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包衣奴才和旗下家奴到底是不是一回事?誰的地位更高?

2020-12-23 千佛山車神

包衣全稱「包衣阿哈」,是滿語奴隸的意思,主要是由漢人組成,是八旗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作為一個徵服王朝,清朝在崛起之初時還殘留著許多原始野蠻制度。在後金攻佔遼東後,滿洲貴族大量掠奪漢人自由民為奴,這些人是清代最初的包衣群體。

(後金興起之初,每克一城必掠良為奴,虐殺無度)

後清兵入關,清廷推行壓迫政策,強行沒收漢人土地分給旗人,史稱圈地運動,而土地上的人口則被編入包衣為奴。

身為奴僕,包衣在清初之時地位很低,但相比於其他奴隸而言,包衣地位還不算最低。

準確地講,包衣並不隸屬於個人,包衣是一個小組織,職責是服務整個八旗貴族的,由內務府負責分配。

上三旗的包衣直接服務於皇帝,下五旗的包衣則服務於旗主和王公貴族,一般旗人不配擁有包衣。

此外,包衣的女兒還可以參加選秀,也可以供王爺挑選為媵妾,以此獲得晉升的機會。

例如乾隆皇帝的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就是包衣出身,原為內務府正黃旗包衣。

魏佳氏是嘉慶皇帝的生母,在嘉慶皇帝被確認為儲君之後,乾隆將魏佳氏一族抬旗,直接升入鑲黃旗滿洲。

鑲黃旗滿洲是八旗中地位最尊崇的一支,鑲黃旗是八旗之首,而滿洲又是清朝本族,升入此旗是莫大的榮耀。

(《延禧攻略》中的魏瓔珞,其原型就是魏佳氏)

而除了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以外,乾隆的另一個寵妃,同樣出身於包衣的慧賢皇貴妃高佳氏也因受寵而被抬旗進入鑲黃旗滿洲。

(《如懿傳》中的高佳氏)

其實在八旗中地位最低的並不是包衣,而是旗下家奴,這二者不是一回事。

絕大多數都旗下家奴也都是漢人,另外一小部分朝鮮人和其他民族,其來源於也是清兵入關前後俘虜的漢人平民。

這些家奴完全是旗人的私有財產,他們的戶籍隸屬於主人,沒有人身自由,即便是有戰功,也不能完全脫了曾經的主人,例如和珅的管家劉全就是旗下家奴,劉家世代都要為和珅家族服務。

在清初的時候,哪怕是普通旗人兵丁也能擁有四五個家奴,而且不僅旗人可以擁有購買,甚至有權有勢的包衣都能購買旗下家奴。

由於不堪忍受奴役,大量家奴冒險逃跑,於是從皇太極時期清廷就頒布嚴厲的《逃人法》,對於逃跑的家奴和窩藏者進行嚴厲懲罰。

入關後《逃人法》繼續施行,一些家奴因不堪折磨,卻又逃跑不了而悲憤自殺,其情慘不忍睹。

《逃人法》一直貫徹整個清朝,雖然到康熙後期《逃人法》已經名存實亡,清廷對於逃人的懲罰也越來越輕,但是對於逃人現象,清廷仍舊是零容忍,只要發現就會懲罰。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幹嘛的,地位高嗎?
    清代的「包衣」本意就是家奴,但到了後期就開始演變成一種有義務的旗下人。包衣有自己獨立的建制,有點類似於《紅樓夢》中放出奴籍的賴尚榮家族。 包衣在法律上是良人的身份,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去應舉,有當官的可能。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樣一種存在?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麼算人家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僕人,起點擺在那裡的。包衣全稱「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乃是家奴之意,其中「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這部分人主要由犯罪受懲罰的旗人組成,他們在旗籍上被列入另冊且為世襲群體。
  • 清朝的世襲奴才包衣,地位遠比漢人要高,曹雪芹的祖上就曾是包衣
    歷史上的魏瓔珞就是包衣出身一說到奴才,我們猜都能猜到,包衣的地位是非常低賤的,和漢族中的奴隸沒有區別,但但事實上還真不是這麼回事。 除此之外,還有臣子家中的包衣以及私家包衣,一律都稱為是包衣。而後,隨著包衣制度逐漸完善,要和八旗相區分,這些私家包衣就從中分離,稱作其他名字,史書記載中的「八旗戶下家奴」指的就是私家包衣。所以說,清朝的包衣奴才和普通的奴才還不一樣,侍奉的主子很多都是非常有權勢的。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本文主要是討論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有著怎樣的地位,又履行著怎樣的職責。「包衣奴才"即是"家生奴才" ,"家生奴才"是滿語"包衣阿哈"的譯稱。將「阿哈」譯為漢文就是"家奴"、或"奴才",因此就出現了「包衣奴才」這個專屬稱呼。
  • 清朝的包衣奴才都是些什麼人?他們都是做什麼的?地位高嗎?
    簡單地說,包衣奴才就是專門服侍於八旗滿洲皇族和王公貴族的家奴,與一般的奴僕不同的是,包衣是「世襲」的,就是其家族的先祖為包衣,那麼這個家族的後代就世世代代為包衣,專門服侍先祖侍奉的那個八旗貴族。包衣奴才的地位高嗎?他本身的地位並不高。清朝包衣奴才主要來源於三個途徑:由八旗底層百姓轉化而來。彼時,若有八旗百姓犯較大罪行的,多會將他們分配至各王公貴族為奴,淪為包衣。
  • 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最初的八旗制度只有滿人八旗,但後來為了方便統治又增設了蒙古八旗和漢人八旗。而在皇太極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方便帝王的管理,將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其中上三旗直接對帝王負責。而後期為方便統治又將旗人分為兩類,一類則是直接負責作戰,而另外一類便是我們今日所熟知的包衣奴才,一般是被挑選來作為皇室、王公貴族的奴僕或者是侍衛,又稱為內八旗。
  • 後金女真奪得中原以後,原來最下層的包衣奴才翻身,其中不乏漢人
    在當代,「包衣奴才」這個詞彙,相信大多數網友是不陌生的。因為不論是網絡論壇還是清宮戲,都會時常出現這個詞彙。 「包衣奴才」是清朝特有的詞彙,那麼,「包衣奴才」到底是幹嘛的?並且地位如何? 這一切,要從清朝建立前後說起。
  • 當了宰相也仍然是家奴,清朝最畸形的產物之一——包衣
    那麼,包衣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下面我們就了解一下。包衣是清朝特有的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全稱包衣阿哈,滿語家奴之意。最初的包衣阿哈是滿洲貴族對於家奴的通稱,後來逐漸固化,成為了清朝皇家家奴的特定稱謂。正因為這些所謂的家奴並不是一般人家的家奴,而是皇家的家奴。所以,雖然同是家奴,其身份、地位與普通人家的家奴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因此,包衣成為了清朝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
  • 清朝的包衣奴才,卻能做到封疆大吏,封建集權制下的畸形制度
    包衣奴才,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詞語,包衣奴才出現於清朝,其中大部分是滿族人和漢族人,是滿族奴隸制的延續。既然被稱為奴才,那肯定就是地位低下,但是,清朝社會中卻充斥著一種不以奴才身份為恥,反而以其為榮。不得不說,人們的思想真的是僵化的極致了。 為什麼會有人以此為榮呢?
  • 包衣是什麼,以及包衣的由來
    包衣在滿語中被稱為「包衣阿哈」,翻譯過來就是家奴的意思,因此包衣也被稱作包衣奴才。從名字上來看,大家就能猜到包衣的出身是比較卑微的。和奴隸社會中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從屬關係沒什麼兩樣,不過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包衣奴才的臣僕身份只是針對他的主子而言,也就是說,與包衣其外的社會關係毫無關聯。
  • 清宮戲裡老說包衣奴才是啥意思?金庸為何被叫「查包衣」?
    喜歡看清宮戲的,對包衣奴才這個詞一定不陌生。康熙、乾隆、雍正嘴裡都冒出過這個詞,一些王爺貝勒也經常被這個詞掛在嘴上,甚至和珅等很多高官還以作為包衣奴才為榮。到現在,包衣奴才這個詞也沒被忘記,在網上金庸就被一些人送了個外號叫「査包衣」。奴才,主子,這是清宮戲裡最不可少的兩個身份。
  • 清朝的包衣是個什麼樣的群體?出身卑微,地位卻很牛
    包衣在滿語中被稱為「包衣阿哈」,翻譯過來就是家奴的意思,因此包衣也被稱作包衣奴才。從名字上來看,大家就能猜到包衣的出身是比較卑微的。包衣世代為奴,凡是包衣奴才所生的子女,他們的身份也只能是成為包衣奴才。他們的生活、婚嫁、居住,都要由主人來安排。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包衣的出身確實非常卑微。
  • 什麼是真正的包衣?內務府總管是不是太監?電視劇再也騙不了你!
    那麼,內務府到底是一個什麼府?內務府制度與包衣制度有何歷史淵源?今天,咱們就來一起聊聊這兩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內務府是清代獨有的掌管宮廷事務的機構。中國古代設立宮廷事務管理機構的歷史源遠流長。殷商時期即設置太宰,掌管王家財務及宮內事務;漢代以九卿之一的少府管理皇室財產,以後歷代多有沿襲變革,而內務府制度卻並非與歷代同出一源。
  • 在清代,想做「奴才」不容易 | 短史記
    清代學者趙翼在《奴才》一文裡舉過幾個例子,如北魏權臣爾朱榮對人說:「葛榮之徒,本是奴才,乘時作亂。」——造反的葛榮等人,被爾朱榮輕蔑地罵作「奴才」。①在清代之前,幾乎沒有人會以「奴才」自稱。清軍入關前,有所謂「包衣」,即滿洲人的家奴。
  • 在清代抬旗是什麼意思?
    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八旗裡每一旗分滿洲,蒙古,漢三個部分(論民族的話,裡面還有高麗人,回人,甚至還有俄羅斯人)。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三旗。旗主是皇帝。多守衛皇宮。下五旗: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旗主是王公貝勒。多守衛北京和外地。
  • 清代親王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嬪、貴人比較,誰的地位更高
    親王妃,清代親王正妻封號,也就是俗稱的親王嫡福晉。和皇帝正妻——皇后相比,親王嫡福晉和其有著「君臣之分」,地位影響自然遠遠不如。在皇貴妃位號創設之前,貴妃位居內命婦第一等,地位大致等同於外命婦的第一等——親王正妻或者長公主。
  • 劇中歷史:魏瓔珞的「內務府包衣」出身,到底是什麼意思?
    看到這裡,很多人一頭霧水,「包衣」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它傳達了魏瓔珞的出身很卑微,其餘的,一無所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來講講,魏瓔珞的包衣身份到底是什麼意思? 首先,還得從清朝旗人的制度開始說起。凡是八旗旗下成員,均稱為旗人,他們有各自的旗籍,就和我們今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戶口是一回事。
  • 曹雪芹:奴才兩個字到底是怎麼寫的?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紅樓夢》開篇這首不起眼的小詩,滴淚為墨、研血成字,道不盡千古文章的無盡蒼涼,說不完萬代文人的際遇辛酸。「文章憎命達」在曹雪芹和莎士比亞的身上得到同樣的應驗,他們少年家境衰落,中年曆盡磨難,晚年痛失愛子,且都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但不同的人生經歷背後,卻是不同的曲折命運。曹雪芹終其一生的悽涼落拓,感愴悲零,想必中國的讀者早已不陌生了。
  • 八旗的包衣升官後,為何最怕見到自己的旗主?范文程就是血的教訓
    等到滿洲勢力延伸到蒙古和漢地以後,為了擴充編制,他們不得不又搞出了蒙八旗和漢八旗。不過社會地位還是滿八旗最高。一、八旗制度下旗主和包衣奴才之間的關係。1、入關之前。最早努爾哈赤確立八旗制度的時候,正黃旗和鑲黃旗是由努爾哈赤直接領導的,身體啊的6旗主要由努爾哈赤的兒子和侄子所領導。這麼一來我們就能明白,這個時期的八旗旗主,那是一般人都高攀不起的,全都是皇親貴胄,每個人都是當時滿洲兵的最高統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