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為75歲郭子儀升官,另送500騎兵,他:請賜我6個美人即可

2020-12-23 蜀山筆俠

「翼翼汾陽,子儀始王。德完道粹,功蓋於唐。宜享世澤,流如海長。」——王安石

郭子儀一生,雖說是功高蓋主,但是,皇帝卻從來都不懷疑他會擁兵自重。像他這等位極人臣之人,在歷史上確實很多,但是,能在功高蓋主的情況下,還相當受皇帝信賴,且不曾對他懷有疑心的人,則少之又少。世人評價郭子儀,說他是這整個的中國歷史上實屬是難得的「五福俱全」之人,可見其一生,是多麼地令人豔羨。

郭子儀出生在公元697年,是 唐朝時期享有大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在早年的時候,郭子儀並未受到皇帝的重用,他憑藉著在武舉上的出色表現,進入仕途為官,只是一直都是名不見經傳的泛泛之輩。郭子儀人生的大轉變是在安史之亂後,在公元757年,郭子儀協助廣平王收復眾多失地,故而被封為了代國公,後續,雖說數次被解除了兵權,但是,依舊被朝廷啟用。在公元765年,郭子儀將大唐拯救於水火,單槍匹馬將回紇說降,隨後早在與吐蕃的大戰中又取得了勝利,立下了很多的汗馬功勞。

唐代宗將郭子儀任命為「尚書令」,這在當時是個相當大的職位,可以說是位高權重。當時,在郭子儀班師回朝之時,百官們都在城候迎,排場之大,可想而知,大家都對這位挽救了大唐的英雄表示自豪和尊崇,當時,皇帝唐代宗特意給郭子儀賞賜了500個射手騎兵在前面開道,可見,當時這唐代宗對這郭子儀也是相當重視的。不過,郭子儀倒是不願意接受。

在《資治通鑑》中,就將這一段描繪得很是詳細。當時,郭子儀特地向皇帝上表奏章,表示,自己不願當尚書令,這尚書令原是太子因功授位的,自己當尚書令實在是不適合;另外,郭子儀還將那500個親兵一同拒絕了,此時,郭子儀都已經75 歲了,不過,他還是向皇帝討了另一個賞賜——要6個大美女作為賞賜啊,這又是為何?

其實,郭子儀並非是好色,只是,想要轉換個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態度。要美女,至少,在旁的人眼中,他就是個好色之人。自古以來,那些循規蹈矩的官員,最後善終的又有幾個呢?但凡是完美到挑不到壞處的,基本上都時皇帝懷疑的對象。你既不要錢,也不要女人,那麼,在皇帝看來,你就是想要權力。所以,郭子儀此舉雖說從表面上看是「為老不尊」,但是,實際上,他確是有著大智慧之人,令人佩服。

所以,為人臣子,有時候,稍微「放縱」些,讓自己「貪財好色」些,並不是什麼壞事情,「道德完人」在某些時候確實是令人追捧的,只是,在這朝堂之上,在那種封建君主專制的背景之下,這反倒會讓自己走向毀滅,或許,這就是那個朝代最為典型的特點之一吧。不得不說,古人的為官之道,確實是值得我們深思借鑑。

通過《資治通鑑》,我們可以從郭子儀這一類人的身上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也可從他們的成敗中西區經驗。將這些智慧學到位,那麼,無論是在為人處世上,還是在學習工作上,都能遊刃有餘,將事情很好地處理,不至於碰壁。讀史使人明智,《資治通鑑》這本書,囊括了歷代的智慧,也濃縮了眾多人的經驗,讀一讀,將他人的經驗變為讓自己的,便像是在這世上多活了1000餘年,甚是值得。

相關焦點

  • 郭子儀75歲因功受賞,為何他只要6個美人?專家:此舉救了他的命
    到了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754年),57歲的郭子儀已經成為了天德軍使兼任九原郡都督。同年郭子儀的母親離世,郭子儀便毅然辭官回鄉為母親守孝。 755年11月安祿山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因為郭子儀在任時期素有帶兵有方的威名,尚在守孝期間的郭子儀被唐朝再次啟用,直接就被封為了衛尉卿(九卿之一)。
  • 皇帝要重賞75歲郭子儀,郭老:我只要6個美人,10年後才知多高明
    但是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將軍,他建立的功勞即便是與古代的白起、李牧相比也要顯赫;他的名聲即便是與古代的呂不韋、周亞夫還要顯赫。但是他卻能夠安度晚年,活了80多歲,還備受皇帝的恩寵,他就是郭子儀。郭子儀是怎麼做到的呢?皇帝要重賞75歲郭子儀,郭老:我只要6個美人,10年後才知多高明!不過,生於697年的郭子儀是一個例外。
  • 明知郭子儀七十高齡,唐代宗卻賞他6個絕色美人,4年後發現真高明
    不得不說說唐朝,唐朝是號稱史上最強的王朝,但後期也經歷了一段由盛轉衰的艱難時期,就在這時,郭子儀的能力逐漸體現了出來。眾所周知,史上的三朝元老已是罕見,而郭子儀整整輔佐了唐朝四代君王,其功績可彰。到了唐代宗時期,他立下的功勞更是顯赫,唐代宗還曾為此賞賜他六個絕色美人。
  • 皇帝給郭子儀升官,聽完聖旨郭子儀卻驚恐道:若接旨,我家必滅族
    以戰功為論,功勳最高者非契丹籍唐將——李光弼莫屬。但中國自古不單純以戰功論英雄,從後世評價來看,汾陽王郭子儀比李光弼更勝一籌。 《舊唐書》曾誇獎郭子儀: 「自河朔班師, 關西殄寇, 身捍豺虎, 手披荊榛。七八年間, 其勤至矣, 再造王室,勳高一代。及國威復振, 群小肆讒, 位重懇辭, 失寵無怨。
  • 醉打金枝:本是驚天危機,卻被郭子儀唐代宗兩老狐狸,化解於無形
    公主告訴唐代宗,前幾天是夫家公公的七十大壽,她沒有露面,駙馬心中不快,今天多喝了幾杯,就說她就仗勢自己是公主,不尊重他父親,「你也不想想,如果我父親要做皇上,早做了,沒有你李家什麼事。」 在封建時代,說這些話跟造反也差不多了,雖然說唐朝是開明的時代,也沒有寬鬆到這個地步。
  • 唐代宗兵敗,郭子儀大戰吐蕃,即將取勝時驚聞:自家祖墳被人刨了
    然而郭子儀卻把這件事埋在心底,全力將吐蕃軍隊從長安趕走。在長安失陷15天後,他又把唐代宗迎回了長安。這時的唐代宗對郭子儀感恩戴德,因為唐代宗兵敗離開後,大將王獻忠攛掇著豐王李珙等十王迎接吐蕃入長安。當郭子儀入朝時,唐代宗很為難的將此事告訴他,郭子儀聽後,流著眼淚對代宗說:「我長期帶兵,手下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我不能完全禁止,如今別人挖了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對我的懲罰,不是有人和我過不去。」郭子儀真是這樣想嗎?
  • 郭子儀
    郭子儀沒有同意,只帶十幾個家僮前去。魚朝恩問道:「您的隨從怎麼這麼少?「郭子儀把聽到的話告訴了他。魚朝恩感動得哭道:「若非您是長者,能不起疑心嗎?」                    懇辭尚書令廣德二年(764)十二月,唐代宗任命郭子儀為尚書令,郭子儀懇辭不受。
  • 郭子儀兒子坑爹一絕,對公主說他老子不屑當皇上,把他老子嚇傻了
    相反,郭子儀見了她,倒是禮節周全,跟個小媳婦似的。郭曖很不開心,哪有公爹給兒媳請安施禮的,小兩口為此經常拌嘴。今天,郭子儀大壽,郭曖跟公主老婆商量:「老爹過壽,兒女都要跪拜,你今天屈尊給我爹磕個頭吧,否則我太沒面子了。」沒想到,昇平公主斷然拒絕,說:「我堂堂公主,哪有給臣子下跪磕頭的道理!」
  • 郭子儀為何70歲向皇帝討賞歌姬?又為何害怕6名美女見書生盧杞?
    陝西華州人郭子儀(697-781年),於唐玄宗時期入仕從軍,儘管屢有升遷,但他仍然在寂寂無聞中度過了三十多年的戎馬生涯,直至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年底,安祿山史思明安史之亂爆發,官至九原太守的郭子儀也已58歲。所謂時勢造英雄。為避難,唐玄宗逃走成都。
  • 唐代宗李豫的最後一天:想起死不瞑目的弟弟,後悔掘了郭子儀祖墳
    李豫跟服侍在側的太子李适和司徒郭子儀說,我死之後,太子即位,司徒為冢宰。冢宰為天子死後總攝國家大事的暫時職務,任期三天。三天裡太子守孝不治事,冢宰代行天子之責。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十二月十三日,李俶(讀如促)出生於長安城東北安國寺東附苑「十王宅」陝王李嗣升府邸。
  • 來瑱,唐朝的節度使為什麼升官都不願意回朝廷
    安史之亂唐玄宗跑了,郭子儀在朔方扛起大旗,僕固懷恩叛亂,唐代宗跑了,郭子儀勸回紇擋吐蕃,保住了長安。郭子儀是中流砥柱,皇帝離不開他。這個離不開包括了郭子儀本身的名望、能力,也包括了郭子儀維護皇權的決心。安祿山叛亂不單單是大唐從盛世直接跌到了谷底,更讓所有的掌握兵權的節度使們相信,皇帝並不是想像中的強大。人,都有一顆當老大的心。
  • 為何說郭子儀和許攸的事跡能夠證明這兩點呢?不爭功勞,不矜成就
    唐代宗時期,天下處於打亂,郭子儀奉命擊退各路入侵的軍隊,不負眾望所託,成功擊退吐蕃,並說服了回紇,郭子儀也從此名震千古,傳出了一段佳話。在唐朝最危難的時候,他拯救了大唐,立下了赫赫的戰功。△唐代宗李豫畫像不過,唐皇帝又擔憂功高會震主,讓他鎮守其他地方去了。當然了,郭子儀接到聖旨二話不說,馬上移交清楚,坦然離去。
  • 再興大唐的名將郭子儀,年逾80仍縱情酒色,如履薄冰活到85歲
    唐高祖李淵為李家打江山,建立了唐朝,直到李世民繼位,便壯大了唐朝,李世民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為國為民,終於使國家呈現了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長,國家發展太好,就有人眼紅。在古代,謀反是兵家常事,很多將領位高權重的時候,就開始策劃謀反,不過歷史上很少有成功的,雖然李世民也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上位,但是畢竟是他自己的事情。
  • 駙馬跟公主說我爹認為當皇帝很容易!公主告狀後皇帝卻稱他說得對
    唐宗與大將郭子儀、駙馬爭辯:我爹認為當皇帝很容易!公主去告密了,皇帝:他說得對,具體怎麼回事?唐八大帝中的第八位,唐王朝於762年擁立李豫為帝,同年又平定了安史之亂。有了更多的功勞,受到的讒言,卻是更多了,當唐肅宗死後,新繼位的唐代宗掌權,宦官程遠振掌權,擔心老臣難於平息,竟多次向唐代宗進諫,數次誣陷,並罷免了郭子儀的副元帥一職,郭子儀為了表示忠心,還把一千多封唐肅宗賜給自己的詔書都呈送給唐代宗一表忠心,唐代宗對此安慰郭子儀:「朕不德,臣妾有憂,朕有過之。我對此深感愧疚,公公也不會有任何顧慮。
  • 中興名將李光弼因何58歲時就因「愧恨成疾」而亡?
    契丹族戰神李光弼憑「戰功推為中興第一」進封臨淮王,享受賜免死鐵券、掛圖凌煙閣的殊榮,登上人生的巔峰。次年初,吐蕃大軍乘虛東進,「入寇京畿」,唐代宗急詔各地節度使進京勤王。節度使們因對唐代宗寵信程元振濫殺功臣心懷不滿,大多裝聾作啞。唐代宗被迫在吐蕃合圍長安前,星夜逃出京城,一路狂奔至陝州。
  • 為什麼有人會說唐代宗李豫是一位堪比李世民的皇帝?
    他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安史之亂」後,唐代宗從父輩手中接過爛攤子時,盛世的繁華還留在人們的頭腦中。唐朝的大將郭子儀之子郭曖,被唐代宗招為駙馬。有一次,郭子儀做壽時,公主擺架子不去拜壽。郭曖覺得很丟面子,一怒之下打了公主。公主受了委屈,向父皇告狀。郭子儀聽說此事後,誠惶誠恐、提心弔膽,便綁了郭曖進宮請罪。
  • 同為興唐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的人生結局為何不同?
    郭子儀是個純粹的唐朝人,而李光弼更像一個現代人,一個被精緻利己主義思想滲透的現代精英。
  • 駙馬和公主吵架:我爹想當皇帝很容易!公主告密,皇帝:他沒說錯
    這就是唐代宗和大將郭子儀,駙馬吵架:我爹想當皇帝很容易!公主去告密,皇帝:他說的沒錯,具體又是怎麼一回事情呢? 從如今的角度來看,唐代宗除掉了多名權臣,在民間進行稅收改革,修生養息,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唐朝因為戰亂衰敗的景象,但是嚴格意義,他也只能勉強算得上守成之君,或許正是因為先祖遭到安祿山的背叛,在前期唐代宗寵幸宦官,聽信讒言,導致不少地方再次發生反叛,與此同時,地方權力依然很大,唐代宗身邊卻沒有可以太多信用的人,也就為唐朝後來不斷的戰亂埋下了伏筆。而郭子儀出生在這個朝代,卻可以說是唐朝和唐代宗的幸運。
  • 唐代宗李豫的傳奇一生,政績斐然,是罪人還是功臣?
    比如對郭子儀,李豫知道郭子儀的能力,偏偏不識郭子儀的忠誠;他明知魚朝恩的無能,偏偏就信任他。那結果只有一個,郭子儀有勁使不出,魚朝恩禍國殃民!從這個角度說,與其說唐代宗李豫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還不如說他是耽誤平叛大業的罪人!如果回到君王避不開的政治領域,他又顯得手足無措,有稚嫩的一面。
  • 唐代宗李豫能比得上李世民嗎?他為何被稱為小太宗?只學到了皮毛
    唐玄宗太會玩了,不僅納了楊貴妃,還把安祿山收為養子。結果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從巔峰一下子跌入了谷底。安史之亂的叛軍力量,瞬間席捲了整個中原地區,唐玄宗只好帶著一家老小跑到四川避難去了,路上在馬嵬坡還把楊貴妃給弄死了。而這個時候太子李亨表示:我就不去四川了,我要提前去登基了。就這樣,李亨借平叛為名,提前登基,唐玄宗就這麼一不小心成為了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