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郭子儀為何要打開府門,讓外人自有出入?他有何目的

2020-12-23 瑞瑞聊歷史

文/瑞瑞聊歷史

從古至今,「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幾乎已成「客觀規律」,但凡功高震主,賞無可賞者,大都逃不過君主的「清算」,遇到仁慈一點的君主,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可能還會來個「杯酒釋兵權」,把實權收回去也就算了,遇到心狠一點的君主,則難免落個「身死道消」的下場,韓信、白起、胡惟庸、藍玉等人都是典型的例子!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有這麼一位功臣,其功勞用功高震主都不足以來形容,用皇帝的話來說,只要他願意,皇位都是他的,按理來說功勞到了如此地步,想急流勇退都不太可能,然而他卻榮寵一生,得以善終,享年八十五歲,甚至死後還配饗皇家宗廟廷,陪葬於皇陵!

他就是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

先來簡單了解一下郭子儀其人

據《郭子儀傳》所載,郭子儀公元697年出生於華州鄭縣,祖籍山西太原,自幼習武,武藝超群,後參加武舉,以「異等」成績補任左衛長上,從此邁入仕途,「武舉」是武則天於長安二年才開設的,雖然為習武之人提供了「鯉魚躍龍門」的機會,但受重視的程度還是比不上以科舉入仕的文官。

所以郭子儀早年的仕途並不算太順利,先後擔任桂州都督府長史、單于都護府副都護、振武軍使、安西副都護、北庭副都護等職,公元749年升任左武衛大將軍,級別為正三品,公元754年,郭子儀出任九原郡太守,但不久他的老母因病去世,郭子儀便去職返家守孝,此時的他已是57歲「高齡」,按理來說,仕途應該是走到了盡頭,誰曾想,他還沒開始「發力」呢!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與史思明來勢洶洶,朝廷無人可用,想到了正在守孝期間的郭子儀,便下令「奪情」啟用,同年,已經年近六旬的郭子儀再度出山,出任朔方節度使,率朔方軍東討安祿山,安祿山認為郭子儀年老體衰,並未將其放在心上,不料郭子儀大展神威,先是斬殺叛將周萬頃,又擊敗叛將高秀巖,緊接著收復雲中、馬邑,開通東陘關,極大的鼓舞了朝野上下的士氣!

公元756年,郭子儀兵出井陘關,平定藁城,攻克趙郡,之後駐守常陽,同年八月,郭子儀出任兵部尚書兼中書門下平章事,率軍平定河曲,次年閏八月,郭子儀又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率軍克復兩京,因功加封司徒、代國公,公元762年又被冊封為汾陽郡王,安史之亂後,郭子儀又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可謂是戰功彪炳,威震天下!《唐史》對他的評價為「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功勞到了郭子儀這種地步,已經不是一句功高震主可以概括的,只要他願意,甚至可以染指皇位,這怎能不讓皇帝心生忌憚,就算對其痛下殺手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郭子儀卻得以全身而退,榮寵一生,去世後還配饗皇家宗廟廷,他為何能夠打破「兔死狗烹」的規律呢?

通過一個故事,我們可能得到答案!

郭子儀在公元762年被冊封為汾陽郡王后,皇帝賞賜了他一座富麗堂皇的王府,並配有數千名雜役與奴僕,皇恩浩蕩,郭子儀無法推辭,就帶著一家人住進了王府,但他住進王府的第一天就下了一個奇怪的命令:將王府的大門全都打開,撤去看守的衛兵,任何人不分高低貴賤,只要願意都可以來個「王府一日遊」。

一日,郭子儀昔日的老部下奉命離京鎮守邊關,臨行之際去王府拜別郭子儀,結果王府大門洞開,下人聲稱自行進入即可,這個老部下便一頭霧水的闖進了王府,由於無人引路,他無意間到了郭子儀與夫人的居所,看到郭子儀的夫人和女兒正在梳洗打扮,而郭子儀站在一旁伺候,就像一個老僕人一般,堂堂汾陽王竟然伺候夫人和女兒洗漱,這位老部下震驚之下又覺得好笑,因害怕郭子儀尷尬又偷偷的「逃出了」王府。

之後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講給周圍的同僚,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郭子儀的光榮事跡很快就傳遍了京城,大街小巷都在議論郭子儀大將軍竟然是個「懼內」的人,郭子儀的幾個兒子感覺臉上無光,來找郭子儀哭訴,請求他無論如何也將王府大門緊閉,否則實在是太丟人了。

郭子儀聽完兒子們的哭訴,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話「向使崇垣扃戶,不通內外,一怨將起,構以不臣,其有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則九族齏粉,噬臍莫追。今蕩蕩無間,四門洞開,雖讒毀欲興,無所加也」!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我坐擁如此大的王府,僅王府中伺候的下人就有數千人,這怎能不叫他人眼紅呢,若是將王府緊閉,難免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妄加揣測,甚至暗中構陷,如今我將王府所有的大門都打開,任何人都可以來看看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以示我行事坦坦蕩蕩,沒有絲毫不臣之心,如此這樣,就算有人想陷害我,也沒有機會!聽了郭子儀的解釋,他的兒子無不嘆服他的智慧!

小結:

功高震主之人難逃「兔死狗烹」的結局,一方面有君主薄情寡義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臣子本身的原因,很多大臣在立功之後驕傲自滿,囂張跋扈,甚至生出叛逆之心,成為朱元璋口中的「驕兵悍將」,如此一來,怎能為君主所容?

像郭子儀這樣,永遠能夠認清自己的地位,永遠能夠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並懂得以政治的眼光看問題,加之胸懷坦蕩,待人以誠,忠智俱備,又何愁不能從兇險的官場中全身而退呢?

參考資料:《郭子儀傳》《唐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明知郭子儀七十高齡,唐代宗卻賞他6個絕色美人,4年後發現真高明
    文/格子道歷史據《舊唐書·郭子儀傳》評價: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以上這段話就是評價郭子儀的,在當時,他是一個被寄予厚望的將軍,但是,他究竟做了什麼,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呢?
  • 唐朝重臣郭子儀,功高蓋主之後全身而退,竟然與宦官有關
    前言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問題頻出,不僅有藩鎮割據,還有宦官專政,想要在這個時期有所作為,的確十分艱難,做到這一點的夜寥寥無幾,不過郭子儀恰好正是做到這一點的人。準確地說,正是郭子儀結束了唐朝的安史之亂,他在疆場馳騁,獲得了無數戰功,儘可能地減緩了唐朝的衰落,權勢極大,最後卻沒有被皇帝清算,實在是十分難得。
  • 郭子儀的手段到底有多高明,讓魚朝恩這樣的權宦,都驚駭佩服不已
    郭子儀,唐朝著名的大將軍,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個朝代,於每一個皇帝,都有一些微妙的關係。
  • 「家風故事」功蓋天下——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家風故事
    而在唐朝,有一位功績不亞於韓信的名將,也是功蓋天下,卻不僅沒有謀反之念,還能逃過帝王的猜忌迫害,得以善終,子孫後代也能保有平安。他就是郭子儀。這種傳統也延續到了郭子儀身上,他就是以武狀元而不是文狀元的方式出現於歷史舞臺上,並在「安史之亂」後,立下力挽狂瀾、再造唐朝的奇功。他也因此得以加官晉爵,恩寵備至。但在這一切的背後,卻是屢屢遭人陷害打擊,遭到皇帝的猜忌懷疑。
  • 三千字解讀名將郭子儀:唐朝最能打的武狀元,功高一代而主不疑!
    要知道這位當朝紅人能夠入朝為相的重要原因就是屯田政績,加之他依附的權貴是玄宗皇帝言聽計從的李林甫。所以在736年,當北庭節度使蓋嘉運擊破突騎施並全面控制西域的局勢後,牛仙客旋即上奏玄宗將已經升任三品武官的郭子儀調到了朔方。
  • 出人意料的郭子儀.
    因為,唐朝就有一個人,堪稱曾國藩的老師。連唐玄宗的三兒子唐肅宗都拉著他的手,哭著說,「如果不是愛卿,我們大唐早就沒了!」(「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事實上,曾國藩談到此人時,一臉崇拜地說,「我年輕的時候要當曾國藩,中年的時間要當曾國藩,但老了要當郭汾陽」。郭汾陽?是誰?郭子儀是也。
  • 郭子儀75歲因功受賞,為何他只要6個美人?專家:此舉救了他的命
    在嬴政統一天下建立秦朝自稱皇帝之後,皇帝就成了封建時代地位最高最有權勢的人。而有時候因為種種原因朝中也會出現權傾朝野,勢力膨脹到能夠影響皇權的權臣。到了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754年),57歲的郭子儀已經成為了天德軍使兼任九原郡都督。同年郭子儀的母親離世,郭子儀便毅然辭官回鄉為母親守孝。 755年11月安祿山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因為郭子儀在任時期素有帶兵有方的威名,尚在守孝期間的郭子儀被唐朝再次啟用,直接就被封為了衛尉卿(九卿之一)。
  • 郭子儀接待宰相,把侍女藏起來,到底為什麼?800年前就有了答案
    郭子儀,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被後世稱為「功高而主不疑,位高而人不嫉」的「政治完人」,他功高震主,能夠以85歲高齡善終,足以證明他有非同常人的智慧。實際上,郭子儀的智慧,大多是吸取前人的經驗。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唐玄宗李隆基在一片歌舞昇平中被驚醒,最後倉皇逃竄。
  • 為何說郭子儀和許攸的事跡能夠證明這兩點呢?不爭功勞,不矜成就
    唐代宗時期,天下處於打亂,郭子儀奉命擊退各路入侵的軍隊,不負眾望所託,成功擊退吐蕃,並說服了回紇,郭子儀也從此名震千古,傳出了一段佳話。在唐朝最危難的時候,他拯救了大唐,立下了赫赫的戰功。國家有難時,郭子儀不顧一切重返就位,連續即位的幾代君主均是如此,整整四代君主都離不開他,可見郭子儀的作用極其之大,起到了主導作用。
  • 昇平公主是何許人也,為何能得到德宗和憲宗兩代皇帝的尊重
    昇平公主是何許人也,為何能得到德宗和憲宗兩代皇帝的尊重哈嘍大家好啊!這裡是小米說數碼。歷史文化承前啟後,更能給我們帶來生活的啟示。歡迎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些文學小知識,小趣事。在唐朝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公主,像是太平公主,安樂公主,都在史書中留下了名字。
  • 皇帝給郭子儀升官,聽完聖旨郭子儀卻驚恐道:若接旨,我家必滅族
    不幸危而邀君父, 不挾憾以報仇讎, 晏然效忠, 有死無二, 誠大雅君子, 社稷純臣。」 而郭子儀呢?他在群小爭相構陷的情況下,仍「位重懇辭, 失寵無怨」,因此最終得到皇帝的信任與重用,不僅位高權重、富甲天下,而且子孫滿堂,以84歲高齡而善終。 因此有人評價郭子儀:「功高蓋主主不疑,權傾朝野臣不忌」。然而在郭子儀漫長的一生中,真沒有君主懷疑過他罵?真沒有臣子忌恨過他嗎?筆者通讀歷史,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郭子儀不僅屢次遭到君王的懷疑,還多次遭遇貶謫。
  • 手握重兵的郭子儀祖墳被挖,為何不找宦官魚朝恩報仇?格局太大!
    郭子儀是千古一將,唐朝中後期最有名的將領,四朝元老,對唐朝有再造之功,但郭子儀功高而不自傲,處處謹慎自律,最終安享晚年至85歲,子孫後人也是唐朝重臣,這樣完美的家族在歷史中是極其罕見的。因為代宗知道魚朝恩沒有真才實學,身份是宦官,沒有振臂一呼就應者雲集的感召力,他權力大點不會有什麼太大的風險,但郭子儀等人就不同了,郭子儀智勇雙全,文韜武略,又有手下的將領,如果郭子儀要造反,威脅遠比魚朝恩大。這也是明知魚朝恩欺負郭子儀,他聽之任之的原因。代宗就是打造這種畸形的平衡感。
  • 唐朝本來要到玄宗這代滅亡時,這時候出現一將軍讓唐朝多活了二百年
    說起唐朝名將,很多人都想起隋末唐初的將軍來,李靖,秦叔寶、程咬金、單雄信等等都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有這麼一個名將在唐朝不可低估,因為沒有他的存在,唐朝早就滅亡兩百年了,這個力挽狂瀾的將軍就是唐朝中期的郭子儀。
  • 中唐名將郭子儀與靈臺縣的西原大戰
    正因為郭子儀屯兵於此的緣故,在西屯鄉土橋附近建有一座郭子儀祠,據說是為了專門紀念郭子儀而修建的,後來這座祠堂又改名為棲陽宮。因為郭子儀祖籍山西汾陽,被封為汾陽郡王。祠堂改名應該也是為了紀念他。這裡有詩為證:鐵騎雲屯繞西原,遣將功成天地掀。當時盟誓皆萬歲,至今遺址頌難諼。 公元763年,唐王朝下令將原州搬遷到靈臺境內。」
  • 郭子儀
    郭子儀派人對回紇人道:「過去你們不遠萬裡,幫助我們平定叛賊,收復長安、洛陽,我和你們共過患難。現你們都拋棄舊友,幫助叛變臣子,對你們有什麼好處?」回紇人回答道:「我們本來以為郭令公去世了,不然怎麼會來這裡。如果令公活著,我們能見他一面嗎?「郭子儀便要出城相見,部下紛紛勸阻。郭子儀道:「敵軍是我們的幾十倍,我們無法抵敵,我要用誠意感動他們。命人喊道:「郭令公來了!
  • 郭子儀接待宰相,把侍女藏起來,到底為什麼?八百年前就有答案了
    郭子儀除了胸懷坦蕩外,還擅長「自汙」,他從漢初名臣蕭何那裡學來的,整日和侍女姬妾在家中飲酒作樂,如果有官員來訪,郭子儀總是用這些女僕招待官員,給人的印象是他沒有野心。郭子儀總帶著侍女一起待客,但有一個人,他卻不敢讓侍女招待,這個人就是宰相盧杞。
  • 同為興唐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的人生結局為何不同?
    (留在河北常山的少量軍隊在史思明反撲下全軍覆滅,史思明開始反攻山西);  靈武是唐朝朔方軍節度使駐地,其他各地兵馬已經向靈武集結,從淪陷區逃出的大批官吏也都圍繞在新皇周圍,應該是自保有餘。但七月唐肅宗繼位,八月份郭子儀就趕到靈武,毫不遲疑,不顧一切;  郭子儀趕到之後,成為唐肅宗的兵部尚書,但並未統管全部兵馬。
  • 皇帝要重賞75歲郭子儀,郭老:我只要6個美人,10年後才知多高明
    但是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將軍,他建立的功勞即便是與古代的白起、李牧相比也要顯赫;他的名聲即便是與古代的呂不韋、周亞夫還要顯赫。但是他卻能夠安度晚年,活了80多歲,還備受皇帝的恩寵,他就是郭子儀。郭子儀是怎麼做到的呢?皇帝要重賞75歲郭子儀,郭老:我只要6個美人,10年後才知多高明!不過,生於697年的郭子儀是一個例外。
  • 第一名臣郭子儀,戰功赫赫,名垂千古
    今天帶著大家一起走進一位戰功赫赫的唐朝名臣。武將郭子儀。戰亂爆發後,他帶領部下抵抗戰亂,贏得了許多戰役。郭子儀為平定此戰亂做出了巨大貢獻,上頭非常信任他。槍打出頭鳥有人嫉妒他,經常說他的壞話,導致他被沒了實權。儘管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從未在法庭上失望過,而是更加忠誠。當史思明恢復叛亂時,人們強烈呼籲再次使用郭子儀,因此他重新掌控了軍事力量。 肅宗死後,代宗即位。
  • 看完「醉打金枝」後郭子儀的故事,才知道王思聰為何如此「放蕩」
    其實說來奇怪,作為堂堂王家大少的思聰少爺,他有著最優質的商業資源和人脈,但他偏不肯低調經商,反而把自己搞成了娛樂圈的「紀檢委員」。事出反常必有妖。在王思聰「狂放浪蕩」的人設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呢?郭子儀聽說這事後,極為驚恐,他立刻綁著郭曖親自押赴到宮裡「負荊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