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包衣奴才都是些什麼人?他們都是做什麼的?地位高嗎?

2020-12-23 奧古說歷史

簡單地說,包衣奴才就是專門服侍於八旗滿洲皇族和王公貴族的家奴,與一般的奴僕不同的是,包衣是「世襲」的,就是其家族的先祖為包衣,那麼這個家族的後代就世世代代為包衣,專門服侍先祖侍奉的那個八旗貴族。

包衣奴才的地位高嗎?

他本身的地位並不高。

清朝包衣奴才主要來源於三個途徑:

由八旗底層百姓轉化而來。彼時,若有八旗百姓犯較大罪行的,多會將他們分配至各王公貴族為奴,淪為包衣。同時,有些八旗百姓因窮困欠債,為了生存,有時他們也會將妻子兒女典賣給八旗王公貴族為包衣。家生奴婢。一入包衣,其所生子女就世代為包衣,生生世世服侍著這個家庭的主人。由俘虜轉變而來。清朝有很多的包衣都是從俘虜轉變而來。彼時,各女真部族之間經常互相徵伐,所以他們經常掠取對方部族人口,將其變為自己的包衣。之後,八旗貴族在與明廷的戰爭中,也會經常將漢人、朝鮮人掠奪為包衣。從包衣奴才的來源來看,我們就可看出他們的地位在清朝並不高,相反很卑賤。畢竟包衣奴才要嘛是八旗底層百姓,要麼就是自小入府的奴婢,就是俘虜,因此他們卑賤的出身,就註定其身份、地位不會高到哪去。

當然,包衣奴才地位雖低,但是其機遇卻要比普通人高得多。因包衣奴才是世代服侍著這個王公貴族的家庭的,且是日日夜夜的陪伴在他們的身邊,所以他們可以說是王公貴族最信任的人。因此,因王公貴族對他們的信任,所以一旦王公貴族發跡,他們的地位、身份也會隨之水漲船高。

比如在清朝,有許多妃子就都是包衣出身,如康熙帝的德妃、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嘉慶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她們在被皇帝納為妃子時,其家族就是皇家的包衣奴才,是為正黃旗包衣。再比如,清朝有許多包衣因受寵而顯貴,做了高官,比如康熙朝的曹雪芹家族,因康熙的信任,身為包衣的曹家,在很長時間獨佔了江寧織造一職,成為江南最為顯赫的家族;康熙朝廣東巡撫李士楨,就是正白旗「包衣」。

總得說,清朝包衣奴才,其本身的地位並不高。但是,因為他是王公貴族世襲的家奴,是世世代代侍奉他們的最為忠心的奴才,所以他們一躍龍門的機會要比普通人大得多,尤其是身為皇家的家奴,一旦其主人做了皇帝,而他又深受皇帝的寵信,讓他的身份一瞬間就不可同日而語,轉眼間就能成為人上人,比如同治朝的湖廣總督官文和光緒朝的兵部尚書立山,他們皆因皇家包衣的身份,最終成為大清最有權勢的一群人當中的一員。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本文主要是討論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有著怎樣的地位,又履行著怎樣的職責。「包衣奴才"即是"家生奴才" ,"家生奴才"是滿語"包衣阿哈"的譯稱。將「阿哈」譯為漢文就是"家奴"、或"奴才",因此就出現了「包衣奴才」這個專屬稱呼。
  • 清朝的世襲奴才包衣,地位遠比漢人要高,曹雪芹的祖上就曾是包衣
    在清朝歷史中,我們發現了一種特殊的職位,也就是包衣。像曹雪芹所在的曹家,祖上就曾做過包衣,後來曹家後代還當上了織造大臣。當時一度好奇,包衣究竟是什麼職位呢,他們的歷史地位究竟如何呢? 包衣的意思是啥呢?包衣是滿族音譯過來來的,包,用漢語講,是家的意思。衣是漢語中「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家裡」或者是「家裡的」意思。滿語稱為是「包衣哈達」。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樣一種存在?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麼算人家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僕人,起點擺在那裡的。包衣全稱「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乃是家奴之意,其中「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這部分人主要由犯罪受懲罰的旗人組成,他們在旗籍上被列入另冊且為世襲群體。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幹嘛的,地位高嗎?
    清代的「包衣」本意就是家奴,但到了後期就開始演變成一種有義務的旗下人。包衣有自己獨立的建制,有點類似於《紅樓夢》中放出奴籍的賴尚榮家族。 包衣在法律上是良人的身份,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去應舉,有當官的可能。
  • 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含有貶義的存在,通常是一些失去自由或者是地位卑賤之人。雖然說秦始皇之後廢除了奴隸陪葬制,但是奴隸身份的卑賤並沒有根除,且在法律不完善的封建社會,奴隸的生死並沒有多少人關心。但是在清朝之時,奴才卻成為了一個褒義詞,更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身份。
  • 清朝的包衣奴才,卻能做到封疆大吏,封建集權制下的畸形制度
    包衣奴才,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詞語,包衣奴才出現於清朝,其中大部分是滿族人和漢族人,是滿族奴隸制的延續。既然被稱為奴才,那肯定就是地位低下,但是,清朝社會中卻充斥著一種不以奴才身份為恥,反而以其為榮。不得不說,人們的思想真的是僵化的極致了。 為什麼會有人以此為榮呢?
  • 清朝的包衣是個什麼樣的群體?出身卑微,地位卻很牛
    我們在看清朝時期電視劇或書籍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個名詞:包衣。包衣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包衣是什麼,以及包衣的由來
    我們在看清朝時期電視劇或書籍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個名詞:包衣。包衣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後金女真奪得中原以後,原來最下層的包衣奴才翻身,其中不乏漢人
    在當代,「包衣奴才」這個詞彙,相信大多數網友是不陌生的。因為不論是網絡論壇還是清宮戲,都會時常出現這個詞彙。 「包衣奴才」是清朝特有的詞彙,那麼,「包衣奴才」到底是幹嘛的?並且地位如何? 這一切,要從清朝建立前後說起。
  • 清宮戲裡老說包衣奴才是啥意思?金庸為何被叫「查包衣」?
    喜歡看清宮戲的,對包衣奴才這個詞一定不陌生。康熙、乾隆、雍正嘴裡都冒出過這個詞,一些王爺貝勒也經常被這個詞掛在嘴上,甚至和珅等很多高官還以作為包衣奴才為榮。到現在,包衣奴才這個詞也沒被忘記,在網上金庸就被一些人送了個外號叫「査包衣」。奴才,主子,這是清宮戲裡最不可少的兩個身份。
  • 當了宰相也仍然是家奴,清朝最畸形的產物之一——包衣
    最初的包衣阿哈是滿洲貴族對於家奴的通稱,後來逐漸固化,成為了清朝皇家家奴的特定稱謂。正因為這些所謂的家奴並不是一般人家的家奴,而是皇家的家奴。所以,雖然同是家奴,其身份、地位與普通人家的家奴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因此,包衣成為了清朝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
  • 八旗的包衣升官後,為何最怕見到自己的旗主?范文程就是血的教訓
    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不僅可以幫清朝出謀劃策,自己還常常身先士卒上戰場打仗,所以成為了清朝的開國元勳,是柱石一般的大臣。可他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鑲紅旗的包衣奴才,在八旗制度之下,包衣奴才不管做了多大的官,見到自己的旗主,那就是個奴才。
  • 清代的包衣奴才和旗下家奴到底是不是一回事?誰的地位更高?
    身為奴僕,包衣在清初之時地位很低,但相比於其他奴隸而言,包衣地位還不算最低。準確地講,包衣並不隸屬於個人,包衣是一個小組織,職責是服務整個八旗貴族的,由內務府負責分配。上三旗的包衣直接服務於皇帝,下五旗的包衣則服務於旗主和王公貴族,一般旗人不配擁有包衣。
  • 清朝將重刑犯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究竟是什麼身份?
    在以八旗制度「以旗統軍,以旗統民」的情形下,旗人當中,又按照身份地位,分成了三種,地位最高的,是旗丁,也就是女真人,地位最低的,是「啊哈」,翻譯過來就是奴隸奴才,大多為俘獲收容的漢人或者朝鮮人,而夾在中間,不高不低地的,便是「披甲人」,他們大多為降將,民族多種多樣。在披甲人當中,又分為馬甲(騎兵)和步甲(步兵)。
  • 清朝為什麼沒人願意娶宮女?不是因為地位低下,有兩個原因
    清朝為什麼沒人願意娶宮女?首先要搞清楚一個事實:不是沒人願意娶宮女,而是有能力娶宮女的人不願意娶宮女。宮女地位再怎麼低,回到民間也是鳳凰落到野雞群裡,誰不想沾沾皇帝的龍氣呢?但事實上,有機會接觸到宮女的達官貴人、官宦子弟、商賈富戶都不大願意娶宮女。
  • 清朝八旗你懂多少
    其實,我們首先得知道一件與認知差異極大的奇特事實,那就是清朝的"奴才",地位可是比"臣"還要高呢!因為當時的八旗制度,使得漢臣與滿臣有所區別,臣多半是漢臣的自稱,滿臣則自稱"奴才"。"奴才"聽起來雖然像是低賤的奴僕的稱呼,但實際上它的社會地位卻比漢臣高,故自稱為奴才,可要覺得很光榮呢!那麼,什麼是"包衣"呢?包衣,全稱為"包衣人",又稱"包衣佐領管領下人"。
  • 歷代官員都自稱「臣」,為什麼唯獨在清朝稱「奴才」
    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因為是由少數民族主政,所以清朝的很多禮儀制度同中原王朝有很大的差別。臣子的稱謂便是如此,看過電視劇的讀者相信都有發現,在清朝以前的各個朝廷臣子們都自稱為「臣」,而清朝就不是這樣了,清朝的很多官員都叫自己「奴才」。
  • 什麼是真正的包衣?內務府總管是不是太監?電視劇再也騙不了你!
    那麼,內務府到底是一個什麼府?內務府制度與包衣制度有何歷史淵源?今天,咱們就來一起聊聊這兩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內務府是清代獨有的掌管宮廷事務的機構。中國古代設立宮廷事務管理機構的歷史源遠流長。殷商時期即設置太宰,掌管王家財務及宮內事務;漢代以九卿之一的少府管理皇室財產,以後歷代多有沿襲變革,而內務府制度卻並非與歷代同出一源。
  • 《如懿傳》、《延禧攻略》裡面都出現過的辛者庫是個什麼庫?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清朝歷史40#中國古代史74辛者庫,在今夏流行的清宮劇《延禧攻略》和《如懿傳》裡都頻繁出現。那麼,這個辛者庫到底是個什麼「庫」呢?
  • 一入宮門深似海,清朝宮女出宮後結局怎樣?還能嫁得出去嗎?
    其實也不是都沒人願意娶,而是分級別,看是什麼級別的宮女,在清朝有一部分宮女還都嫁給了王公貴族呢,所以終歸還是看宮女的家族出身。清朝宮女有著嚴格的等級,高級別的宮女最終大多被指婚給王公貴族在清朝有著很嚴格的等級制度,和後宮嬪妃以及朝廷大臣一樣等級森嚴,但是清朝的宮女等級主要看家族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