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問題頻出,不僅有藩鎮割據,還有宦官專政,想要在這個時期有所作為,的確十分艱難,做到這一點的夜寥寥無幾,不過郭子儀恰好正是做到這一點的人。準確地說,正是郭子儀結束了唐朝的安史之亂,他在疆場馳騁,獲得了無數戰功,儘可能地減緩了唐朝的衰落,權勢極大,最後卻沒有被皇帝清算,實在是十分難得。
「《資治通鑑》載: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在封建王朝之中,一個真正想要建功立業的將領並不需要百戰百勝,而是需要會處理好自己和皇帝以及中央大臣的關係。如果一個將軍不會協調各種關係,就算他打了勝仗也會被摘桃子,搶走功勞,一旦打了敗仗便會被窮追猛打,以至於永無翻身之日。
郭子儀便是一個會協調朝堂關係的人,他可以讓皇帝放心,大臣滿意,為打贏勝仗建立良好的外部條件,雖然政敵無數,但仍歷經七朝而不倒,那郭子儀是怎麼做到這些的呢?讓我們慢慢道來。
郭子儀在天寶年間(當時是武則天當政)便已經出仕,但當時唐朝的英才太多,郭子儀並不出眾,他就好似一塊璞玉,等待著一場磨礪,來使自己散發光芒,這場磨礪對於唐朝而言是一場災難,但對於郭子儀來說是一飛沖天的機會。
當時,安祿山起兵反唐,原來負責防禦安祿山的地區節度使是安祿山的近親,朝廷不放心他,便讓郭子儀頂替。在郭子儀的努力下,他成功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兩京,光這一點就足夠讓郭子儀名留青史了。
但郭子儀不僅在軍事上才能非凡,在政治上還十分老道,他沒有選擇反叛唐朝,而是把流落在外太子迎接回來,讓太子做了皇帝,這一方面全了自己忠君愛國的名聲,另一方面也為自己後半生的榮華富貴奠定了基礎。
「《唐書》載:帝言,吾之家園,由卿再造。」
由此可見,皇帝對郭子儀的感激之情。其實在朝廷在安史之亂之後,對地方就沒有了掌控能力,唐朝陷入了藩鎮割據的情形,中國再次由漢人當家做主,重新統一還要到明朝。(唐朝之後是五代十國,再然後是國土並不完整的宋朝和並非漢人當家做主的元朝)當時,手握重兵的地方藩鎮向朝廷要官職,要錢糧,而朝廷還不得不為了大統一的名聲答應他們,但藩鎮並無誠信可言,例如當時的重臣僕固懷恩就因為不滿足朝廷對他的獎賞,多次背叛朝廷,夥同吐蕃、回紇出兵進攻中原,大肆劫掠,每次都是郭子儀臨危受命,擊退敵人。
在郭子儀一生中,曾多次擔任這樣類似救火隊員的角色,但這樣的做法只是揚湯止沸,治標不治本,唐朝後期形成了中央弱,地方強的局面,這就導致中央缺錢缺兵,還要顧及大唐威嚴,而藩鎮兩者都不缺,還可以扯下臉皮和朝廷鬥,兩者誰優誰劣,一目了然,郭子儀這樣的賢臣也只能保唐朝一時,而保不了一世。
但郭子儀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他也被許多人針對,也會面臨著無數功臣面臨的被皇帝猜忌的問題。唐朝皇帝一方面用郭子儀平定叛亂,制約藩鎮,另一方面又擔心郭子儀擁兵自重,不服從朝廷的命令,進行造反。
所以,在公元759年,大致是安史之亂的後期,當時安祿山已經身亡,史思明也投降了,認為天下已經太平的肅宗把郭子儀的兵權卸了,還想要將其處死,肅宗害怕郭子儀變成安祿山這樣的人物,再次掀起叛亂,把他李家從皇座上掀下來。可是沒想到,史思明投降大明之後再次造反,洛陽再次淪陷,連帶著河南、山西等部分地區被攻佔,但肅宗仍然覺得局面可以控制,不需要動用郭子儀。直到三年後,太原、絳州發生兵變,嚴重影響朝廷安危時,郭子儀才被啟用,而當郭子儀成功解決問題之後,又馬上被棄之不顧。
公元763年,吐蕃入侵中原,朝廷內部兵力空虛無力阻擋,代宗只能拋棄長安外逃(當時連年的安史之亂已經耗空了大唐國力,大唐邊防兵力都被調回,解決內部叛亂,自然沒人去守衛邊疆,這才導致吐蕃可以長驅直入),只能再次召回郭子儀,讓他處理戰事。
屢遭猜忌的郭子儀便和宦官交好以求自保,例如在大曆二年,郭子儀在家中宴請宦官魚朝恩,魚朝恩也適當地送上一些禮物,表達對郭子儀的好感。但郭子儀和魚朝恩的關係並非僅僅是這麼簡單,他們仍然會因為權利而鬥爭。同樣是大曆二年,郭子儀父親的墳墓被盜,據傳是和郭子儀有怨的魚朝恩所謂。當時的人還是很看重先祖的墳墓的,但郭子儀並沒有做出任何過激的舉動,甚至沒有要求朝廷追查是否是魚朝恩所為,而是選擇和代宗哭訴,來換取代宗的同情,從而減少皇帝的猜忌。
「《舊唐書·郭子儀傳》載:郭泣道,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士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
郭子儀將罪過歸結為是上天對自己的懲罰,極力避免與宦官衝突,從而保全自己,實在是有大智慧的人。在郭子儀的一生中,曾多次被宦官中傷,例如,肅宗一朝,宦官仇士良誣陷郭子儀,導致其兵權被奪,甚至有生命危險,要不是當時發生兵變,需要郭子儀前去鎮壓,恐怕郭子儀命不久已,再比如,代宗一朝的程元振覺得郭子儀是一個威脅,所以就在寶應元年,離間皇帝和郭子儀的關係,導致還在河中鎮壓叛亂的郭子儀被剝奪兵權,但郭子儀始終能緩解矛盾,為他順利領導軍隊,對軍隊進行指揮奠定外部基礎,這便是他的傳奇之處。
參考文獻:《舊唐書》《唐書》《資治通鑑》《新唐書》《隋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