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哪個權力大?

2020-12-23 騰訊網

秉筆太監負責代替皇帝「批紅」,掌印太監職掌皇帝玉璽,當然掌印太監是老大了:「掌印秩尊視元輔,掌東廠權重,其次秉筆,其次隨堂,如眾輔焉。」當過秉筆太監的有明武宗時期的劉瑾,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掌印太監有明英宗時期的王振,明憲宗時期的汪直、懷恩,明世宗時期的陳矩等,明神宗時期的馮保。

司禮監

司禮監是幹什麼的?

我們看到的影視劇,司禮監的太監都那麼牛,有的被稱為「立皇帝」,有的稱「九千歲」,其實,最早司禮監就是二十四監之一,一個「掌禮儀」的普通辦事機構,太監們就相當於勤雜工,也沒有秉筆太監、掌印太監之說。

那時候朱元璋對太監們管理很嚴,認為他們都是陰險小人,不許幹政,甚至都不允許他們讀書識字。但是後世子孫顯然沒他那個政治熱情,更沒他那個能力,政務根本處理不過來,需要有信得過的太監協助。從成祖朱棣開始,太監們就逐漸走進政治生活,甚至從小就有老師專門教授文化。

司禮監的職責,隨著這個變化,地位越來越重。明英宗即位時才八歲,只能由太皇太后張氏秉政,張氏又沒法和內閣議事,就是就令內閣,在奏章中列出處理意見,由皇帝做選擇題,即所謂的票擬。這樣一來,皇帝只需要選擇「照準」還是「不準」就行,這就是所謂的「批紅」,批紅就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行。

張太后

從此,後宮二十四監、四司八局的大權,都逐步歸集到司禮監,慢慢形成了以掌印太監為首,秉筆太監為輔的「第二內閣」,掌印太監成了事實上的「內相」。到了明武宗時期,「遂專掌機密,凡進御章奏及降敕批疏,無有不經其出納者」。

司禮監為何能突破朱元璋的戒律,進而變身帝國最有勢力的群體呢?一是環境使然,太監成天與皇帝生活在一起,有的是皇帝幼時的保姆,感情深厚,信任度遠超別人;二是太監們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能力幫助皇帝分擔工作中的重負;三是出於掣肘內閣的政治需要,司禮監成為對抗內閣的第二股勢力,相互制衡。

秉筆太監的職責和地位如何?

秉筆太監有批紅特權,也就是代替皇帝在奏疏上批覆意見,當然批覆時,用皇帝才能用的硃筆,所以叫「批紅」。看起來秉筆太監似乎是最牛叉的,其實不是。

正常情況下,奏疏已經由內閣草擬了處理意見,批覆的時候只需要批覆準與不準即可,沒有多少自由發揮的成分,只能按皇帝的意見批覆。所以,秉筆太監其實就是個書寫機器。

太監形象

如果秉筆太監僅僅是書寫機器,何來位高權重?原因就在於,秉筆太監除了批紅外,有時候還要負責草擬聖旨,向外臣傳達皇帝的口諭等等。這個學問就大了,皇帝的意思能不能表到位?表達過程中有沒有「攜私夾帶」,全看秉筆太監的本事了,口諭更是如此。

當年劉瑾把持朝政,靠的就是一支筆,在皇帝和大臣之間,怎麼說全憑他一支筆,玩弄皇帝和朝臣們的本領,不是一般的高,連掌印太監張永都不得不服。

掌印太監的職責和地位如何?

字面上看,掌印太監就是蓋章機器。玉璽代表皇權,掌印太監有審核權,你可以欺騙任何一個人,卻欺騙不了掌印太監,他才是最終的把關人。

而且掌印太監提督東廠,為內監之首,後宮的一應大小事務,皆決於掌印太監,所以,掌印太監才是太監中的老大。

馮保

不過,在人治社會,凡事都有特例,複雜的政治鬥爭,隨時可以改變一些慣例,比如魏忠賢雖然是秉筆太監,但權勢卻比掌印太監王體乾大。

說起來好笑,魏忠賢這個秉筆太監秉不了筆,他不識字,「忠賢不識字,體乾與永貞等為之謀主,遇票紅文書及改票,動請御筆,體乾獨奏,忠賢默然也。」

王體乾執筆蓋章一人包辦,只要魏忠賢批准即可,掌印太監成了秉筆太監的打工仔!

為何是這麼個結構,因為王體乾資格比魏忠賢老,起點比魏忠賢高,但是王體乾懂事,早早投靠了魏忠賢,凡事以魏忠賢馬首是瞻。既然如此,魏忠賢也就犯不著非得幹掉王體乾。

黑白分明的太監群體

陳矩

我們看到的明朝太監,都是壞得頭頂冒瘡腳底流膿的傢伙,其實有點妖化了這個群體。客觀地講,除了身份上的特殊之處,他們也是一個人,也有常人一般的思想。這個群體有奸也有忠,有惡也有善。

比如陪伴崇禎皇帝走到生命盡頭的王承恩,耿直盡忠的懷恩,廉潔自守的陳矩,還有那個名垂青史的鄭和,他們都是明朝太監中的佼佼者,值得後人尊敬和敬仰的人,他們不比任何一名士大夫做得差,無論能力還是品行。

我們之所以只看到太監們的黑,看不到他們的白,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對這個群體的有色眼鏡。太監這個群體比較低賤,要麼出身貧寒的平民,要麼是罪犯家屬,都是一些文人士大夫看不起的群體。

魏忠賢

閹割之人,在文人士大夫眼中就不算人,這個有色眼鏡,從太監誕生之日起就存在。古時候有腐刑,受刑的叫刑餘之人,萬人鄙視。司馬遷能寫出《史記》,跟他受刑後極度的悲憤心境有關,他說:「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就是表明,為了這部《史記》,我選擇了最屈辱的生活方式。

綜上所述,司禮監之所以走上權力的頂峰,其實是大明政治生活的走向,與他們所處的特殊環境相切合,被皇權選中,作為可信賴的群體,用以掣肘內閣的工具而已。

相關焦點

  • 明朝的司禮監執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哪個權利大?
    司禮監是明朝內庭中二十四監中專門掌管太監的機構,下設掌印太監,秉筆太監,隨堂太監和提督太監,其中權勢最大的當屬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了,那麼到底是誰權勢更大呢? 明朝皇帝處理政務的大致程序是,各地奏摺遞上來後,先由內閣大臣們看一遍,用小紙條寫上初步的意見,貼在奏摺上,稱為「票擬」,再遞給皇帝審閱,用硃筆進行批閱,稱為「批紅」,最後交給太監蓋印下發,這就處理完了,但是從宣宗開始,皇帝們越來越懶,很多時候批紅都由太監完成的,後來皇帝連奏章看都不看,完全推給太監來辦,而這裡批紅的太監就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最後蓋大印下發的太監就是掌印太監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是如何崛起的?誰的權力更大?
    明朝司禮監是十二監之首,下設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司禮監的崛起,源自於明朝特有的票擬和批紅制度,所謂秉筆太監主要負責代替皇帝行使批紅,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批紅」後的審核蓋印。從權力來講,掌印太監的權利要大於秉筆太監。
  • 掌印太監比秉筆太監權力大,為什麼魏忠賢卻沒當上掌印太監?
    從理論上來說,掌印太監確實比秉筆太監的地位和權力要大,按照明朝時期司禮監的職位劃分:司禮監,(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書籍名畫等庫掌司、內書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無定員。提督掌督理皇城內一應儀禮刑名,及鈐束長隨、當差、聽事各役,關防門禁,催督光祿供應等事。掌印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掌司各掌所司。典簿典記奏章及諸出納號簿。)——《明史·職官志》在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之上還有一個提督太監,也就是太監們的老大。
  • 司禮監掌印太監到底有多大權力?
    東廠受司禮監節制 司禮監諸太監權力來自明代特有的票擬與批紅制度。由於廢相後繁瑣朝議使皇帝無力負荷,加以若干君主廢弛朝政,遂有秉筆太監代為「批紅」的制度。即各部公文奏議交司禮監分類後,揀選其要呈送皇帝。皇帝或親批,或由秉筆口述大要而皇帝口決,秉筆代為「照閣票批紅」,發還內閣與各部依據批紅撰寫正式詔書執行。但秉筆太監只是寫上意見,最後由掌印太監審核,如果認為可以,就蓋上印章。
  • 明朝太監權力有多大?內閣首輔對其畢恭畢敬,是站著的「皇帝」
    明朝太監給人的直觀印象即權力很大,以萬曆時期的掌印太監馮保為例,哪怕是內閣首輔張居正對其也是畢恭畢敬。張居正也是在馮保的支持下才得以推行新法,從而實現萬曆中興。張居正之所以尊敬馮保,除了這個太監本身不算壞以外,重點還是馮大太監真的很有權力。
  • 明朝的大理寺,司禮監,東廠,西廠和錦衣衛都是幹什麼的
    大理寺最高長官是大理寺正卿(三品),職責是審理和判定案件。大理寺與刑部和御史臺,並稱三法司。但大理寺正卿與刑部尚書和御史臺大夫職責各有不同。職能和權力都是最低的。明朝最為後世詬病的就是特務統治,而管理和統轄明朝特務機構的就是太監組成的東西二廠,這又延伸出明朝又一個弊病宦官幹政。
  • 魏忠賢權傾朝野,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為何沒當上更高的掌印太監?
    魏忠賢權傾朝野,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為什麼沒有當上職位更高的掌印太監? 明朝負責管理皇宮內務的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二十四衙門。
  • 明朝有十萬太監,為什麼都說明朝的太監很厲害!
    分別是(這裡可以大致略過)司禮監,內官監,司設監,御馬監,尚膳監,御用監,直殿監,印綬監,尚衣監,都知監,神宮監,尚寶監。這十二監全都是宦官管理的!領事總管叫提督太監,而其他的宦官在這裡全都跟著尊稱「太監」了。你以為這就完了?明朝的任用的宦官之多,權力之大我們現在可能難以想像!
  • 去把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叫過來
    明朝是一個神奇的王朝,終明一朝除了朱棣造反成功,在之後的數百年中那怕是皇帝不上班政權也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根本就沒有大臣或者宦官能從皇帝手中奪走權力,而即便是出了一些有權力的宦官和首輔大臣也很容易被皇帝搬倒,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淺談明朝司禮監權利為什麼這麼大?又有什麼實權?
    從上面三類特務機構來看,宦官才是明朝特務機構的核心人物。明朝的宦官和通常的朝廷一樣,設有許多衙門,其中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共二十四個部門,總稱二十四衙門。上面說過,司禮監作為二十四衙門中最高指揮機關,設有掌印太監一位,秉筆隨堂太監8、9人不等。根據《明史》記載,司禮監太監批閱朝廷官員一切奏章,並且他們還負責傳宣諭旨。當然,明朝皇帝也不傻,只允許司禮監太監「照閣票」,不允許擅自更改。
  • 明朝最狠毒的太監是誰?不是魏忠賢!
    要說中國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時期,首推明朝,而後是東漢。明朝的太監不僅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還有著很大的權力。比如說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有代天子批紅的權力,天下各大奏章先到司禮監,秉筆太監先過目,他認為重要的事就向皇帝說一聲,不重要的事就擱一邊,那什麼是重要的事呢?
  • 明朝司禮監陳矩,一個掌管東廠大權的好太監
    特別是在明朝,幾乎可以稱之為太監王朝,許多太監因為受到皇帝的喜愛,而得以專權擅政。他們大謀私利,侵害國家利益,剝削百姓,收受賄賂,賣官鬻爵等事情層出不窮。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由於朱祁鎮的信任,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利用批紅的特權,遊走於文官集團,大量培植黨羽,討好明英宗,成為權傾一時的實權派人物。 隨著「三楊」的老去,王振事實上控制了朝政,他甚至直接把豎立在宮門前的那塊,「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的牌子給摘了!
  • 明朝內閣制有什麼特點?受到司禮監的制約,內部爭鬥不斷
    票擬制度化受到三個因素影響:一、明宣宗駕崩後,張太后垂簾聽政,倚重內閣,內閣權利在此時得到強化;二、三朝元老「三楊」的威望和權勢,「三楊」在任期間票擬批答處理政務;三、明英宗年幼,無法處理國政,需要內閣協助。票擬反映內閣對上奏事件的處理意見,票擬之後由皇帝進行批紅,實際上是由司禮監掌印太監批紅。
  • 他是歷史上最長壽的太監,歷經6朝,掌權長達50年!
    他是歷史上最長壽的太監,歷經6朝,掌權長達50年!要說歷史上宦官權力最大的朝代,明朝肯定是要被算在裡面的,不過在整個大明朝裡,也不是只有心狠手辣的太監,也有一些比較正常比較清白的太監,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蕭敬。
  • 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明朝政府的自我革命
    十二監分別為: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每監都有掌印太監為主管。其中司禮監人員最多,權勢最大,設有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隨堂太監等無定員,提督太監掌管關防門禁長隨當差物料供應等,掌印太監掌管內外奏章和御用憑證,秉筆太監和隨堂太監管理內閣遞上來的文書,並代替皇帝在文書上簽字。提督東廠,一開始掌印太監為各監中選任一人充任,後來專用司禮監的掌印太監或者秉筆太監。
  • 2021廣西事業單位考試公基備考:明朝四大神秘組織
    錦衣衛負責偵緝刑事的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專理皇帝欽定案件。其中北鎮撫司擁有自己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4. 執掌廷杖。廷杖就是把觸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門杖打。最早始於東漢明帝,明代成為制度。負責行刑的就是錦衣衛校尉,監刑的是司禮監太監。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認為錦衣衛有濫用職權,依勢作寵之態,下令將錦衣衛廢除。
  • 明憲宗朱見深最寵信的兩大太監之間的鬥爭,究竟誰忠誰奸?誰正誰邪?
    事實上,除了汪直之外,當時還有另外一個太監也深得朱見深的寵信,他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懷恩。明朝的太監機構分十二監,司禮監為十二監之首,司禮監掌印太監又有票擬與批紅之責,其權力是非常大的。汪直是御馬監太監,也就是說,懷恩是當時的太監頭,官職還在汪直之上。
  • 中國歷史上那些權傾朝野的著名太監
    由於曾助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寶應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駕崩,吐血而死。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李輔國:唐肅宗當權的宦官,首名宦官宰相。唐朝中期權宦,唐朝第一個當上宰相的宦官,本名靜忠,曾賜名護國,後改輔國,相貌奇醜無比。
  • 掌印,讓印章讀懂管理
    從古至今,印章是最能代表權力和權威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