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的頂戴花翎,代表不同意義,誰可以獲得花翎?

2020-12-21 史記國風

我們平時看過很多清宮的電視劇,在劇中往往大臣犯了錯,皇帝就命人先摘取「頂戴花翎」,在打入大牢,很多觀眾老爺或者讀者都認為它是一頂帽子,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頂戴花翎」其實代表著不同的人群,也會有很大的學問。

大臣上朝

「頂戴花翎」是不同級別人的體現,而且「頂戴花翎」雖然都是在一起,但是他們兩種代表的也是不一樣的。

01頂戴

「頂戴」是官員們帶的帽子,清朝分為兩種,一種是像鬥笠樣的涼帽,沒有帽簷,款式向喇叭,一般是用藤、篾席製作,外面裹上白色或者黃色綾羅,頂上有紅纓、頂珠在上面,這種帽子一般都是夏天戴的。

涼帽

另一種是圓形有帽簷的暖帽,有一圈黑色帽簷邊,一般是用皮、緞、布等製成,另外還有紅色帽穗,帽子最高處同樣配有頂珠,這種帽子一般都是冬天戴的。

冬帽

兩種帽子上面都有頂珠,他們的顏色根據官員的等級來制定的,一品的官是紅寶石,二品的官就是珊瑚,三品的官就是藍寶石,四品的官就是青金石,五品的官就是水晶,六品的官就是硨磲,七品的官就是素金的,沒有頂珠的就是沒有官品的。

以上就是「頂戴」的種類,和不同官員佩戴不同的「頂戴」,那麼下面讓我們來了解「花翎」

02花翎

花翎

「花翎」裝在頂珠下面的翎管上,清翎枝分為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做得,花翎為孔雀羽做的。藍翎又被稱為染藍翎,是用染成藍色的鶡鳥羽製成的,沒有眼的形狀,一般這種裝飾是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戴的,還有就是賞賜給一些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藍翎

花翎在清朝就是代表著權威,不是一般官員能戴的,花翎分為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為尊貴,花翎上的眼是指孔雀翎上眼妝的圓。一個圓圈算是一個眼。三眼花翎是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二眼花翎是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一眼花翎是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

頂珠

除了以上的這些,沒有任何的文臣可以得到花翎,即便是王公貴族,花翎也不能隨便濫用,能夠享有花翎的親貴都是經過測試後才能用。再後來慢慢的花翎也被皇帝賜予一些有大功的人或者對朝廷有過特殊貢獻的人。

以上就是「頂戴花翎」的一些怎麼區別的,也是為大家看清宮劇的時候,和看清宮歷史的時候,可以看出官員的等級,也是讓大家更加了解清代的等級制度。也讓大家知道在皇帝說出摘取頂戴花翎的時候,這個官的品類。

更多的歷史知識請關注史記國風,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點個讚或者分享給朋友吧!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頂戴花翎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見到,每當大臣立功或者有重要表現時都會被賞賜頂戴花翎,而當官員犯錯時也都會被摘去頂戴花翎。
  • 清朝官帽:一品到九品,頂戴花翎介紹
    頂戴花翎,是清代官員身份的象徵。在中國古代,紅珊瑚被視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貴權勢,所以又稱為「瑞寶」,是幸福與永恆的象徵。清代八品、九品官員都屬鏤花金頂。不同的是,九品的用是是陽紋鏤花金,八品用的是陰紋縷花金。
  • 從《鬢邊不是海棠紅》看清朝官服的「蟒紋」和「頂戴花翎」
    但重要的是,官位品階不一樣,需要用不同的「補子」,一般來說,皇家的人,除了皇上,比如王爺、貝勒、貝子等皇子皇孫、王子王孫,補子是圓形,以象徵其皇家血脈;普通文武大臣的補子形狀均為為方形,而這其中,文官的團狀補子裡畫的是鳥,武官的團狀補子裡畫的是獸。當然,不同的鳥和不同的獸,就代表了官階的不同。
  • 頂戴花翎 | 清代公務員的等級之差
    經常刷清宮劇的你一定非常熟悉這樣兩種場景:皇帝對功臣說「賞雙眼花翎」,功臣便感激得山呼萬歲;或者皇帝大怒之下說「摘去頂戴,拔去花翎,押進大獄」,罪臣隨即嚇得屁滾尿流……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可以讓大臣們歡喜又讓他們擔憂呢?沒錯了,就是本期主題——頂戴花翎!
  • 被賜予三眼花翎七個人,和珅沒姓名,清朝官員頂戴花翎有什麼講究
    清宮劇中,常見這一幕:大臣犯法,皇帝震怒,下旨摘去頂戴花翎。底下瑟瑟發抖的大臣面如土色,心如死灰,如喪考妣。因為如此一來,這位大臣不僅僅官帽沒了,下一步可能就是全家發放寧古塔了,那麼,這頂戴花翎有什麼講究呢?
  • 您以為在頂戴上加花翎很容易?有人不要侯爵的賞賜反而求著要花翎
    為了確定官員的等級高低,品秩差別,首先清朝在吸納了明朝先進位度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個方法。首先是「補服」制度,補服是穿在官袍外面的大褂,前後都有這麼一塊「補子」,在這個補子上會繡有不同的動物來顯示官員的等級,文官用的是鳥類而武官則繡的是猛獸,所以民間有個成語叫「衣冠禽獸」,現在咱們聽感覺是罵人的,指的是你這人穿的倒是人模狗樣怎麼就不幹點人事兒呢!
  • 頂戴那個花翎 (知識大梳理)
    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 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 頂戴花翎的學問
    看清朝古裝劇,總會看到清朝官員們頭上戴著一個白底紅絲的帽子,上面還有個小圓珠。這頂帽子叫做頂戴花翎,是清官員身份地位的象徵。
  • 清朝「三眼花翎」有多珍貴?
    而且,花翎還和官員的政績以及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如果大臣犯錯時,帝王往往都會龍顏震怒地下旨:「摘去他的頂戴花翎!」花翎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官場上,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誌,不是隨便哪個官員都能佩戴的。只有有功之臣,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被皇上明令賞賜後,才有資格佩戴花翎。
  •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前期要拿爵位換,後期敞開隨便買
    到了乾隆三十七年,清朝服飾基本定型,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最初,花翎並不是彰顯官職品級的標誌。它只作為特殊的恩寵存在。而清初,親王、郡王、貝勒等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這是因為皇親們認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感覺自己有「紆尊降貴」的意思,花翎遭到部分皇親的嫌棄。
  • 如何鑑別清代官場中的「頂戴花翎」?
    戴在頭上的帽子比較顯而易見,也就是常說的「頂戴花翎」,於是我們先說說這帽子的問題好了。統而言之,時下清宮劇裡常見的帽子問題有以下三點:時間錯誤、場合錯誤 、身份錯誤。時間錯誤又可以分為季節性錯誤和時代性錯誤兩個類型。無論是什麼時代,人對季節的更替和溫度的變化都是有反應的,這屬於最基本的生理反應。
  • 清朝官員品級與著裝:身份不同,服飾也不同
    引言:清朝對於官員的著裝有著嚴格規定,不同品秩的官吏,衣裝是不一樣的。官員上班的時候,不能自行更改的裝束。通過觀察一個官員的著裝,很明顯地分辨出其等級和社會地位,一目了然。具體來講,包括外衣圖案、帽子、帽子上的頂珠、珠子上的花翎、衣服上的補子,不同品階的官員,均不同。在清代,文武官員一共有9品18級(每一品包括正、從兩級)。而在服飾上,每一品級都有各自的特徵。
  • 「三眼花翎」到底多珍貴?為何大清兩百多年,只有7個人獲得?
    我們看影視劇也都知道,尤其是明清的,明晴官員的官服上有一塊補子。補子就是一塊縫在官員服裝上的布,上面就繪繡不同禽獸,以代表了一個人官位的大小,所以,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可以叫「補服」。補子上有哪些飛禽走獸呢?
  • 頂戴花翎上最值錢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本文來自 文玩密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常在清宮劇中的狀元秀才仕途順利「披上頂戴花翎,成為正式的滿清官員的翩翩君子」,很多人卻不知道頂戴花翎上最值錢的不是那羽毛,而是「高高在上」的頂珠。清代「頂戴花翎」禮帽分二種,像鬥笠樣的是涼帽,無簷,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 清朝官員帽子上的那顆小珠子,是用什麼做的?
    近兩年以來,關於清朝的穿越劇霸佔了整個螢屏,但是大家的心裡有沒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清朝官員帽子的「頂珠」到底是用來幹嘛的,也就是帽子上的那顆小圓珠子是什麼東西?古代官員犯了重大錯誤,上級就會說一句,除去其頂戴花翎。
  • 晚清老照片:頂戴花翎的大臣,擺pose拍照的年輕女子
    張之洞半身肖像照。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鹹豐帝任命大學士桂良和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在天津海光寺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籤訂《天津條約》。籤約完成後,英國外交官羅卜特·馬禮遜為他們拍攝了這張合影。這位女子特意擺了pose,她在外形上給人兩個明顯的印象:一是光溜溜的額頭,誰能告訴小編這是什麼髮型?二是又尖又小的「三寸金蓮」,這雙小腳讓人懷疑能否撐起她的身體。在那個時代,她應該屬於時尚美女。
  • 什麼人可以戴三眼花翎?
    除了後宮嬪妃,清代王公大臣一襲補服頂戴,象徵其官級品制,頂戴上是否插著羽毛—孔雀花翎或褐羽藍翎,更是代表皇恩浩蕩。不過你可知,大清王朝268年的歲月中,享有「三眼花翎」待遇的,卻只有少少的7個人?為何花翎上還有「眼」呢?這7位享盡皇恩的寵臣又是誰呢?
  • 清朝官員帽頂上的那顆小珠子值錢嗎?帽子後面的一撮鳥毛是什麼?
    近兩年以來,有許多的清朝宮廷劇熱播,但是大家的心裡有沒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清朝的官員們奇形怪狀的帽子頂上,那顆小圓珠子是什麼東西?還有帽子後邊,隨著官員走路而抖動的那一撮鳥毛,是什麼東西?代表著什麼?其實這就是頂戴花翎,雖然是這麼說的,但是確是分為「頂戴」和「花翎」兩個部分的。
  • 漲知識了|吳士叔:《如懿傳》的李玉公公居然戴花翎,直隸總督哭暈在茅房
    皇親國戚:花翎不是想戴就能戴        講完施琅的故事,至少可以明白一件事:在清朝,不是像電視劇裡那樣,當了官就有花翎戴。那麼,問題又來了。在清朝,哪些官員才有資格戴花翎呢?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花翎君。清朝官員帽子上的那根羽毛尾巴分為兩種。拿孔雀羽毛做的那才叫花翎,所以也稱之為孔雀翎。孔雀的尾羽上有鮮明燦爛的圓形斑紋,這個叫「眼」。
  • 清朝「三眼花翎」有多貴重?整個清朝僅七人榮獲,連和珅都沒有!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不同的人的階級地位有著非常高的差別,尤其是在清朝,滿人居於統治地位,漢人的地位更低。並且不同階級的人在外表打扮上都會有很明顯的差異。最典型的就是我們知道的官員的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