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與相權的鬥爭,幾乎可以說自封建時期出現了政權以後就一直都存在,後來出現了宦官以後就更是加上了一個「宦權」。
不過這三者之間的鬥爭,在明朝雖然也存在,但相對比較特殊,因為明朝皇權對於相權與宦權的壓制,並不像其他封建政權那樣以強勢鎮壓為主。
而是採用了或扶持或打壓,使得相權與宦權一直處於相互依存卻又相互制約的方式。
但是在明世宗執政時期,卻又跟明朝其他封建統治者不太一樣。
因為自明世宗登基之初,首先打壓的就是宦權,就好比對諸多宦官職權嚴加管控、撤回宦官監軍什麼的。
那麼按常理來說,是不是也應該同步削弱下相權,使得宦權與相權繼續保持相互制衡的狀態呢?
並不是,明世宗反而是進一步提升了相權,並使其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能凌駕明朝六部百司的政治機構。
明世宗提升內閣權力
就好比明朝著名內閣首輔張熜,其就在入閣拜相以後,向明神宗提出了一個「今內閣擇其人焉,責之以擇九卿」的主張。
相信大家對於「九卿」多少都有點理解吧,張熜的這個主張,幾乎就等同於是讓明朝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以其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諸多大權在握的政治機構的主要負責人。
統統成為內閣閣臣的選拔來源之一。
如此一來,囊括了明朝六部百司等諸多政治機構核心負責人在內的內閣,先不說能將六部百司的權力集於一身,在實際的政治地位上更是不比皇帝弱多少。
若真要說比皇帝弱的那部分,可能也就是名義上居於皇權之下吧。
再者,這個時期的內閣,已經確立了「內閣首輔」制度,也就等同於內閣的所有大權,最終也只會歸流的一個人的身上。
若是放在明朝其他的統治者身上,內閣首輔如若提出這樣一個主張,那肯定不是什麼好事,而且對於明朝高度中央集權之下的皇權地位而言,還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
但明世宗卻非但沒有拒絕,反而是極力的支持。以至於形成了一種「孚敬還內閣,事取獨裁,時不敢有所評議」的政治現象。
難不成明世宗就不擔心內閣權力過大,繼而權傾朝野之下,進一步架空皇權、擅權奪政嗎?
明世宗提升內閣權力的實質
事實上,明世宗還真的不怎麼擔心。
雖說這個時期的內閣權力確實是已經達到了凌駕於明朝六部百司、權傾朝野的地步。
但若是讓這些內閣首輔真的像唐朝的甘露之變、或者說是趙高的指鹿為馬那樣明目張胆的擅權奪政,這些內閣首輔敢嗎?
不敢。
因為內閣雖然權力大了,但是卻終究只有議政權,而沒有決策權,無非就是多產生一些爭議而已,想要真正的選擇並且實施的話,還是要看明世宗所代表的皇權。
再者,明朝軍政分離,內閣權力不小,但是卻不能掌兵,就算是想要強行武力奪權,也壓根就沒有什麼機會。
光是從這兩個方面,就已經很明顯的能看出內閣權力勢大是真,但想要就憑藉這個壓制皇權,顯然還不可能。
整體政治格局依舊是「皇權意志」一家獨大。
除此以外,以明世宗那15歲就能發動大禮議之爭,並最終大獲全勝的政治智商,他能讓內閣出現「擅權奪政」的趨勢嗎?
就像嘉靖朝獨攬大權二十年的「嚴嵩」,看著是風光無限、大權在握,可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裡,內閣就真的一直是由嚴嵩一人獨掌?
並不是。
而是採用了一種「夏言、嚴嵩迭用事」的輪流掌權的方式,一方唱罷,另一方閃亮登場,且這兩個人在政治意見上還是對立關係。
一旦#嚴嵩#出現「一意媚上,竊權罔利」的不良政治現象,明世宗便會採用「嵩當入直,不召者數矣」或者乾脆直接罷免嚴嵩,然後重新啟用「夏言」的方式來保證政治狀態的平衡。
從而使得明朝內閣首輔縱然大權在握,但是在朝中卻始終都形不成能和皇權正面相抗的政治勢力。
那麼在這種宦權被全面壓制、相權雖然勢大,但卻始終無法逾越皇權意志的情況下,明世宗還用擔心內閣擅權奪政嗎?
自然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