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重臣郭子儀,功高蓋主之後全身而退,竟然與宦官有關

2020-12-23 趣敘歷史

前言

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問題頻出,不僅有藩鎮割據,還有宦官專政,想要在這個時期有所作為,的確十分艱難,做到這一點的夜寥寥無幾,不過郭子儀恰好正是做到這一點的人。準確地說,正是郭子儀結束了唐朝的安史之亂,他在疆場馳騁,獲得了無數戰功,儘可能地減緩了唐朝的衰落,權勢極大,最後卻沒有被皇帝清算,實在是十分難得。

「《資治通鑑》載: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在封建王朝之中,一個真正想要建功立業的將領並不需要百戰百勝,而是需要會處理好自己和皇帝以及中央大臣的關係。如果一個將軍不會協調各種關係,就算他打了勝仗也會被摘桃子,搶走功勞,一旦打了敗仗便會被窮追猛打,以至於永無翻身之日。

郭子儀便是一個會協調朝堂關係的人,他可以讓皇帝放心,大臣滿意,為打贏勝仗建立良好的外部條件,雖然政敵無數,但仍歷經七朝而不倒,那郭子儀是怎麼做到這些的呢?讓我們慢慢道來。

郭子儀在天寶年間(當時是武則天當政)便已經出仕,但當時唐朝的英才太多,郭子儀並不出眾,他就好似一塊璞玉,等待著一場磨礪,來使自己散發光芒,這場磨礪對於唐朝而言是一場災難,但對於郭子儀來說是一飛沖天的機會。

當時,安祿山起兵反唐,原來負責防禦安祿山的地區節度使是安祿山的近親,朝廷不放心他,便讓郭子儀頂替。在郭子儀的努力下,他成功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兩京,光這一點就足夠讓郭子儀名留青史了

但郭子儀不僅在軍事上才能非凡,在政治上還十分老道,他沒有選擇反叛唐朝,而是把流落在外太子迎接回來,讓太子做了皇帝,這一方面全了自己忠君愛國的名聲,另一方面也為自己後半生的榮華富貴奠定了基礎。

「《唐書》載:帝言,吾之家園,由卿再造。」

由此可見,皇帝對郭子儀的感激之情。其實在朝廷在安史之亂之後,對地方就沒有了掌控能力,唐朝陷入了藩鎮割據的情形,中國再次由漢人當家做主,重新統一還要到明朝。(唐朝之後是五代十國,再然後是國土並不完整的宋朝和並非漢人當家做主的元朝)當時,手握重兵的地方藩鎮向朝廷要官職,要錢糧,而朝廷還不得不為了大統一的名聲答應他們,但藩鎮並無誠信可言,例如當時的重臣僕固懷恩就因為不滿足朝廷對他的獎賞,多次背叛朝廷,夥同吐蕃、回紇出兵進攻中原,大肆劫掠,每次都是郭子儀臨危受命,擊退敵人。

在郭子儀一生中,曾多次擔任這樣類似救火隊員的角色,但這樣的做法只是揚湯止沸,治標不治本,唐朝後期形成了中央弱,地方強的局面,這就導致中央缺錢缺兵,還要顧及大唐威嚴,而藩鎮兩者都不缺,還可以扯下臉皮和朝廷鬥,兩者誰優誰劣,一目了然,郭子儀這樣的賢臣也只能保唐朝一時,而保不了一世。

但郭子儀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他也被許多人針對,也會面臨著無數功臣面臨的被皇帝猜忌的問題。唐朝皇帝一方面用郭子儀平定叛亂,制約藩鎮,另一方面又擔心郭子儀擁兵自重,不服從朝廷的命令,進行造反

所以,在公元759年,大致是安史之亂的後期,當時安祿山已經身亡,史思明也投降了,認為天下已經太平的肅宗把郭子儀的兵權卸了,還想要將其處死,肅宗害怕郭子儀變成安祿山這樣的人物,再次掀起叛亂,把他李家從皇座上掀下來。可是沒想到,史思明投降大明之後再次造反,洛陽再次淪陷,連帶著河南、山西等部分地區被攻佔,但肅宗仍然覺得局面可以控制,不需要動用郭子儀。直到三年後,太原、絳州發生兵變,嚴重影響朝廷安危時,郭子儀才被啟用,而當郭子儀成功解決問題之後,又馬上被棄之不顧。

公元763年,吐蕃入侵中原,朝廷內部兵力空虛無力阻擋,代宗只能拋棄長安外逃(當時連年的安史之亂已經耗空了大唐國力,大唐邊防兵力都被調回,解決內部叛亂,自然沒人去守衛邊疆,這才導致吐蕃可以長驅直入),只能再次召回郭子儀,讓他處理戰事。

屢遭猜忌的郭子儀便和宦官交好以求自保,例如在大曆二年,郭子儀在家中宴請宦官魚朝恩,魚朝恩也適當地送上一些禮物,表達對郭子儀的好感。但郭子儀和魚朝恩的關係並非僅僅是這麼簡單,他們仍然會因為權利而鬥爭。同樣是大曆二年,郭子儀父親的墳墓被盜,據傳是和郭子儀有怨的魚朝恩所謂。當時的人還是很看重先祖的墳墓的,但郭子儀並沒有做出任何過激的舉動,甚至沒有要求朝廷追查是否是魚朝恩所為,而是選擇和代宗哭訴,來換取代宗的同情,從而減少皇帝的猜忌。

「《舊唐書·郭子儀傳》載:郭泣道,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士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

郭子儀將罪過歸結為是上天對自己的懲罰,極力避免與宦官衝突,從而保全自己,實在是有大智慧的人。在郭子儀的一生中,曾多次被宦官中傷,例如,肅宗一朝,宦官仇士良誣陷郭子儀,導致其兵權被奪,甚至有生命危險,要不是當時發生兵變,需要郭子儀前去鎮壓,恐怕郭子儀命不久已,再比如,代宗一朝的程元振覺得郭子儀是一個威脅,所以就在寶應元年,離間皇帝和郭子儀的關係,導致還在河中鎮壓叛亂的郭子儀被剝奪兵權,但郭子儀始終能緩解矛盾,為他順利領導軍隊,對軍隊進行指揮奠定外部基礎,這便是他的傳奇之處。

參考文獻:《舊唐書》《唐書》《資治通鑑》《新唐書》《隋唐史》

相關焦點

  • 宦官人物誌:唐朝中期的三大宦官之一,不懂裝懂的典型代表
    唐肅宗認為,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都是前朝重臣,互相難於統屬,所以就沒有設立元帥,以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總監諸軍。統領軍隊的節度使受制於宦官,難免進退失節。而魚朝恩根本就不懂軍事,卻濫用手中權力,自做主張。這就導致唐軍雖佔據優勢,卻一時無法形成合力。在會戰之初,郭子儀先攻下衛州,將安慶緒困於鄴城。安慶緒驚恐萬狀,願將大燕皇帝之位讓給史思明,請其出兵解圍。
  • 手握重兵的郭子儀祖墳被挖,為何不找宦官魚朝恩報仇?格局太大!
    郭子儀是千古一將,唐朝中後期最有名的將領,四朝元老,對唐朝有再造之功,但郭子儀功高而不自傲,處處謹慎自律,最終安享晚年至85歲,子孫後人也是唐朝重臣,這樣完美的家族在歷史中是極其罕見的。然而就是這樣的重將,也有被小人凌辱時,有人挖了郭子儀的祖墳,朝野震驚,大家害怕郭子儀會起兵造反,然而,結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 「家風故事」功蓋天下——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家風故事
    而在唐朝,有一位功績不亞於韓信的名將,也是功蓋天下,卻不僅沒有謀反之念,還能逃過帝王的猜忌迫害,得以善終,子孫後代也能保有平安。他就是郭子儀。這種傳統也延續到了郭子儀身上,他就是以武狀元而不是文狀元的方式出現於歷史舞臺上,並在「安史之亂」後,立下力挽狂瀾、再造唐朝的奇功。他也因此得以加官晉爵,恩寵備至。但在這一切的背後,卻是屢屢遭人陷害打擊,遭到皇帝的猜忌懷疑。
  • 中華千古第一奇人:他功高蓋主卻無人猜忌!
    公元779年,郭子儀被皇帝尊稱為「尚父」,再加太尉官銜。公元781年,郭子儀去世,朝廷贈太師官銜,諡號「忠武」。並且後世史書贊曰:「功高蓋主主不疑,權傾朝野臣不忌」。唐肅宗急詔郭子儀、李光弼率兵勤王,大軍西進靈武,大唐朝野為之一振,從此郭子儀的朔方軍成為唐朝恢復兩京的中堅力量。肅宗即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郭子儀大勝於潼關之後軍威大振,攻克蒲州,收復永豐,自此以後,潼關陝西境內再無安史叛軍的據點。
  • 再興大唐的名將郭子儀,年逾80仍縱情酒色,如履薄冰活到85歲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這場戰亂使唐朝的人口急劇下降,甚至差點給唐朝帶來滅頂之災,不過幸好大將郭子儀帶兵將其鎮壓,平息了這場戰亂,再造大唐盛世,所以在唐朝大將中的排名中,郭子儀排名前十,如果沒有他,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很可能就要改寫歷史,而那個曾經繁榮昌盛的大唐也就不復存在了。
  • 唐朝郭子儀為何要打開府門,讓外人自有出入?他有何目的
    他就是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公元756年,郭子儀兵出井陘關,平定藁城,攻克趙郡,之後駐守常陽,同年八月,郭子儀出任兵部尚書兼中書門下平章事,率軍平定河曲,次年閏八月,郭子儀又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率軍克復兩京,因功加封司徒、代國公,公元762年又被冊封為汾陽郡王,安史之亂後,郭子儀又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可謂是戰功彪炳,威震天下!
  • 三千字解讀名將郭子儀:唐朝最能打的武狀元,功高一代而主不疑!
    朝中無人,這就導致了從716年就入宮宿衛的郭子儀,直到11年後才升遷到正五品的折衝都尉。唐朝武士復原圖727年,郭子儀離開京師,受命前往嶺南的桂林城任職。隨後,郭子儀匯集了九個節度使、共計20萬的兵力渡過黃河,打算一舉攻破安慶緒的老巢相州。可惜唐肅宗還未走出安祿山的叛亂陰影,對郭子儀等一幹武將心存戒備,遂派親信宦官魚朝恩居前指揮。於是,號令不一的唐軍在頓首堅城數月之後終於耗盡了銳氣,乃被史思明擊潰。
  • 耳順之年臨危受命、扶大廈於將傾、功高蓋主最終得以善終
    這個功高蓋主卻又得以善終的奇人就是郭子儀。 李光弼(郭子儀推薦將領)與郭子儀一邊率軍東進攻打常山,一邊率軍出井隴關,一舉擊潰史思明的數萬大軍,平定了藁城(今石家莊)。
  • 出人意料的郭子儀.
    現在走進每個書店,幾乎都能看到幾本跟曾國藩有關的書。這位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滿清漢臣,幾乎成神。我只能說,呵呵。因為,唐朝就有一個人,堪稱曾國藩的老師。連唐玄宗的三兒子唐肅宗都拉著他的手,哭著說,「如果不是愛卿,我們大唐早就沒了!」
  • 唐朝最特殊的官職,300年間只有兩個人擔任過,且最後都當上皇帝
    在唐朝正式建立之後,唐高祖李淵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作為唐朝歷史上第一任尚書令,也即作為尚書省的長官,李世民得以參與朝政的處理,從而培養更多傾向於自己的勢力。當然,更多的時間內,李世民還是在外徵戰,為唐朝一統天下而立下赫赫戰功。在此基礎上,戰功赫赫的秦王李世民,無疑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形成了衝突。而這,直接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爆發。
  • 皇帝給郭子儀升官,聽完聖旨郭子儀卻驚恐道:若接旨,我家必滅族
    而郭子儀呢?他在群小爭相構陷的情況下,仍「位重懇辭, 失寵無怨」,因此最終得到皇帝的信任與重用,不僅位高權重、富甲天下,而且子孫滿堂,以84歲高齡而善終。 因此有人評價郭子儀:「功高蓋主主不疑,權傾朝野臣不忌」。然而在郭子儀漫長的一生中,真沒有君主懷疑過他罵?真沒有臣子忌恨過他嗎?筆者通讀歷史,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郭子儀不僅屢次遭到君王的懷疑,還多次遭遇貶謫。
  • 皇帝要重賞75歲郭子儀,郭老:我只要6個美人,10年後才知多高明
    他們是人們最為敬佩的群體,馳騁沙場,揚威萬裡,即便是皇帝也未必有他們威風;但同時他們也是最為悲催的一個階層,有的戰死沙場,有的逃過了戰場與死神的碰撞,卻又不得不因為功高蓋主而被皇帝殺死。正所謂:「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 為何唐朝中後期宦官竟然能威脅到皇帝?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朝代,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中期權宦,唐代第一個封王拜相的宦官。他長的奇醜無比,一直服侍當時還是太子的唐肅宗,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先是在唐玄宗逃往四川時勸太子留下抗敵,後又勸太子與靈武登基。這算是從龍功臣吧?但唐肅宗性格懦弱,他大權在握,權傾朝野,更是手握兵權,後被唐代宗派刺客暗殺。試想一下,大權在握的李輔國竟然能將唐代宗逼到派刺客暗殺,說明他的權力一度超過皇帝!
  • 功高蓋主就一定會惹來殺身之禍嗎,當然不是,看看這三位咋做的?
    歷史上有哪些功高蓋主,最終又能全身而退,
  • 回紇人見了都得叫「爸爸」,作為大唐戰神,郭子儀是如何煉成的
    說到唐朝名將郭子儀,人們基本上能夠脫口而出是他平定了安史之亂,不過,仔細翻閱史實,卻發現其實老郭只是在安史之亂前期參與了平叛,準確地說是前三年,而安史之亂卻持續了八年。任勞任怨的救火隊員在後來的平叛戰役中,由於朝廷的猜忌,郭子儀常常是被作為救火隊員來用的,而主將則換成了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不過,正是由於朝廷的猜忌和宦官對戰事的幹預,造成後來九路節度使圍攻鄴城失敗,將安史之亂的平叛時間拉到了八年。
  • 郭子儀的孫女郭太后一生經歷了八個皇帝
    郭子儀的後代眾多,有七子八婿,孫子三十多人。在郭子儀大壽的時候,孫子們一個個行跪拜之禮,但是郭子儀卻叫不出大部分人的名字,只能點頭示意。在這一幫孫子們中,有一個女子在日後寵冠後宮,戲劇性地經歷了八個皇帝,成為著名的郭太后。
  • 郭子儀75歲因功受賞,為何他只要6個美人?專家:此舉救了他的命
    古往今來權臣要麼能夠將皇帝趕下臺,如西漢漢平帝時期的權臣王莽、魏國時期的司馬家族、南朝梁時期的陳霸先;要麼就是被皇帝誅殺九族,幾乎沒有人能夠像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那樣歷經七朝,雖然沒有篡位但最後享盡榮華而終。
  • 唐朝中後期的宦官,為何能夠掌握皇帝的生死和廢立大權?
    唐朝末年,有一位名叫崔胤的宰相曾這麼說過:「國初承平之時,宦官不典兵預政。天寶(唐玄宗年號)以來,貞元(唐德宗年號)之末,分羽林衛為左右神策軍,以便衛從,始令宦官主之,以二千人為定製,自是參掌機密,奪百司權,上下彌縫,共為不法,大則構扇藩鎮,傾危國家;小則賣官鬻爵,侵害朝政。」
  • 捕殺大宦官魚朝恩的難度有多大?皇帝和宰相聯手 賄賂與陷阱並用
    其實在唐朝中後期的不少皇帝都意識到了宦官專權的問題,想除掉宦官,也出現過興師動眾的滅宦行動,但都以失敗告終。不過也有幾個皇帝曾經捕殺過一些罪大惡極的宦官,大快人心。比如唐代宗李豫就捕殺過囂張跋扈的宦官李輔國,但由於李輔國勢力太強大,唐代宗是派人把他刺殺的;另外唐代宗還捕殺過一個更加囂張跋扈、權傾朝野的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