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名將郭子儀與靈臺縣的西原大戰

2021-01-17 澎湃新聞
中唐名將郭子儀與靈臺縣的西原大戰

2020-11-27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唐時期的名將郭子儀,是一個「再造王室」,使大唐轉危為安的傳奇人物。郭子儀平「安史之亂」,多次平定外夷入侵和國內藩鎮作亂,他年過八旬還帶兵徵戰,獨力撐天,後世評曰:「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就是這樣的一位讓後人頂禮膜拜的傳奇人物,在1200多年以前就在靈臺縣的西原,即現在西屯鄉的土橋以西的上良鳳翅塬一帶率領1萬殘軍,擊敗30萬回鶻、吐蕃聯軍,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西屯鄉的土橋自古就是連接什字塬東、西兩部分的咽喉要道,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即使在今天來看,以土橋為界,靈臺縣東面和西面的鄉鎮,許多風俗習慣不盡相同。正因為郭子儀屯兵於此的緣故,在西屯鄉土橋附近建有一座郭子儀祠,據說是為了專門紀念郭子儀而修建的,後來這座祠堂又改名為棲陽宮。因為郭子儀祖籍山西汾陽,被封為汾陽郡王。祠堂改名應該也是為了紀念他。這裡有詩為證:鐵騎雲屯繞西原,遣將功成天地掀。當時盟誓皆萬歲,至今遺址頌難諼。

公元763年,唐王朝下令將原州搬遷到靈臺境內。」原本設在固原的原州,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這時卻不得不搬遷到百裡城(今靈臺百裡鎮)。靈臺就成為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唐中央王朝爭奪的一個要地。廣德元年(763年),僕固懷恩叛變,屢引回紇、吐蕃攻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十月,僕固懷恩招引吐蕃、回紇、党項數十萬部眾南下,京師惶恐。皇帝召見郭子儀,問抵禦戎兵之計。郭子儀讓他的長子朔方兵馬使郭曜率軍援救鄰寧,與分寧節度使白孝德閉城拒守,僕固懷恩不戰而退。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郭子儀已經年近古稀,叛將僕固懷恩不甘心前次的失敗,又勾引吐蕃、回紇、吐谷渾以及山賊等30萬軍隊,先出兵侵掠同州,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回來,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抵禦賊兵。當時吐蕃軍隊掠劫成性,他們得知唐朝的軍馬基地在平涼靈臺今百裡一帶(餵馬川)養有數萬匹軍馬,便瞄準這一目標,向靈臺奔來。西屯的得名也和這場大戰有關,起初這裡的守將是白元光,後來郭子儀又親自來此鎮守。由於此地位於西塬,人們自然就把屯兵的地方叫做西屯。但此時回紇兵力是唐兵的五倍,且唐皇室限於內部的疑慮,郭子儀無法獲得充分的內援,一時危急萬分。就在此時,僕固懷恩突然暴病身亡,而回紇與吐蕃又出現了矛盾。郭子儀便利用這個機會,爭取回紇的支持,遂派人去見回紇主將藥葛羅,轉達了郭子儀的問候。藥葛羅當年「安史之亂」時出兵幫助收復唐朝兩京(長安和洛陽)時曾見過郭子儀,對他相當佩服。兩人結為莫逆之交。只是由於僕固懷恩事先詐稱郭老將軍已死,藥葛羅不相信郭還活著,遂讓使者轉告,讓郭子儀親自來談。眾將勸諫說:「戎狄之心,不可相信,請不要去。」郭子儀說:「虜寇有數萬之眾,今天依靠實力無法相敵,況且至誠能感動神靈,何況是虜寇之輩!」郭子儀不顧眾人勸阻,單人獨騎,行走了30裡,來到了回鶻軍營(今靈臺上良塬),成功說服了回鶻首領,雙方對天盟誓,永不背叛。

郭子儀到了回紇營,對藥葛羅說:「從前回紇曾對唐朝有功,現在卻來攻打唐朝,這樣豈不前功盡棄?僕固懷恩這種人背君棄母,為天下人所不恥,你們跟著他,棄前功而結新怨多麼不值得!我今天冒死前來,就足與你們講清道理,你們可以殺我,但我的將士是會與你們決一死戰的」。

藥葛羅聽了汗顏,馬上表示從此不再與郭老將軍作戰。郭子儀進一步說,吐蕃如何無道,乘唐朝內亂,不顧甥舅之情,侵佔土地,掠我財物,如回紇願意助唐擊退吐蕃,唐朝願意將吐蕃掠去的牛羊財物全部轉送。於是兩家和好,共誓往擊吐蕃。吐蕃聞訊,連夜退兵,郭子儀命人率精騎與回紇聯手追擊,大敗之,斃敵五萬,俘虜十萬。從此,郭子儀單騎赴會說回紇反正遂成佳話,說傳至今。數天後,郭子儀命部將白元光與回紇合兵一處,在今靈臺縣上良鄉與朝那鎮之間,當時稱西原的地方與吐蕃展開激戰。

此段史事曾記載於《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原文略)。《舊唐書代宗本記》、《回紇傳》均有記載。據清順治《靈臺縣誌》記載,明萬曆三十七年,時任靈臺縣令張風池主持在西屯修了「郭子儀祠」以志永念,以後的縣令譚嘉禮自己出銀六兩令西屯維修。後來「子儀祠」失修,遺址在今西屯中學大禮堂處。在靈臺縣特別是什字塬境內大小廟宇都有民間稱為郭爺、郭元帥的郭子儀神像,逢年過節祭祀隆重,香火不斷,遇到天大旱,鄉民就抬著他的塑像敲鑼打鼓,向天朝拜,祈求甘霖。這一民俗活動一直延續到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為止。

本文節選自曹斌鋒作品《中唐名將郭子儀與靈臺縣的西原大戰》

出 品:靈臺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

編 輯:郭 笑

審 核:王亞萍

投 稿:416538969@qq.com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中唐名將郭子儀與靈臺縣的西原大戰》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家風故事」功蓋天下——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家風故事
    而在唐朝,有一位功績不亞於韓信的名將,也是功蓋天下,卻不僅沒有謀反之念,還能逃過帝王的猜忌迫害,得以善終,子孫後代也能保有平安。他就是郭子儀。他家的家風也是能文能武,曾在隋朝時期出過一位名將郭榮。這種傳統也延續到了郭子儀身上,他就是以武狀元而不是文狀元的方式出現於歷史舞臺上,並在「安史之亂」後,立下力挽狂瀾、再造唐朝的奇功。他也因此得以加官晉爵,恩寵備至。但在這一切的背後,卻是屢屢遭人陷害打擊,遭到皇帝的猜忌懷疑。
  • 再興大唐的名將郭子儀,年逾80仍縱情酒色,如履薄冰活到85歲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這場戰亂使唐朝的人口急劇下降,甚至差點給唐朝帶來滅頂之災,不過幸好大將郭子儀帶兵將其鎮壓,平息了這場戰亂,再造大唐盛世,所以在唐朝大將中的排名中,郭子儀排名前十,如果沒有他,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很可能就要改寫歷史,而那個曾經繁榮昌盛的大唐也就不復存在了。
  • 出人意料的郭子儀.
    唐朝名將郭子儀,打破了這個死循環。他的一生,活得實在太漂亮了。史書裡找不到第二個人。幾次當大元帥,皇上喊他乾爹(尚父),保四朝皇帝平安,滿朝文武皆部下。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笑別沙場。……他很懂朝堂與政治。政治這玩意兒像座火山,越往上爬,越往中心靠,就越熱乎。
  •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經過了香積寺血戰、相州之戰等一系列的大戰後,大唐帝國耗費了近八年的時間,這才得以平定安史之亂。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鳥獸盡,良弓藏」,對於劫波渡盡之後的大唐帝國,「馬放南山」是帝國最安全的選擇,但是對於在平叛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名將們來說,這個時候恰恰是他們最危險的時候。
  • 郭子儀
    郭子儀沒有同意,只帶十幾個家僮前去。魚朝恩問道:「您的隨從怎麼這麼少?「郭子儀把聽到的話告訴了他。魚朝恩感動得哭道:「若非您是長者,能不起疑心嗎?」                    懇辭尚書令廣德二年(764)十二月,唐代宗任命郭子儀為尚書令,郭子儀懇辭不受。
  • 回紇人見了都得叫「爸爸」,作為大唐戰神,郭子儀是如何煉成的
    說到唐朝名將郭子儀,人們基本上能夠脫口而出是他平定了安史之亂,不過,仔細翻閱史實,卻發現其實老郭只是在安史之亂前期參與了平叛,準確地說是前三年,而安史之亂卻持續了八年。郭子儀大器晚成的典範在安史之亂前,郭子儀基本是個毫不起眼的存在,在一幹大唐名將的光環中
  • 唐朝花木蘭潛伏郭子儀身邊十五年,經歷傳奇背後仍有吹牛嫌疑
    孟老太太曾經在平定安史之亂的一代名將郭子儀身邊女扮男裝十五年,70歲的時候再嫁人,隨後生下兩個兒子。當記錄這個故事的時候,據推測老太太已經120多歲了,比花木蘭的故事是不是更刺激呢?因為孟老太太經歷實在太過奇異,晚唐著名詞人溫庭筠就把它記錄在編寫的《乾巽子》之中。故事要從唐德宗貞元末的一次偶遇開始。
  •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他歷經七朝天子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於武則天當權時期考取武狀元 卻等到58歲才被重用 他就是郭子儀
  • 又「見」西原
    人既然送來了,西原又挨在他身邊,喇嘛一席話又讓他動心,陳渠珍便答應了這門婚事。那時陳27歲,西原16歲。婚後,西原對他關心體貼,左右不離。夜晚,陳去檢查崗哨,西原挎刀相隨;陳到藏家做客,她總是陪伴在旁。那段日子,陳的部隊和當地藏民關係很好,陳經常在藏民中宣傳藏漢本是一家人的道理。    不久,陳渠珍奉命向波密進兵,西原隨夫出徵。
  • 同為興唐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的人生結局為何不同?
    郭子儀先消滅了阿史那從禮的突襲部隊,又擋住了長安方向進攻的叛軍,成了唐肅宗的唯一依靠;  這時,郭子儀又被任命負責潼關方向,切斷叛軍長安洛陽之間聯繫。郭子儀放棄了陪伴唐肅宗立功的大好機會前往潼關,並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
  • 郭子儀接待宰相,把侍女藏起來,到底為什麼?800年前就有了答案
    其實,除了李世民和李适,唐朝還有一個人差點當上了尚書令,此人就是郭子儀。不過,以郭子儀的智慧,他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接受尚書令這個職位的。郭子儀,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被後世稱為「功高而主不疑,位高而人不嫉」的「政治完人」,他功高震主,能夠以85歲高齡善終,足以證明他有非同常人的智慧。實際上,郭子儀的智慧,大多是吸取前人的經驗。
  • 郭子儀的孫女郭太后一生經歷了八個皇帝
    郭子儀的後代眾多,有七子八婿,孫子三十多人。在郭子儀大壽的時候,孫子們一個個行跪拜之禮,但是郭子儀卻叫不出大部分人的名字,只能點頭示意。在這一幫孫子們中,有一個女子在日後寵冠後宮,戲劇性地經歷了八個皇帝,成為著名的郭太后。
  • 三千字解讀名將郭子儀:唐朝最能打的武狀元,功高一代而主不疑!
    郭子儀倒是能吃苦,在瘴氣縱橫的嶺南一直待了五年,直到任職期滿。誰知,剛離開氣候潮溼的嶺南,還沒顧得上喘口氣的郭子儀就又被調到了戰事激烈的西域。戰後,魚朝恩推諉責任,將過錯全部壓給了郭子儀。想著和郭子儀齊名的李光弼已能獨當一面,並創造了不俗的戰績,郭子儀遂被肅宗剝奪了兵權。此後,郭子儀基本脫離了前線,除了在諸如河東、河中、朔方等第二道防線有過短暫的鎮守外,他大多數時間都賦閒在家。
  • 朝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與郭子儀齊名的唐朝名將!
    唐朝將領,名將李光弼父親。延和元年(712年),以左驍衛將軍參與冷陘之戰。開元初年,累遷左羽林大將軍,冊封薊國公。出任朔方節度副使,率兵擊退吐蕃於河源,得勝還朝,卒於道上,獲贈營州都督,諡號忠烈。憑藉兒子李光弼兄弟的功勳,累贈司空。
  • 郭姓歷史上的十大名將
    —1472年),字元登,明朝靖邊名將,明開國名將郭英的孫子。  郭登儀表雄偉,美髯過腹。他智勇雙全,紀律嚴明,預測敵情,相機而動,克敵制勝。正統十四年,他因功任都督同知、大同總兵,瓦刺屢次來犯,均被郭登一一擊退。
  • 安史之亂,唐朝大將「哥舒翰」兵敗古「三門峽」西原
    郭子儀、李光弼也認為潼關只宜堅守,不可輕出。主張引朔方軍北取範陽,覆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潰散。但是,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玄宗輕信讒言,便連續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迫於六月初四領兵出關,初七,在靈寶西原(今焦村原)與崔乾佑部相遇。
  • 從郭子儀到嶽飛:怎樣成為一個圓滿的英雄將軍
    南宋嶽飛VS大唐郭子儀在這裡,三忘想說的第一句話是,其實歷史沒有可比性,因為歷史沒有如果。嶽飛是南宋不世出的名將,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大英雄。靖康恥在前,奪開封在後,面對北宋王朝的滅頂災難,血氣衝雲天的嶽將軍,一心收復舊山河。無奈奸臣當道,12道金牌死詔班師,最終十年功廢,命喪風波亭。
  • 郭姓歷史上的十大名將
    —1472年),字元登,明朝靖邊名將,明開國名將郭英的孫子。  郭登儀表雄偉,美髯過腹。他智勇雙全,紀律嚴明,預測敵情,相機而動,克敵制勝。正統十四年,他因功任都督同知、大同總兵,瓦刺屢次來犯,均被郭登一一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