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立後,開國老將大部分混得很好,為何秦叔寶長期鬱郁不得志

2020-12-27 騰訊網

唐朝開國戰爭中,湧現出一大批功勳卓著的名將,大家耳熟能詳的,就包括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李靖、徐世勣等人。這批人為了唐朝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值得慶幸的是,李世民也是一個相對來說很不錯的主公。唐朝開國之後,這批老將們,並未被李世民遺忘,絕大部分都混得很好,封侯拜相,安享榮華富貴。

秦叔寶是唐朝初期數一數二的猛將,無論正史還是演義,都對他評價極高。《舊唐書》記載,「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矣」,「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闢易」,為唐朝建立浴血疆場,立下豐功偉績。

但唐朝建立之後,與其他同輩的武將們相比,秦叔寶的仕途卻極為艱難。曾與他並肩作戰的尉遲恭、程知節等人,不僅平步青雲,身居要職,而且直到晚年還在手握兵權,統兵作戰,深得李世民倚重。

而反觀秦叔寶,比起他們來,卻逐漸淡出遠離了唐朝權力核心。唐朝建立之初,秦叔寶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食邑七百戶。此後十幾年間,眼看同輩武將幾乎個個青雲直上,秦叔寶卻長期鬱郁不得志,官職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內,一直原地踏步,沒有任何起色。這在開國武將中非常罕見。

秦叔寶一生為唐朝馳騁疆場,效盡犬馬之勞,無論戰功和能力,都不次於尉遲恭和程知節等人,為何受到李世民的冷眼相看,甚至到了十幾年都難得升官的地步?

揆之當時的實際情況,原因應該不外乎以下三點。第一點是秦叔寶晚年體弱多病,只能居家靜養,無法勝任朝廷事務。秦叔寶一生血戰疆場,屢次身負重傷,雖然保住性命,但卻落下病根。如他自己所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身體狀況不佳,無法再為李世民效力,是秦叔寶遭到冷遇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點則涉及到李淵與李世民的權力之爭。李淵雖是名義上的唐朝開國皇帝,實際上僅有首義之功,唐朝建立過程中的大部分重大戰役,幾乎都是李世民完成的。父子之間很早就有了皇權之爭的苗頭。

唐朝的眾多武將,也成為李家父子爭相拉攏的對象,必須選邊站隊。李淵對張士貴、秦叔寶等人,都曾予以竭力拉攏。秦叔寶在取得美良川之戰大捷後,李淵對他予以重賞,「使賜以金瓶」,「賜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授上柱國」。

不僅如此,李淵還非常露骨地對秦叔寶說,「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拉攏用意昭然若揭。秦叔寶與李淵關係如此密切,難免會在李世民心中留下芥蒂。因此他登基後,冷遇秦叔寶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三點,在決定李世民一生命運的玄武門之戰中,秦叔寶也表現不佳。此次事件中,尉遲敬德奮不顧身衝殺在前,射死李元吉,持矛闖宮逼迫李淵表態,立下汗馬功勞。相比之下,秦叔寶採取了明哲保身的態度,在整個事件中沒有任何出彩表現。這也使得他受到李世民冷遇壓制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為何唐朝不叫李朝,宋朝不叫趙朝,古代王朝以什麼依據來取名?
    唐朝開國皇帝是唐高祖李淵,宋朝開國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這兩個朝代為何不以開國皇帝的姓命名呢? 相信這個疑問,應該是很多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腦子中偶爾靈光一現的疑問,那麼古代王朝為何不以開國皇帝的姓命名王朝呢,是以什麼為命名依據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說一下,中國歷史上就沒有直接以開國皇帝姓命名的情況。
  • 人到中年鬱郁不得志?試試這3種工作,雖不體面,但錢途很可觀
    人到中年鬱郁不得志?試試這3種工作,雖不體面,但錢途很可觀在這個社會上,很多公司或者企業對於35歲以上的求職者並沒有太多的包容度。因為35歲以上年齡段的人也就是步入了中年階段的人群,首先他們的精力就沒有年輕人那麼充沛,其次是對於事業的進取心也沒有那麼強烈。
  • 在以胖為美的唐朝,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是不是一個胖子?
    眾所周知,唐朝是一個以胖為美的朝代,那麼令唐玄宗「落水三千隻取一瓢飲」的楊玉環是不是很胖呢?小編認為,楊玉環的胖應該不是那種特別的胖,應該是那種微胖型的,而且皮膚很好的那種。
  • 唐朝一鎮節度使,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因此,在唐朝初期沒有出現嚴重的武將反叛事件。但事有兩面,行軍總管「事解輒罷」的防範措施,的確有助於政權的穩定,但是它卻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弊端,那就是可攻不可守。想想其實也很好理解,如果是主動進攻,那麼戰爭的時間和地點都由唐朝自己把控,因此在戰事結束後直接將軍隊各自遣散回鄉即可。
  • 為什麼大唐的尉遲恭和秦叔寶能被封為門神?他們誰更厲害?
    現在很多人在過年的時候都會貼門神,而在這之中最為人熟知的流傳最廣的還屬秦叔寶和尉遲恭,他們都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初著名大將,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穩固南北徵戰,立下汗馬功勞。
  • 唐朝經歷8年安史之亂後,為何還能苦撐150年?學者:命不該絕
    如果說評價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讓人嚮往的一個朝代,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唐朝,理由也十分簡單,它既有著秦的強大實力,也有著宋的繁榮富庶,遺憾的是,在八年的安史之亂當中,唐王朝的命運卻發生了顛覆,在叛將安祿山帶領下,唐朝實力最強大的河北三鎮謀反,初期叛軍勢如破竹,先後攻佔了洛陽和長安,儘管在李光弼、郭子儀等大將帶領下,艱難的平定了叛亂,
  • 名字霸氣的六位開國上將,成就很大,後兩位是主席親自改名
    很多開國上將的名字就很霸氣。第一位,李天佑這名字霸氣吧,天佑,上天保佑。李天佑的確是得上天眷顧的猛將。他是廣西僅有的兩位開國上將之一,從遙遠的紅七軍,一路北上,歷經艱難險阻,成功匯入中央蘇區,活下來就是一個奇蹟。
  • 李春江鬱郁不得志,朱芳雨酒桌捨命陪君子
    近日李春江遭遇到他職業生涯最大的打擊,鬱郁不得志,所以身為徒弟的朱芳雨前來安慰在酒桌上更是捨命陪君子。想必球迷應該都知道在最近一段時間廣廈男籃遭遇低谷期,球隊在賽場上的戰績相當不理想,而李春江在賽場上更是被裁判多次針對,在多方面的影響下,導致球隊接連輸掉多場比賽,甚至排名下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主動辭去了球隊主帥一職隨後在球隊極力挽留之下選擇擔任指導。
  • 門神秦瓊軍功第一,為何卻是凌煙閣24功臣的最後一名?
    然而,我們現在去看這凌煙閣24功臣,卻發現許多並不知名的人物也位列其中,這些人至少是今天大部分人不知道,而且最令人詫異的是,絕大部分中國老百姓知道的人物,如李勣即徐茂功(與李靖齊名的戰神)和秦叔寶即秦瓊竟然位列最末兩位,尤其是秦叔寶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卻排名最末。
  • 鬱郁不得志的精品日系越野,配8個安全氣囊加四驅,油耗僅6.1L
    導讀:鬱郁不得志的精品日系越野,配8個安全氣囊加四驅,油耗僅6.1L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汽車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
  • 蘇軾的這篇詞,滲透著作者仕途失意而鬱郁不得志的心情
    作者跟著就用簡短的文字,從他一生的經歷來說明這問題:他少年時傾慕朱家、郭解這類遊俠之人,從事俠義活動;壯年時卻奮發讀書,想以此來為世所用,可是始終不得志,所以,到了晚年就歸隱於岐亭了。寥寥幾筆,就把方山子少、壯、晚年一生的志向,活動和遭遇等的不同變化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使讀者對方山子的為人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其精煉之筆,無以復加。那麼,他隱居後情況如何?
  • 東晉末年,桓玄建立大楚,為何稱帝後很快被滅掉?
    戰國七雄秦魏趙齊燕韓楚,秦魏趙齊燕的國號在後世經常出現。
  • 能建立唐朝只是因為兒子好?
    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唐朝開國皇帝。 提起唐朝,大家往往更容易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也就是李淵的兒子。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唐朝能夠建立,似乎大半都是李世民的功勞。
  • 唐朝不叫李朝,宋朝也不叫趙朝,開國皇帝們為何不拿姓氏當國號
    倘若中國也和越南一樣,朝代名直接用開國皇帝的姓氏,那麼南朝齊就會被稱作蕭朝,如此一來,只要一提到它,每一個蕭氏族人都能倍感榮光,豈不快哉! 這樣的想法,中國歷代開國帝王未必沒有過,然而幾千年下來,卻沒有一個朝代的開創者採用,這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 《羋月傳》:真實的秦宣太后羋月,與黃歇並不是青梅竹馬
    除了秦宣太后之號,她在歷史上還有另一個稱呼——羋八子。羋是她的姓,那麼,為何叫八子呢?屈原一生,大部分時光處於楚懷王熊槐和楚頃襄王熊橫父子統治的時代,鬱郁不得志長達三四十年。公元前329年楚威王熊商(楚懷王之父)去世時,屈原還是個十多歲的孩子,顯然不可能出仕。
  • 自秦朝後一百多位開國皇帝中,哪個生肖居多?
    前趙(漢趙)開國皇帝劉淵 劉淵於公元308年稱帝,建立漢趙。(其出生年不詳) 後趙開國皇帝石勒(趙明帝) 公元319年稱帝,建立後趙。石勒於公元274年出生, 公元274年是馬年。
  • 這才是秦統一天下的真正原因,看完驚呆了!
    若說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那麼,為何偏偏是地處西陲之秦呢?每論至此,很多人會自然而然想到,商鞅變法,它讓秦國實現了超級逆襲,那麼,戰國時期,變法而圖強,僅僅只有秦國嗎?實際上,若對變法有所了解的人,不難發現,開啟變法圖強之先河的,那是魏國的開國之君,文侯魏斯。
  • 上梁山後,此人屢立奇功,為何卻備受打壓,鬱郁不得志?
    在《水滸傳》中,有一個人,加入涼山後,立下了許多豐功偉績,幫助涼山南北作戰,然而,他最終還是被鎮壓了,當梁山聚在一起時,他竟然排名107位,倒數第二!這個人是時代變得!為什麼屢次取得非凡成就的時間轉移,如此壓抑和壓抑,排名如此之低?
  • 鬱郁不得志的李白如何求師?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於宣城、南陵、歙縣(在安徽省)、採石等地,寫詩飲酒、漫遊名山大川。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樣,在歙縣城街頭的一家酒店買酒,忽聽隔壁的柴草行裡有人在問話:「老人家,你這麼一大把年紀,怎麼能挑這麼多柴草,你家住哪?」回答的是一陣爽朗的大笑聲。接著,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借問家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