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武則天,人們除了想起那座無字碑外,還會記得她推行的酷吏統治以及豢養男寵的生活作風問題。
實際上,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女皇帝並統治帝國長達15年,武則天還是有真本事的。
對此,《資治通鑑》這樣評論,「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責,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
少有人知的是,武則天也曾給科舉制度添磚加瓦,如直至清末才被廢除的武舉制度即是她的手筆。
也正是因為增添了武舉,後來文非所長的「白身青年」郭子儀才能脫穎而出,在20歲時就進入了直屬中央的府兵十二衛,成為了一名從九品的武官。
史料記載,郭子儀的五世祖郭弘道早年和李淵十分要好,所以李淵建國後便封了他一個從三品的衛尉卿,賜爵郜國公。
後來,郭氏家族的第二代掌舵人、郭弘道的長子郭廣敬因捲入宰相上官儀與武則天的政治鬥爭,遂被攆出朝廷,去山西隰縣當了一名「無關痛癢」的刺史。
此後,郭氏家族再也未能進入政壇核心,只能徘徊在地方為吏。
朝中無人,這就導致了從716年就入宮宿衛的郭子儀,直到11年後才升遷到正五品的折衝都尉。
唐朝武士復原圖
727年,郭子儀離開京師,受命前往嶺南的桂林城任職。
嶺南是俚、僚、蠻、漢等諸多民族雜居之地,人口稀疏且荒蠻落後,雖然也推行了郡縣制,但大多數地區還是採用的羈縻之制,其州、縣長官亦多是當地的豪強大族擔任。
不消說,這些豪強大族在暗地裡也免不了利用手中的職權或爭奪地盤,或舉兵反叛。
郭子儀倒是能吃苦,在瘴氣縱橫的嶺南一直待了五年,直到任職期滿。
誰知,剛離開氣候潮溼的嶺南,還沒顧得上喘口氣的郭子儀就又被調到了戰事激烈的西域。
唐朝與大食帝國爭奪西域
先前,西域天山以北是西突厥的勢力範圍,但703年突騎施的崛起卻打破了西突厥的霸權。
此時的大食帝國正銳意東擴,唐朝為鉗制大食,遂順水推舟,以冊封加賞賜的手段和突騎施達成了共抗大食的聯盟。
突騎施也不負所望,連續多次挫敗大食對天山以北的騷擾,著名的渴水日之戰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可惜好景不長,兩方後因互市問題起了流血衝突。
唐玄宗哪能容的下戎狄作亂?
一道聖旨下來,河西和內地的唐軍紛紛開進了西域。
郭子儀即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來到了西域。
絲綢之路,自古便是各方勢力的角逐場
在這裡,郭子儀主要負責督理屯田事務,捎帶著替長官安撫諸胡、訓練士卒,事情做的井井有條,基本重複著桂林時代的工作流程。
郭子儀的優秀表現引起了宰相兼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的注意。
要知道這位當朝紅人能夠入朝為相的重要原因就是屯田政績,加之他依附的權貴是玄宗皇帝言聽計從的李林甫。
所以在736年,當北庭節度使蓋嘉運擊破突騎施並全面控制西域的局勢後,牛仙客旋即上奏玄宗將已經升任三品武官的郭子儀調到了朔方。
此後直到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一直都活躍在朔方最前沿,整整幹了19年。
安史之亂
由於長期和遊牧騎兵打交道,郭子儀養成了善用騎兵、長於野戰的軍事指揮才能。
陰山防線也在他的打理下被經營的攻守有餘,這也是為什麼安史之亂剛一爆發朔方軍就能聞聲先動,及時派兵搶佔山西高原的原因。
後來,郭子儀又率朔方軍出井陘口攻略河北,威逼叛軍老巢範陽。
此時潼關和江淮一帶的唐軍已經擋住了安史叛軍的攻勢,安史叛軍前進不能、後方補給斷絕,不出意外的話,756年便會被唐軍剿滅。
但唐玄宗求勝心切,竟不顧形勢貿然迫令哥舒翰開關討賊,導致平叛戰局急轉直下。
後來的歷史耳熟能詳,聽聞潼關之敗的唐玄宗為躲避劫難跑到了四川,並在臨走前默許了太子李亨「散夥單幹」。
史載李亨稱帝靈武后,立即便從河北前線召回了郭子儀,並委任其為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軍節度使。
郭子儀來的很及時,他讓安史叛軍聯合塞外騎兵奔襲靈武、擒拿唐肅宗李亨的計劃成了泡影。
根基已定,那麼收復長安便被唐肅宗提上了日程。
郭子儀分析形勢,從戰略角度著眼,向唐肅宗提出先收復河中,切斷長安和叛軍的聯絡線,再相機圍攻長安的建議。
就在郭子儀收復河中不久,戰機果然來臨。
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叛軍高層出現分裂。
趁此良機,唐肅宗立即便命郭子儀統領大軍逼進長安。
收復長安之戰拉鋸的很慘烈,郭子儀大軍先敗後勝,終在回鶻騎兵的幫助下擊敗了剽悍的叛軍。
同年10月,唐軍再次取得陝州之戰的勝利。
安慶緒折損嚴重,只能放棄洛陽,渡過黃河退守相州。
眼見叛亂將平,郭子儀怎能放棄!
隨後,郭子儀匯集了九個節度使、共計20萬的兵力渡過黃河,打算一舉攻破安慶緒的老巢相州。
可惜唐肅宗還未走出安祿山的叛亂陰影,對郭子儀等一幹武將心存戒備,遂派親信宦官魚朝恩居前指揮。
於是,號令不一的唐軍在頓首堅城數月之後終於耗盡了銳氣,乃被史思明擊潰。
戰後,魚朝恩推諉責任,將過錯全部壓給了郭子儀。
想著和郭子儀齊名的李光弼已能獨當一面,並創造了不俗的戰績,郭子儀遂被肅宗剝奪了兵權。
此後,郭子儀基本脫離了前線,除了在諸如河東、河中、朔方等第二道防線有過短暫的鎮守外,他大多數時間都賦閒在家。
可唐朝正值多事之秋,形勢也不允許這位老將長期閒置。
這不,東邊叛軍還未平定,西邊的吐蕃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吐蕃武士
吐蕃這個對手和突厥、突騎施、回鶻等遷徙不定的遊牧民族不一樣,因為有穩定的根據地提供源源不斷的軍需,自高宗時代就是唐帝國最難纏的對手。(參見薛仁貴戰敗大非川、十八萬唐軍全軍覆沒的青海之戰)
雖然在開元時期,國力鼎盛的唐朝曾將其揍得命懸一線,但因為青藏地區的海拔遠高於內地,唐軍始終都不能克服高原反應,所以兩國的戰線一直都在隴右拉鋸。
到了731年,雙方乾脆劃定了疆界,並達成互市的和平協議。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將西北的邊防精銳抽調到了內地助戰,吐蕃遂趁虛而入,不僅攻佔了河西、隴右,還將戰線推進到了關中,威脅了長安的安全。
763年7月,即安史之亂平定的當年,吐蕃繞過鳳翔城,取道涇水河谷直逼關中而來。
這時的唐朝皇帝是代宗,他也犯了其父信任宦官的毛病,告急文書全被程元振扣壓。
失去了最佳的調兵時機,代宗只好放棄了長安城,失魂落魄地逃到了潼關。
763年吐蕃入侵關中
前文已述,郭子儀因遭到皇帝猜忌而被閒置於家,其親信故舊早已離散。
到了代宗皇帝臨時抱佛腳,緊急詔令郭子儀領兵前往鹹陽拒敵,郭子儀僅能召集到三十名騎兵。
那麼,吐蕃的軍隊有多少呢?
史載,「吐蕃帥吐谷渾、党項、氐、羌二十餘萬,瀰漫數十裡,已自司竹園(今周至東南)渡渭,循山而東。」
很顯然,這麼微不足道的兵力根本不足抗衡吐蕃人。
好在唐朝援兵已經從四面八方趕來,雙方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變化。
於是,郭子儀遂一面作勢要發兵堵塞吐蕃回國通道,一面派間諜散播「唐軍雲集」的假情報恫嚇吐蕃。
史載,「吐蕃惶駭,庚寅,悉眾遁去。」
十一月,唐代宗還京,賜郭子儀鐵券,詔令畫像凌煙閣,以示褒獎。
郭子儀像
人言「吃一塹長一智」,代宗好像並未從吐蕃入寇的事件裡吸取教訓,他對宦官集團依然信賴有加。
宦官集團也因皇帝的信任而勢力膨脹,不僅監管了全國的軍隊,還控制了天子臥榻之側的禁兵。
大權既然在握,這些宦官又重新張狂起來,對功臣宿將的迫害也越發嚴厲。
於是,在吐蕃入寇的次年,功勳不讓郭子儀、李光弼的大功臣僕固懷恩父子因此憤而起兵反叛,並糾集了回鶻、吐蕃、党項等數十萬兵力大舉入寇。(註:僕固懷恩全家為平安史之亂而死難者共四十六人,後為求回鶻援兵,毅然將女兒嫁與回鶻可汗)
代宗這次的反應很及時,甫一知曉叛亂便立即派去了郭子儀。
公元764年
郭子儀久處朔方,對回鶻、党項、吐蕃、羌、渾等諸多少數民族有著極高威信。
加之僕固懷恩的本部兵馬屬於朔方軍,這些人都不願和郭子儀刀兵相見。
所以,這場戰事雖有驚險,最終也進行的很順利。
765年,68歲的郭子儀趁僕固懷恩暴病而亡,自率數十騎前往回鶻軍營談判。
利用回鶻和吐蕃爭奪絲綢之路的歷史糾紛以及大量金帛的誘惑,郭子儀成功說服回鶻合力擊敗了吐蕃,再次替唐室挽救了一場滅國危機。
代宗感念郭子儀再造唐室之功,將唐太宗曾擔任過的尚書令一職賜給郭子儀。
郭子儀知曉唐朝的典籍制度,知道尚書令一職從未賞賜給人臣,遂再三上表懇辭。
得位不喜,失權不悲,寵辱不驚,郭子儀的寬廣胸懷深深折服了代宗。
此後,代宗皇帝乃真心將郭子儀視為國之柱石,西北邊防但有風波,必然諮詢郭子儀而後動。
所以,雖然後來唐朝的邊塞形勢仍有波瀾,但關中卻再未受到兵災的波及。
781年,戎馬一生的老將郭子儀去世,德宗皇帝聞訊痛哭,專門為之廢朝五日,並命群臣弔唁。
到了下葬當天,德宗皇帝又親臨城門送行,並超越禮制,下詔將他的墳墓增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