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含有貶義的存在,通常是一些失去自由或者是地位卑賤之人。雖然說秦始皇之後廢除了奴隸陪葬制,但是奴隸身份的卑賤並沒有根除,且在法律不完善的封建社會,奴隸的生死並沒有多少人關心。
但是在清朝之時,奴才卻成為了一個褒義詞,更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身份。同時,由於清朝是滿人的天下,雖然說順治和康熙都提倡滿漢一體,以此來鞏固江山,但是漢人的身份仍然不能與滿人相提並論,且在朝廷的一些重要機關家皆是滿人擔任,同時,正規的八旗軍營也沒有漢人的存在。
此時滿人之中的奴才便是世人所熟知的包衣奴才,而其中由來還要從清朝的八旗制度說起。
雖然說努爾哈赤建立的清朝與金國的女真並沒有多大的聯繫,但是為了方便統治,也學習了金國的一些女真的政策,如設立八旗。最初的八旗制度只有滿人八旗,但後來為了方便統治又增設了蒙古八旗和漢人八旗。
而在皇太極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方便帝王的管理,將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其中上三旗直接對帝王負責。而後期為方便統治又將旗人分為兩類,一類則是直接負責作戰,而另外一類便是我們今日所熟知的包衣奴才,一般是被挑選來作為皇室、王公貴族的奴僕或者是侍衛,又稱為內八旗。
清朝包衣奴才享有極高的地位,但是這卻無法改變奴才是賤籍的傳統,所以清朝的包衣奴才初始之時乃是最下層。不過後來隨著清朝疆域的擴大,一些戰俘契約奴僕以及罪犯也加入了包衣奴才之列。
不過隨著後來滿人佔據了中原地區,身為滿人的包衣奴才在地位上自然是更高一級。包衣都是享有獨立的戶籍,這在古代來說是難能可貴,代表了一定的自由度。因為後期隨著清朝的發展,包衣奴才其中人員混雜,但這其中屬於清朝皇室或者是外戚的包衣奴才地位較高,不過隨著後期戰俘表現傑出,地位也會逐漸被提拔。
清朝包衣的身份一直都是世襲罔替,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動,而且若是家族中包衣奴才的代數越多,在帝王或者是王公貴族之中更有臉面,也會愈加受到重用。
與清朝之前的奴籍不同的是,包衣可以直接參加科舉或者是入選軍營,而女子一般是進宮為婢,但若是在帝王面前露臉,被抬為妃子的機率也是很大,例如乾隆皇帝的令妃出身便是包衣奴才,但自從侍寢開始,位份被破格提拔,甚至在皇后失寵之時,位列皇貴妃協助六宮事務;更或者是曹雪芹家族原先便是包衣奴才出身,但最後卻成為朝廷要員,封疆大吏。
其實包衣在滿語之中的意思便是家奴,所以清朝的滿臣自稱為奴才。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滿臣為了拉近與帝王的關係,往往會自稱奴才,以表示親近。奴才乃是近身服侍之人,而臣子是外人,帝王對於臣子自稱為奴才,自然是欣然接受。但是無論是在清朝的文獻典籍還是在影視劇之中,一般來說,自稱為奴才的皆是滿人而非漢人。
例如在影視劇之中,和珅在乾隆帝旁邊,一般都自稱為奴才,但是縱觀紀曉嵐一直都是「臣」自稱。其實在歷史上也有漢人臣子為了表示與帝王的親近,稱呼自己為奴才,但是顯然後果是帝王的勃然大怒。
從簡簡單單的和珅便可以看出,包衣奴才的地位往往要比普通奴才地位高,甚至家中也可以飼養家僕。而且這一做法在清朝的歷史文獻記載之中也是被允許的,在清朝的政治之中,王公貴族是可以被允許購買家奴,只是此時的家奴已經不能與包衣奴才在相提並論,其享有的社會地位與清朝之前的奴才並無區別,也稱為賤民。
所以總的來說,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分為兩類,上三旗主要是負責作戰,而下五旗則是服侍王公貴族以及帝王后宮。不過雖然說同樣為奴才,但包衣奴才除了在地位較高的人面前卑躬屈膝,因為在清朝制度允許的情況下,是可以購買奴才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主子,地位與一般的賤民奴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