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與"奴才"的宦海文化

2020-10-10 子潤

我很少看電視劇和電影,但有幾部電視劇我看了數遍,一部是前面幾篇短文所寫道的《大宅門》,實在是經典之作;本文所寫的是另一部,劇名為《鐵齒銅牙紀曉嵐》,劇中張國立飾演的紀曉嵐與王剛飾演的和珅讓人哭笑不得,精湛的演技讓人佩服!故事從他們說起……

(一)

歷史上的紀曉嵐與和珅並不是同一年齡段的人,紀曉嵐比和珅大了二十多歲,他和劉墉屬於同一代人;紀曉嵐雖貴為四庫館總編纂,但基本屬於文職,而和珅高至軍機大臣,身兼數職,還是四庫館的總裁,從權利上來看,和珅掌握實權,還是紀曉嵐的上司。

實際上劇中張國立應該飾演和珅,而王剛應該飾演紀曉嵐,和珅風度翩翩,實力不屬於現在的流量小生;而紀曉嵐實則矮、胖、黑,雖才華橫溢,但外貌基本屬於被封殺的級別。

(二)

當他們每次拜見張鐵林飾演的乾隆帝時,皇帝說平生,這時為人臣子當謝主隆恩,但我們發現此時的紀曉嵐均以"臣"作為主語,而和珅一般則賤稱自己為"奴才",如:臣遵旨,奴才遵旨。

我們說紀曉嵐號稱大清第一才子,所編撰的《四庫全書》網羅天下書籍,條縷清晰;而和珅三等侍衛出生,後平步青雲。一文一武,文人與武將實際上構成了封建社會主要的政治生態。

(三)

有人說文人有傲氣,武將好折腰。實際上也不盡然,我們知道魯迅的弟弟周作人,現在我們一般把他歸到漢奸這一類,儘管他的文化造詣很高,但卻彎腰了。

武將裡的文天祥和嶽飛的故事家喻戶曉,但我以蔣介石為例,蔣介石算戎馬一生,他雖然多次暗地裡與日本人勾結,但場面上依然反對日本人,面子工程十足,所以蔣介石一生最看不起的人就是汪精衛,汪精衛算是文人,卻無傲氣,做了漢奸。

(四)

陶淵明的那句名言大家都知道:不為五鬥米而折腰。這句話雖然沒有說主語,但說他的卻是他自己,由此也認為他意指文人。文人誰都不服誰,誰也不承認自己的專業低人一等。

武將好折腰也不是沒有道理,楊六郎就是這樣,實際上在歷史上武將折腰的人比比皆是,因為中國自古講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講究個認賭服輸,戰爭就如打賭,技不如人任憑發落。

(五)

皇帝雖貴為天子,但文人講究個傲氣和尊嚴,所以紀曉嵐自稱"臣"。而沉浮於宦海的和珅,為一己之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萬人面前耀武揚威,在一人之前卻自甘為奴才!

我自認為自己在文人的序列……

相關焦點

  • 歷代官員都自稱「臣」,為什麼唯獨在清朝稱「奴才」
    臣子的稱謂便是如此,看過電視劇的讀者相信都有發現,在清朝以前的各個朝廷臣子們都自稱為「臣」,而清朝就不是這樣了,清朝的很多官員都叫自己「奴才」。 在清朝梁章鉅的作品《稱謂錄》中有解釋「奴才」的意思是「奴僕之所能」。這個詞本來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一句罵人的話,意思就是低賤的人。
  • 在清代,想做「奴才」不容易 | 短史記
    ②雍正即位後,覺得官員自稱混亂,很是不滿,在批閱奏摺時,屢屢把官員自稱的「奴才」改為「臣」。康熙年間,一直自稱「奴才」的楊宗仁,其奏摺上「奴才」二字,被雍正親自劃掉,改為「臣」字,並在旁批示:「稱臣得體」。
  • 別當狗奴才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狗的確不討人喜歡。與狗有關的成語、俗語,不下近百個,基本上都是貶義的。
  • 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而後期為方便統治又將旗人分為兩類,一類則是直接負責作戰,而另外一類便是我們今日所熟知的包衣奴才,一般是被挑選來作為皇室、王公貴族的奴僕或者是侍衛,又稱為內八旗。清朝包衣奴才享有極高的地位,但是這卻無法改變奴才是賤籍的傳統,所以清朝的包衣奴才初始之時乃是最下層。不過後來隨著清朝疆域的擴大,一些戰俘契約奴僕以及罪犯也加入了包衣奴才之列。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樣一種存在?
    包衣奴才和早期的奴隸社會一樣,他們的一切都屬於八旗貴族的,包括他們的生活,還有他們的婚假都要聽從八旗貴族的,為他們提供家務,娛樂,還有一些經營活動,可以這樣說,只要能想到的事情,都可以交給他們來做。如此一看似乎包衣就是奴隸,但事實上,在清朝定鼎天下之後,包衣的地位遠高於普通人。
  • 股肱之臣——張廷玉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一朝立足尚且不易,能追隨兩朝性情稟異的皇帝,且都能深得聖眷,實屬罕見。四十年的宦海沉浮,於萬千瞬間的細微處,處處可見大智慧。他是如何做到的?毫無疑問,他有才華,文書旨意無不倚馬可待、卻又恰到好處。繼而進出於軍機一處,國事無一不精,使其老成持重、思慮周密,兢兢業業、效率奇高。
  • 古時候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根本就沒有有「君讓臣死,臣就必須去死呢?」 或者「君死了,臣就要陪死」的說法。 問題二:皇帝是不是老大? 在儒家思想裡皇帝從來就不是老大! 孟子是這樣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壞事都是奴才做的,皇上怎麼會做錯?」
    韋小寶立刻跳起來說:這一刀是奴才戳的,與皇上無關!康熙很高興,點頭道:「這事由你認了最好。」康熙又說:「你去康親王家裡瞧瞧,看那廝幾時才死……我只道他中了一刀轉眼便死,因此饒了他性命,沒料到這廝如此硬朗,居然能夠挺著,還在那裡亂說亂話,煽惑人心,早知如此……」韋小寶立刻道:「我看他多半挨不過今天。」
  • 奴才與狗的區別!奴才與狗居然還有區別!
    狗是狗生的,奴才是人養的,先天因素決定了形象上的截然不同,故而,奴才能夠人模狗樣,狗卻不能狗模人樣。狗由狼退化而來,奴才由人進化而成。退化使狗失去了狼的野性,進化使奴才變成了人精。狗稱主宰它命運的人叫做主人,奴才則稱主子。稱謂的不同顯示出奴才比狗更加奴性。狗對主人的忠誠,不是因為食物的充裕,而是緣於天長日久的情感的交融,所以,「狗不嫌家貧」。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何理解古代帝王的生殺大權?
    多年來,為了推進劇情和凸顯帝王權力時常常會出現的那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除了能讓人get到帝王的滔天權力外,還能從裡面得到些什麼信息呢?這句話源自於儒家的「三綱五常」思想。漢武帝登基初期,竇太皇太后仍舊不願放手朝政,她信奉黃老之學,獨愛道家。
  • 揭秘大清能臣周培公被貶的真相,明君貶能臣,是千古奇冤還是另有他情?
    在這麼一個百年朝代裡,少不了明君也少不了能臣。奠定康乾盛世基礎的康熙,愛新覺羅玄燁,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代明君,滿漢文化融合的推動者。奠定康熙一統江山,消除藩王隱患文韜武略,才識過人的肱骨之臣周培公,姓周,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漢族,生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文武兼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恪盡職守,深諳治世之策,深得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謀士,也是滿漢文化融合的犧牲品。
  • 雍正做了皇帝不久為何要處死昔日的唯一奴才?絕非滅口這麼簡單
    這個曾經努力鑽營並不斷給雍正出點子的奴才沒想到主子當了皇帝未能給他的頂戴再進一步,而是將他項上人頭砍下。對於戴鐸的處死,應該延伸到康熙時期諸皇子的事件當中。然而這只是一個煙霧彈,他的門下奴才戴鐸替他到處收集消息,並出謀劃策,而這個門下走狗的卻不斷招搖和膨脹索取越來越讓雍親王感到不安和反感。戴鐸在雍正眼裡與後來被其重用的臣下不同,在當初使用他是因為無人可用,瞧不起他又不得不依靠他通報消息。
  •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牆。「先生!你幹什麼?」他大驚地說。「我給你打開一個窗洞來。」「這不行!主人要罵的!」「管他呢!」他仍然砸。「人來呀!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快來呀!遲一點可要打出窟窿來了!……」他哭嚷著,在地上團團地打滾。一群奴才都出來了,將傻子趕走。
  • 【論壇】主子、奴隸和奴才
    在專制統治下的社會,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上自皇帝,下至庶民,熙熙攘攘,歸納起來,勿非三種人,那就是:主子、奴隸和奴才。皇帝僅憑自己一人不能控制所有的奴隸,這就產生了對奴才的需求,而大量的奴才是從奴隸階級中提拔起來的。梁啓超把奴隸分為兩類,一類是身奴,另一類心奴。
  • 康熙王朝:《奴才劇》之最
    不否定這些都是經典之作,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這些清宮劇都有個共同點,特別喜歡自稱「奴才」。自稱,而《雍正王朝》裡年羹堯這樣的漢臣,也是自稱「奴才」。這個太監小毛子不僅見了康熙自稱奴才,幾乎見人就自稱奴才
  • 細野晴臣
    第一次聽細野晴臣,是他和坂本龍一、高橋幸宏的組合,YMO的單曲《君に、胸キュン。-浮気なヴァカンス-》,其中那句「君に胸キュン」洗腦了我一整天。後來翻了每個成員的歌聽,在細野晴臣的《Pacific》裡度過了一個充滿陽光的下午,真的是很愜意了。
  • 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詞人的——宦海浮沉,以詞表達心中的喜怒哀樂
    在真宗、仁宗時期的詞人,寫作羈旅行役之感而寓含宦海浮沉之思,其作品最多的,首推柳永。因為他一生屈居下僚,多次流落至外地,特別有飄泊不定的感覺。若<八聲甘州>有句云:這是苦於行役的嘆息,為什麼而流落他方呢?
  • 故事:微小說:在臣的心裡,公主永遠都是白月光,若公主願意,臣娶定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清平樂前篇:公主,不怕,等臣一會「蘇護衛,你趕緊回攬月宮,皇后身邊的李嬤嬤說是奉皇后之命來給公主送東西,卻將奴婢和小六子一干人等趕出殿外,還有,我剛剛有看到顧小侯爺從後門進了公主的寢殿,他們一定是想使什麼骯髒手段強娶公主。」
  • 你覺得領導更喜歡人才還是奴才?
    生活隨想文|褚延鋒領導更喜歡人才還是奴才?這是一個略顯沉重的話題。按照道理講,領導應該喜歡人才而不是奴才,但現實卻往往很殘酷,許多領導喜歡的恰恰是奴才而不是人才。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單位裡有些一無所能的人經常佔據著重要的部門和崗位,那些大家眼裡能幹的人卻被放在了無足輕重的地方。無能卻把持著單位的重要部門,這當然是領導的安排,能幹卻被邊緣化,這也是領導的照顧。
  • 葉名琛——大清之能臣 忠臣 罪 臣
    鹹豐帝就把他削職奪爵,並對英國人宣布:這個狗奴才沒有任何價值,別以為可以用他來要挾我堂堂天朝!葉銘琛同時代洋務派名人薛福成評論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他這段話後來被編進了《清史稿》(第39冊,中華書局,1977年,頁11766)。  近有人對薛福成之論不以為然。黃老道以為,薛之言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