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猖獗史:明朝魚肉大臣,唐朝魚肉皇帝,但最驚人的還是這朝

2021-01-18 周周論古今

宦官就是閹人,屬於一個既有技術含量,更有生理門檻的職業群體。從事這個職業的人,至少得有三點必備職業技能——膽大、心細、臉皮厚。膽大:承受常人不能忍受之生理痛苦;心細:照顧主子生活起居,不心細小心被退貨;臉皮厚:以不完整的身體與正常人博弈,常態性承受謾罵、欺凌,還必須笑臉相迎,臉皮不厚難見天日。

宦官:高門檻「行業」

這個職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人員總數並不大,但就其歷史影響力而言,很多人數遠超於它的職業也難以望其項背。俗話說「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這個行業雖然從來不出狀元,但卻擁有把狀元踩在腳下的能力。其實又何止是狀元,即便是大臣乃至皇帝,在歷史上也不乏被「他們」魚肉的經歷。

宦官這個職業,論其發跡史還得追隨到東漢

我國重用宦官始於東漢,而宦官專政和亂政也始於東漢。東漢章帝以後,每個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和帝十歲、殤帝才出世一百多天、安帝十三歲、順帝十一歲、衝帝二歲、質帝八歲、桓帝十五歲、靈帝十二歲。這些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小孩當然不能理董國事,國家大權就只有委任身邊的宦官。於是,宦官中的精英敏銳地嗅到了機會,職業生涯迎來燦爛的朝陽。他們中最先吃螃蟹的是「十常侍」。

東漢一朝,以「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具有「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的威勢,「敗國蠹政之事不可單書」。而外戚則與女後一起控制軍隊, 廢立幼主,「威行內外,百僚側目」。兩派勢力反覆爭鬥,或者宦官除掉外戚,或者外戚殺滅宦官,造成「虐遍天下,民不堪 命」的境地,終於導致了黃巾大起義的爆發私東漢的覆亡。張鈞分析黃巾大起義的原因時說:「竊惟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 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

十常侍-拓展了「職業」廣度

到了明朝,宦官這個行業開始有規模、有計劃地向大臣這個行業跨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明代的宦官,無論就專權之甚,禍國之烈,害民之酷,聚斂之狠,都超過了前代。朱元璋開國時頭腦比較清醒,他以前代故事為鑑,嚴禁宦官幹政,規定宦官不準讀書識字,不得兼任外官,只供宮中役使。為此,還特地在宮門豎立鐵牌,上刻「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的大字。可是,這種規定只執行了幾十年。因為他生了一個好兒子!

朱棣本是藩王,是以「靖難之役」的武力奪取帝位的。既然連老爸欽定的繼承人都可以不認,那麼對宦官的行業限制也自然可以更改。朱棣在奪權時得到過宦官的幫助,故而即位後就讓宦官參預務。明宣宗即位後,怕他的叔父朱高煦步明成祖的後塵,故而處處依靠宦官來對付外官藩王,盡行推翻了朱元璋的禁令。他不但派大學士教宦官讀書,還授予司禮監秉筆太監可以按皇帝旨意用紅筆批覆內閣重要文件的權利。從此,「批紅」成為宦官操縱國政的主要方式,司禮監秉筆太監成為朝廷的主要決策者,明代宦官柄政的惡風也就愈刮愈猛。明英宗稱權監王振為「先生」,群臣則稱「翁父」。

就是這個王振,公然毀掉了朱元璋禁止宦官幹政的鐵牌,算是為同行們狠狠地出了口惡氣。明武宗時的權監劉瑾完全把持特務機構東廠、西廠和錦衣衛,對全國實行談虎色變的特務統治,造成「司禮(監)之權居內閣上」的局面。明熹宗時的魏宗賢更是玩出了花樣,玩出了境界。他不僅掌握了中央禁軍「三大營」,還專門組織了名為「內操」的一萬餘名宦官武裝。形成「內外大權一歸忠賢」的局面。

魏忠賢-拓展了「職業」深度

各地的無恥黨徒在全國為魏建立「生祠」,春秋祭享,並公然稱魏為「九千歲」。造成了「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民間偶語或觸忠賢,輒被擒僇,甚至剝皮、封舌,所殺不可勝數,道路以目」(《明史·魏忠賢傳》)的令人髮指的黑暗政治。

魏宗賢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終於把太監的年齡上限改寫到創紀錄的「九千歲」——至少是理論上的,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但比起他的某些前輩,還是只能算小兒科,因為他們可以直接決定「萬歲」的生與死!

唐代後期絕對是我國古代宦官「事業」發展的一個高峰。唐玄宗時,宦官就已超過四千。從高力士開始,宦官就開始操縱朝政,而唐玄宗本人的結局,亦是被唐肅宗稱為「尚」父的宦官李輔國所幽禁而死。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元帥郭子儀、李光弼竟要受擔任監軍的大宦官魚朝恩節制,形成「監軍持權,節度反在其下」的怪事。以後,宦官逐漸擔任了「護軍中尉」、「中護軍」等實職,造成「禁軍全歸宦寺」,「萬機之予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的局面。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唐代宦官之禍》中總結說:「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如兒戲……自穆宗以來八世,而為宦官所立者七君。」

其實,如果將政局再仔細分析一下,可以說唐肅宗以後的十四個皇帝中,除了末代的傀儡哀帝之外,其餘十三個都是宦官擁立的。宦官之權力竟到了如此地步,委實令人驚異。

唐玄宗:我錯咯

魚肉百姓,玩弄大臣,欺負皇帝,宦官們把自己的事業推到了令人咋舌的水平,但您如果認為這就算登峰造極了,那就錯了。因為,比起漢朝、明朝和唐朝這幾個時代,只有這一代宦官才算是史詩級的,因為「他們」魚肉的是自己!

古代史家多謂這幾代是宦官亡國,並不過分。但是,這一代的宦官才是極致,如果任其發展,恐怕要「亡種」!在《資治通鑑》的最後一年最後一月的記載中有這樣一段:(五代十國中的南漢)南漢「凡群臣有才能及進士狀頭,或僧道可與談者,皆先下蠶室(即成為閹者),然後得進。亦有自宮(即自行閹割)以求進者,亦有免死而宮者,由是宦者近二萬。貴顯用事之人,大抵皆宦官也。謂士人為門外人,不得預事。卒以此亡國。」

翻譯一下:在南漢國,只有閹人才可以當官,即便有再大的才能,如果不完成「自我革新」的手術,那麼也是進不了體制的。所以,在這個彈丸之地,用各種手段完成「自我革新」的人數居然達到了二萬。這個數字什麼意思呢?南漢這個小國,全國的男人加起來也不過十萬,而閹人數量達到二萬,比例高達驚人的百分之二十。真是驚天地泣鬼神的記錄。

南漢:宦官的最高境界

看到這裡,不得不慶幸南漢國的國祚不長、版圖不大,否則宦官行業的發展真達到了影響民族命運的程度。

(歡迎關注一下!)

相關焦點

  • 李輔國:唐朝最牛太監,當宰相誅王爺杖斃皇后,還把皇帝活活嚇死
    子淵這幾天給大家介紹過不少唐朝皇帝的軼事趣聞,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在李唐王朝眾多帝王中,命運最為多舛的當屬唐肅宗李亨,其母元獻皇后楊氏懷他時差點兒被李隆基下令墮掉,長大後又經歷了「安史之亂」,晚年更是病魔纏身,最終因驚嚇過度而亡。
  • 明朝宦官專權亂政,為何清朝宦官沒這能力?你看乾隆怎麼對待他們
    而我們也知道,在古代,宦官是一股能夠影響朝政的勢力,甚至可以和文官集團分庭抗禮咬得你死我活,誰也看不慣誰。東漢、唐朝、明朝是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時期,其中明朝最特別。東漢和唐朝好歹是到王朝中期宦官才耀武揚威起來,但明朝不一樣,明朝從永樂帝朱棣時期開始宦官勢力就膨脹了。膨脹到啥程度呢?
  • 歷朝歷代中,唐朝宦官權力最大,其次是明,東漢
    每個朝代的太監也不一樣,有的太監權力很大,有的帶兵打仗,有的隨意廢立皇帝,有的則是為君分憂,為國家盡忠。其中宦官勢力最強大的三個朝代分別是東漢,唐朝,明朝。秦朝雖歷二世卻出了個著名的大太監——趙高。說到底還是因為秦二世昏庸,用人不明,導致自己被殺,甚至幾代人建立的大秦也土崩瓦解。
  • 明朝: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朝代,權利是如何旁落,最終到宦官手裡的
    我國歷史上曾經很長一段時期,都一直是宦官專政,他們的存在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後來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下令嚴格禁止宦官幹預朝政,凡是違反此條命令者,一律以死罪處刑。甚至明朝還成為了我國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朝代,嚴重威脅了皇權。那麼,為什麼明朝初期,幾乎沒有宦官任職,但是到了後來,明朝卻成為了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朝代呢?明朝的權力究竟是如何旁落,最終到達宦官手裡的呢?
  • 唐朝重臣郭子儀,功高蓋主之後全身而退,竟然與宦官有關
    前言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問題頻出,不僅有藩鎮割據,還有宦官專政,想要在這個時期有所作為,的確十分艱難,做到這一點的夜寥寥無幾,不過郭子儀恰好正是做到這一點的人。準確地說,正是郭子儀結束了唐朝的安史之亂,他在疆場馳騁,獲得了無數戰功,儘可能地減緩了唐朝的衰落,權勢極大,最後卻沒有被皇帝清算,實在是十分難得。
  • 唐朝後期宦官亂政,「甘露之變」後太監挾持皇帝,四位宰相被腰斬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嚴重的三個朝代之一,如果說其他兩個朝代東漢和明朝宦官專權,還不敢把皇帝怎麼樣,頂多是幹預朝政,對抗大臣,那麼在唐朝中期以後宦官的囂張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他們敢直接殺害皇帝,而且一如遊戲。
  • 30年沒上朝,卻沒被朝中大臣架空,萬曆是怎麼把控朝局穩定的?
    因此從此之後,他在朝中的威望達到頂峰,滿朝文武大臣,無一人敢對萬曆提出異議。這樣一來,奠定了他之後不上朝也能夠在朝中大臣們心裡有足夠威信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他隱居二線後大臣們依然對他畢恭畢敬。除此之外,他還有很多制衡大臣們的手段。這種制衡方式還是來源於明朝開創者朱元璋。這是朱元璋開創的治理朝政的方式。
  • 唐朝不存在主少國疑的情況,為什麼依然是宦官當權?
    可以說,唐朝的宦官之亂,就是從穆宗開始的。唐朝在經歷了安史之亂以後,元氣其實一直沒有恢復。    一般皇帝和朝中大臣商議事情的時候,都會有宦官在一旁伺候。這些人就利用這個機會,趁機偷聽國家朝政和下一步的動向。而他們在朝中也有很多的親信,把這些消息告訴給那些小官,他們在藉機利用皇帝的心理,如此便可平步青雲。  2. 手握重兵,自是為所欲為  "自是神策親軍之權,全歸於宦者矣。"
  • 明朝宦官蕭敬究竟有何高明之處,能獲得五位皇帝的信任?
    宦官相信大家都知道,在現在我們通常指的都是太監。不過在明朝,宦官可不僅僅是伺候人的太監那麼簡單,明朝的宦官也是有品銜的!其中,蕭敬也是算是一個傳奇人物,他雖然身為宦官,但他竟然能連獲五位皇帝的信任。蕭敬究竟有什麼通天本事,可以「俘獲」接連五位皇帝之心呢?
  • 乾隆朝既沒宦官幹政,也無外戚幹政,為何清朝卻開始衰退
    後來的東漢,也是隨著皇帝越來越弱,年紀越來越小,致使政權逐漸被外戚、宦官掌控。到了東漢末年,王朝已經岌岌可危,出現了不少割據勢力,十分混亂。說起宦官幹政,就不得不提唐朝和明朝。明朝的王振、劉瑾、魏忠賢等都是鼎鼎有名,其中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結果導致土木堡之變。
  • 明朝宦官專權政亂,為何清朝宦官沒這能力?你看乾隆如何對待他們
    而且我們也知道,在古代,宦官是一種能夠影響朝政的力量,甚至能與文官集團分庭抗禮,互相廝殺,誰也看不上誰。漢代,唐朝和明朝是宦官亂政最為嚴重的歷史時期,其中以明朝最為特殊。漢、唐兩朝的宦官勢力雖然在朝代中期才逐漸壯大起來,但明朝不同,自永樂帝朱棣時期以來,宦官勢力一直在擴張。膨脹率有多大呢?
  • 宦官人物誌:唐朝中期的三大宦官之一,不懂裝懂的典型代表
    在天寶末年,他已經不是普通宦官,撈到了品位官階,出入宮廷,充任傳達皇帝詔命之職務。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逃往四川,馬嵬驛兵變後,太子李亨分兵奔朔方討賊拒敵,隨後就在靈武稱帝。魚朝恩深知玄宗身邊已經有了大宦官高士力相伴,若繼續隨駕逃難,根本就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所以就一直跟隨太子李亨,並取得了李亨的信任。李亨即位不久,就讓他擔任李光進軍中的監軍,代表肅宗皇帝監督討伐事宜。
  • 明朝皇帝能隨便打大臣屁股嗎?錯 有一套嚴格程序
    二最喜歡打大臣屁股的年代,得是明朝了。1380年,明朝開國將領、永嘉侯朱亮祖作威作福,勾結當地豪強,使朱元璋錯誤殺掉番禺縣令道同。知道真相的朱元璋龍顏大怒,將朱亮祖召回京城,與其長子朱暹一同鞭死。朱亮祖固然罪有應得,但朱元璋卻打開了打屁股的魔瓶。在那以後,明朝朝廷之上板子聲不絕於耳。
  • 為何唐朝中後期宦官竟然能威脅到皇帝?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朝代,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中期權宦,唐代第一個封王拜相的宦官。他長的奇醜無比,一直服侍當時還是太子的唐肅宗,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先是在唐玄宗逃往四川時勸太子留下抗敵,後又勸太子與靈武登基。這算是從龍功臣吧?但唐肅宗性格懦弱,他大權在握,權傾朝野,更是手握兵權,後被唐代宗派刺客暗殺。試想一下,大權在握的李輔國竟然能將唐代宗逼到派刺客暗殺,說明他的權力一度超過皇帝!
  • 為什麼嘉靖朝的宦官不專權?
    無論是世宗本人,還是張驄、楊一清等推動革新的文臣,都不希望宦官成為國家巨蠹,他們要在制度上做出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革除鎮守中官。  鎮守中官是皇帝利用宦官加強地方監視和滿足私慾的手段,它首創於明成祖時期。據官員何孟春於正德十六年八月上疏可知:「內臣鎮守自永樂間始,當時止是遼東、開原及山西等處。」
  • 唐代宗時期的宦官權利之爭
    他們表面上是皇帝的臣子,實際上儼然是一個個獨立的王國,和皇帝一樣,這些武將也採取父死子繼的繼承方式,這就為唐朝政府收回權力製造了難度,這就是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關於這一點我以後寫到唐德宗的時候會詳細講解),為了防止武將連京師都佔據,所以讓宦官掌握中央禁軍,而宦官一死這個職位也就空缺了,但是唐朝皇帝沒有想到的是一個宦官死了以後,繼任者還是個宦官,而且更加囂張跋扈,先是李輔國,後來是程元振,程元振死了以後
  • 萬曆朝第一宦官——馮保
    到了隆慶朝,馮保已經做到了御馬監首領太監,兼提督東廠。但這並不是宦官仕途的巔峰,因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才是馮保的終極目標。在這裡,朝史暮想簡單說下司禮監。明代的政府運轉流程大概是:內閣針對某項事宜進行票擬——皇帝最後決定——六部執行——御史監督反饋。其實就是一個分權系統,內閣擁有建議權,皇帝擁有決策權,六部是行政權,都察院的御史有監督權。
  • 明朝宦官亂政之風嚴重,為什麼嘉靖一朝卻是個例外?
    但在明朝,有這麼一段時期,宦官變得異常的「安靜」,他們不再專權朝野,反而謙恭謹慎,如宦官李芳,《明史》評價他「以能持正」;又如救了海瑞一命的黃錦,權勢雖大,「不敢大肆」。這個時期,正是世宗皇帝所在的嘉靖朝。
  • 唐朝中後期的宦官,為何能夠掌握皇帝的生死和廢立大權?
    李輔國為被殺後,代宗繼用另一個宦官程元振為元帥府行軍司馬,繼之者則為宦官魚朝恩,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攻安慶緒時,不立統帥,而已魚朝恩為觀軍宣威處置使,實際上就是用宦官為統帥。但實際上從李輔國到魚朝恩,宦官管軍並沒有形成管理制度,而只是皇帝的個人政治傾向。那麼為什麼唐朝皇帝們要用宦官掌軍呢?
  • 朱元璋嚴禁太監幹政,為何明朝宦官仍然大權在握?朱棣是始作俑者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朝代宦官幹政相當嚴重,東漢、唐朝和明朝尤其如此,明朝宦官雖然權柄受到一定製約,不如東漢和唐朝那樣可以廢立皇帝,但仍然是左右朝局的重要力量,有明一朝權柄極重的太監不在少數,比如王振、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等莫不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