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後期宦官亂政,「甘露之變」後太監挾持皇帝,四位宰相被腰斬

2021-01-10 綜合故事一把抓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嚴重的三個朝代之一,如果說其他兩個朝代東漢和明朝宦官專權,還不敢把皇帝怎麼樣,頂多是幹預朝政,對抗大臣,那麼在唐朝中期以後宦官的囂張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他們敢直接殺害皇帝,而且一如遊戲。在唐朝,唐憲宗、唐敬宗都是直接被宦官殺死的,而唐肅宗、唐順宗、唐文宗、唐僖宗等直接被宦官架空。到仇士良這兒,雖然沒有親手殺害皇帝,但在其掌權的二十年裡,誅殺了四名宰相,刺傷了一名宰相,處決了二名親王,斬了一名皇妃,如此「成績」,可謂古代宦官史上之最了。更令人心緒難平的是,他竟然有一個這樣的結局:專權幾十年,把皇帝和宰相們也欺負夠了,最後平安地退休。

唐文宗大和九年即公元835年冬的「甘露之變」,結果實在令人心碎,它是唐朝乃至中國古代史上最令人惋惜和扼腕的事變:這次以撲殺專權宦官仇士良為目的的事變失敗後,包括四名宰相在內的諸多大臣及家屬共計上千人被誅殺,作為大唐皇帝的唐文宗也被架空,軟禁於後宮,在悲傷中發出千年一嘆:「我又怎麼比得上漢獻帝?漢獻帝受制於曹操;而我卻受制於家奴!「

「甘露之變」時,朝中一共有四名宰相:李訓、賈餗、舒元與和王涯,李訓是主腦,其他三人中只有舒元與參與了計劃。本條故事的主人公王涯實際上並沒參與,但最後在刑罰逼迫下,被迫承認作亂,最終與其他三名宰相和數位大臣一起被腰斬於長安。

「甘露之變」爆發這一年,他已經70歲。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唐文宗大和九年即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到底發生了什麼:此前,被專權的宦官仇士良欺凌而忍無可忍的皇帝唐文宗李昂,聯絡李訓、舒元與兩宰相和近衛軍首領左金吾將軍韓約以及在外地的鳳翔節度使鄭注,欲一舉誅殺仇士良。整個行動的主腦是宰相李訓,當時在長安參與計劃的除了舒元與、韓約外,還有未上任的太原節度使王璠、邠寧節度使郭行餘、代京兆尹羅立言、御史中丞李孝本。原計劃是:當日上朝後,先由左金吾將軍韓約向文宗報告,說大明宮左金吾庭院內的石榴樹上突現預示吉祥的甘露,報告完畢後宰相李訓等人一起向皇帝祝賀,此時韓約悄悄返回已伏有兵士的左金吾庭院,等候宦官到來。按照當時的計劃,文宗在聽到韓約的報告後先表示驚詫,然後派宰相李訓前去查看甘露降臨是否屬實,李訓回來後對甘露的真實性提出質疑,此時文宗再派當權的宦官左神策軍中尉仇士良、右神策軍中尉魚弘志帶人去查看,這時候由埋伏在左金吾庭院中的韓約率人將宦官一併撲殺。

計劃的前面的部分進行得很順利,大家戲演得都不錯,問題出現在後面的環節上,直接點說出現在左金吾將軍韓約的身上,這名將軍看到仇士良、魚弘志等宦官進入左金吾庭院後,也許是平時怕宦官怕慣了,一見大名鼎鼎、陰險狠毒的仇士良來了,心裡過於緊張,致使在大冬天裡腦門冒汗,還未將其引入庭院深處,即引起仇士良的懷疑;與此同時,風吹幕起,仇士良發現幕布後伏有士兵,於是怪叫一聲「不好」,退出左金吾庭院,隨後並未驚慌出逃,而是狂奔至文宗所在的含元殿。這一舉動在後來被證明是反政變成功的關鍵。經驗豐富的仇士良顯然已意識到:要想保命,反戈一擊,只有將文宗皇帝劫持,不能令其落入大臣手裡,否則即使手裡掌握有神策軍也是死路一條。所以,在含元殿見到文宗後,仇士良衝上前去高呼「有變」,隨即指揮宦官將其劫持到轎裡,然後直奔有神策軍駐紮的宣政門。此時,朝堂上的大臣們都驚呆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宰相李訓知道事情不好,大聲引金吾衛士和入援士兵上殿誅殺宦官,並抱住文宗的轎子不讓其走,與仇士良發生肉搏。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宮中的緊張情景與一片亂象,此時未參與政變的大臣才明白過來發生了什麼,他們多奪門出宮,以免受到牽連。當時,為了防備萬一,作為宰相的李訓在靴子裡藏了匕首,在與仇士良的搏鬥中,舉匕首刺之,但卻未中,聰明的仇士良並不戀戰,而是劫持了文宗退入宣政門,隨後將大門緊閉,與眾宦官一起高呼萬歲。

再隨後,宣政門又開了,宦官率作為禁軍的神策軍反撲,皇帝和大臣的這次計劃徹底失敗。仇士良指揮神策軍,一路追殺參與政變的宰相、大臣及兵士,死傷無算。隨後,全城戒嚴,大肆搜捕漏網分子,又有很多人被殺。這次政變,可以說以皇帝、宰相的完敗而告終,「甘露之變」的參與者竟然一個都沒跑掉,全部被處決。

在「甘露之變」前,另一關鍵人物鄭注出京就職,帶姬妾百餘騎,按《酉陽雜俎》的記載:「香氣數裡,逆於人鼻。是歲,自京至河中所過路,瓜盡死,一蒂不獲。」由於鋪天蓋地的香氣的襲擊,自長安至河中的瓜都死了。而這是不是也預示了不久後「甘露之變」的結局呢?

相關焦點

  • 甘露之變:太監軟禁皇帝,一日之內誅殺600位朝廷官員,史無前例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宦官、外戚持續幹政,硬生生將一個巍巍王朝侵蝕殆盡。在東漢滅亡600多年後,唐朝的末年也陷入了宦官幹政的怪圈,比東漢末年更為甚者,唐朝的帝王廢、立、生、死全部被宦官掌握,公元835年的一場「甘露之變」,更是讓唐朝徹底變為了宦官的天下。一、宮廷的畸形產物,為何屢屢被寵信?
  • 細數唐朝八位權勢滔天的太監,除忠心耿耿的高力士外,竟無一善終
    一直有流傳說,唐朝後期宦官權力極大,甚至還能廢立皇帝,但是終究這只是網絡謠言;現在來看看唐朝歷史上的八位權勢滔天大太監都有誰,究竟能不能做到廢立皇帝的地步。TOP、8 王守澄,甚至還有一個叫王涯的靠賄賂成了宰相,當時的唐朝究竟腐敗成什麼樣了,可想而知。
  • 李輔國:唐朝最牛太監,當宰相誅王爺杖斃皇后,還把皇帝活活嚇死
    子淵這幾天給大家介紹過不少唐朝皇帝的軼事趣聞,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在李唐王朝眾多帝王中,命運最為多舛的當屬唐肅宗李亨,其母元獻皇后楊氏懷他時差點兒被李隆基下令墮掉,長大後又經歷了「安史之亂」,晚年更是病魔纏身,最終因驚嚇過度而亡。
  • 為何唐朝中後期宦官竟然能威脅到皇帝?
    唐朝中期權宦,唐代第一個封王拜相的宦官。他長的奇醜無比,一直服侍當時還是太子的唐肅宗,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先是在唐玄宗逃往四川時勸太子留下抗敵,後又勸太子與靈武登基。這算是從龍功臣吧?但唐肅宗性格懦弱,他大權在握,權傾朝野,更是手握兵權,後被唐代宗派刺客暗殺。試想一下,大權在握的李輔國竟然能將唐代宗逼到派刺客暗殺,說明他的權力一度超過皇帝!
  • 仇士良的張狂揭露的是甘露之變的真相
    仇士良沒有進入伏擊圈,發現情況不對後緊急撤退,一直退到了大明宮。唐朝的太監是經歷過戰爭的,從安史之亂開始,太監們為了掩護皇帝撤出長安,需要拿自己的命去阻擋,只是這一次他們掩護的,是仇士良。從金吾衛那出來,仇士良做出了一個最正確的判斷,正是這個決定,不僅讓太監們避免了屠殺,還成功上位,坐上了太上皇的位置。
  • 不愧是大唐,宦官專政都是「獨一檔」的存在
    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為了抵禦安史叛軍的進攻,軍鎮制度擴展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馬嵬驛奪權後,擁立肅宗的太監李輔國因為有功,因此受到重用,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府行軍司馬,成為宦官掌軍之始。
  • 唐朝中後期的宦官,為何能夠掌握皇帝的生死和廢立大權?
    這段話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宦官專權的主要原因是宦官們開始擔任軍職,掌握軍權。唐朝後期宦官掌握軍,南衙衛兵分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等十六衛,由宰相直接統轄但基本到了唐高宗中後期,均田制瓦解,府兵制遭到破壞,十六衛就徒有虛名了,北衙禁軍就是募兵制的產物,最初發端於唐高宗時,到唐玄宗時達到極盛,以至於出現了藩鎮。
  • 唐朝不存在主少國疑的情況,為什麼依然是宦官當權?
    尤其是唐朝,宦官當道,奸佞小人,喜進讒言。甚至,還有的宦官膽大妄為到直接把皇帝給殺了。比如十五歲繼位的李湛,僅僅在位三年,就被宦官們殺死。那麼,皇帝都是壯年繼位的唐朝,不存在主少國疑的情況,為什麼依然陷入宦官之亂?  (一)、皇權旁落,宦官從中得利  宦官之禍,自從東漢就有之。不過唐朝和東漢的情況,並不是很相似。
  • 大宦官仇士良:唐文宗一生都怕他,擁立武宗即位,晚年得善終
    文/馮玄一《新唐書》在評論一位宦官時這樣寫道:"殺二王、一妃、四宰相,貪酷二十餘年,亦有術自將,恩禮不衰雲。"意思是說,此人曾殺了兩位王爺,一個妃子,四個宰相,貪汙二十餘年,卻仍能恩寵不衰。居然有這麼牛的宦官,他是誰呢?答案是仇士良。
  • 明朝宦官專權亂政,為何清朝宦官沒這能力?你看乾隆怎麼對待他們
    而我們也知道,在古代,宦官是一股能夠影響朝政的勢力,甚至可以和文官集團分庭抗禮咬得你死我活,誰也看不慣誰。東漢、唐朝、明朝是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時期,其中明朝最特別。東漢和唐朝好歹是到王朝中期宦官才耀武揚威起來,但明朝不一樣,明朝從永樂帝朱棣時期開始宦官勢力就膨脹了。膨脹到啥程度呢?
  • 甘露事變中唐文宗缺乏勇氣?懂中晚唐的生態,才明白唐文宗的智慧
    甘露是難見的祥瑞,於是滿朝文武都跟著高興,宰相李訓提出請唐文宗親自去看看這上天降下的祈福。甘露是一種露水,據說白如雪,甜如糖。在古人眼裡,甘露是異乎尋常的祥瑞,老子的《道德經》中就有「天地相和,以降甘露」之說,《列子》中也有:「慶雲浮,甘露降」的說法。
  • 中國歷史上那些權傾朝野的著名太監
    由於曾助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寶應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駕崩,吐血而死。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李輔國:唐肅宗當權的宦官,首名宦官宰相。唐朝中期權宦,唐朝第一個當上宰相的宦官,本名靜忠,曾賜名護國,後改輔國,相貌奇醜無比。
  • 唐朝宦官回長安嚇跑百官,宰相大將挺身而出能否挽救局勢人心?
    隨後,宦官們率軍大肆捕殺公卿,軟禁皇帝,控制了唐朝的軍政大權,史稱「甘露之變」。 在此次事變中,李訓、鄭注都被宦官捕殺,他們發出的詔書自然也遭到了無視。待事件平息後,掌權宦官仇士良等人便將田全操等6人召回長安。回京路上,當田全操了解到背後的陰謀之後,慶幸之餘也非常怨怒,揚言說:「我一進京,凡是穿儒生衣服的,不分貴賤一概誅殺!」
  • 唐代中後期,太監為何不把皇帝放在眼裡?這事要從唐德宗說起
    太監不過是皇帝的僕人,但在中國歷史上常常有宦官一手遮天的事件發生,其中唐朝是宦官專權的重災區!在唐代中後期,太監幾乎完全控制了朝廷。他們可以廢除皇帝,監禁皇帝,甚至殺死皇帝!唐賢宗李淳和唐敬宗李湛被太監直接殺害,唐文宗李昂被囚禁後鬱鬱寡歡而亡。那麼,為什麼唐代太監如此放肆?
  • 安史之亂後,朝廷唯一依仗的神策軍,為什麼會是太監統領?
    然而還有一件事令人不解,那就是這支軍隊在大部分時間裡,其實都是太監在統領的。我們一般會認為太監專權對國家的危害是很大的,事實也是如此,到了後期,大唐很多皇帝幾乎都是太監廢立的,這是非常可怕。那麼,安史之亂後,朝廷唯一的神策軍,為什麼會是太監統領?
  • 淺析唐代宦官的主要經濟來源:每月俸祿、皇帝額外賞賜、非法斂財
    宦官亂政在歷史上經常出現,在東漢末期,由於皇帝昏庸無能,宦官跟外戚把持朝政,加快了東漢的滅亡。在唐朝中後期,也是宦官亂政十分嚴重的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皇帝難以管控宦官,甚至採取扶植另一方宦官勢力來對抗權力較大的宦官勢力。通常這些能把握朝政的宦官也都是「大富豪,」其背後的原因不難想像。
  • 唐朝4位皇帝死於仙丹,其中2位是中興之主,1位號稱小太宗
    簡述中晚唐的皇帝多數碌碌無為,有的甚至昏庸,但是有兩位卻是中興之主,他們本來有復興大唐的可能,但是晚年卻喜歡上了仙丹,並且都死於仙丹。唐朝一共有4位皇帝因為吞食仙丹而死,我們來捋一捋被仙丹害死的皇帝。正文1.
  • 唐代宗時期的宦官權利之爭
    他們表面上是皇帝的臣子,實際上儼然是一個個獨立的王國,和皇帝一樣,這些武將也採取父死子繼的繼承方式,這就為唐朝政府收回權力製造了難度,這就是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關於這一點我以後寫到唐德宗的時候會詳細講解),為了防止武將連京師都佔據,所以讓宦官掌握中央禁軍,而宦官一死這個職位也就空缺了,但是唐朝皇帝沒有想到的是一個宦官死了以後,繼任者還是個宦官,而且更加囂張跋扈,先是李輔國,後來是程元振,程元振死了以後
  • 此人歷經六朝皇帝而不倒,竟是一個生根不淨的假宦官?
    (圖)電視劇《雲中歌》劇照▼點擊下方音頻主播陳卓為你講古▼在浩瀚的中華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個宦官,論名氣
  • 本是主僕關係,後來權力傾主,唐王朝為何繞不開宦官幹政的死結?
    如玄武門之變,武周革命,中宗復位,節憨太子舉兵,韋後亂政、太平公主謀亂,玄宗內禪,張後之亂,等等,但大多變亂時間較短,不致造成大害,且有些變亂平定之後,向好的方面發展,如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這個一代英明之主得以繼位,對唐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出現了"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