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給郭子儀升官,聽完聖旨郭子儀卻驚恐道:若接旨,我家必滅族

2020-12-24 騰訊網

安史之亂後,大唐帝國戰亂頻仍。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平叛戰爭中,湧現出無數英雄豪傑,在史書中書寫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故事。以戰功為論,功勳最高者非契丹籍唐將——李光弼莫屬。但中國自古不單純以戰功論英雄,從後世評價來看,汾陽王郭子儀比李光弼更勝一籌。

《舊唐書》曾誇獎郭子儀:

「自河朔班師, 關西殄寇, 身捍豺虎, 手披荊榛。七八年間, 其勤至矣, 再造王室,勳高一代。及國威復振, 群小肆讒, 位重懇辭, 失寵無怨。不幸危而邀君父, 不挾憾以報仇讎, 晏然效忠, 有死無二, 誠大雅君子, 社稷純臣。」

在史學家看來,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雖功勳卓著,但絕非社稷純臣,因此下場都不是非常好。而郭子儀呢?他在群小爭相構陷的情況下,仍「位重懇辭, 失寵無怨」,因此最終得到皇帝的信任與重用,不僅位高權重、富甲天下,而且子孫滿堂,以84歲高齡而善終。

因此有人評價郭子儀:「功高蓋主主不疑,權傾朝野臣不忌」。然而在郭子儀漫長的一生中,真沒有君主懷疑過他罵?真沒有臣子忌恨過他嗎?筆者通讀歷史,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郭子儀不僅屢次遭到君王的懷疑,還多次遭遇貶謫。

例如唐代宗剛剛繼位時,郭子儀就遭到宦官程元振的誣陷,被罷副元帥, 任肅宗山陵使,不僅被撤了職,而且還失去了兵權。若換做旁人,或許早就怨語連天、心懷怨望了,若像僕固懷恩,或許直接造反了。

誰知郭子儀拿出先皇唐肅宗賜予自己的1000多條敕令,讓代宗知道他對唐皇宗是如何忠誠的。他強調自己是受肅宗之託, 累蒙國恩, 所以對帝王是「不貳」、「無私」。他說自己命輕鴻毛, 對官位的高低和生死根本無所謂, 出生入死前後百戰, 全憑了自己對「天」 的信仰。

其後,吐蕃入寇,攻入長安,唐代宗狼狽潛逃。正所謂國難思忠臣,唐代宗被迫起用郭子儀,讓他收拾這個爛攤子。當時,郭子儀手上沒有一兵一卒,然而他卻二話不說,單騎赴國難,最終以自己的威望收拾殘兵,將吐蕃趕出了國境。

代總見郭子儀公忠體國,拯救華夏,於是頒下旨意,要給他升官。然而聽完升官聖旨,郭子儀卻誠惶誠恐,一定要唐代宗收回成命?郭子儀為何要抗拒唐代宗的美意?問題就出在唐代宗所封的官職之上。

原來唐代宗給郭子儀封的官職是「尚書令」。尚書令始於秦朝,一開始只是負責管理少府文書和傳達命令。但到漢武帝時,尚書令的地位被提升,開始成為天子近臣,主掌機要。到了隋唐時期,尚書令為尚書省長官,相當於宰相。

然而在唐朝初年,李世民就曾擔任過尚書令。而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尚書令便成了虛職,不再有人擔任。如今,唐代宗給郭子儀加官尚書令,明著說是獎賞,實際是試探。

當時郭子儀屢次拯救大唐,功蓋天下,其功勞甚至不下於當年的李世民。若郭子儀接了旨,當了尚書令,說明他已然膨脹至極,不安於現狀,難保不會像李世民那樣發動政變。而面對他以及他家族的,必然是殘酷的滅族命運。然而郭子儀足夠忠誠,也足夠聰明,他多次上書唐代宗,要求他收回成命。

唐代宗見他如此識相,也樂得做個順水人情。同時他還親筆寫下詔令——《答郭子儀讓尚書令手詔》。文章大讚郭子儀的高風亮節,並欲「宣示於外,編之史冊」,將其豎為大唐純臣的典型。

此後,唐代宗又主動和郭子儀結為兒女親家,將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曖,還鬧出了「醉打金枝」的鬧劇。不過好在唐代宗和郭子儀君臣和睦,反而將此鬧劇化為千古佳話。

在筆者看來,一個人的功名可以逆取,但需以順守之,要學會寬厚,更要學會知足。因為那些伸到你手邊,唾手可得的利益,既可以是甘美之蜜糖,也有可能是引誘你落入深淵的致命毒藥。若懂滿溢逆守順取之道,則可以向郭子儀一般福澤綿長;若一味索取,試圖吃幹抹淨,韓信橫死的命運就離你不遠了。

相關焦點

  • 郭子儀
    郭子儀入朝後,代宗將此事告訴他,他流淚道:「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懲罰,不是有人和我過不去。」後來,魚朝恩請郭子儀赴宴,宰相元載派人對他說魚朝恩將對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隨前往。郭子儀沒有同意,只帶十幾個家僮前去。魚朝恩問道:「您的隨從怎麼這麼少?「郭子儀把聽到的話告訴了他。魚朝恩感動得哭道:「若非您是長者,能不起疑心嗎?」
  • 郭子儀的孫女郭太后一生經歷了八個皇帝
    郭子儀的後代眾多,有七子八婿,孫子三十多人。在郭子儀大壽的時候,孫子們一個個行跪拜之禮,但是郭子儀卻叫不出大部分人的名字,只能點頭示意。在這一幫孫子們中,有一個女子在日後寵冠後宮,戲劇性地經歷了八個皇帝,成為著名的郭太后。
  • 出人意料的郭子儀.
    唐朝名將郭子儀,打破了這個死循環。他的一生,活得實在太漂亮了。史書裡找不到第二個人。幾次當大元帥,皇上喊他乾爹(尚父),保四朝皇帝平安,滿朝文武皆部下。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笑別沙場。……他很懂朝堂與政治。政治這玩意兒像座火山,越往上爬,越往中心靠,就越熱乎。
  • 郭子儀的手段到底有多高明,讓魚朝恩這樣的權宦,都驚駭佩服不已
    可是憑藉自己的機智,不僅獲得了皇帝們的信任,甚至還徵服了權宦魚朝恩,獲得善終,下面我們用幾個例子,來說下郭子儀的為官、為人的處世之道。第一件事情,父親墓地被盜首先,郭子儀的第一個身份,就是手握強兵,功績蓋世的大將軍,以己身給大唐帶來了20年的安定。代宗年間,郭子儀率領唐朝大軍,直接在靈州,擊敗吐蕃軍隊。可是在這個時候,郭子儀的父親,葬於長安的墓地,卻被盜賊們給挖掘了。
  • 為何說郭子儀和許攸的事跡能夠證明這兩點呢?不爭功勞,不矜成就
    △唐代宗李豫畫像不過,唐皇帝又擔憂功高會震主,讓他鎮守其他地方去了。當然了,郭子儀接到聖旨二話不說,馬上移交清楚,坦然離去。魚朝恩偷偷把郭子儀父親的墳墓給挖了,若要是被主人發現,挖掘墳墓一事,必定是會大卸八塊,然而,郭子儀並沒有這樣做。郭子儀反倒自責起來,說自己治軍不嚴,才導致家父墳被盜,更怪不得他人,這是自己自作自受的,然君臣聽了他這樣說,見其胸懷坦蕩。但是,在古代作為臣子,要知道哪怕深得皇帝信任,同時,也要知道伴君如伴虎。
  • 不是所有聖旨都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從聖旨的文書格式來看,唐宋聖旨與明清聖旨的差異非常大,不少編寫古裝電視劇的編劇朋友不了解這些差異,往往會將唐宋時期的聖旨寫成了明清聖旨的格式。那麼唐宋聖旨與明清聖旨的文本格式到底有什麼不同呢?記得2017年2月,有媒體報導,浙江紹興市的草塔鎮某村莊發現了一份「唐朝聖旨」,是唐代宗李豫於廣德三年(即公元765年)頒給河中節度使郭子儀的告身。告身,就是皇帝頒發的任命狀。
  • 郭子儀家族最後的榮耀
    代宗當皇帝的時候,就一直猜忌郭子儀,只是他們的矛盾並沒有完全公開。德宗上位後,就開始全面肢解郭子儀一系。  對於唐德宗這種選擇,大家都能理解,郭子儀也能理解。畢竟新皇帝剛上位,面對郭子儀那種巨無霸,心中缺乏安全感,這是再所難免的。關鍵是唐德宗一上位,就是按教書操作的,所以當時人氣之高,也不是郭子儀敢正面對抗的。在這種背景下,德宗遂下達了一系列人事調動命令。
  • 郭子儀家族是怎樣走向沒落的?
    換而言之,以前隸屬於郭子儀的軍政長官,現在都給他們相對獨立的權力,從此他們直接對皇帝負責,不用對郭子儀負責了。皇帝不用再提防郭子儀了,而郭子儀一系也算平穩著陸了。 否則,就算郭子儀一直有足夠的定力,接他班的人呢?這個實在難說的很。如果接郭子儀班的人野心勃勃、蠢蠢欲動,擁有如此巨大的權力資源,誰敢保證他不會冒險向前再走一步呢?而出現這種結果,對誰來說,也未必是好事。
  • 唐代宗為75歲郭子儀升官,另送500騎兵,他:請賜我6個美人即可
    ——王安石郭子儀一生,雖說是功高蓋主,但是,皇帝卻從來都不懷疑他會擁兵自重。像他這等位極人臣之人,在歷史上確實很多,但是,能在功高蓋主的情況下,還相當受皇帝信賴,且不曾對他懷有疑心的人,則少之又少。世人評價郭子儀,說他是這整個的中國歷史上實屬是難得的「五福俱全」之人,可見其一生,是多麼地令人豔羨。
  • 明知郭子儀七十高齡,唐代宗卻賞他6個絕色美人,4年後發現真高明
    文/格子道歷史據《舊唐書·郭子儀傳》評價: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以上這段話就是評價郭子儀的,在當時,他是一個被寄予厚望的將軍,但是,他究竟做了什麼,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呢?
  • 唐宋聖旨與明清聖旨有什麼不同?
    從聖旨的文書格式來看,唐宋聖旨與明清聖旨的差異非常大,不少編寫古裝電視劇的編劇朋友不了解這些差異,往往會將唐宋時期的聖旨寫成了明清聖旨的格式。那麼唐宋聖旨與明清聖旨的文本格式到底有什麼不同呢?記得2017年2月,有媒體報導,浙江紹興市的草塔鎮某村莊發現了一份「唐朝聖旨」,是唐代宗李豫於廣德三年(即公元765年)頒給河中節度使郭子儀的告身。告身,就是皇帝頒發的任命狀。
  • 第一名臣郭子儀,戰功赫赫,名垂千古
    武將郭子儀。戰亂爆發後,他帶領部下抵抗戰亂,贏得了許多戰役。郭子儀為平定此戰亂做出了巨大貢獻,上頭非常信任他。槍打出頭鳥有人嫉妒他,經常說他的壞話,導致他被沒了實權。儘管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從未在法庭上失望過,而是更加忠誠。當史思明恢復叛亂時,人們強烈呼籲再次使用郭子儀,因此他重新掌控了軍事力量。 肅宗死後,代宗即位。
  • 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郭振華
    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郭振華郭子儀是唐代偉大的愛國將領,著名的軍事家。郭子儀的愛國事跡陳列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第三室,被譽為偉大的愛國將領。郭子儀千古一人,世人仰慕。歷代皇帝、歷代名人無不稱讚。郭子儀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樹立了永不磨滅的豐碑!
  • 三千字解讀名將郭子儀:唐朝最能打的武狀元,功高一代而主不疑!
    一道聖旨下來,河西和內地的唐軍紛紛開進了西域。郭子儀即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來到了西域。絲綢之路,自古便是各方勢力的角逐場在這裡,郭子儀主要負責督理屯田事務,捎帶著替長官安撫諸胡、訓練士卒,事情做的井井有條,基本重複著桂林時代的工作流程。
  • 在安史之亂中戰功被推為中興第一的李光弼,為何聲名不及郭子儀
    在這場長達八年之久的血火爭戰中,造就了眾多的鐵血人物,他們同叛軍殊死抗爭,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這其中最優秀的便是郭子儀和李光弼,時人並稱「李郭」,後來一同被唐代宗掛在「凌煙閣」中。可是,這二位的人生在後來卻大不相同,郭子儀極盡榮華,子孫富貴,祝壽時家中「笏滿床」;而李光弼卻充滿悲情,懼奸臣讒言,不敢進京,部將離散,驚恐而亡。
  • 唐朝重臣郭子儀,功高蓋主之後全身而退,竟然與宦官有關
    郭子儀便是一個會協調朝堂關係的人,他可以讓皇帝放心,大臣滿意,為打贏勝仗建立良好的外部條件,雖然政敵無數,但仍歷經七朝而不倒,那郭子儀是怎麼做到這些的呢?讓我們慢慢道來。在郭子儀的努力下,他成功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兩京,光這一點就足夠讓郭子儀名留青史了。但郭子儀不僅在軍事上才能非凡,在政治上還十分老道,他沒有選擇反叛唐朝,而是把流落在外太子迎接回來,讓太子做了皇帝,這一方面全了自己忠君愛國的名聲,另一方面也為自己後半生的榮華富貴奠定了基礎。
  • 郭子儀接待宰相,把侍女藏起來,到底為什麼?800年前就有了答案
    58歲的郭子儀當時還在家中守孝,朝廷為了平定叛亂,命令郭子儀「奪情」,改任朔方節度副使,率軍討伐安祿山。當時唐朝諸將被叛軍打得落花流水,只有郭子儀和李光弼二人連連取勝。唐肅宗靈武登基以後,郭子儀和李光弼被重用,成了討伐叛軍的主力,在收復兩京的過程中,郭子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多年的徵戰生涯中,郭子儀治軍嚴格,上下皆服,各地若有叛亂,只要郭子儀出馬,總能迅速平定。
  • 看完「醉打金枝」後郭子儀的故事,才知道王思聰為何如此「放蕩」
    事出反常必有妖。在王思聰「狂放浪蕩」的人設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呢?02大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最初英氣勃發,「武后幹政」之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也想模仿學習,做個女王過過癮,結果李隆基殺伐決斷,奪回主動權,維護了大唐的穩定。
  • 唐朝花木蘭潛伏郭子儀身邊十五年,經歷傳奇背後仍有吹牛嫌疑
    老太太對著李士廣道,這位郎君官居何職啊。李士廣說,不過是左衛胄曹罷了。哎呀,這是四衛之一啊,老太太說道,年輕人,有前途啊。劉頗和李士廣非常吃驚,這個其貌不揚的鄉下老太太居然有如此見識!然而,接下來的對話,更是讓這兩個人震驚不已。
  • 從郭子儀到嶽飛:怎樣成為一個圓滿的英雄將軍
    這些或含冤或早逝或滅族的悲劇色彩濃鬱的將軍們,幾千年來牢牢佔據在文人墨客們的詩詞歌賦裡,似乎但凡是可以稱得上是英雄的大將們,總是孤膽英雄。其實不然,真的不然。南宋嶽飛VS大唐郭子儀在這裡,三忘想說的第一句話是,其實歷史沒有可比性,因為歷史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