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清朝一乞丐,在街上遇到一個貴婦人,幾年後成了知府

2020-12-23 繡夢論史

清朝乾隆年間,有個名叫錢昆的人,在江蘇無錫城北門外,用數百兩銀子本錢,開了一間棉花店,專門用棉花換取布匹,再將布匹賣掉,轉取差價。

錢昆的棉花店隔壁有一戶人家,這戶人家姓李,李家的小女兒李姑娘當時十三四歲,長得非常美麗,經常拿著織好的布匹,來錢昆店裡換棉花。

錢昆覺著和李家是鄰居,因此總是多給李姑娘幾斤棉花,但是他從不明說。李姑娘也知道錢昆給自己的棉花多,她也沒有將此事告訴別人。

天有不測風雲,二三年之後,錢昆經營不善,虧了本錢,棉花店也關門了。錢昆受此打擊,一怒之下,流落到了京城,想找機會東山再起,誰知在京城又遭遇了騙子,身上的銀子都被人騙走,錢昆身無分文,為了餬口,只好做了乞丐。

這一天錢昆走到西直門外乞討,忽然看見一隊馬車經過,其中有輛綠幃朱輪的大馬車,車中坐著一個女子,珠翠盈頭,美若神仙,錢昆看著女子覺得有些眼熟,但是一時想不起來在哪裡見過。

而且錢昆自慚形穢,也不敢走近去細看。那個車中的女子見了錢昆,也盯著錢昆看了很久,她忽然吩咐僕人,將錢昆叫到了馬車前面,對錢昆說:「錢老闆,您怎麼淪落到了這個樣子?」錢昆認不出眼前的女子是誰,只好低著頭含糊回答了兩聲。

女子命令隨從牽過來一匹駿馬,讓錢昆騎在馬上,跟在自己後面,一起入城。女子的車隊來到了一戶朱門大宅前停下,然後女子乘坐的馬車悠然駛了進去。

錢昆見其女子進了大宅,問附近的人,這是什麼地方,有人回答說:「這是王府,剛才和你說話的女子,就是王爺的側福晉。」

不一會兒,有人從裡面出來,叫錢昆進去,女子對錢昆自我介紹說:「我就是您鄰居李某的女兒,十幾年前,我在你店裡換棉花,你每次都多給我幾斤棉花,雖然您沒有明說,但是我非常感激您的恩德,所以今天特意把您叫過來,當面向您表示感謝。」

錢昆這才知道,自己眼前的貴婦就是當年小女孩李姑娘。後來李姑娘認給了錢昆不少錢,還認錢昆做了表哥,讓錢昆可以出入王府。

三四年之後,錢昆攢了七八千兩銀子,錢昆用這些錢買了一個縣尉的官職。一年後他升任內黃縣令,不久後又被提拔為河間知府,成了四品官。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側福晉李姑娘的大力幫助。

錢昆之所以能從一個流落街頭的乞丐,一躍成為飛黃騰達的四品知府,全因為他當時對女孩的照顧,這可真是「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了。

參考資料:《清代筆記小說大觀》

相關焦點

  • 給清朝知府算算帳
    滿清入關後不久就制定了文官俸祿條例,二品官每年能領俸銀155兩、祿米155石,三品官每年能領俸銀130兩、祿米130石,四品官每年能領俸銀105兩、祿米105石,七品官每年能領俸銀45兩、祿米45石。這一工資標準是順治十三年(1656年)制定的,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大的調整。
  • 民間故事:陰陽鏡
    崔方平自幼喜好讀書,但中秀才後參加鄉試,卻屢試不中,父親去世後便不再科舉,整日守著自己家的產業過日子。崔方平早已娶妻,可多年無子。有一日,他夢中遇到一位神人,告訴他要多做善事,崔方平醒來便開始廣行善事,連續生下了兩子兩女。一日,沿江四周海匪橫行,會稽城內湧入了大量的流民。
  • 清朝「知府」的官職到底有多大,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職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刺史是一個官職,並且享受功名利祿。其實除了刺史之外,中國歷史上衍生出來的官職有很多,其中熱議程度比較高的有宰相、丞相、大司馬、侍郎等等。當然還得包括知府,雖然知府的熱議程度並不是很高,但是知府這一官職,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真實存在的。
  • 民間故事:乞丐的惡作劇成全了一樁好事
    狗槽缽頭(民間故事)王靖元父母死得早,他是被他哥哥拉扯大的。兄弟倆感情很好,可自從嫂子進門以後,他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那嫂子是整天諷言諷語,說他都十八歲了,還在家吃閒飯。靖元心想,我跟著哥哥上山下田,風裡來雨裡去,咋就吃閒飯了。他就知道嫂嫂是容不下他了,便說:「嫂嫂說得對,我也不想拖累兄嫂。我這就收拾收拾出門去。」
  • 民間故事:乞丐救書生
    在山東西部的一個小村莊裡有一個書生,名叫錢來,體弱多病,但為人善良,做人厚道,村子裡的人對錢來很是照顧。一日剛下過雪的清晨,錢來去城中抓藥,在回來的路上,在路邊躺著一個沒有穿衣服的乞丐,錢來看著死去多時的乞丐,嘆了一口氣,心想:自己也是一個苦命之人,說不好哪日就會魂歸地府,就當做件好事吧,修一修來世。
  • 民間故事:乞丐要飯說吉話,一個說錯三個挨打
    說故事聊傳奇,借古喻今話家長裡短,嬉笑怒罵訴兒女情長。正所謂: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寰海塵氛紛未已,諸君莫作等閒看。乞丐從古至今都有,在「三教九流」之中佔據重要一席之地。別看這門行業社會地位不高,但很多乞丐往往比辛苦幹活的百姓還掙錢,實在讓人不得其解。現在的乞丐開個直播,就能日賺鬥金,但古時候沒直播,乞丐就只能靠運氣遇貴人,儘量說吉祥話,討人開心混碗飯吃。話說古時候,有三個叫花子,為了生活,三人決定抱團取暖,大家聯合起來要飯。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 朱元璋微服私訪,扮成乞丐去要飯,為何回來後連殺五位大臣?
    而民間也流傳著不少與他有關的治貪懲貪故事。在這些故事中,勤政愛民的朱元璋經常微服私訪,一來視察民間疾苦,二來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找到那些貪汙腐敗的官員。但結果,這一切被正在以乞丐身份微服私訪的朱元璋所得知,於是暴怒之下的朱元璋不僅將劉志仁、周世良連同淮安知府和涉案稅監一併斬首,還順藤摸瓜將朝中的貪腐集團連根拔起,其中還包括5名三品大員。這種故事,充滿了戲劇中的清官情結,本是經不起推敲。
  • 民間故事:知府霸佔鐵匠女兒,未入洞房命喪黃泉
    這天,臭蛤蟆坐在轎子裡穿過一條小巷,看到一個姑娘特別漂亮,便問隨從:「那是誰家的女兒?」隨從立即去打聽,稟告臭蛤蟆:「鐵匠鋪老萬家的二女兒。老爺你若是看上了,包我身上。」臭蛤蟆笑而不答,而已經心猿意馬了。翌日,那個隨從便準備了些禮品去鐵匠鋪提親。老萬正打著鐵,見府上的人來了,抹了把汗趕緊好茶招待。當他聽說知府大人看上了自己年僅十六歲的二女兒,當即搖頭拒絕。
  • 清朝無名乞丐餓死前留下絕命詩,短短4句流傳至今,令無數人慚愧
    在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的飛花令節目一播出,就吸引了無數愛好古詩詞愛好者們的關注,中國古代的詩詞再一次走進人們的視野,大家對詩人的看法是那種氣宇軒昂的「文明人」,在我們眼中都是詩人都是一些極有素質的人。
  • 民間故事:清朝一秀才,將貓爪釘在木板上,幾年後他兒子被貓嚇死
    清朝乾隆年間,蘇州有個吳秀才,為人生性殘暴,經常無緣無故的殺害小動物,以此取樂。吳秀才家裡家養了一隻貓,一開始的時候,吳秀才非常疼愛這隻貓,經常把貓抱在懷裡。 可是後來吳秀才發現這隻貓經常偷吃家裡的食物,因此他就開始討厭這隻貓了。
  • 清朝的「知府」,到底是多大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雖然這裡的「清知府」指的是「清廉的知府」,而非「清代的知府」,但是也可以看出知府一職是當時當之無愧的「肥差」了。即使是在不違法亂紀的情況下,還可以聚斂這麼多的財富,這也反映了「知府」撈錢渠道之多。那麼在清代,「知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
  •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然後就一天天板著手指頭熬,死也要過把「道臺癮」。多少清末民初諷刺小說裡,那些懶饞奸滑的角色,常見是「候補道」,惹得多少讀者連笑帶氣。道臺,在清代又被稱為「道員」。在清代的官制體系裡,「道臺」是介於省(巡撫)與市(知府)之間的官職。清初時還只是臨時性的兼差,乾隆年間正式固定下來,成為正四品的地方長官。個別崗位的道臺,也有「正三品」甚至「正二品」的特例。
  • 「護甲套」 清朝貴婦身份的象徵
    後宮娘娘們用的就非常普遍了。樣式也繁密了許多。                清朝貴婦身份的象徵?滿族女子喜歡留長指甲,女性手指的纖細柔長,除與生俱來的天賦條件外,還可以藉助裝飾的手段,那就是將指甲蓄長。
  • 清朝名臣 于氏成龍
    當時,羅城縣前兩任縣令,一個死了,另一個逃了,縣城只有6戶居民,他成了一個「光杆縣令」。  于成龍深諳「先穩定、再生產」的道理,大張聲勢地「嚴禁盜賊」,在全縣搞「聯防」。3年後,羅城就成了一座欣欣向榮的縣城。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被舉薦為廣西唯一的「卓異」,升官調任。他離開羅城時,身上沒有盤纏,出現了百姓「追送數十裡,哭而還」的感人場面。
  • 民間故事:寡婦與乞丐
    從前,驪山下有一個小村莊,村莊裡住有一寡婦名叫金凌。心地善良,為人厚道。丈夫因病早離人世,她生有一男孩,取名虎牙,母子兩人相依為命。有一天,金凌和鄰裡的嬸嬸上山打柴在離家不遠的路上,看見一個赤身裸體黑不溜秋的乞丐死在路邊。她倆嚇了一跳。
  • 一組老照片,帶你見證真實的清朝旗人女子,她們可是當時的貴婦啊
    清朝是靠八旗取得天下的,在清朝旗人的地位是很高的,旗人無需經營即可坐領清廷餉銀米糧,這樣就大大加重了百姓負擔。圖為清末街上一滿族旗人女子帶著奶媽和孩子在逛街,奶媽正抱著孩子,在她們後面的牆上還貼著不少公告。在清朝滿族女子有她們專有的髮型——旗頭,這個只有當時的滿族女子才能享用的髮型,在清宮戲裡面我們也常能看到。
  • 民間故事:丈夫為了給妻子續命,用了一個辦法,天怒人怨
    幾年後,林玉的肚子還是不見動靜,王成倒是不急,可林玉著急,外面總會有些閒言碎語時不時地飄到林玉的耳中,林玉也受夠了這些話,每日也都是閉門不出。王成安慰了好多次,林玉才放下心思。時間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王成已經辭去了工作,身體也不像從前那樣敏捷,健壯,林玉也是待在家裡,做飯,和王成說悄悄話。
  • 知府大院的繁華舊影
    □ 作者 錢昀一個建於清朝的大院,經過幾百年時光的衝洗,還會留下些什麼?聽說巴南區龍洲灣街道盤龍村,還存留一個清朝知府修建的大院,我便在閒暇時和家人驅車前往,想像那是一座庭院深深的中國古典院落,建築巍峨、屋宇連綿、雕梁畫棟。從高大的現代化樓房繞行到山後,一路青翠樹木,清新空氣撲面而來,來到一片葡萄林,平整如鏡的池塘出現在眼前,問路邊村民知府大院怎麼走,他指指旁邊的房子說,這就是。
  • 京官下地方查案時,街頭悄然出現一個乞丐,最終五位大臣人頭落地
    朱元璋曾經做過乞丐,真正的一位底層皇帝,深知民間疾苦。成為皇帝之後,出現了多起開國功臣貪腐之案,朱元璋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曾經在戰場上無往不利的淮西勳貴們,如今卻成了魚肉百姓、唯利是圖的驕兵悍將了,這種情況出現,讓朱元璋顯得頗為棘手,畢竟他們功勳卓著,跟著他打天下就是為了求富貴,但是,朱元璋身為皇帝,自然要從國家長遠利益著想,他當年起義的初衷,也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而不是掌權後為禍民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