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清能臣周培公被貶的真相,明君貶能臣,是千古奇冤還是另有他情?

2021-02-07 魚羊密史

關注微信公眾號「朕聽(zhentingwx),給皇上講一個特別的人物故事




大清帝國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在這麼一個百年朝代裡,少不了明君也少不了能臣。奠定康乾盛世基礎的康熙,愛新覺羅玄燁,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代明君,滿漢文化融合的推動者。


奠定康熙一統江山,消除藩王隱患文韜武略,才識過人的肱骨之臣周培公,姓周,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漢族,生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文武兼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恪盡職守,深諳治世之策,深得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謀士,也是滿漢文化融合的犧牲品。


周培公其人具有中國文人的特質,性格耿直,不畏權貴,智慧超人,其在進京考取功名時,不知道是犯傻還是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在試卷上毫不避諱的的把玄燁的「玄」寫了出來,被大清奴才們一頓打罵,趕出了考場。後窮困潦倒,在街頭替人寫字為生,甚是落魄。就像孟先生(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天爺是公平的,也是眷顧周培公,其將在餓暈之際,碰見了微服私訪的真龍天子康熙,一番交談,其對時事分析,治國方略等判斷準確,並方案詳盡可操作,深得康熙欣賞,隨即一步登天成為康熙身邊重要謀臣之一,常出入于禁宮之內,讓朝中大臣煞是羨恨。


康熙十三年,周培公深知皇上心病所在,於是在早朝時上疏啟奏建議削三蕃固王權,簡直說道了康熙心坎裡,康熙也力排眾議,拍板定案,立即著手準備,君臣惺惺相惜,可謂難得的知音。同年早已有謀反之心的平西王吳三桂謀通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起兵造反。時任陝西提督的王輔臣擁兵自重,既不明確接受吳三桂的拉攏,也不想朝廷賣力出兵,只是按兵不動,坐等鷸蚌相爭之利。





康熙十五年,憂心忡忡的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周培公輔助圖海,統轄陝甘徵討大軍,討伐吳三桂,而當時西北要塞的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他並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周培公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陝西關中地區是天下脊梁,吳三桂這次造反不及時從雲南取道四川進取陝西,而盤踞在湘鄂之間與荊襄官兵對峙,實在太笨了。現在的關鍵是王輔臣,若王起來造反,清兵必腹背受敵,但此人猶豫不決,尚有遊說招安之機,隨即上疏朝廷,康熙連夜召周培公至乾清宮徹夜暢談,聽取了周培公的勸降方略,次日康熙帝嘉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到平涼後經過周培公的數次單槍匹馬的說服招降,終於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其子王吉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了清廷招撫。


沒有了心腹之患和障礙,又增加了王輔臣西北軍的支持,圖海、周培公軍隊一舉擊潰了吳三桂部,吳三桂吻頸而死,至此三藩之亂平定,削藩之任務也圓滿完成。


康熙十五年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在當時滿臣掌握實權的一個官場環境下,周培公可謂功高蓋主,不僅令滿臣眼紅咬牙,也令漢臣羨慕嫉妒恨。在封建王朝的黑暗官場政治鬥爭中,為了維護王權的唯一性和尊貴,在康熙二十年周培公被貶至了冰天雪地的盛京(今天的遼寧省),康熙四十年病死。





縱看周培公一生,才幹卓越,深得康熙信任,可謂康熙的知己,當就在這種交情下,竟然被貶,是康熙不是明君還是周培公不知功成名遂身退?康熙是千古明君之一,這是歷史公認的,周培公是典型的文人才子代表,怎能不懂為官之道,做人之道,被貶是時代的需要,朝廷穩定的需要,無非以下幾個方面。


1、功高蓋主


周培公平三藩,文武全才,又善察人心,尤其對康熙本人十分了解。康熙害怕臣強君弱,再是康熙任何人都不相信,尤其能在關鍵時刻起到關鍵作用的人,這點在康熙擒鰲拜時已經顯現,他連與自己一同長大的貼身侍衛魏東亭也不信任。自古歷代帝王最矛盾的也下手最狠的時刻就是功高蓋主。


2、害怕成為第二個吳三桂


當時平定三藩一役,令圖海對周培公刮目相看,倆人成為過命至交,圖海是大清赫赫有名的猛將,周培公又通過此役手握重兵,也取得的士兵們的擁戴。經過吳三桂的教訓,再加之帝王的多疑,康熙擔心周培公將來成為第二個吳三桂,於是就將其限制至大清的老巢—盛京,因為那裡是大清的老家,一個漢臣即便是有上天的本事,也興不起多大的浪。





3、滿漢融合的犧牲品


當時的大清,到康熙手中才第三代皇帝,可謂根基不穩,加之,一個外族王朝要統治一個擁有幾千年文明的中原漢文化,那是多麼的難。畢竟漢人是天下大多數人,要想天下穩定就必須安撫好漢人,但天下又是滿人打下來的,又不能照顧不滿人的想法。就在這康熙兩難之際,在朝廷上下滿臣看不起漢臣,漢臣不屑滿臣的水火不容情況下,周培公這個漢人脫穎而出,成為風口人物,成為出頭鳥,一本本莫須有的奏摺呈到了乾清宮,加之當時的輔政大臣索額圖、明珠整日在康熙耳邊的渲染,周培公註定被貶,但康熙也利用其被貶,強力推進了滿漢文化的融合。


4、變相的保護


康熙與周培公明君能臣,惺惺相惜,康熙欣賞周的才華,也不吝高官厚祿,官場險惡,當時的朝廷無論是滿臣還是漢臣都羨慕嫉妒恨周培公,明槍暗箭不斷,康熙縱為皇帝,在這種政治氛圍權衡下,有時也是無奈,只能通過貶至盛京這種辦法把周培公保護起來。


5、為剿準葛爾丹做準備


當時的大清,南面有臺灣之隱,北有準葛爾丹之患,外有俄羅斯沙皇蠢蠢欲動,可謂內憂外患。康熙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絕不會安於表面上的盛世現狀,要從根本上絕對的穩固大清的根基。因此上把能文能武的周培公明著貶之盛京保護起來,實則是等待時機,再次啟用剿滅準葛爾丹,但是時不濟人,周培公生於南方的一介書生,怎能奈的了北方的酷寒,加之,內心的鬱郁之憤,病於任上,死於盛京。


令人感慨,令人惋惜。


作者:至柔,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隨筆】能臣與奸雄
    所謂「能臣」與「奸雄」,主要還得看前半句,「治世」還是「亂世」。唐太宗本身是曠古爍今的一代明君,所以他手下那一群本來桀驁不馴的奇人異士,無論是擅長內政的房玄齡、能徵慣戰的秦叔寶,還是深謀遠慮的徐茂公,以及原屬李建成麾下後來才轉入李世民陣營的善挑刺的「人鏡」魏徵,個個都心無旁騖地團結在李世民這個領導核心的周圍,安安穩穩地發揮本領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所以造就了在中國歷史上光耀千古的「貞觀之治」。
  • 康熙身邊重要大臣周培公晚年如何?怎麼死的?
    在二月河的小說中,周培公是康熙的良師益友,後來者一步步的成為了身邊的重要謀臣,在平三藩時是立下大功的。不過周培公雖然有功,但他卻是漢臣,故受到了滿臣的排擠。最終康熙皇帝為了滿清利益,而將周培公調到盛京,直到多年後,周培公也沒離開,而病逝於此。在影視劇《康熙王朝》中有關周培公的事,有一段很感人的事情,就是在周培公臨終之際,給了康熙皇帝一幅圖,就是當時大清地圖。康熙皇帝看到此圖,極其震驚,然而周培公卻已油盡燈枯了,當然,他在死之前,又推薦了另外一位漢臣姚啟聖。
  • 葉名琛——大清之能臣 忠臣 罪 臣
    他卻在此崗位上幹8年。足見朝廷對他的信任。英法聯軍打到北京,天朝需要以至替罪羊。鹹豐帝就把他削職奪爵,並對英國人宣布:這個狗奴才沒有任何價值,別以為可以用他來要挾我堂堂天朝!葉銘琛同時代洋務派名人薛福成評論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他這段話後來被編進了《清史稿》(第39冊,中華書局,1977年,頁11766)。
  • 周培公助康熙平定三藩,為何不得善終?真實歷史又是如何呢
    其實可以這麼說,電視劇中的周培公跟歷史上的周培公一樣,都是病死的。只不過前者的死因跟康熙皇帝有比較大的關係罷了。看過這部電視劇的人肯定都知道,周培公對於康熙和大清朝而言,都算得上是股肱之臣。若不是他率領著一支戰鬥力並不強的雜牌軍擊潰了當時對京城威脅最大的察哈爾叛軍、只身前往西涼勸降了清廷西北最大的威脅王輔臣、多次親自率兵進攻吳三桂等,那估計大清至少會有一多半的江山會不在清廷的統治下。這對於清廷而言,無疑是一種奇恥大辱。自然,解決了大清與康熙帝後顧之憂的周培公,就成了大清朝真正意義上的英雄了。
  • 康熙朝書生氣的周培公為康熙帝立下奇功遭貶,為何康熙又想起他?
    王輔臣以驍勇善戰聞名,他王輔臣根本用沒把清兵放在眼裡,這讓主將圖海十分無奈。作為圖海的幕僚周培公,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平西王吳三桂這次造反實在太不會算計,現在王輔臣是吳三桂手中舉足輕重的角色,雖然吳三桂知道這次對自己不利,但是有王輔臣在起碼有一朝廷芬丁康裡的籌碼。
  • 電視劇中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還要獻皇圖?
    但是實際來說周培公有著帝師五次有的推薦信,因為周培公有文人的傲骨,所以他寧可流落街頭也不肯用伍次友的推薦信。周培公不願意靠伍次友而步入仕途,他更願意憑自身實力而在官場出人頭地。而周培公在獲得康熙重用和提拔後,儒家忠於君主的思維得以真正體現。
  • 《大清鹽商》直臣能臣?領導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
    《大清鹽商》沒有大貪大惡,但卻處處透著貪的反貪商鬥劇。喜歡倪大紅老師這個版本的乾隆,既不以貌取勝,也不故作威嚴,以我的眼神看不出裝腔作勢的痕跡,就是一個管理大家庭的老人,是走下神壇的乾隆,也會焦慮,也會疲累,也會無能為力,他不需刻意展示威嚴,因為在那個位置上,一舉一動,就是威嚴,一言一行,都會有人體察深意。看到阿克佔拿出尹如海寫的條幅:拿人一文,則半文不值。
  • 古時候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後來晏子為齊莊公哭了下就走了,崔武子覺得晏子是個有名望的人也就放了他。 《左傳》是儒家經典著作,這段就是儒家對於君臣生死問題的態度。根本就沒有有「君讓臣死,臣就必須去死呢?」 或者「君死了,臣就要陪死」的說法。 問題二:皇帝是不是老大?
  •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何仍被處死?
    自古以來,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朋友們,對其中一個劇情印象特別深刻,一代名臣周培公為康熙出謀劃策,平定了三藩之亂,為平亂治國做出了貢獻,但仍免不了發配邊疆、客死異鄉的結果,但周培公死後,一代皇帝康熙竟又為其守靈,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周培公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呢?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 《康熙王朝》中,索額圖位高權重,為何會向周培公一個漢臣下跪?
    周培公的原話是這樣的:皇上,臣知道娘娘的心思,外有三蕃反叛,內有逆賊作亂,可謂非常之時,叩請皇上在大阿哥和剛出生的皇子中,選擇一位做太子,布告天下,以示大清繁榮昌盛,源遠流長。表面上看,周培公他說的話是持公立立場,兩位皇子二選一,沒有明說選誰。
  • 肅順:為大清續命半個世紀的能臣為何被黑得如此不堪
    但肅順卻並沒有享受到這樣的待遇,因為一個王的後代只能有一個人能繼承世襲罔替的王爵,所以,世襲這王爵的是肅順的哥哥端華。但他天生聰穎,三教九流無一生疏,更難得的是,他有過目不忘的特異功能,一篇文章只掃一眼便熟記在心,見人一面便多年不忘,「道其形貌;治一案牘,經年能舉其詞。」所以,他是個很奇葩的聰明之人。當時就有人認為他將來必成國家棟梁。他進入仕途是從做御前侍衛時被鹹豐發現,因為他聲音洪亮,身體魁梧。
  • 大清最忠心耿耿漢臣,康熙卻找茬苦整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周昌,字培公,就是電視劇《康熙王朝》裡面的周培公。但他臨死之時都不知康熙在整他,還忠心耿耿給康熙出謀劃策,可謂大清最冤漢臣,而康熙也可稱大清最陰皇帝。周昌其人,在史藉中記載並不多,《清史稿》也沒有單獨為他立傳,只在圖海傳裡帶了一筆。《清史稿》載:「周昌,字培公,荊門諸生,好奇計。」又據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載,周昌於康熙十四年(1675)中進士,位列二甲第27名。五月入翰林院,授庶吉士。七月,入兵部為屬官。
  • 歷史上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怎樣的人?一人電視劇中被高估
    周培公周培公是被《康熙王朝》嚴重誇大了歷史功績的一個人,他遠沒有電視劇中那麼重要。史料對周培公的記載並不多,他主要有兩個功績:勸降王輔臣:康熙十五年(1676年),皇帝任命為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徵討大軍,王輔臣據守平涼城,清軍本來準備強攻,圖海的幕僚周培公建議先勸降。周培公攜帶康熙帝赦詔,進平涼城撫慰,王輔臣遂接受清廷招撫。
  • 【滿族歷史】圖海和周培公誰才是真的撫遠大將軍,你被《康熙王朝》誤導了麼?
    而於正史當中,這一切,都是圖海的成就,周培公只不過是圖海帳下的眾多幕僚之一。在電視劇當中充當周培公副將的圖海才是真正的撫遠大將軍,正史與電視劇之間,作者給來了個乾坤大挪移。《康熙王朝》中被封為撫遠大將軍的周培公關於圖海和周培公,誰才是能文能武的治世能臣,下面的內容才是真相。圖海,馬佳氏,原為費莫氏,字麟洲,隸屬於滿洲正黃旗。
  • 能臣幹吏之李鴻章 驅虎吞狼日俄戰爭
    馬上有一個大漢上臺說我敢。小夥子衝臺下又喊,誰敢打我們兩個? 臺下一片安靜。慫人想自保,就要借別人的力。甲午戰敗後大清已經是一個任人欺負的國家。日本狼子野心,一定會捲土重來。大清如何自保?李鴻章的策略是聯俄抗日,驅虎吞狼。對大清而言,日俄其實都不是什麼好鳥。
  • 《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冊立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言聽計從了?
    電視劇中周培公是如此說的,周培公說:「當前外有三藩反叛,內有逆賊作亂,可謂非常之時。」這就是康熙當時所處的局勢環境,康熙削藩引起了吳三桂的三藩叛亂,這是當時的外部壓力,而內部壓力則還有皇宮內鬼勾結朱三太子企圖謀害康熙。
  • 康熙王朝:周培公大起大落為哪般?他的罪誰了?姚啟聖是他舉薦?
    就是康熙的寵臣明珠,因此,明珠天然就和伍次友舉薦的周培公不對付,但這並不是明珠對周培公下手的主要原因。 《康熙王朝》第22集,吳三桂已經舉兵造反,天下大亂,其時,恰逢康熙的皇后為他生下嫡子、二阿哥胤礽,但皇后也因難產即將死去,她在臨死前死死盯著康熙,就是不願意咽下最後一口氣,很顯然,有心思未了,眾人都不解其意。
  • "臣"與"奴才"的宦海文化
    我很少看電視劇和電影,但有幾部電視劇我看了數遍,一部是前面幾篇短文所寫道的《大宅門》,實在是經典之作;本文所寫的是另一部,劇名為《鐵齒銅牙紀曉嵐》,劇中張國立飾演的紀曉嵐與王剛飾演的和珅讓人哭笑不得,精湛的演技讓人佩服!
  • 一手遮天的代價:忠臣與能臣長孫無忌之死給我們的沉思是什麼?
    因太子李承乾荒淫無度、不好學、只愛玩樂,又因有足疾以致腿瘸後性格大變,在心靈扭曲下,見父親唐太宗不看好他,便悍然發動政變。這無疑是以卵擊石,還沒起兵,消息就洩露,太宗皇帝輕輕鬆鬆地處置了李承乾,廢去太子位,貶為庶民。
  • 不二臣 - 徐秉龍
    孤孤單單地追著那風箏一路跌跌撞撞地跑奮不顧身我還是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守著那青春一個人長大一個人做你的不二臣兩個人孤注一擲的幾年一人反反覆覆被成全許多與世隔絕的長夜一如從前所有的愛情都長在春天所有故事都未曾謀面可能現在的你早忘了涼薄的誓言我還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