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播的影視劇《有翡》,在歷史上是否有其原型?
劇中時間線所處的是一個大爭之世——南北朝晚期,雖然當時的歷史未必有《有翡》中的江湖恩怨,但論及各國的廟堂謀算和皇室的恩怨紛爭,《有翡》卻並非全是戲劇化的附會,劇中男主角謝允(蕭莊)在歷史上應該屬於南梁宗室,而南北朝真實的皇室歷史,比起影視劇可能更加精彩。
《有翡》劇照,王一博飾演謝允(蕭莊)
分鎮地方:失控南朝宗王
南朝宗室掌握實權、出鎮一方,並非自南梁開始。早在西晉初年,曹魏宗室勢力暗弱導致失國的殷鑑在前,晉武帝司馬炎便恢復了宗室的軍政、財政大權,廣置宗王,大嗣分封。之後的東晉立足於豪強,在未確立出鎮制度的同時,保留了宗室參與地方中央政務的權利,劉宋、南齊的宗室政策也因襲了東晉。
可即便如此,南朝皇室內鬥的頻率也是高的驚人。據羅振玉《補宋書宗室世系表》統計,皇族158人,子殺父者一,臣殺君者四,骨肉相殘殺者百有三,被殺於他人者六。
裴松之的曾孫裴子野在著作《宋略》中分析蕭道成代宋建齊的原因時也提到了——
「太宗為之驅除,先顛其本根。本根既蹙,枝葉遂摧。」
這也是南朝時期各個朝代更迭的常態,宗室作亂後,中央的控制力量隨之被削弱。宋明帝劉彧在自己登基後,幾乎將自己的兄弟屠戮一空,為蕭道成掃清了障礙。之後齊明帝蕭鸞以旁支繼承皇位,也大事殺戮蕭道成、蕭賾後人,蕭衍才得以尋機代齊立梁。
這種無止境的內耗嚴重削弱了南朝的實力,曾經的「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逐漸遠去,空前的危機已經醞釀,南朝統治者卻恍然不知,宗室皇權之間的互相懷疑和博弈從未停止。
宗室亂政:南朝的衰亡
「陛下為法,急於黎庶,緩於權貴,非長久之術。誠能反是,天下幸甚。」(《隋書·刑法志》)
在梁武帝蕭衍的一次出巡中,一位京郊老人攔路向梁武帝進言,認為他對待皇族宗親、士族官員刑律寬鬆,對待底層民眾壓迫過重,此時的南梁在金玉其外的「太平世道」下,已經是「人人厭苦,家家思亂」。
蕭衍代齊建梁之後,出於對親族的信任,蕭衍延續了西晉以來的宗王出鎮,將自己的諸多子侄分封各地,軍事政務一把抓。權限很大的同時,對於宗室子弟的各種胡作非為,蕭衍還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寬縱態度,徹底打開了宗室鬥爭的潘多拉魔盒。
南梁的皇族往往出任地方重鎮,或者在中央擔任要職,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要麼能力有問題,要麼人品不好,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這其中,以蕭衍的侄子蕭正德最為劣跡斑斑。
蕭正德,是臨川靖惠王蕭宏第三子,梁武帝蕭衍的侄子。一開始蕭衍還未生子時,曾將蕭正德過繼為自己的兒子。但在蕭衍的長子蕭統出生後,蕭衍就將蕭正德還歸本宗。
還歸本宗,意味著蕭正德失去了被立為儲君的機會,面對地位的驟然改變,蕭正德懷恨在心,毫不掩飾自己對儲位的野心,多次聲稱自己「應居儲嫡」。
但跋扈乖張如此,蕭正德也並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在普通三年(公元 522 年)晉升為以黃門侍郎為輕車都尉,置佐史。
緊接著不久,身為宗室的蕭正德又叛逃到了北魏。這種隨意的逃亡行為讓原先在北魏的南齊宗室蕭寶寅感到不恥,他上表北魏孝明帝元詡說:「豈有伯為天子,父為揚州,棄彼密親,遠投佗國。不若殺之」。但蕭正德的跳槽生涯還沒有結束,南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蕭正德又從北魏逃回南梁,但梁武帝蕭衍並沒有對他做出懲罰,甚至於「泣而悔之,特複本封」。
蕭正德這種連接反叛的行為,歷朝歷代都屬於重罪,即便是逃過了身死族滅,至少也會被流徙荒涼之地,但蕭正德不僅沒有得到實質性處罰,反而還被恢復封爵,被任命為徵虜將軍。即便蕭正德在之後胡作非為,最大的懲罰也不過暫時免官。
梁武帝蕭衍對蕭正德等宗室親族的寬縱,助長了蕭正德和蕭梁宗室的歪風邪氣,宗室子弟諸如「性倨而虐」「常公行剝掠」等各類記載黑料不絕於史書。
除了驕橫跋扈以外,蕭梁宗室在國家有難時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拱衛朝廷的作用,反而紛紛成了坐觀成敗的投機者和叛亂者。宗室子弟中除蕭正德外,還有大批宗室的想法跟蕭正德類似,想在這場禍亂中賺取最大的利益。
南梁太清元年(548年)八月十日,東魏降將侯景利用南梁累積的種種矛盾,以誅殺中領軍朱異、少府卿徐驎、太子右衛率陸驗、制局監周石珍為藉口起兵於壽陽,由於多年來南梁宗室士人對於底層民眾的壓迫,侯景在向建康進發的路途中迅速聚集了數萬大軍。
此時的蕭正德還被蕭衍任命為都督京師諸軍事,而侯景利用了蕭正德當皇帝的野心,對其以帝位引誘,此舉正中蕭正德下懷,於是都督京師諸軍事的負責人果斷反水,成為侯景的內應,在他的幫助下,侯景輕而易舉突破了南梁道道防線,不久之後,渡過長江攻入朱雀門。
中央的皇室成員高舉叛旗以外,地方出鎮的宗室表現得也相當不堪。
坐鎮荊州的蕭衍之子蕭繹擁眾逡巡,救援建康相當消極。他還調動內亂,殺信州刺史桂陽王蕭慥於江陵,又與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相互攻擊。他派出救援建康的是蕭方等和王僧辯,前者是失寵的兒子,後者在當時也不為蕭繹重視。而益州的蕭紀、江東的蕭大連、江州的蕭綸,大多是靜觀其變,並沒能給危急的中央提供助力。
這也讓侯景叛亂時響應紛紛,從而糜爛四方,東西魏也趁虛而入。蕭衍任人唯親,濫用宗室的副作用在此時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各宗室出鎮四方,但因為權力過大,又有皇位的法理繼承權,多數生出了坐收漁利的想法,兄弟之間,叔侄之間也存在隔閡,繼而引發了後來南梁手足相殘。
天下承平之時,宗室成員在地方掌軍執政,對底層百姓竭力盤剝,分別侵吞了江淮、巴蜀之地,雖然之後有陳霸先代齊建梁,但從此南朝已經是江河日下,再難聚集力量對抗北朝,糜爛腐朽的政治體制下,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制衡體制下的北國皇室
相比於南朝亂鬨鬨的內鬥,北朝的宗室矛盾明顯沒有那麼劇烈,雖然同樣參與政務,卻有著一系列相應的預防體制。在利用宗室拱衛皇權時,通過頻繁調任、軍副分權、中央派出行臺等策略,基本上維持了對宗室力量的控制。
在北魏建立之初,北魏的統治者就意識到讓宗室長期鎮戍一個地方的危害。孝文帝時期,宗室大臣元禧治政冀州時,政治清明、政績斐然,當地民眾紛紛上書請求元禧留任,孝文帝元宏對此堅決反對,並駁回民眾對元禧永鎮冀州的請求,這也表明了孝文帝對宗室出鎮固定化的警覺。
此外,北魏宗室出鎮在外時,權力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首先,當宗室官員行使權力時,會有配套的副手官員隨營參贊軍務,同時相應的軍府僚屬也是由中央直接任命。在南北朝時期,由於軍府不斷蠶食州府的治政權力,逐漸掌握了軍鎮的權力,軍鎮的運作也大多由長史、司馬、諸曹參軍事等直屬中央的軍府僚佐所掌握,保持了中央對宗室官員的控制。
除了對藩王權力限制以外,北魏還在軍鎮之上均設置行臺。所謂「行臺」,就是尚書省的派出機構,代表中央統籌協調地方事務,具有外派機構的性質,也是日後「行省」制度的雛形。
北魏行臺類型各異,作用於軍鎮的主要有使者督察和統軍監軍這兩類行臺。
其中,使者行臺對於出鎮宗室有糾察和檢舉的職能,可以說,宗室官員的榮辱進退幾乎都掌握在使者行臺——臺使身上,臺使在監察方面同樣有很高的權限。北魏末年相州刺史、北海王元顥在徵討葛榮時,京師洛陽發生了河陰之變,元顥旋師南返密謀據相州起兵,讓自己的舅舅範尊代替自己行相州事,當時的相州行臺甄密察覺出元顥有異圖,啟用前相州刺史李神,破壞了元顥的計劃,迫使元顥逃奔南梁,行臺官員對出鎮宗室的管控可見一斑。
北魏憑藉強大的中央集權,設計出了合理的權力監督和制衡機制,在保障宗室各盡其才的同時,又能基本維持穩定,也因此,北魏的宗室制度也在北魏滅亡後分別被北周、北齊在不同程度上繼承。
北齊、北周對峙時期地圖
後繼者:北周、北齊宗室政策優和劣
在處理皇室問題上,北周、北齊因為建國時的諸多問題和矛盾,在各方妥協的結果下,處理得並不似北魏那般盡如人意。
北齊在基本繼承了北魏時期宗室政策的前提下,對宗室的任命和使用是比較合理的,在存國二十多年的時間裡,維持了出鎮宗室與中央之間基本的穩定。即便是高演、高湛在帝位更替時發生的政變也並不屬於地方入主中央,而是更多的借力了晉陽軍方和婁太后的力量。
除了能夠人盡其才,北齊皇室無論權柄還是享有的特權比之北魏毫不遜色,「回授」「別封」「別食」等多重賜封讓北齊宗室的生活十分優渥,這其中,還有部分宗室成員俸祿財物的分發並非使用傳統的食邑制,而是食幹制。
所謂食幹制,就是把部分州、郡、縣等各級官府所掌握的「職公田」作為「幹祿」,賜予以宗室、勳貴等部分官僚群體。食幹制劃分為食州幹、食郡幹、食縣幹三個等級,按照品級和地區的不同,用相應的勞動力折算成薪水發放,同時勞動力也能以等價物品作為交換,一個人的勞動力,在北齊時期可以輸絹十八匹作抵。
這樣一來,原本隸屬於國家編戶齊民系統的大量隸戶、雜戶、營戶通過「食幹」的形式來代替俸祿,成為宗室、勳貴等私人部曲,有濃厚的人身依附色彩,制度的不合理性顯而易見。憑藉這一制度缺陷,宗親、勳貴的資產也隨著土地兼併、勞動力依附而不斷擴大。
出鎮的宗室們也化身「蛀蟲」一直不斷蠶食北齊賴以統治的根基,直至齊亡。
宴飲圖(局部)徐顯秀墓(山西博物館藏北朝壁畫)
在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之前,北周的實際創始人宇文泰在賀拔嶽集團中地位並不突出,他之所以能掌權,是出於各個將領的公推而並非自身戰功卓絕,這也就導致了北周政權名分上的先天不足,北周的統治者很難壓制關隴勳貴,不得已只能出讓利益,給予關隴勳貴政治、軍事上的特權。
受制於此,北周早期對於宗室的任用也是大膽且放權的。早期北周出鎮地方的皇室成員往往身兼「總管」「刺史」「都督諸州軍事」等職務,甚至允許出鎮的皇室私闢僚屬、繼鎮某些重要地區。雖然北魏時期的監管制度在北周仍未失效,但在軍政一把抓的情況下,皇室成員很輕鬆就能利用自身的政治權力來攫取利益。
礙於北齊強大的軍事壓力,北周的皇室在周齊對峙時也是同心併力,皇權與出鎮宗室之間保持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一致對外,一直持續到了北周攻滅北齊。
公元578年,北齊滅亡不久之後,周武帝宇文邕逝世於徵伐突厥的路途中,周宣帝登基,隨之而來的是對皇室出鎮體系的全面破壞。周宣帝首先誅殺了武帝時期宗室之首的齊王宇文憲,清剿他的政治勢力,並對出鎮在外的多位宗王許以高階虛位詔令入京,將他們的徹底排除出權力核心。
對宗室出鎮的矯枉過正,招致皇帝與宗族之間日漸離心離德,為北周的速亡留下了隱患,之後的事實證明,失去力量的北周皇室也在不久之後楊堅代周建隋的過程中任由宰割。
在北周滅亡後,隋文帝楊堅繼承了北周豐厚的政治遺產,並在公元589年滅陳完成統一大業,更為絢爛的隋唐時代拉開帷幕。
結語
縱觀永嘉南渡到南北朝末期數百年紛亂的歷史,無論對哪個政權而言,皇室親族的力量都舉足輕重。相比南方皇室的寬縱濫用,北朝對於宗室出鎮從制度上要比南朝更加合理,減少了無休止的內耗,又坐擁地理人口優勢,北朝獲得最終的勝利並不讓人意外。
參考文獻:
《西魏北周宗室出鎮與宗室力量的演變》 袁迪嘉 四川社會科學院
《北齊食幹制度新探》 趙向渠、翟桂金 西北師範大學
《北齊宗室階層研究》 張蕾 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