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權傾朝野,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為何沒當上更高的掌印太監?

2020-12-22 騰訊網

魏忠賢權傾朝野,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為什麼沒有當上職位更高的掌印太監?

明朝負責管理皇宮內務的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二十四衙門。他們職責不同地位也是天差地別,其中司禮監,由於掌握披紅和蓋章的權力而居「二十四衙門」之首,而像「浣衣局」這樣負責清洗衣物的部門,連皇帝面都見不到只能做苦力,地位可想而知。

在這些部門中只有主管才能被稱之為「太監」官階為正四品,其下還有少監和左右監丞等,所以說太監是宦官中位高權重者,不是所有宦官都是太監。

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按字面意思就可以解釋,一個負責籤字(披紅)一個負責蓋章因為負責蓋章的太監有最終決定權,所以掌印太監實權力大過秉筆太監,被稱為「內相」。

不過根據《明史職官》中的記載「司禮監,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書籍名畫等庫掌司、內書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無定員。」實際上在掌印太監之上還有提督太監。但是提督太監一般不設,也沒聽說過誰擔任過提督太監。

魏忠賢的準確職務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監掌東廠,在他之上還有一名掌印太監,當時魏忠賢的頂頭「上司」為掌印太監王體乾,那麼魏忠賢為什麼不當掌印太監呢?

主要原因有3個

1、根據慣例,司禮監秉筆太監還兼任東廠掌印太監,東廠在明朝是令人談之色變的特務機關,不但可以直接向皇上匯報還擁有獨立的司法權凌駕於國法之上。對於魏忠賢來說掌握東廠是實權,而掌印太監不過是虛位。

2、當時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實則是魏忠賢的走狗,王體乾能夠當上掌印太監全憑魏忠賢和客氏的運作,王體乾也將自己位置擺的很正,一意附忠賢,為之盡力,所以對於魏忠賢來說沒必要爭掌印太監,落人口實。

3、根據《明史》記載「忠賢尋自惜薪司遷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忠賢不識字,例不當入司禮,以客氏故,得之。」魏忠賢不識字,進入司禮監已經是破例,如果在擔任司禮監首席掌印太監,恐怕落下口實,再加上已經掌握實權,所以掌印太監虛名不要也罷。

相關焦點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是如何崛起的?誰的權力更大?
    後來,朱瞻基又設立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協助自己處理公務,其中秉筆太監負責代替皇帝行「批紅」之權,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最終的審核蓋印。因此,從明中期開始,皇帝便經常將一些不太重要的奏摺交給宦官來代批,而經過內書堂訓練的宦官也就此開始成為皇帝重要的幫手,這使得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獲得了一定決策權,開始迅速崛起。從本職工作來講,司禮監秉筆太監主要負責代替皇帝批紅,而司禮監掌印太監則負責最後的審核蓋章,如果認為秉筆太監的意見不對,掌印太監還有權將奏摺打回去重批。
  • 掌印太監比秉筆太監權力大,為什麼魏忠賢卻沒當上掌印太監?
    從理論上來說,掌印太監確實比秉筆太監的地位和權力要大,按照明朝時期司禮監的職位劃分:司禮監,(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書籍名畫等庫掌司、內書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無定員。但是如果和掌印太監的關係搞不好的話,那麼顯然無法通過掌印太監那一環節,進而無法使自己的意見得到執行。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的差別其實不大,歸根結底取決於是否受到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明英宗時期的大太監王振,他就是從掌印太監起家的,當時的秉筆太監是金英。但是金英對權力似乎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王振就越過金英去討好明英宗,由此當上的掌印太監。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哪個權力大?
    秉筆太監負責代替皇帝「批紅」,掌印太監職掌皇帝玉璽,當然掌印太監是老大了:「掌印秩尊視元輔,掌東廠權重,其次秉筆,其次隨堂,如眾輔焉。」當過秉筆太監的有明武宗時期的劉瑾,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掌印太監有明英宗時期的王振,明憲宗時期的汪直、懷恩,明世宗時期的陳矩等,明神宗時期的馮保。
  • 為何古代有男子願意當太監?看到原因後,原來如此!
    提起太監這個職業,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是當太監一個變態的職業。為什麼這麼說呢?眾所周知,當一名太監首先面對的就是淨身。這就意味著,如果當了太監,就不能給家裡傳宗接代,而且一名太監的一生中,幾乎都是在皇宮裡度過,皇宮就像一座囚牢一樣。
  • 中國歷史上那些權傾朝野的著名太監
    秦始皇死後權傾朝野,指鹿為馬。趙高(?-前207),嬴姓趙氏。秦二世時丞相。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秦始皇死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徵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
  • 去把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叫過來
    秉筆太監辦事不利內閣大臣和秉筆太監有矛盾,掌印太監刻意刁難秉筆太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有矛盾,好像掌印太監就是妥妥的老大,所有人不來巴結他就辦不了事情,但其實不是,因為巴結了掌印太監也沒有用
  • 明朝最狠毒的太監是誰?不是魏忠賢!
    要說中國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時期,首推明朝,而後是東漢。明朝的太監不僅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還有著很大的權力。比如說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有代天子批紅的權力,天下各大奏章先到司禮監,秉筆太監先過目,他認為重要的事就向皇帝說一聲,不重要的事就擱一邊,那什麼是重要的事呢?
  • 司禮監掌印太監到底有多大權力?
    由於廢相後繁瑣朝議使皇帝無力負荷,加以若干君主廢弛朝政,遂有秉筆太監代為「批紅」的制度。即各部公文奏議交司禮監分類後,揀選其要呈送皇帝。皇帝或親批,或由秉筆口述大要而皇帝口決,秉筆代為「照閣票批紅」,發還內閣與各部依據批紅撰寫正式詔書執行。但秉筆太監只是寫上意見,最後由掌印太監審核,如果認為可以,就蓋上印章。
  • 當趨炎附勢遇上權傾朝野,古代官員討好太監的N種方式
    我這個劇本主要圍繞著明朝某位官員趨炎附勢,千方百計討好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的情節展開,最後回歸到還是要依靠官員自身的才學晉升才是堂堂正正的道路,整體風格上選擇詼諧幽默的方式。備註:明朝時期可謂是宦官幹政的頂峰時期,就如《明史》所言:「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徵、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由於永樂帝朱棣擔憂皇權穩固問題,開始大肆啟用宦官。
  • 掌印,讓印章讀懂管理
    如《舊唐書·職官志三》記載:「司記掌印,凡宮內諸司簿書出入目録,審而付行焉。」凡是掌管用印之人,都是最值得託付和信任的。到明朝,朝廷設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一職。凡是大臣呈上的奏摺,最後都由掌印太監最後審核,如果他認為可以,就蓋上公章。如果不滿意,有權打回去。
  • 明朝十大太監排名,魏忠賢僅第三,有一人被公認為是當時世界首富
    明朝最有名的就是黨爭和宦官,黨爭就是東林黨與浙黨、楚黨、齊黨、秦黨、閹黨之間的鬥爭,最終動搖國本,導致明朝元氣大傷,最終釀成滅國之禍;太監專政就更不用說了,明朝的大太監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與東漢並列,來看看明朝歷史上十大有名的太監都有誰吧:TOP、10 曹化淳曹化淳詩文書畫,樣樣精通,深受司禮太監王安賞識,倚為親信;奈何後來王安被魏忠賢害死後,曹化淳也受到了牽連
  • 明朝第一太監,極品太監魏忠賢
    一說到太監這倆字,咱們大多數人心裡頭對這太監沒啥好印象,因為有太多的影視作品裡邊,反映出那太監都不是好東西,權傾朝野、殘害忠良,背地裡什麼壞事都幹。那麼我們說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太監掌權時期有過不少,往往是太監和這個外戚之間政權的爭奪,是中國封建歷史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在諸多的太監為禍朝綱過程當中,哪個太監是最大的禍害呢?
  • 甜寵太監文《浮圖塔》權傾朝野的東廠提督VS呆萌先帝小才人
    今天帶來的是甜寵太監文《浮圖塔》權傾朝野的東廠提督VS呆萌先帝小才人。如果大家有想看的類型可以留言評論小編哦。《浮圖塔》 作者:尤四姐男主東廠廠公妖孽假太監,女主原本是殉葬朝天女入坑指南:他,是權傾朝野的掌印督主,忍辱負重,絕代風華。她,是本應殉葬的柔弱才人,煢煢孑立,形單影隻。
  • 明朝太監權力有多大?內閣首輔對其畢恭畢敬,是站著的「皇帝」
    太監是明朝一個極其重要的群體,在大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蠱惑皇帝御駕親徵的王振,有被颳了三千刀的劉瑾,還有做了「九千九百歲」的大太監魏忠賢!前文有提到馮保是掌印太監,從大小來看僅僅是四品官職,也就相當於明朝的一個知府,好像是個中等層次的幹部,但放到太監領域不能僅從品級來看,還要看其實際職能。「掌印」二字簡單理解負責管理皇帝的玉璽,事實上如果皇帝較為懶惰,掌印太監可以代替皇帝蓋章。明朝除了掌印太監,還有秉筆太監。秉筆太監的職能是幫助皇帝批紅。
  • 面對禍國殃民,權傾朝野的魏忠賢,他以命相博,萬刃加身不改其志
    後人將其爪牙,按他們惡行大小,分別稱為「五虎」,「五彪」,「十狗」「五百義孫」……終於,在其「無恥者無畏」精神地勇猛奮進下,他到達了太監的最高職位——司禮監秉筆太監,同時兼任東廠提督。小人一旦大權在握,得意就忘形是在所難免的。一時間,「魏閹」多子多孫,手下「虎貓豬狗」之類的禽獸爪牙,遍布朝廷上下,六部僅有少數幾人不是閹黨分子,其餘皆成閹黨爪牙。
  • 曹吉祥、馮保兩太監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朱元璋眼中容不下開國元勳驕橫跋扈,豈能容得下狗奴才太監來秉政?為此,朱元璋甚至特意在宮門懸掛一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   大明王朝太監幹政本是件砍頭事,看來太監欲在朝政上興風作浪勢比登天難。但是,太監亂政因王振的出現,驗證了 「一切皆有可能」的正確性。
  • 古代太監和宮女對食是什麼意思,是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嗎?
    因為古代太監和宮女的生活基本都是在高牆之內,又宮規森嚴,有的人進來了一輩子都出不去,寂寞和空虛是難免的,所以大家互相結為伴侶,一起吃飯約會,簡單說」對食」就是宮女與宮女之間或者太監與宮女之間的戀愛關係,雖然有些太監對女性還是興趣濃厚,但是畢竟太監的男性生理功能是不完整的,所以這種」對食」大多都只是雙方在心靈上互相尋找慰藉。
  • 同樣是太監,為何唐朝的敢廢帝,明朝的卻不敢
    一說起太監,大家或許第一時間會想到明朝,畢竟明朝有很多出名的太監,比如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等。可真要比起來,明朝太監的權利,還比不上唐朝的太監。就拿同樣是太監,唐朝的敢廢帝,明朝的卻不敢這一點來說,明朝太監就明顯弱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呢?
  • 歷史上的太監,為什麼往往都是武功高強呢?
    從廣義的角度看,太監跟軍事的關係確實很緊密,先有唐代宦官統領神策軍,後有明代宦官權傾東西廠。但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太監往往很娘炮,好像跟陽剛的軍隊沒啥關係,那麼歷代為何很多皇帝讓太監掌軍事呢?據明代太監劉若愚《酹中志》所寫的明代太監史裡面曾記載一段「掌東廠者,魏忠賢也...性豪俠…不甚好讀書,然好武勇騎射。」,可見明未權傾朝野的九千歲也是剛強勇猛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