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字解讀名將郭子儀:唐朝最能打的武狀元,功高一代而主不疑!

2020-12-23 志方讀史

說起武則天,人們除了想起那座無字碑外,還會記得她推行的酷吏統治以及豢養男寵的生活作風問題。

實際上,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女皇帝並統治帝國長達15年,武則天還是有真本事的。

對此,《資治通鑑》這樣評論,「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責,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

少有人知的是,武則天也曾給科舉制度添磚加瓦,如直至清末才被廢除的武舉制度即是她的手筆。

也正是因為增添了武舉,後來文非所長的「白身青年」郭子儀才能脫穎而出,在20歲時就進入了直屬中央的府兵十二衛,成為了一名從九品的武官。

史料記載,郭子儀的五世祖郭弘道早年和李淵十分要好,所以李淵建國後便封了他一個從三品的衛尉卿,賜爵郜國公。

後來,郭氏家族的第二代掌舵人、郭弘道的長子郭廣敬因捲入宰相上官儀與武則天的政治鬥爭,遂被攆出朝廷,去山西隰縣當了一名「無關痛癢」的刺史。

此後,郭氏家族再也未能進入政壇核心,只能徘徊在地方為吏。

朝中無人,這就導致了從716年就入宮宿衛的郭子儀,直到11年後才升遷到正五品的折衝都尉。

唐朝武士復原圖

727年,郭子儀離開京師,受命前往嶺南的桂林城任職。

嶺南是俚、僚、蠻、漢等諸多民族雜居之地,人口稀疏且荒蠻落後,雖然也推行了郡縣制,但大多數地區還是採用的羈縻之制,其州、縣長官亦多是當地的豪強大族擔任。

不消說,這些豪強大族在暗地裡也免不了利用手中的職權或爭奪地盤,或舉兵反叛。

郭子儀倒是能吃苦,在瘴氣縱橫的嶺南一直待了五年,直到任職期滿。

誰知,剛離開氣候潮溼的嶺南,還沒顧得上喘口氣的郭子儀就又被調到了戰事激烈的西域。

唐朝與大食帝國爭奪西域

先前,西域天山以北是西突厥的勢力範圍,但703年突騎施的崛起卻打破了西突厥的霸權。

此時的大食帝國正銳意東擴,唐朝為鉗制大食,遂順水推舟,以冊封加賞賜的手段和突騎施達成了共抗大食的聯盟。

突騎施也不負所望,連續多次挫敗大食對天山以北的騷擾,著名的渴水日之戰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可惜好景不長,兩方後因互市問題起了流血衝突。

唐玄宗哪能容的下戎狄作亂?

一道聖旨下來,河西和內地的唐軍紛紛開進了西域。

郭子儀即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來到了西域。

絲綢之路,自古便是各方勢力的角逐場

在這裡,郭子儀主要負責督理屯田事務,捎帶著替長官安撫諸胡、訓練士卒,事情做的井井有條,基本重複著桂林時代的工作流程。

郭子儀的優秀表現引起了宰相兼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的注意。

要知道這位當朝紅人能夠入朝為相的重要原因就是屯田政績,加之他依附的權貴是玄宗皇帝言聽計從的李林甫。

所以在736年,當北庭節度使蓋嘉運擊破突騎施並全面控制西域的局勢後,牛仙客旋即上奏玄宗將已經升任三品武官的郭子儀調到了朔方。

此後直到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一直都活躍在朔方最前沿,整整幹了19年。

安史之亂

由於長期和遊牧騎兵打交道,郭子儀養成了善用騎兵、長於野戰的軍事指揮才能。

陰山防線也在他的打理下被經營的攻守有餘,這也是為什麼安史之亂剛一爆發朔方軍就能聞聲先動,及時派兵搶佔山西高原的原因。

後來,郭子儀又率朔方軍出井陘口攻略河北,威逼叛軍老巢範陽。

此時潼關和江淮一帶的唐軍已經擋住了安史叛軍的攻勢,安史叛軍前進不能、後方補給斷絕,不出意外的話,756年便會被唐軍剿滅。

但唐玄宗求勝心切,竟不顧形勢貿然迫令哥舒翰開關討賊,導致平叛戰局急轉直下。

後來的歷史耳熟能詳,聽聞潼關之敗的唐玄宗為躲避劫難跑到了四川,並在臨走前默許了太子李亨「散夥單幹」。

史載李亨稱帝靈武后,立即便從河北前線召回了郭子儀,並委任其為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軍節度使。

郭子儀來的很及時,他讓安史叛軍聯合塞外騎兵奔襲靈武、擒拿唐肅宗李亨的計劃成了泡影。

根基已定,那麼收復長安便被唐肅宗提上了日程。

郭子儀分析形勢,從戰略角度著眼,向唐肅宗提出先收復河中,切斷長安和叛軍的聯絡線,再相機圍攻長安的建議。

就在郭子儀收復河中不久,戰機果然來臨。

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叛軍高層出現分裂。

趁此良機,唐肅宗立即便命郭子儀統領大軍逼進長安。

收復長安之戰拉鋸的很慘烈,郭子儀大軍先敗後勝,終在回鶻騎兵的幫助下擊敗了剽悍的叛軍。

同年10月,唐軍再次取得陝州之戰的勝利。

安慶緒折損嚴重,只能放棄洛陽,渡過黃河退守相州。

眼見叛亂將平,郭子儀怎能放棄!

隨後,郭子儀匯集了九個節度使、共計20萬的兵力渡過黃河,打算一舉攻破安慶緒的老巢相州。

可惜唐肅宗還未走出安祿山的叛亂陰影,對郭子儀等一幹武將心存戒備,遂派親信宦官魚朝恩居前指揮。

於是,號令不一的唐軍在頓首堅城數月之後終於耗盡了銳氣,乃被史思明擊潰。

戰後,魚朝恩推諉責任,將過錯全部壓給了郭子儀。

想著和郭子儀齊名的李光弼已能獨當一面,並創造了不俗的戰績,郭子儀遂被肅宗剝奪了兵權。

此後,郭子儀基本脫離了前線,除了在諸如河東、河中、朔方等第二道防線有過短暫的鎮守外,他大多數時間都賦閒在家。

可唐朝正值多事之秋,形勢也不允許這位老將長期閒置。

這不,東邊叛軍還未平定,西邊的吐蕃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吐蕃武士

吐蕃這個對手和突厥、突騎施、回鶻等遷徙不定的遊牧民族不一樣,因為有穩定的根據地提供源源不斷的軍需,自高宗時代就是唐帝國最難纏的對手。(參見薛仁貴戰敗大非川、十八萬唐軍全軍覆沒的青海之戰)

雖然在開元時期,國力鼎盛的唐朝曾將其揍得命懸一線,但因為青藏地區的海拔遠高於內地,唐軍始終都不能克服高原反應,所以兩國的戰線一直都在隴右拉鋸。

到了731年,雙方乾脆劃定了疆界,並達成互市的和平協議。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將西北的邊防精銳抽調到了內地助戰,吐蕃遂趁虛而入,不僅攻佔了河西、隴右,還將戰線推進到了關中,威脅了長安的安全。

763年7月,即安史之亂平定的當年,吐蕃繞過鳳翔城,取道涇水河谷直逼關中而來。

這時的唐朝皇帝是代宗,他也犯了其父信任宦官的毛病,告急文書全被程元振扣壓。

失去了最佳的調兵時機,代宗只好放棄了長安城,失魂落魄地逃到了潼關。

763年吐蕃入侵關中

前文已述,郭子儀因遭到皇帝猜忌而被閒置於家,其親信故舊早已離散。

到了代宗皇帝臨時抱佛腳,緊急詔令郭子儀領兵前往鹹陽拒敵,郭子儀僅能召集到三十名騎兵。

那麼,吐蕃的軍隊有多少呢?

史載,「吐蕃帥吐谷渾、党項、氐、羌二十餘萬,瀰漫數十裡,已自司竹園(今周至東南)渡渭,循山而東。」

很顯然,這麼微不足道的兵力根本不足抗衡吐蕃人。

好在唐朝援兵已經從四面八方趕來,雙方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變化。

於是,郭子儀遂一面作勢要發兵堵塞吐蕃回國通道,一面派間諜散播「唐軍雲集」的假情報恫嚇吐蕃。

史載,「吐蕃惶駭,庚寅,悉眾遁去。」

十一月,唐代宗還京,賜郭子儀鐵券,詔令畫像凌煙閣,以示褒獎。

郭子儀像

人言「吃一塹長一智」,代宗好像並未從吐蕃入寇的事件裡吸取教訓,他對宦官集團依然信賴有加。

宦官集團也因皇帝的信任而勢力膨脹,不僅監管了全國的軍隊,還控制了天子臥榻之側的禁兵。

大權既然在握,這些宦官又重新張狂起來,對功臣宿將的迫害也越發嚴厲。

於是,在吐蕃入寇的次年,功勳不讓郭子儀、李光弼的大功臣僕固懷恩父子因此憤而起兵反叛,並糾集了回鶻、吐蕃、党項等數十萬兵力大舉入寇。(註:僕固懷恩全家為平安史之亂而死難者共四十六人,後為求回鶻援兵,毅然將女兒嫁與回鶻可汗)

代宗這次的反應很及時,甫一知曉叛亂便立即派去了郭子儀。

公元764年

郭子儀久處朔方,對回鶻、党項、吐蕃、羌、渾等諸多少數民族有著極高威信。

加之僕固懷恩的本部兵馬屬於朔方軍,這些人都不願和郭子儀刀兵相見。

所以,這場戰事雖有驚險,最終也進行的很順利。

765年,68歲的郭子儀趁僕固懷恩暴病而亡,自率數十騎前往回鶻軍營談判。

利用回鶻和吐蕃爭奪絲綢之路的歷史糾紛以及大量金帛的誘惑,郭子儀成功說服回鶻合力擊敗了吐蕃,再次替唐室挽救了一場滅國危機。

代宗感念郭子儀再造唐室之功,將唐太宗曾擔任過的尚書令一職賜給郭子儀。

郭子儀知曉唐朝的典籍制度,知道尚書令一職從未賞賜給人臣,遂再三上表懇辭。

得位不喜,失權不悲,寵辱不驚,郭子儀的寬廣胸懷深深折服了代宗。

此後,代宗皇帝乃真心將郭子儀視為國之柱石,西北邊防但有風波,必然諮詢郭子儀而後動。

所以,雖然後來唐朝的邊塞形勢仍有波瀾,但關中卻再未受到兵災的波及。

781年,戎馬一生的老將郭子儀去世,德宗皇帝聞訊痛哭,專門為之廢朝五日,並命群臣弔唁。

到了下葬當天,德宗皇帝又親臨城門送行,並超越禮制,下詔將他的墳墓增高一丈。

相關焦點

  • 「家風故事」功蓋天下——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家風故事
    而在唐朝,有一位功績不亞於韓信的名將,也是功蓋天下,卻不僅沒有謀反之念,還能逃過帝王的猜忌迫害,得以善終,子孫後代也能保有平安。他就是郭子儀。圖為郭子儀這是一位來自官宦世家的人物,其先祖在兩百餘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就已是官場中人,世代官運並不顯赫卻能綿延不斷。到了其父郭敬之一代,則是做到了相當於地級市市長一級的州刺史,先後調任多地,從北到南,地跨千裡。跟隨父親遷徙的郭子儀,從小便深刻領會了天下之大這四個字的含義,心胸自然會比常人開闊。
  •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他歷經七朝天子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於武則天當權時期考取武狀元 卻等到58歲才被重用 他就是郭子儀
  • 郭姓歷史上的十大名將
    —1472年),字元登,明朝靖邊名將,明開國名將郭英的孫子。  郭登儀表雄偉,美髯過腹。他智勇雙全,紀律嚴明,預測敵情,相機而動,克敵制勝。正統十四年,他因功任都督同知、大同總兵,瓦刺屢次來犯,均被郭登一一擊退。
  • 中唐名將郭子儀與靈臺縣的西原大戰
    正因為郭子儀屯兵於此的緣故,在西屯鄉土橋附近建有一座郭子儀祠,據說是為了專門紀念郭子儀而修建的,後來這座祠堂又改名為棲陽宮。因為郭子儀祖籍山西汾陽,被封為汾陽郡王。祠堂改名應該也是為了紀念他。這裡有詩為證:鐵騎雲屯繞西原,遣將功成天地掀。當時盟誓皆萬歲,至今遺址頌難諼。 公元763年,唐王朝下令將原州搬遷到靈臺境內。」
  • 郭姓歷史上的十大名將
    —1472年),字元登,明朝靖邊名將,明開國名將郭英的孫子。  郭登儀表雄偉,美髯過腹。他智勇雙全,紀律嚴明,預測敵情,相機而動,克敵制勝。正統十四年,他因功任都督同知、大同總兵,瓦刺屢次來犯,均被郭登一一擊退。
  • 郭子儀接待宰相,把侍女藏起來,到底為什麼?800年前就有了答案
    唐太宗李世民還是皇子時,被李淵封為尚書令,因此,等李世民登基之後,唐朝「尚書令」這個職位就一直空懸,「三省」中尚書省的最高長官變成了尚書僕射。100多年後,唐代宗封太子李适為尚書令,李适也就是後來的唐德宗。其實,除了李世民和李适,唐朝還有一個人差點當上了尚書令,此人就是郭子儀。不過,以郭子儀的智慧,他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接受尚書令這個職位的。
  • 唐朝重臣郭子儀,功高蓋主之後全身而退,竟然與宦官有關
    前言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問題頻出,不僅有藩鎮割據,還有宦官專政,想要在這個時期有所作為,的確十分艱難,做到這一點的夜寥寥無幾,不過郭子儀恰好正是做到這一點的人。準確地說,正是郭子儀結束了唐朝的安史之亂,他在疆場馳騁,獲得了無數戰功,儘可能地減緩了唐朝的衰落,權勢極大,最後卻沒有被皇帝清算,實在是十分難得。
  • 再興大唐的名將郭子儀,年逾80仍縱情酒色,如履薄冰活到85歲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這場戰亂使唐朝的人口急劇下降,甚至差點給唐朝帶來滅頂之災,不過幸好大將郭子儀帶兵將其鎮壓,平息了這場戰亂,再造大唐盛世,所以在唐朝大將中的排名中,郭子儀排名前十,如果沒有他,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很可能就要改寫歷史,而那個曾經繁榮昌盛的大唐也就不復存在了。
  • 出人意料的郭子儀.
    現在走進每個書店,幾乎都能看到幾本跟曾國藩有關的書。這位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滿清漢臣,幾乎成神。我只能說,呵呵。因為,唐朝就有一個人,堪稱曾國藩的老師。連唐玄宗的三兒子唐肅宗都拉著他的手,哭著說,「如果不是愛卿,我們大唐早就沒了!」
  • 朝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與郭子儀齊名的唐朝名將!
    安慶宗:安慶宗,字仁行,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市)人,粟特族。唐朝時期大臣,叛臣安祿山之子。初以父勳,拜檢校太僕卿。迎娶宗室之女榮義郡主,定居長安。安史之亂爆發後,夫妻坐罪賜死。安祿山:安祿山,本姓康,字軋犖山,營州柳城縣(今遼寧省朝陽市)人,粟特族。唐朝時期藩鎮、叛臣。安祿山出身西域康國,其父早逝。其母阿史德氏,改嫁於右羽林大將軍安波注之兄安延偃,從此改為安姓,精通九蕃語言。開元初年,逃離突厥,成為幽州都督張守珪的部將和義子。
  • 回紇人見了都得叫「爸爸」,作為大唐戰神,郭子儀是如何煉成的
    說到唐朝名將郭子儀,人們基本上能夠脫口而出是他平定了安史之亂,不過,仔細翻閱史實,卻發現其實老郭只是在安史之亂前期參與了平叛,準確地說是前三年,而安史之亂卻持續了八年。後面5年的平叛戰爭基本是由諸如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打的,但是,這並不妨礙後人將平定之功算在郭子儀身上,因為在當時,郭子儀就是一面大旗,就連彪悍的回紇人見了他,也得叫聲「郭爸爸」,可見其威望之高,而且,郭子儀還是少有的活到了85歲,最後能夠善終的將領,其子孫後代也是位極人臣,享盡榮華富貴。就讓我們來看看郭子儀作為大唐戰神是如何煉成的。
  • 唐朝的五大名將排名,李靖排第三,第一位眾望所歸!
    唐朝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繁榮昌盛的朝代,有「大唐盛世」之說。在這樣的環境下,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大將。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唐朝的五大名將排名。
  • 手握重兵的郭子儀祖墳被挖,為何不找宦官魚朝恩報仇?格局太大!
    郭子儀是千古一將,唐朝中後期最有名的將領,四朝元老,對唐朝有再造之功,但郭子儀功高而不自傲,處處謹慎自律,最終安享晚年至85歲,子孫後人也是唐朝重臣,這樣完美的家族在歷史中是極其罕見的。然而就是這樣的重將,也有被小人凌辱時,有人挖了郭子儀的祖墳,朝野震驚,大家害怕郭子儀會起兵造反,然而,結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 郭子儀的孫女郭太后一生經歷了八個皇帝
    郭子儀的後代眾多,有七子八婿,孫子三十多人。在郭子儀大壽的時候,孫子們一個個行跪拜之禮,但是郭子儀卻叫不出大部分人的名字,只能點頭示意。在這一幫孫子們中,有一個女子在日後寵冠後宮,戲劇性地經歷了八個皇帝,成為著名的郭太后。
  • 郭子儀
    郭子儀派人對回紇人道:「過去你們不遠萬裡,幫助我們平定叛賊,收復長安、洛陽,我和你們共過患難。現你們都拋棄舊友,幫助叛變臣子,對你們有什麼好處?」回紇人回答道:「我們本來以為郭令公去世了,不然怎麼會來這裡。如果令公活著,我們能見他一面嗎?「郭子儀便要出城相見,部下紛紛勸阻。郭子儀道:「敵軍是我們的幾十倍,我們無法抵敵,我要用誠意感動他們。命人喊道:「郭令公來了!
  • 明知郭子儀七十高齡,唐代宗卻賞他6個絕色美人,4年後發現真高明
    文/格子道歷史據《舊唐書·郭子儀傳》評價: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以上這段話就是評價郭子儀的,在當時,他是一個被寄予厚望的將軍,但是,他究竟做了什麼,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呢?
  • 古代功高震主的4位牛人,結局都非常好,最後位堪稱完美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功高震主者真的必死無疑嗎?以下四人笑而不語。一、秦國名將王翦王翦,戰國末年秦國的名將,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與白起、李牧、廉頗齊名,同為戰國四大名將。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中,除了韓國外,其他六國中的五個國家都是王翦父子所滅,堪稱秦朝建立的最大功臣。在滅楚之戰前,一向清正廉潔的王翦,多次向秦王索要良田、豪宅,藉此消除了秦王疑懼。
  • 從郭子儀到嶽飛:怎樣成為一個圓滿的英雄將軍
    南宋嶽飛VS大唐郭子儀在這裡,三忘想說的第一句話是,其實歷史沒有可比性,因為歷史沒有如果。嶽飛是南宋不世出的名將,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大英雄。靖康恥在前,奪開封在後,面對北宋王朝的滅頂災難,血氣衝雲天的嶽將軍,一心收復舊山河。無奈奸臣當道,12道金牌死詔班師,最終十年功廢,命喪風波亭。
  • 郭子儀75歲因功受賞,為何他只要6個美人?專家:此舉救了他的命
    在嬴政統一天下建立秦朝自稱皇帝之後,皇帝就成了封建時代地位最高最有權勢的人。而有時候因為種種原因朝中也會出現權傾朝野,勢力膨脹到能夠影響皇權的權臣。古往今來權臣要麼能夠將皇帝趕下臺,如西漢漢平帝時期的權臣王莽、魏國時期的司馬家族、南朝梁時期的陳霸先;要麼就是被皇帝誅殺九族,幾乎沒有人能夠像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那樣歷經七朝,雖然沒有篡位但最後享盡榮華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