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2021-01-18 東南史官

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含有貶義的存在,通常是一些失去自由或者是地位卑賤之人。雖然說秦始皇之後廢除了奴隸陪葬制,但是奴隸身份的卑賤並沒有根除,且在法律不完善的封建社會,奴隸的生死並沒有多少人關心。

但是在清朝之時,奴才卻成為了一個褒義詞,更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身份。同時,由於清朝是滿人的天下,雖然說順治和康熙都提倡滿漢一體,以此來鞏固江山,但是漢人的身份仍然不能與滿人相提並論,且在朝廷的一些重要機關家皆是滿人擔任,同時,正規的八旗軍營也沒有漢人的存在。

此時滿人之中的奴才便是世人所熟知的包衣奴才,而其中由來還要從清朝的八旗制度說起。

雖然說努爾哈赤建立的清朝與金國的女真並沒有多大的聯繫,但是為了方便統治,也學習了金國的一些女真的政策,如設立八旗。最初的八旗制度只有滿人八旗,但後來為了方便統治又增設了蒙古八旗和漢人八旗。

而在皇太極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方便帝王的管理,將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其中上三旗直接對帝王負責。而後期為方便統治又將旗人分為兩類,一類則是直接負責作戰,而另外一類便是我們今日所熟知的包衣奴才,一般是被挑選來作為皇室、王公貴族的奴僕或者是侍衛,又稱為內八旗。

清朝包衣奴才享有極高的地位,但是這卻無法改變奴才是賤籍的傳統,所以清朝的包衣奴才初始之時乃是最下層。不過後來隨著清朝疆域的擴大,一些戰俘契約奴僕以及罪犯也加入了包衣奴才之列。

不過隨著後來滿人佔據了中原地區,身為滿人的包衣奴才在地位上自然是更高一級。包衣都是享有獨立的戶籍,這在古代來說是難能可貴,代表了一定的自由度。因為後期隨著清朝的發展,包衣奴才其中人員混雜,但這其中屬於清朝皇室或者是外戚的包衣奴才地位較高,不過隨著後期戰俘表現傑出,地位也會逐漸被提拔。

清朝包衣的身份一直都是世襲罔替,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動,而且若是家族中包衣奴才的代數越多,在帝王或者是王公貴族之中更有臉面,也會愈加受到重用。

與清朝之前的奴籍不同的是,包衣可以直接參加科舉或者是入選軍營,而女子一般是進宮為婢,但若是在帝王面前露臉,被抬為妃子的機率也是很大,例如乾隆皇帝的令妃出身便是包衣奴才,但自從侍寢開始,位份被破格提拔,甚至在皇后失寵之時,位列皇貴妃協助六宮事務;更或者是曹雪芹家族原先便是包衣奴才出身,但最後卻成為朝廷要員,封疆大吏。

其實包衣在滿語之中的意思便是家奴,所以清朝的滿臣自稱為奴才。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滿臣為了拉近與帝王的關係,往往會自稱奴才,以表示親近。奴才乃是近身服侍之人,而臣子是外人,帝王對於臣子自稱為奴才,自然是欣然接受。但是無論是在清朝的文獻典籍還是在影視劇之中,一般來說,自稱為奴才的皆是滿人而非漢人。

例如在影視劇之中,和珅在乾隆帝旁邊,一般都自稱為奴才,但是縱觀紀曉嵐一直都是「臣」自稱。其實在歷史上也有漢人臣子為了表示與帝王的親近,稱呼自己為奴才,但是顯然後果是帝王的勃然大怒。

從簡簡單單的和珅便可以看出,包衣奴才的地位往往要比普通奴才地位高,甚至家中也可以飼養家僕。而且這一做法在清朝的歷史文獻記載之中也是被允許的,在清朝的政治之中,王公貴族是可以被允許購買家奴,只是此時的家奴已經不能與包衣奴才在相提並論,其享有的社會地位與清朝之前的奴才並無區別,也稱為賤民。

所以總的來說,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分為兩類,上三旗主要是負責作戰,而下五旗則是服侍王公貴族以及帝王后宮。不過雖然說同樣為奴才,但包衣奴才除了在地位較高的人面前卑躬屈膝,因為在清朝制度允許的情況下,是可以購買奴才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主子,地位與一般的賤民奴才不同。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樣一種存在?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麼算人家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僕人,起點擺在那裡的。包衣全稱「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乃是家奴之意,其中「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這部分人主要由犯罪受懲罰的旗人組成,他們在旗籍上被列入另冊且為世襲群體。
  • 清朝的包衣奴才,卻能做到封疆大吏,封建集權制下的畸形制度
    包衣奴才,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詞語,包衣奴才出現於清朝,其中大部分是滿族人和漢族人,是滿族奴隸制的延續。既然被稱為奴才,那肯定就是地位低下,但是,清朝社會中卻充斥著一種不以奴才身份為恥,反而以其為榮。不得不說,人們的思想真的是僵化的極致了。 為什麼會有人以此為榮呢?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在一些以清朝歷史為背景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包衣奴才」這個詞語,這個詞可是清朝的專有名詞。顧名思義,包衣奴才是清朝統治者奴僕中的一種,不過雖為奴才,卻也是清朝統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許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當官、為妃,名垂史冊。《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家族就是包衣;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也是包衣出身,得寵之後其家族被抬旗,編入內佐領,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縱橫就不再列舉了。
  • 清朝的世襲奴才包衣,地位遠比漢人要高,曹雪芹的祖上就曾是包衣
    在清朝歷史中,我們發現了一種特殊的職位,也就是包衣。像曹雪芹所在的曹家,祖上就曾做過包衣,後來曹家後代還當上了織造大臣。當時一度好奇,包衣究竟是什麼職位呢,他們的歷史地位究竟如何呢? 包衣的意思是啥呢?包衣是滿族音譯過來來的,包,用漢語講,是家的意思。衣是漢語中「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家裡」或者是「家裡的」意思。滿語稱為是「包衣哈達」。
  • 歷代官員都自稱「臣」,為什麼唯獨在清朝稱「奴才」
    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因為是由少數民族主政,所以清朝的很多禮儀制度同中原王朝有很大的差別。臣子的稱謂便是如此,看過電視劇的讀者相信都有發現,在清朝以前的各個朝廷臣子們都自稱為「臣」,而清朝就不是這樣了,清朝的很多官員都叫自己「奴才」。
  • 清宮戲裡老說包衣奴才是啥意思?金庸為何被叫「查包衣」?
    喜歡看清宮戲的,對包衣奴才這個詞一定不陌生。康熙、乾隆、雍正嘴裡都冒出過這個詞,一些王爺貝勒也經常被這個詞掛在嘴上,甚至和珅等很多高官還以作為包衣奴才為榮。到現在,包衣奴才這個詞也沒被忘記,在網上金庸就被一些人送了個外號叫「査包衣」。奴才,主子,這是清宮戲裡最不可少的兩個身份。
  • 後金女真奪得中原以後,原來最下層的包衣奴才翻身,其中不乏漢人
    在當代,「包衣奴才」這個詞彙,相信大多數網友是不陌生的。因為不論是網絡論壇還是清宮戲,都會時常出現這個詞彙。 「包衣奴才」是清朝特有的詞彙,那麼,「包衣奴才」到底是幹嘛的?並且地位如何? 這一切,要從清朝建立前後說起。
  • 清朝的包衣奴才都是些什麼人?他們都是做什麼的?地位高嗎?
    包衣奴才的地位高嗎?他本身的地位並不高。清朝包衣奴才主要來源於三個途徑:由八旗底層百姓轉化而來。彼時,若有八旗百姓犯較大罪行的,多會將他們分配至各王公貴族為奴,淪為包衣。彼時,各女真部族之間經常互相徵伐,所以他們經常掠取對方部族人口,將其變為自己的包衣。之後,八旗貴族在與明廷的戰爭中,也會經常將漢人、朝鮮人掠奪為包衣。從包衣奴才的來源來看,我們就可看出他們的地位在清朝並不高,相反很卑賤。畢竟包衣奴才要嘛是八旗底層百姓,要麼就是自小入府的奴婢,就是俘虜,因此他們卑賤的出身,就註定其身份、地位不會高到哪去。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幹嘛的,地位高嗎?
    清代的「包衣」本意就是家奴,但到了後期就開始演變成一種有義務的旗下人。包衣有自己獨立的建制,有點類似於《紅樓夢》中放出奴籍的賴尚榮家族。 包衣在法律上是良人的身份,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去應舉,有當官的可能。
  • 清朝的包衣是個什麼樣的群體?出身卑微,地位卻很牛
    我們在看清朝時期電視劇或書籍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個名詞:包衣。包衣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清朝八旗你懂多少
    清宮劇中將常出現的不怎麼好聽的"包衣奴才"。
  • 在清代,想做「奴才」不容易 | 短史記
    清代學者趙翼在《奴才》一文裡舉過幾個例子,如北魏權臣爾朱榮對人說:「葛榮之徒,本是奴才,乘時作亂。」——造反的葛榮等人,被爾朱榮輕蔑地罵作「奴才」。①在清代之前,幾乎沒有人會以「奴才」自稱。清軍入關前,有所謂「包衣」,即滿洲人的家奴。
  • 包衣是什麼,以及包衣的由來
    包衣在滿語中被稱為「包衣阿哈」,翻譯過來就是家奴的意思,因此包衣也被稱作包衣奴才。從名字上來看,大家就能猜到包衣的出身是比較卑微的。和奴隸社會中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從屬關係沒什麼兩樣,不過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包衣奴才的臣僕身份只是針對他的主子而言,也就是說,與包衣其外的社會關係毫無關聯。
  • 八旗的包衣升官後,為何最怕見到自己的旗主?范文程就是血的教訓
    一、八旗制度下旗主和包衣奴才之間的關係。1、入關之前。最早努爾哈赤確立八旗制度的時候,正黃旗和鑲黃旗是由努爾哈赤直接領導的,身體啊的6旗主要由努爾哈赤的兒子和侄子所領導。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不僅可以幫清朝出謀劃策,自己還常常身先士卒上戰場打仗,所以成為了清朝的開國元勳,是柱石一般的大臣。可他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鑲紅旗的包衣奴才,在八旗制度之下,包衣奴才不管做了多大的官,見到自己的旗主,那就是個奴才。
  • 奴才與狗的區別!奴才與狗居然還有區別!
    狗是狗生的,奴才是人養的,先天因素決定了形象上的截然不同,故而,奴才能夠人模狗樣,狗卻不能狗模人樣。狗由狼退化而來,奴才由人進化而成。退化使狗失去了狼的野性,進化使奴才變成了人精。狗稱主宰它命運的人叫做主人,奴才則稱主子。稱謂的不同顯示出奴才比狗更加奴性。狗對主人的忠誠,不是因為食物的充裕,而是緣於天長日久的情感的交融,所以,「狗不嫌家貧」。
  • 當了宰相也仍然是家奴,清朝最畸形的產物之一——包衣
    最初的包衣阿哈是滿洲貴族對於家奴的通稱,後來逐漸固化,成為了清朝皇家家奴的特定稱謂。正因為這些所謂的家奴並不是一般人家的家奴,而是皇家的家奴。所以,雖然同是家奴,其身份、地位與普通人家的家奴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因此,包衣成為了清朝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
  • 清朝:她是第一位奴才妃子,曾被當眾羞辱,卻生下了最優秀的皇子
    當然,她是因為迫不得已才去參加宮女選秀,根據清朝法律,作為包衣奴才的女兒,年齡夠了之後必須參加宮女選秀,衛氏正是因為如此才進入了康熙的後宮。皇宮中宮女多的是,可是為什麼康熙偏偏喜歡她?據記載,衛氏不僅相貌出眾,而且是一個才女,康熙一直都很喜歡相貌出眾的女人,他可以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也是有道理的。開始時康熙對衛氏十分的上心,召寢的次數也頗為頻繁。
  • 小心李登輝那些「倀鬼」與「奴才」
    稍長看京劇,《法門寺》有一橋斷,大太監劉瑾讓小太監賈桂坐下,賈桂卻說「奴才我站慣了」而不敢坐。現在看到李登輝的表白,又覺李登輝與賈桂還真有幾分類似。  李登輝在其新書中稱,即使記得當年在日軍中「被反覆摑掌,或被迫洗丁字布」,也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嚴苛的待遇」。看來,李登輝被日本人奴役貫了,至今仍有被奴役的癮。李登輝出身日本警察家庭。
  • 清代的包衣奴才和旗下家奴到底是不是一回事?誰的地位更高?
    包衣全稱「包衣阿哈」,是滿語奴隸的意思,主要是由漢人組成,是八旗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一個徵服王朝,清朝在崛起之初時還殘留著許多原始野蠻制度。身為奴僕,包衣在清初之時地位很低,但相比於其他奴隸而言,包衣地位還不算最低。準確地講,包衣並不隸屬於個人,包衣是一個小組織,職責是服務整個八旗貴族的,由內務府負責分配。上三旗的包衣直接服務於皇帝,下五旗的包衣則服務於旗主和王公貴族,一般旗人不配擁有包衣。
  • 曹雪芹:奴才兩個字到底是怎麼寫的?
    曹雪芹畫像「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康熙對老保母一家的恩眷還有增無已:不僅將曹寅擢升為通政使——三品大臣,位在「九卿」之列,還特意將曹寅的大女兒指配給了皇家宗室平郡王訥爾蘇作為王妃,實際上是將曹家的「包衣(奴隸)」身份提高到了與貴族平等的地位(在清代,將低級旗的人提升到高級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