的一名老部下送入了內閣。反之,如果站錯了隊,那將不僅是面子問題,還會丟失很多實際利益,這也是各個派系大佬最想避免的。↑菅內閣的部分成員。最右是75歲的二階派議員平澤勝榮,在81歲的二階幹事長的帶領下,首次衝進內閣。
  • 吏部為六部之首,但從清代的任官制度上看,吏部權力十分有限
    此外,不同級別的官員所採用的選用制度又不一樣,那麼具體到大學士、各部尚書、各省督撫,乃至中下級官員,其選任方式有何不同呢?吏部在其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高級及中級官員中職任重要、職務特殊的官員選任官員的高低檔次,其實是很難細緻、準確劃分的,不同範疇有不同的劃分標準。
  • 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熹宗……這些愛玩的傢伙,其實個個會當皇上.
    就好比一個人在單位裡成天不坐辦公室一樣。而業餘愛好玩出花樣的,更有好幾位。有會騎馬打仗的(明武宗),會煉丹修道的(明世宗),會鑑定珠寶的(明穆宗),會幹木匠活的(明熹宗)。而地方藩鎮割據的隱患,也被朱元璋剪除,地方行政權力一分為三,各省處理民事有布政使,處理司法工作有按察司,處理軍事戰事有指揮使,這就是明朝特色的地方「三司」制度,三司不相統屬,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
  • 羅毅:民初唐紹儀內閣與袁世凱關係新論
    1912年1月15日,北方代表唐紹儀、楊士琦與南方代表王寵惠、汪精衛等人在上海唐紹儀寓所開會,擬由袁世凱出任南北統一後民國的大統領,孫中山副之,唐紹儀任內閣總理大臣,黎元洪、陳錦濤、張謇、湯壽潛分別擔任海軍、度支、農商、郵傳各部大臣。由於未來官制尚不確定,對中央政府各部長官,仍以「大臣」相稱。該方案囊括了當時中國政治舞臺上的三大勢力——北洋派、革命派和立憲派。
  • 張居正:以大學士的職權衡量有越權之處,但特殊的機遇造就了專擅
    但是作為內閣這樣一個非法定的機構,權力過大,必然會招致群臣的反對,尤其"萬曆新政"侵害一部分舊官僚的利益,加之張居正的個人作風問題,雖然萬曆初年他權傾朝野,但反對他的呼聲也一直沒有中斷,而且這一聲浪一直延續,為張居正逝世後,神宗皇帝對其清算,吹響了戰鬥的號角。
  • 百官之首的三楊為何沒有阻止宦官王振專權?是道德對現實的屈服
    正統年間,衝齡即位的朱祁鎮任用太監王振,縱容其幹預政事,作威作福。願意巴結奉承者,加官進爵,稍有不服或禮貌不敬者,就會遭到報復。一時間士大夫廉恥盡喪,在巴結奉承上,那是既含蓄又精妙。有一次王振看到工部郎中王佑沒有鬍子,就問他;「你怎麼沒鬍子?」,王佑答,「老爺所無,兒安敢有?」
  • 誰的權力更大?
    內閣制度下,皇帝牢牢掌握著決策權,內閣則擁有議政權,六部則掌握著行政權。凡是朝廷的重要事務,均先由內閣擬定幾條意見,以筆墨寫於票籤上,然後呈送皇帝批准,這個過程便被稱為票擬。皇帝則只需根據內閣提供的意見,進行最終的決策便可,如此便大大降低的皇帝的工作量,而最後拍板的仍然是皇帝的「硃批」。
  • 文臣不一定精通兵法,為何嘉靖年間,明世宗卻要讓文官掌兵?
    畢竟如此一來,豈不就相當於自斷臂膀,自己把自己的真正實力給削弱了嗎?明朝衛所制積弊這個事情其實還要從明初就已經推行的「衛所制」身上開始說起。面對這種情況,大家說有著「中材之主」美譽的高智商統治者明世宗他能願意嗎?所以,對於明世宗而言,既然衛所制軍事制度已經日益腐朽,那就改,而且得大刀闊斧的改。
  • 韓國瑜「小內閣」的奧秘
    組高雄小「內閣」熱鬧度不輸「行政院內閣」的韓國瑜,12月20日將公布他的完整小「內閣」,從他徵詢、安排過程看這份名單,韓國瑜巧妙地讓領導人候選人級的大咖王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