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清朝知府算算帳

2021-02-13 特色文苑1

眾所周知,清朝官場是很腐敗的。江湖古老相傳:「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當上三年知府,能貪十萬銀子。江湖古老又相傳:「不貪不濫,一年三萬。」即使是下手不那麼狠的地方官,一年也有三萬兩銀子的進項。

清朝地方官的收入真有這麼高嗎?替他們算算帳就知道了。

地方官這個概念很大,上至總督、巡撫,中至布政使、按察使,下至知府、知縣,統統都是地方官。他們的級別相差很大,總督屬於正二品(若帶尚書銜,則為從一品),巡撫和布政使屬於從二品,按察使屬於正三品,知府屬於正四品(乾隆朝降為從四品),知縣屬於正七品(也有少數六品知縣和七品以下的代理知縣)。

滿清入關後不久就制定了文官俸祿條例,二品官每年能領俸銀155兩、祿米155石,三品官每年能領俸銀130兩、祿米130石,四品官每年能領俸銀105兩、祿米105石,七品官每年能領俸銀45兩、祿米45石。這一工資標準是順治十三年(1656年)制定的,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大的調整。也就是說,差不多在整個清朝,知府一年的基本工資只有105兩銀子和105石大米,知縣一年的基本工資只有45兩銀子和45石大米。

「石」是容量單位,清朝一石是103500毫升,大約裝米80公斤。清朝米價變動很大,最初官方強行規定一石大米等於一兩銀子,但實際米價在上下波動,如1863年6月14日英國人赫德打聽到的上海米價是每石2.6兩銀子(參見《赫德日記(1854-1863)》),而1736年夏天廣東米價卻便宜到了每石0.23兩銀子(參見《乾隆實錄》卷1),前後相差十倍不止。為了便於換算,我們仍然採取「每米一石折銀一兩」的官方規定。經過換算,清朝知府每年的基本工資是210兩銀子,知縣每年基本工資90兩銀子。

美國人何天爵在《真正的中國佬》一書中描寫過清朝勞工階層的收入水平:「那些賣力氣的人,每天的收入只有5美分。」一天5美分,一年到頭不休息,也只有1825美分的收入。當時美元與紋銀的匯率是160美分兌換1兩銀子,故此普通勞工的年收入只有十幾兩而已。跟這些賣苦力的窮苦老百姓相比,知縣年薪90兩,知府年薪210兩,工資已經很高了。

可官員不是苦力,苦力除了養活自己,最多只需要養活一個小家庭,而官員卻需要養活一個非常龐大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包括他們的妻子、小妾、丫鬟、男僕,以及長期在官員任職地居住並時常去衙門裡打秋風的親朋故交,以及官員們僱請的幕僚,也就是後來俗稱的「師爺」。

清朝的知縣和知府大多是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的儒生,他們精通八股,卻不精通職務,為了當一個合格的官員,他們必須僱請那些通文墨、懂會計、擅長處理法律糾紛的師爺來幫著自己做官。一個大縣的縣官至少要僱5個師爺,知府則要僱6個以上的師爺,這些師爺是不能吃財政飯的,必須讓官員自己掏腰包來養。著名的狀元實業家張謇早年就當過師爺,僱主開給他的年薪是120兩銀子,照此標準估算,無論知府還是知縣,每年都得在他的師爺們身上花費千兩左右的銀子。

除了僱師爺,官員們還得僱長隨(男僕)。僱師爺是為了工作,僱長隨是為了面子——清朝官員極講面子,出門如不坐轎,會被人恥笑終生的。那時候可不像現在,領導能配公務車,公務車司機靠財政養著,那時候公務車(轎子)要自己買,司機(轎夫)要自己僱,朝廷給的只是政策,允許你花錢享受什麼樣的待遇,而不是直接給你什麼樣的待遇。按照朝廷給的政策,知縣坐「四人抬」轎子,要僱4名或者8名轎夫(轎夫累了需要換班),知府坐「六人抬」轎子,要僱6名或者12名轎夫。

僱完了轎夫,還得僱廚子、僱門房、僱跟班、僱拿印的……據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一書考證,道光年間廣州某知府竟然僱了50個長隨,每人每月發放「工食銀」4兩,一個月要花200兩,一年要花2400兩,如果碰上閏月,還要再多花200兩,這還不算逢年過節打賞給長隨的紅包。

我們可以算一筆帳:假如一個知府比較節儉,只僱了6個師爺和10個長隨,那麼他每年要給師爺發六七百兩,要給長隨發四五百兩,兩者相加,一千多兩齣去了。假如這個知府比較愛慕虛榮和貪圖享受,一連僱了10個師爺和50個長隨,則每年至少要花三四千兩銀子。前面說過,清代知府年薪只有210兩,這點兒工資連養師爺都不夠,又怎麼能養活知府的老婆孩子呢?

基本工資不夠花,地方官不可避免地要貪汙腐敗,雍正皇帝說過:「自州縣以至督撫,俱需索陋規。」從知縣到總督,各級地方官沒有不貪汙的。他們之所以貪汙,並不是因為平日裡缺乏政治學習,而是因為錢不夠花,連維持最低限度的開支都不夠。當然,所謂「最低限度的開支」指的不光是餬口(如果僅為餬口,一年幾十兩銀子也可以填飽一家老小的肚皮),還包括而且必須包括養師爺養長隨的開支,否則「官場威儀」無非維持,甚至連日常工作都無法開展。

雍正很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開創了「養廉銀」制度:給所有級別的地方一把手發放高出基本工資很多倍的經濟補貼,使他們有條件遠離貪汙。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了廣州知府的養廉銀標準:每年1500兩。知縣則比之低一倍左右,如廣州市區分屬的南海縣和番禺縣,兩個知縣每年養廉銀分別為700兩和600兩。

清代地方官的基本工資按照品級發放,只要品級相同,無論你在哪一省份做官,領的工資都一樣。可是養廉銀卻不全按品級,還跟地域有關。例如廣東省的知府每年有1500兩到2400兩的養廉銀,河南省的知府每年卻有3000兩到4000兩的養廉銀。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一是各地工作的艱難程度不等,二是能撈的油水也不一樣。廣東當時經濟發達,在廣東做官有的撈,所以朝廷發放的養廉銀就少,而內地省份經濟落後,官員能撈的油水少,所以朝廷發放的養廉銀就多。從這個意義上看,雍正最初制定養廉銀制度的時候就沒有指望該制度完全杜絕貪汙。

事實證明,養廉銀制度確實不能杜絕貪汙。為什麼不能?一是因為專制時代缺乏制衡,官員只為上級負責,百姓沒有罷免權,只要買通上級,貪汙起來毫無風險;二是因為人的貪慾沒有極限,即使錢夠花了,官員們還渴望「創收」更多的錢,以便享受更好的生活,以及為下一代積累產業;第三,跟地方官的日常開銷相比,這筆養廉銀的數目仍然很小,例如廣州知府每年1500兩養廉銀,加上基本工資不到兩千兩,而他光是僱師爺僱長隨就要開支一千多兩,手頭稍微松一下甚至要花掉好幾千兩,收支缺口仍然存在;此外還有最後一條因素——通貨膨脹。清朝皇帝盲目遵循祖宗家法,不敢越雷池一步,順治時期定下的俸祿標準,雍正時期定下的養廉標準,一直到鴉片戰爭時都沒改動過,而由於美洲新大陸的發現,由於墨西哥白銀的大量輸入,中國的金銀比價發生劇烈改變,白銀的購買力越來越低,官員的工資和養廉銀看似不變,實際上出現了嚴重縮水,本來買得起的東西慢慢買不起了。

我們知道,做官要穿官服,而滿清朝廷竟然摳門兒到不發官服,所有官員的官服都要自己花錢訂做。皇帝高興起來,倒會賞賜某個官員黃馬褂或者頂戴花翎什麼的,可那只是官服的一小部分,大頭還要自己買。在雍正年間,訂做一套官服最多需要50兩銀子,而到了道光年間,一套官服平均需要300兩銀子。這種官服一年得做兩套(冷天一套、熱天一套),如果碰上比較燒包的官員呢?可能就要訂做四套、六套,例如滿洲大臣那桐上任之初竟然訂做了十幾套官服!如此一來,僅買衣服就要花光所有的養廉銀,不貪汙怎麼可能?

清朝有一個名叫杜鳳治的官員,先後在同治年間和光緒年間做了兩任南海知縣,去世前留下41本日記,詳細記錄了當時的官場生態。

據杜鳳治日記描述,知府到任,下屬們照例要各交一份「到任規」。換句話說,下車伊始就能掙一筆見面錢。到了過生日的時候,無論是知府生日還是知府太太生日,下屬們照例要各交一份「生日規」。此外過中秋、過春節、過冬至、過寒食,也都能收到厚禮。

清代有人頭稅,時稱「丁銀」,朝廷給南海縣派的任務是每年丁銀4萬兩,可是地方官實際上徵收的丁銀竟然高達15萬兩。多收的這部分會被南海知縣和廣州知府瓜分掉。

在清朝中後期,廣州西關賭場林立,南海知縣常常派人禁賭,但永遠是禁而不止。為啥?一是廣州駐軍缺餉,為了自籌餉銀,軍官們在賭場入了股,甚或自己開設賭場,南海知縣如果真的禁賭,就得罪了駐軍;二是廣州知府迎來送往,開銷太大,也默許親信包庇賭場,從中收取「賭規」。據杜鳳治估算,光緒二年西關賭場最興旺的時候,知府能分到一萬多兩賭規。

清朝地方官往往不到三年就要改任,故此幹部調動非常頻繁,當快要調任的時候,為了前途著想,下級們自然要向知府行賄。清代知府沒有任免知縣的權力,可是卻能在知縣的績效考核中上下其手,故此甚受知縣敬畏。杜鳳治說:「求差之月,同、通、州、縣絡繹不絕,記不勝記。」換屆之時,同知(常務副市長)、通判(副市長)、知州(縣級市的市長)、知縣(縣長),這些下級排著隊向知府進貢,知府收錢收得都忙不過來了。

到任規、生日規、賭規、多徵賦稅、收受下級賄賂……知府的灰色收入名目繁多,數目驚人,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絕對是可能的。

有沒有清廉的幹部呢?當然有,可是在那個人人腐爛的變態時代,清官會混得很慘。例如雍正年間的潮陽知縣藍鼎元就是個清官,他剛到潮陽上任,就革除了「漁船換照陋規」——民間漁船要辦牌照,朝廷規定只收工本費,地方官卻加徵種種雜費,使漁民苦不堪言,藍鼎元為民著想,一舉革除此弊,立馬受到民眾歡迎。可是領導們不歡迎:你藍鼎元不盤剝百姓,你就發不了財,你如果不發財,我們作為上級的就分不了贓。於是乎,藍鼎元的上級領導惠湖道臺樓儼設了一個局,讓他押運糧食,押運到目的地再作檢查,發現「丟」了整整2000石大米,要求藍鼎元賠償。藍鼎元又不是貪官,僅靠基本工資和養廉銀過日子,勉強能做到收支平衡就不錯了,根本沒錢賠償,於是他就被上級領導順理成章地扔進了大獄……

在監獄之中,藍鼎元頓足捶胸,悔不當初:「誤逞聰明,一舉之幹眾怒!」(藍鼎元《鹿洲公案》)早知如此,我幹嘛要逞能廢除陋規、惹領導不開心呢?您瞧,清廉竟然成了逞能,百姓主心骨竟然成了領導眼中釘,官場如此腐敗,清廷如此黑暗,焉能不亡!

掃一掃,讚賞君子蘭

掃碼加友,以備時需

相關焦點

  • 清朝「知府」的官職到底有多大,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職位?
    所以在明朝時期,朱元璋根據歷史當中知府的一些發展過程,就將這個工作的名稱簡化成了知府,其實也就是人們經常在電視劇當中所看到的刺史和太守。工作屬性差不多,但是名字不一樣。 明朝時期,知府是一個比較低調的官職。到了清朝時期,知府的名氣才響徹海內外。所以人們現在在看影視劇的時候會發現清朝背景的影視劇裡面,經常會提到一個官職,那就是知府。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字數:字數1994,閱讀時間:約5分鐘答:雖然說起清代做官的「油水」,後人常津津樂道「三年清知府
  • 知府大院的繁華舊影
    □ 作者 錢昀一個建於清朝的大院,經過幾百年時光的衝洗,還會留下些什麼?聽說巴南區龍洲灣街道盤龍村,還存留一個清朝知府修建的大院,我便在閒暇時和家人驅車前往,想像那是一座庭院深深的中國古典院落,建築巍峨、屋宇連綿、雕梁畫棟。從高大的現代化樓房繞行到山後,一路青翠樹木,清新空氣撲面而來,來到一片葡萄林,平整如鏡的池塘出現在眼前,問路邊村民知府大院怎麼走,他指指旁邊的房子說,這就是。
  • 清朝知府由同知接任是必然嗎?哪些情況下同知無法接任知府?
    清代的地方行政體制大致可以分為省、府、縣三級,一省之長為都督或者巡撫,一府之首就是知府,官軼品級上為從四品,知府的官名為「權知府事」,顧名思義,就是全權的掌管一府的事宜,相當於當代的地級市市長兼市委書記。
  • 清朝的「知府」,到底是多大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雖然這裡的「清知府」指的是「清廉的知府」,而非「清代的知府」,但是也可以看出知府一職是當時當之無愧的「肥差」了。即使是在不違法亂紀的情況下,還可以聚斂這麼多的財富,這也反映了「知府」撈錢渠道之多。那麼在清代,「知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
  • 民間故事:清朝一乞丐,在街上遇到一個貴婦人,幾年後成了知府
    清朝乾隆年間,有個名叫錢昆的人,在江蘇無錫城北門外,用數百兩銀子本錢,開了一間棉花店,專門用棉花換取布匹,再將布匹賣掉,轉取差價。一年後他升任內黃縣令,不久後又被提拔為河間知府,成了四品官。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側福晉李姑娘的大力幫助。錢昆之所以能從一個流落街頭的乞丐,一躍成為飛黃騰達的四品知府,全因為他當時對女孩的照顧,這可真是「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了。
  • 清朝的一品大員,他們當時享受什麼待遇,折算成人民幣合多少錢?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小小的知府都能賺這麼多銀子,那清朝的一品大員們,他們在清政府承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會享受什麼待遇呢?一品大員的標配基本上都有個大宅子,三妻四妾再加上官家女僕,各房的小丫鬟,一大家子的開銷算下來,預計也得是一個較大的數字。
  • 清朝「正一品」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原來有這麼大權力
    清朝「正一品」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原來有這麼大權力 有的時候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裡面看到清朝官員的生活過的非常滋潤,不僅能夠住著大豪宅,拿我們很熟悉的清朝官員紀曉嵐為例,紀曉嵐是後人公認的大清官,清朝一品官員,照理說他是不會貪百姓和朝廷的錢,但是人家紀曉嵐也住著幾千平米的私人宅院,這就有點讓人想不通了,難道清朝官員單單是工資就已經那麼高了嗎?
  • 有錢能使鬼推磨 清朝官員都有哪些賄賂名目?
    「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在清朝的官場,錢神是很神通廣大的。清諺云:「捐官做,買馬騎。」捐官(捐納、捐班)即為清政府公開推行的用錢買官制度。按照清朝的規定,除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官當。「某大人以捐納致通顯。初捐佐雜,既而漸次捐升至道員,俄而得記名,俄而補缺,俄而升官,俄而捐花翎,俄而加頭品頂戴,歷任至封疆,無非借孔方之力為之。」
  • 清朝的各品級官員的俸祿到底有多高,為何很多清官終身清貧?
    看完電視劇《于成龍》後,覺得清朝官員的俸祿很低?做官十八年連肉都沒給家人吃過?發小章吉仁這個二品官在任上幾年才攢下二十兩銀子?我認為這是有些誇大事實了,電視劇改編可信度不高。在歷史記載中,清朝的官員們在雍正執政之前俸祿是不高,但是他們還有各種名目的收入,這些收入遠高於俸祿。
  •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政府究竟腐敗到什麼程度?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蔓延朝野的清代腐敗風氣 腐敗往往指當權者利用自己的公共權力以權謀私來滿足自己個人私利的行為。「吏治之清濁,關係民生之休戚」,吏治不嚴往往導致官場上的極大腐敗。貪官汙吏不僅魚肉當地百姓,造成民生不滿,還會在社會上營造起不良的為官之風、奢靡之風,嚴重動搖朝廷根基,引起朝野上下動蕩。「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足以見當時的腐敗之深之重。
  • 清朝時,府尹比總督級別低,順天府尹為何不怕直隸總督?
    都知道清朝有(定型後的)八大總督(不包括光緒時設的東三省總督)。清朝還有一個地方,名義上是地一級的府,實際地位卻和總督差不多,這就是順天府尹。清軍入關,定都於燕京,沿明制,在燕京地區設順天府,最高長官是府尹。清朝有句話,叫宛平縣裡管朝廷,宛平縣令比其他縣令的級別要高。縣令如此,更不要說直管宛平縣令的順天府尹了。
  • 古時候清朝的軍機大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官員?
    我們經常都會在電視上看見清朝電視劇中出現什麼什麼巡撫,還有大學士,知府,知縣等。那麼這些人的官到底有多大呢?清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從之別,如正一品、從一品。
  • 清朝的撫臺、臬臺、藩臺、府臺都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清朝時期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殿閣大學士、六部九卿屬「中央官職」;而總督、巡撫、知府、知縣等則屬「地方官職」。本文的重點——「撫臺」、「臬臺」、「藩臺」、「府臺」,就屬於「地方官職」。
  • 分手後前男友要分手費,女人霸氣回懟:「那我們好好算算帳」
    廖梅回想自己在感情裡的付出,在看到趙偉這副不知廉恥的嘴臉,只能霸氣回懟他:「那我們好好算算帳!」廖梅和趙偉是大學校友,兩人同在學生會,又參加了同一個社團,所以交集很多。那時候趙偉只是個窮學生,而廖梅的家境卻很優越。廖梅被趙偉的幽默所吸引,而趙偉也喜歡上了這個大方開朗的女人,於是兩個人順理成章就在一起了。大學的時光很美好,廖梅也心甘情願為趙偉付出。
  • 清朝歷史上的四對父子大學士
    明朝太祖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因罪被誅,朱元璋藉此機會罷中書省,廢除了歷時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並曉諭後人不得重立丞相,原本有丞相統率的六部則由皇帝直接執掌,皇權大大的得到了加強,同時皇帝也變得越來越累,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在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至二十一日,8天之內各部門的奏札共1660件,涉及政務有3291件,平均算起來的話,明太祖朱元璋每天要審批多達207份公文,處理的政務超過411件。
  • 清朝文化——于成龍
    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諡「清端」。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 算算帳就知道了
    受非洲豬瘟的影響,目前我國的生豬數量較往年有比較大的缺口,也正因為如此,當前的生豬市場處於前所未有的盈利期,按照18元一斤的價格來算,一頭250斤的肥豬純利潤有將近2000元,用「暴利」來形容也不為過。
  • 清朝的制臺、撫臺、藩臺、臬臺、學臺、道臺、府臺都是些什麼官?
    在清朝,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學臺、府臺,這些稱呼都是對清朝地方官員的一類尊稱。首先來說,為什麼清朝官員要用「臺」來對其進行尊稱呢?因為自秦漢以來,朝廷便以「臺」來為中央高級官署命名,比如尚書臺、御史臺等。到了清朝,「臺」便演變成了對某些地方高級官員的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