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唐時期的名將郭子儀,是一個「再造王室」,使大唐轉危為安的傳奇人物。郭子儀平「安史之亂」,多次平定外夷入侵和國內藩鎮作亂,他年過八旬還帶兵徵戰,獨力撐天,後世評曰:「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就是這樣的一位讓後人頂禮膜拜的傳奇人物,在1200多年以前就在靈臺縣的西原,即現在西屯鄉的土橋以西的上良鳳翅塬一帶率領1萬殘軍,擊敗30萬回鶻、吐蕃聯軍,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西屯鄉的土橋自古就是連接什字塬東、西兩部分的咽喉要道,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即使在今天來看,以土橋為界,靈臺縣東面和西面的鄉鎮,許多風俗習慣不盡相同。正因為郭子儀屯兵於此的緣故,在西屯鄉土橋附近建有一座郭子儀祠,據說是為了專門紀念郭子儀而修建的,後來這座祠堂又改名為棲陽宮。因為郭子儀祖籍山西汾陽,被封為汾陽郡王。祠堂改名應該也是為了紀念他。這裡有詩為證:鐵騎雲屯繞西原,遣將功成天地掀。當時盟誓皆萬歲,至今遺址頌難諼。
公元763年,唐王朝下令將原州搬遷到靈臺境內。」原本設在固原的原州,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這時卻不得不搬遷到百裡城(今靈臺百裡鎮)。靈臺就成為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唐中央王朝爭奪的一個要地。廣德元年(763年),僕固懷恩叛變,屢引回紇、吐蕃攻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十月,僕固懷恩招引吐蕃、回紇、党項數十萬部眾南下,京師惶恐。皇帝召見郭子儀,問抵禦戎兵之計。郭子儀讓他的長子朔方兵馬使郭曜率軍援救鄰寧,與分寧節度使白孝德閉城拒守,僕固懷恩不戰而退。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郭子儀已經年近古稀,叛將僕固懷恩不甘心前次的失敗,又勾引吐蕃、回紇、吐谷渾以及山賊等30萬軍隊,先出兵侵掠同州,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回來,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抵禦賊兵。當時吐蕃軍隊掠劫成性,他們得知唐朝的軍馬基地在平涼靈臺今百裡一帶(餵馬川)養有數萬匹軍馬,便瞄準這一目標,向靈臺奔來。西屯的得名也和這場大戰有關,起初這裡的守將是白元光,後來郭子儀又親自來此鎮守。由於此地位於西塬,人們自然就把屯兵的地方叫做西屯。但此時回紇兵力是唐兵的五倍,且唐皇室限於內部的疑慮,郭子儀無法獲得充分的內援,一時危急萬分。就在此時,僕固懷恩突然暴病身亡,而回紇與吐蕃又出現了矛盾。郭子儀便利用這個機會,爭取回紇的支持,遂派人去見回紇主將藥葛羅,轉達了郭子儀的問候。藥葛羅當年「安史之亂」時出兵幫助收復唐朝兩京(長安和洛陽)時曾見過郭子儀,對他相當佩服。兩人結為莫逆之交。只是由於僕固懷恩事先詐稱郭老將軍已死,藥葛羅不相信郭還活著,遂讓使者轉告,讓郭子儀親自來談。眾將勸諫說:「戎狄之心,不可相信,請不要去。」郭子儀說:「虜寇有數萬之眾,今天依靠實力無法相敵,況且至誠能感動神靈,何況是虜寇之輩!」郭子儀不顧眾人勸阻,單人獨騎,行走了30裡,來到了回鶻軍營(今靈臺上良塬),成功說服了回鶻首領,雙方對天盟誓,永不背叛。
郭子儀到了回紇營,對藥葛羅說:「從前回紇曾對唐朝有功,現在卻來攻打唐朝,這樣豈不前功盡棄?僕固懷恩這種人背君棄母,為天下人所不恥,你們跟著他,棄前功而結新怨多麼不值得!我今天冒死前來,就足與你們講清道理,你們可以殺我,但我的將士是會與你們決一死戰的」。
藥葛羅聽了汗顏,馬上表示從此不再與郭老將軍作戰。郭子儀進一步說,吐蕃如何無道,乘唐朝內亂,不顧甥舅之情,侵佔土地,掠我財物,如回紇願意助唐擊退吐蕃,唐朝願意將吐蕃掠去的牛羊財物全部轉送。於是兩家和好,共誓往擊吐蕃。吐蕃聞訊,連夜退兵,郭子儀命人率精騎與回紇聯手追擊,大敗之,斃敵五萬,俘虜十萬。從此,郭子儀單騎赴會說回紇反正遂成佳話,說傳至今。數天後,郭子儀命部將白元光與回紇合兵一處,在今靈臺縣上良鄉與朝那鎮之間,當時稱西原的地方與吐蕃展開激戰。
此段史事曾記載於《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原文略)。《舊唐書代宗本記》、《回紇傳》均有記載。據清順治《靈臺縣誌》記載,明萬曆三十七年,時任靈臺縣令張風池主持在西屯修了「郭子儀祠」以志永念,以後的縣令譚嘉禮自己出銀六兩令西屯維修。後來「子儀祠」失修,遺址在今西屯中學大禮堂處。在靈臺縣特別是什字塬境內大小廟宇都有民間稱為郭爺、郭元帥的郭子儀神像,逢年過節祭祀隆重,香火不斷,遇到天大旱,鄉民就抬著他的塑像敲鑼打鼓,向天朝拜,祈求甘霖。這一民俗活動一直延續到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為止。
本文節選自曹斌鋒作品《中唐名將郭子儀與靈臺縣的西原大戰》
出 品:靈臺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
編 輯:郭 笑
審 核:王亞萍
投 稿:416538969@qq.com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中唐名將郭子儀與靈臺縣的西原大戰》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