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權傾朝野,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為什麼沒有當上職位更高的掌印太監?
明朝負責管理皇宮內務的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二十四衙門。他們職責不同地位也是天差地別,其中司禮監,由於掌握披紅和蓋章的權力而居「二十四衙門」之首,而像「浣衣局」這樣負責清洗衣物的部門,連皇帝面都見不到只能做苦力,地位可想而知。
在這些部門中只有主管才能被稱之為「太監」官階為正四品,其下還有少監和左右監丞等,所以說太監是宦官中位高權重者,不是所有宦官都是太監。
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按字面意思就可以解釋,一個負責籤字(披紅)一個負責蓋章因為負責蓋章的太監有最終決定權,所以掌印太監實權力大過秉筆太監,被稱為「內相」。
不過根據《明史職官》中的記載「司禮監,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書籍名畫等庫掌司、內書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無定員。」實際上在掌印太監之上還有提督太監。但是提督太監一般不設,也沒聽說過誰擔任過提督太監。
魏忠賢的準確職務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監掌東廠,在他之上還有一名掌印太監,當時魏忠賢的頂頭「上司」為掌印太監王體乾,那麼魏忠賢為什麼不當掌印太監呢?
主要原因有3個
1、根據慣例,司禮監秉筆太監還兼任東廠掌印太監,東廠在明朝是令人談之色變的特務機關,不但可以直接向皇上匯報還擁有獨立的司法權凌駕於國法之上。對於魏忠賢來說掌握東廠是實權,而掌印太監不過是虛位。
2、當時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實則是魏忠賢的走狗,王體乾能夠當上掌印太監全憑魏忠賢和客氏的運作,王體乾也將自己位置擺的很正,一意附忠賢,為之盡力,所以對於魏忠賢來說沒必要爭掌印太監,落人口實。
3、根據《明史》記載「忠賢尋自惜薪司遷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忠賢不識字,例不當入司禮,以客氏故,得之。」魏忠賢不識字,進入司禮監已經是破例,如果在擔任司禮監首席掌印太監,恐怕落下口實,再加上已經掌握實權,所以掌印太監虛名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