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區分清朝官員的品級

2021-02-13 古今智謀
在反映清朝歷史內容的影視作品中,我們常常看到那些拖著長長的像豬尾巴一樣的辮子,頭戴紅頂帽子,身穿千篇一律服裝的官員,成群結隊,來來往往,讓人們很難辨別其品級,不知道他們是什麼官。《清史稿》上說:「清之爵級,冠與補圖別也。」其實,滿清入關後一直沿用明朝的「九品中正制」,官員的等級制度非常嚴密,尊卑非常明顯,這在官員的帽子和服裝上都有體現,不同等級的官員穿戴是不一樣的,文官與武官也有區別。同時清政府規定:官員上朝和辦差時必須按級別穿戴官服,如有違反就要治罪。怎樣來區分清朝官員的品級呢?下面詳細介紹,讓我們增長一點文史知識。清朝官員戴的帽子叫作」朝冠」,俗稱「頂戴」或「頂子」。帽子的正頂鑲有一顆材質不同的珠子,稱為「頂珠」,它是區別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誌,同時賦有美好的寓意。一品官員頂戴鑲的是紅寶石,它是色美,透明的寶石級剛玉,被古人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視為最高貴吉祥的物品。二品官員鑲的是珊瑚,多為紅色或粉紅色。珊瑚是重要的有機寶石之一,其價值僅次於紅寶石,寓意吉祥如意。三品官職鑲藍寶石。它是寶石的一種,以藍色為主,還有黃色,橙色,白色等多種(寶石中除紅寶石外,其餘皆稱為藍寶石),它寓意富貴安詳。四品官職鑲青金石,它是不透明的古老玉石之一,以其鮮豔的藍色為人們所喜愛,是製作貴重飾品的主要材料。其寓意為胸襟寬廣,海納百川。五品官鑲水晶石。這是一種礦石,晶體透明,質地堅硬,質量好的被列入寶石行列,它寓意著清明廉潔。六品官鑲硨磲,它是貝殼的化石,為佛教七寶之一。硨磲硬度教高,白脂如玉,是吉祥富貴的象徵。七品官職以下的頂戴全部鑲素金,俗稱「金頂」,寓於官員惜時如金,勤勉政務。不過,八、九品官是鏤花素金頂,區別於七品官。在清朝的官職品級中還設立了「從品」制度。即正一品、從一品……以此類推。「正」和「從」只是在俸祿上有所不同,而頂戴是一樣的。需要說明,清朝至乾隆之後為了節約珠寶,頂珠大部分採用玻璃代替,其顏色與原來一樣,一、二品趨於紅色;三、四品趨於藍色;五、六品趨於白色;七品以下為金色,看上去完全可以亂真。再說一下清朝官員頂戴上的花翎。別看它只是孔雀的羽毛,那是皇上賜給有功人員的榮耀,是昭明等級,彰顯尊貴的象徵 。花翎分無眼、單眼、雙眼和三眼之分,戴三眼花翎的功勳最高。帶「眼」(又稱「目暈」)的花翎只賞賜給五品以上的官員。清朝的官服是統一樣式的對襟長袍,其正面胸部貼有一個帶圖案的方形布塊,這個布塊稱為「補子」。仔細看補子上的圖案是不同的,反映出了官員是文官還是武官以及級別的高低。文官補子上的圖案是飛禽,武官是走獸,並都具寓意。官員的品級不同,圖案上飛禽走獸的種類也不同。一品文官補子上的圖案是仙鶴,象徵仙風道骨和長壽。一品武官圖案是麒麟,象徵仁厚祥瑞,武備不害。二品文官的圖案是錦雞,象徵和諧吉祥,一呼百應。二品武官的圖案是獅子,象徵威猛雄壯,不懼強敵。三品文官的圖案是孔雀,象徵大賢大德,品質高尚。三品武官的圖案是豹子,象徵勇猛迅捷,靈活多變。四品文官的圖案是鴛鴦,象徵忠貞和睦,堅定同心。四品武官的圖案是老虎,象徵兇猛威武,攻無不克。五品文官的圖案是白鷳,象徵行止閒雅,處事不躁。五品武官的圖案是熊羆,它象徵沉穩陽光,克敵制勝。六品文官的圖案是鷺鷥,象徵好而潔白。武官圖案是彪,象徵獷悍兇殘。七品文官的圖案是鸂鶒,象徵造福百姓。武官圖案是犀牛,象徵頑強堅毅。八品文官的圖案是鵪鶉,象徵諸事平安,安居樂業。八品武官的圖案與七品武官相同。九品文官的圖案是練鵲,象徵喜事臨門。九品武官圖案是海馬,寓示雖為底層軍官,也要同敵人奮勇作戰。御史和諫官(監察和給皇帝提意見的官)無論官居幾品,其補子上均為獬豸(傳說中的異獸)圖案。我們發現,清廷裡還出現一些朝服的補子上有龍、蟒圖案的人,這些都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和有功勳的皇親國戚。他們的貴賤與級別的區分,在於龍和蟒的「正」、「行」及爪子的數量。我們知道了,頂珠的材質和補子上的圖案是區分清朝官員品級的主要依據。由於努爾哈赤信奉佛教,清朝官員上朝時都要戴一串珠子(108顆加四個佛頭),稱為朝珠。清廷規定: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才可以戴朝珠。從這一方面也可以大致判斷出官員級別的大小。補充一點。看了清廷影視劇,朋友們在一起閒聊時經常有人問:劇中×××的品級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如果沒有一點歷史知識還真難回答。筆者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根據新舊官員的職權範圍,列表對照:1,一品              國務院總理、人大委員長等正級國職務。2,二品               省、部級正職,國務院副總理等副國級職務。3,三品 、四品        省、部級副職及正司、廳級職務。4,五品、六品         地市級,司、廳級正、副職職務。5,七品               縣、區正職及正處級職務。6,八品、九品         縣、區副職,鄉鎮正職及科局級職務。清朝離我們已有一百多年了,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幹部組織制度也大有不同,因此二個社會不能同日而語。這個對照表,只是根據有關資料經筆者整理而來,純屬個人見解,不足為憑,僅供讀者參考。參考書籍:1,《清史稿》、 2,《清朝官員服飾大全》、3,《珠寶鑑賞基礎知識》、4,網絡資料。

作者簡介:

       穆炳森  字鍾石,號梅燕堂主,山東拖拉機廠工程師,現聘為濟寧裕鑫車檢技術負責人,本人酷愛中國歷史、文學、書畫等傳統文化並在業餘時間筆耕不輟。曾在齊魯論壇濟寧分壇講解《三字經》,並在《濟寧晚報》、《兗州文學藝術》和搜狐網歷史欄目發表文章和詩詞。

誠邀有志之士投稿,原創或推薦好文章,我們將第一時間發布您的內容,郵箱:107000701@qq.com

聲明: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清朝官員品級與著裝:身份不同,服飾也不同
    引言:清朝對於官員的著裝有著嚴格規定,不同品秩的官吏,衣裝是不一樣的。官員上班的時候,不能自行更改的裝束。通過觀察一個官員的著裝,很明顯地分辨出其等級和社會地位,一目了然。具體來講,包括外衣圖案、帽子、帽子上的頂珠、珠子上的花翎、衣服上的補子,不同品階的官員,均不同。在清代,文武官員一共有9品18級(每一品包括正、從兩級)。而在服飾上,每一品級都有各自的特徵。
  • 清朝官員服飾講究多,穿戴需按官銜和品級,不容發生僭越錯誤
    清朝王公貴族和文武官員在宮廷朝會及筵宴活動中,要跟隨皇帝穿著禮服、吉服、行服等不同的服飾。同時,由於清朝文武品官自上而下均實行九品官階制,其佩戴的冠帽、穿著的服裝也必須按照各人官銜和品級戴用,不允許發生僭越錯誤。官員服飾實際成為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標誌。
  •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文/老揚歷史說大家都看過一個電影叫《九品芝麻官》,小編小時候也看過,那時小編對官職和品級有了最初的一個概念:九品是芝麻大的官位,那麼一品肯定是最大的!今天小編就以「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為題來帶大家區分一下品級和官位。在清朝的官職中,衡量一個官員地位的就是職務和官階,官職大家都知道,大家聽過的什麼大學士啊、戶部尚書、縣令這些都叫官職。官階又是一個概念,把官員分為不同的「品級」。除了大家熟知的一品到九品,每一品還分為正、從兩級,說的簡單點就是正的和副的,所以一共18個品級官位。
  • 清朝官員帽子上的那顆小珠子,是用什麼做的?
    近兩年以來,關於清朝的穿越劇霸佔了整個螢屏,但是大家的心裡有沒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清朝官員帽子的「頂珠」到底是用來幹嘛的,也就是帽子上的那顆小圓珠子是什麼東西?古代官員犯了重大錯誤,上級就會說一句,除去其頂戴花翎。
  • 高清照片:清朝文官品級高低就看官服上這塊「補丁」,命婦也有
    我們在看清朝題材影視劇時,經常發現劇中的官員所穿的服裝在前胸後背都有一塊「補丁」,而且這塊「補丁」花裡胡哨,繡著花紋。其實,帶「補丁」的服裝稱為補服,體現官員的品級,他們在辦公、祭祀、慶典時都穿這種服裝。
  • 官員等級從官服上的「補子」來區分
    ( 微信號:shgudong )  補子又稱胸背,簡稱補,指中國明朝及清朝、朝鮮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國官員服裝上,位於胸前和背後的方形裝飾。不同等級的官員補子的圖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將的補子又不同。
  • 清朝官員帽頂上的那顆小珠子值錢嗎?帽子後面的一撮鳥毛是什麼?
    近兩年以來,有許多的清朝宮廷劇熱播,但是大家的心裡有沒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清朝的官員們奇形怪狀的帽子頂上,那顆小圓珠子是什麼東西?還有帽子後邊,隨著官員走路而抖動的那一撮鳥毛,是什麼東西?代表著什麼?其實這就是頂戴花翎,雖然是這麼說的,但是確是分為「頂戴」和「花翎」兩個部分的。
  • 明朝重要機構及各官員品級一覽,看名臣海瑞官居幾品?
    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下明朝的各個重要機構及各官員的品級吧。 明朝的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和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主要職責是負責協助皇帝處理重要國事政務,位高權重,只是在明朝中後期時變成為有功勳的文武大臣加官的虛職。
  • 清朝官帽:一品到九品,頂戴花翎介紹
    頂戴花翎,是清代官員身份的象徵。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品級不同,則材質不同。現在,金源德林為大家介紹不同品級的頂珠都是用的什麼寶石做的。- - 一品官帽 - -七品官的帽頂為素金頂。- - 八、九品官帽 - -
  • 清朝的「二品大員」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級別太高,你可能不信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可謂是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其中官制體系的系統有效、成熟完善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清王朝對中原地區的有效統治。一般而言,清朝官職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而官職體系有著等級森嚴、尊卑明確的「品級」對應。  清朝官員形象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眾所周知,官員是有等級之分的,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等級最低的是九品芝麻小官,等級最高的是一品大官。不過,清朝一品官員擔任的官職可能和大家心裡想得有點不太一樣,這到底咋回事呢?圖片:清朝一品官員劇照一、文官中的一品大官如果要詳細劃分,清朝官員的品級一共有九個大分類,分別是從一品至正九品,但每一個品級中又可以劃分兩類,分別是「正」與「從」。
  • 清朝的各品級官員的俸祿到底有多高,為何很多清官終身清貧?
    看完電視劇《于成龍》後,覺得清朝官員的俸祿很低?做官十八年連肉都沒給家人吃過?發小章吉仁這個二品官在任上幾年才攢下二十兩銀子?我認為這是有些誇大事實了,電視劇改編可信度不高。在歷史記載中,清朝的官員們在雍正執政之前俸祿是不高,但是他們還有各種名目的收入,這些收入遠高於俸祿。
  • 清朝有3種官職,品級為正一品,名頭很響亮,卻沒啥實權
    清朝從入關以後,沿用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將所有文武官員的品級分為「九品十八級」。一般來說,正一品最高,從九品最低。在正一品之上還有「超品」官員,在從九品之下還有「未入流」官員。 正一品官員有哪些呢?
  • 清代正一品官員,每年能拿多少工資?或許,和你想像的並不一樣
    俸祿,也就是現在俗稱的「工資」、「薪水」,作為封建皇權社會統治階層支付給各級官吏的報酬,乃係朝廷官員正常履行職能的重要保證,更是直接關乎皇權穩固程度的重要因素。自先秦時期便開始施行的官員俸祿制度,行至清朝,已經發展成為了系統、完善、全面的官員工資體系。
  • 從《鬢邊不是海棠紅》看清朝官服的「蟒紋」和「頂戴花翎」
    《鬢邊不是海棠紅》電視劇截圖清代官服有嚴格的定製,服裝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區分等級一個非常重要的物件在清朝服飾紋樣中,蟒紋的出現率也是極高的,一般用於王公貴族、文武百官的朝服、補服和蟒袍中。出現在服飾中的蟒紋,一般以蟒紋的數量和蟒爪趾數來區分等級位份。蟒袍中最高地位當屬五爪九蟒,多用於皇子、親王和郡王服飾上;官員最低的文武七八九品官及以下官員只能穿四爪五蟒的憐袍,其它位份的官員蟒數皆在二者範圍內。
  • 清朝官員帽子最高處的那顆小珠子,到底有啥講究?
    清朝的官帽,最高處有一顆小珠子。這顆小珠子可不是隨便裝飾上去的,而是大有講究。小珠子俗稱「頂珠」,不能不戴,也不能亂戴,要按清朝官員的品級,選擇不同的材質。九品:陽紋鏤花鎏金頂五品官帽五品官員的頂珠材質,為透明水晶。水晶也算稀有寶石,但完全無暇的優質水晶不多,因此留存至今的清朝官帽中,很難看到通透無瑕的水晶頂珠。四品:青金頂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各是多大的官?
    在清朝,類似這樣的「某臺」基本都是對某一個級別官員的尊稱,就好像民國時期通行的「團座」、「師座」、「委座」等稱呼一樣。九品十八階清朝在制度上承襲了很多明朝的東西,官職共有九品,每一品中又分正和從。比這九品更高的統一視為「超品」,九品是官中品級最低者,俗話所說「九品芝麻官」就是這麼個意思;如果比九品還低,那就不是官是吏了,也被稱為「未入流」。
  • 清朝「從一品」相比「正一品」差多少?簡直超乎正常人的想像
    清朝「從一品」相比「正一品」差多少?簡直超乎正常人的想像 常看清宮劇或者對清朝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清朝大家官員是由和嚴格的等級劃分的,一共九品十八級。品級從一品到九品,每一個品級又分為正和從兩個級別。從一品跟正二品這兩個官階,在品級上,僅僅相差一個級別。
  • 清朝入關以後,官員和貴族的朝服上,為何必須使用披肩?
    在眾多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對於清朝的服飾,相信大家都有很深的印象。在影視劇中,無論是皇帝,還是后妃、命婦、貴族、官員,穿朝服的時候,都會出現披肩。與此同時,清朝開始建立自己的宗藩體系,李氏朝鮮等等,成為了清朝的第一批藩屬國。清朝開始在官員制度、後宮制度、服飾制度等各方面向明朝學習。例如明朝官服上各種不同樣式的補圖,被清朝充分借鑑,清朝官員的官服上也有補圖。從皇太極時期遺留下來的畫像來看,披肩開始在皇室成員、後宮嬪妃、親王貝勒、各級官員、朝廷命婦的服飾中出現。披肩搭配蟒袍、補服長褂、皂靴等一起出現,屬於清朝標準禮儀服飾的一部分。
  • 清朝大臣為何都要佩戴一串佛珠?可別小看這串佛珠,作用極大
    圖片:清朝大臣胸前佩戴一大串珠子劇照一、清朝服飾的特點每個朝代在服飾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清朝入關以後,服飾既保留了滿族的風格,又結合了中原農耕的特色。根據佩戴之人的品級不同,朝珠上的絲絛材質與顏色也有很大區別。清朝律法規定,只有皇帝、皇后和太后才可以使用明黃色的絲絛,王爺只能使用全綠色的,各品級不同的官員又有不同的配置。根據佩戴者的身份不同,朝珠的材質也不同,製作材質高達十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