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後期的宦官,為何能夠掌握皇帝的生死和廢立大權?

2021-01-18 七弦泠泠上

唐朝末年,有一位名叫崔胤的宰相曾這麼說過:

「國初承平之時,宦官不典兵預政。天寶(唐玄宗年號)以來,貞元(唐德宗年號)之末,分羽林衛為左右神策軍,以便衛從,始令宦官主之,以二千人為定製,自是參掌機密,奪百司權,上下彌縫,共為不法,大則構扇藩鎮,傾危國家;小則賣官鬻爵,侵害朝政。」

這段話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宦官專權的主要原因是宦官們開始擔任軍職,掌握軍權。唐朝後期宦官掌握軍,南衙衛兵分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等十六衛,由宰相直接統轄但基本到了唐高宗中後期,均田制瓦解,府兵制遭到破壞,十六衛就徒有虛名了,北衙禁軍就是募兵制的產物,最初發端於唐高宗時,到唐玄宗時達到極盛,以至於出現了藩鎮。

唐代宦官的機構是內侍省,唐太宗規定宦官不任三品官,不具體擔任任何政府部門的工作,只能做個皇家看門的和掃除做飯的,但遺憾的是,李世民的規定用了三代就不好使了,到了唐玄宗時,宦官可以統兵和擔任三品以上的官職了。典型代表就是楊思勖和高力士,當然這倆人對玄宗是忠心的,基本也算唐代有名的「賢宦」吧。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是宦官李輔國在靈武擁護著即位的,直接讓唐玄宗升級做了太上皇,於是唐肅宗以太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李輔國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事。這是宦官掌兵的開始。

李預即位成為太宗後,尊李輔國為尚父。李輔國為被殺後,代宗繼用另一個宦官程元振為元帥府行軍司馬,繼之者則為宦官魚朝恩,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攻安慶緒時,不立統帥,而已魚朝恩為觀軍宣威處置使,實際上就是用宦官為統帥。

但實際上從李輔國到魚朝恩,宦官管軍並沒有形成管理制度,而只是皇帝的個人政治傾向。那麼為什麼唐朝皇帝們要用宦官掌軍呢?

原因也並不複雜,安史之亂給唐廷極大的震動和打擊,一直從唐玄宗打到了唐代宗,三代帝王才算平定了,而這期間,擁有兵權的武人皇帝們極大的壓力,他們擁兵自重,如安祿山史思明之流,悍然發動叛亂,倘若將軍隊的指揮權還完全交給這些人,那麼再來一次安史之亂咋辦?

皇帝們思來想去,覺得還是「去勢」的宦官比較安全,值得信任,這些沒有機會生兒育女的宦官,是完全做不了皇帝的,而他們又飽受正常男人們的歧視,只能依附皇權生存,所以選擇他們來替自己掌管軍權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這一時期,無論是李輔國、程元振、還是魚朝恩,其實他們並不是完全因為肅宗、代宗的信任才得以掌握更多的兵權,而是這三位受益於唐玄宗時期寵信宦官的政策,成為了宦官裡面的實力派,比如魚朝恩,早先就把新鮮出爐的神策軍給拉攏住了。

真正讓宦官在政治層面上獲得了絕對掌軍,源自建中四(783)年發生涇原兵變,這次兵變,唐德宗出奔,禁軍倉促不能徵集,隨行的只有竇文場、霍先鳴等宦官。回京後,唐德宗越發忌憚宿將,恐其難制,於是用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護軍中尉。從此將中央禁軍神策等軍交給了宦官主管。這標誌著宦官專典禁軍成為經常制度。

掌管了軍權的宦官,開始能控制政權,這主要是唐後期設置了樞密使,使得他們能夠公開參政。樞密使是唐代宗永泰二年設置的,專以宦官擔任。一開始只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並沒有很大權力。到唐昭宗時,樞密使已經可以在宰相們議事的廷英殿公開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進行辯論了。

這樣,到公元9世紀,禁軍和樞密使兩個中央最重要的權力所在都掌握在了宦官手中,這邊成為了宦官專權的政治資本。而對於皇帝來說,他們也無可奈何,一切已經形成制度,而在制度之下,又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宦官利益集團(雖然他們內鬥不止),這個集團與文臣們、禁軍們之間利益盤根錯節,局面已然無法扭轉了。

至於地方,則更指望不上了,各地藩鎮節度,找著中央的破綻,攫取更多的利益,門口的狗變成了會噬主的狼,門外的野獸們虎視眈眈,唐朝的皇權自然就玩不轉了。

公元820年,宦官王守澄與陳弘志合謀害死憲宗,又與梁守謙等人策立穆宗,後又殺絳王李悟,迎立文宗嗣位。這就為宦官廢立或幹掉皇帝開了先例。自憲宗以後,除敬宗以太子繼位外,其他如穆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都由宦官擁立,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了唐末。

相關焦點

  • 本是主僕關係,後來權力傾主,唐王朝為何繞不開宦官幹政的死結?
    唐玄宗後期正由於偏聽偏信而犯了一連串的錯誤。他為何從明君變成昏君?這是因他後期妒賢害功,總擔心大權旁落,故通過宦官將軍政大權緊緊抓在手裡.他大量任用宦官,為之加官封爵總數多達三千人,其中任三、四、五品官有千餘人,有的如楊思勳竟官到一品,紿車騎大將軍稱號,封號國公。唐玄宗尤其寵信高力士。
  • 為何唐朝中後期宦官竟然能威脅到皇帝?
    唐朝中期權宦,唐代第一個封王拜相的宦官。他長的奇醜無比,一直服侍當時還是太子的唐肅宗,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先是在唐玄宗逃往四川時勸太子留下抗敵,後又勸太子與靈武登基。這算是從龍功臣吧?但唐肅宗性格懦弱,他大權在握,權傾朝野,更是手握兵權,後被唐代宗派刺客暗殺。試想一下,大權在握的李輔國竟然能將唐代宗逼到派刺客暗殺,說明他的權力一度超過皇帝!
  • 同樣是太監,為何唐朝的敢廢帝,明朝的卻不敢
    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太監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過不同的朝代,太監的身份和權利都有所不同。在大多時候,他們只是普通的奴才,做著一些瑣碎的事情。可是在有些朝代,他們是皇帝最信任的人,甚至權力超越了皇帝。
  • 宦官猖獗史:明朝魚肉大臣,唐朝魚肉皇帝,但最驚人的還是這朝
    其實又何止是狀元,即便是大臣乃至皇帝,在歷史上也不乏被「他們」魚肉的經歷。宦官這個職業,論其發跡史還得追隨到東漢我國重用宦官始於東漢,而宦官專政和亂政也始於東漢。東漢章帝以後,每個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和帝十歲、殤帝才出世一百多天、安帝十三歲、順帝十一歲、衝帝二歲、質帝八歲、桓帝十五歲、靈帝十二歲。這些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小孩當然不能理董國事,國家大權就只有委任身邊的宦官。
  • 晚唐皇帝的無奈之處,四處林立的藩鎮,手握大權的宦官
    讓你光腳走的時候,你之能夠兩相取其輕,去其害,中晚唐之後的皇帝同樣面臨的這個問題。那麼晚唐時期的皇帝面臨那兩個問題呢。那就是依靠誰,是那群手握重兵,把持各地的藩鎮將領;還是掌控中央的宦官;亦或是憑藉皇帝一己之力和忠於自己的大臣,除掉他們。也許這就是無奈吧,在最終的抉擇之下,晚唐皇帝還是選擇了宦官,以此來維護中央的穩定。
  • 朱元璋嚴禁太監幹政,為何明朝宦官仍然大權在握?朱棣是始作俑者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朝代宦官幹政相當嚴重,東漢、唐朝和明朝尤其如此,明朝宦官雖然權柄受到一定製約,不如東漢和唐朝那樣可以廢立皇帝,但仍然是左右朝局的重要力量,有明一朝權柄極重的太監不在少數,比如王振、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等莫不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太監。
  • 不愧是大唐,宦官專政都是「獨一檔」的存在
    而晚唐後來那些掌權的宦官基本都擔任過神策軍中尉,不但很多皇帝的擁立和廢黜都由他們作主,就連一些皇帝的生死,常常也是都由他們來決定的。唐朝宦官的權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一)唐朝宦官專權的萌芽唐朝初期,唐朝的多位皇帝大多都勵精圖治,而且躬於政事,以致出現了像貞觀之治和前所未有的開元盛世,國家繁榮昌盛。那時的宦官只是皇帝的奴僕,基本上毫無權力,宦官專權更加無從談起。
  • 神策軍是唐朝皇帝直接掌握的一支龐大禁軍 本是邊軍卻成了禁軍 神策軍是誰創建的?神策軍到底是怎麼興起與衰落的?
    在這一百多年間,神策軍走過的歷程有其獨特性,即在中國歷史上它是一支罕見的由宦官掌握的軍隊。整體上看,神策軍與宦官集團同興同衰,故而神策軍在它的興起和消亡過程中都與宦官集團有著密切的聯繫。「天寶十三載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以前年收黃河九曲,請分其地置洮陽郡,內置軍焉,以成如璆為太守,充神策軍使。」神策軍之名即起於此。但這只是唐朝為防遏吐蕃而設置的戍邊軍隊,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唐朝禁軍——神策軍。
  • 乾隆朝既沒宦官幹政,也無外戚幹政,為何清朝卻開始衰退
    後來的東漢,也是隨著皇帝越來越弱,年紀越來越小,致使政權逐漸被外戚、宦官掌控。到了東漢末年,王朝已經岌岌可危,出現了不少割據勢力,十分混亂。說起宦官幹政,就不得不提唐朝和明朝。明朝的王振、劉瑾、魏忠賢等都是鼎鼎有名,其中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結果導致土木堡之變。
  • 唐朝不存在主少國疑的情況,為什麼依然是宦官當權?
    尤其是唐朝,宦官當道,奸佞小人,喜進讒言。甚至,還有的宦官膽大妄為到直接把皇帝給殺了。比如十五歲繼位的李湛,僅僅在位三年,就被宦官們殺死。那麼,皇帝都是壯年繼位的唐朝,不存在主少國疑的情況,為什麼依然陷入宦官之亂?  (一)、皇權旁落,宦官從中得利  宦官之禍,自從東漢就有之。不過唐朝和東漢的情況,並不是很相似。
  • 細數唐朝八位權勢滔天的太監,除忠心耿耿的高力士外,竟無一善終
    一直有流傳說,唐朝後期宦官權力極大,甚至還能廢立皇帝,但是終究這只是網絡謠言;現在來看看唐朝歷史上的八位權勢滔天大太監都有誰,究竟能不能做到廢立皇帝的地步。TOP、8 王守澄王守澄是唐末時期的太監,活躍於憲、穆、敬、文四朝,曾三度參與皇帝的廢立,在朝中掌權達十五年之久;期間公然收受賄賂,擅自賣官鬻爵,由鄭注居中牽線,位於善和裡的鄭注宅邸終年門庭若市,人潮絡繹不絕
  • 歷朝歷代中,唐朝宦官權力最大,其次是明,東漢
    每個朝代的太監也不一樣,有的太監權力很大,有的帶兵打仗,有的隨意廢立皇帝,有的則是為君分憂,為國家盡忠。其中宦官勢力最強大的三個朝代分別是東漢,唐朝,明朝。秦朝雖歷二世卻出了個著名的大太監——趙高。說到底還是因為秦二世昏庸,用人不明,導致自己被殺,甚至幾代人建立的大秦也土崩瓦解。
  • 神策軍為振興皇權而走向強大,最後卻反噬皇權,毀滅了唐朝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著名的宦官專權時期,即東漢中後期、唐朝中後期和明朝中後期。唐朝中後期的宦官專權,以宦官能決定誰是皇帝而著稱。那麼,唐朝中後期的宦官為何能有這麼大的膽量,敢把皇帝玩弄於股掌間呢?這就要從一支軍隊說起了。神策軍崛起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唐朝和吐蕃戰爭的前線,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經過一場惡戰後,擊敗吐蕃軍隊,攻佔黃河九曲之地。
  • 唐朝後期宦官亂政,「甘露之變」後太監挾持皇帝,四位宰相被腰斬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嚴重的三個朝代之一,如果說其他兩個朝代東漢和明朝宦官專權,還不敢把皇帝怎麼樣,頂多是幹預朝政,對抗大臣,那麼在唐朝中期以後宦官的囂張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他們敢直接殺害皇帝,而且一如遊戲。
  • 捕殺大宦官魚朝恩的難度有多大?皇帝和宰相聯手 賄賂與陷阱並用
    唐朝中後期的衰落同宦官的幹政有很大關係,從唐玄宗開始,宦官開始堂而皇之地登上大唐的舞臺,上演了無數次控制朝政、陷害忠良甚至謀害皇帝的
  • 宦官制衡皇權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宦官有防止割據事態蔓延的作用
    本文針對唐朝宦官而言,並且是在唐朝中後期的宦官,之所以選在這個時間段,是因為於唐朝的前中期由於皇權勢力不斷上升,並且國家處於不斷發展之中,四海之內一片和氣,因此某種突出勢力出來禍亂朝政的現象還是不那麼明顯的。 而到了唐朝中期,玄宗天寶年間,出於種種原因,宦官勢力逐漸顯露頭角幹預朝政。
  • 甘露之變:太監軟禁皇帝,一日之內誅殺600位朝廷官員,史無前例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宦官、外戚持續幹政,硬生生將一個巍巍王朝侵蝕殆盡。在東漢滅亡600多年後,唐朝的末年也陷入了宦官幹政的怪圈,比東漢末年更為甚者,唐朝的帝王廢、立、生、死全部被宦官掌握,公元835年的一場「甘露之變」,更是讓唐朝徹底變為了宦官的天下。一、宮廷的畸形產物,為何屢屢被寵信?
  • 唐朝皇帝直接掌握的神策軍為何從百戰精銳變得不堪一擊
    如秦朝統一六國的虎狼之師、漢朝霍去病和衛青率領的精銳騎兵軍團、唐朝李世民一手打造的玄甲軍、宋朝嶽飛得以百戰百勝的背嵬軍、明朝戚繼光將倭寇徹底滅絕的特種部隊。在唐朝中後期,也有這樣一支百戰精銳:神策軍。其組建150年間,經歷多次戰亂,始終保障了大唐帝國的安全,堪稱帝國基石。
  • 從《慶餘年》中的紅甲騎士,談談唐朝的北衙禁軍
    為保證自己的安全,皇帝大多會訓練自己私有化的軍隊――禁軍。唐朝初年,百廢俱興,隋朝留下的弊端尚未解決,地方的起義尚未安撫,朝廷內外魚龍混雜。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皇帝為保證自己的安全,建立了北衙禁軍。北衙禁軍指的是屯駐於宮城以北,以保衛皇帝和皇家為主要職責的皇帝私兵。分別由左羽林衛、右羽林衛、左龍虎軍、右龍虎軍組成。所以,這四者又被稱為「北門四軍」。
  • 明代的宦官混得那麼拉風,為何提起唐朝那群前輩也不得不低頭拜服
    在封建社會之中,宦官本是帝王的奴婢,宮廷中的使喚之人,他們人身依附於皇家,性命又被帝王所控制,看似身如浮萍,卻又與眾不同。因為宦官本身極度靠近權力中心,這便使得這些身份卑微之人,能夠更加方便地接觸權力、甚至行使權力,在中國的歷史長河當中,有不少朝代曾經出現過宦官專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