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錢昀
一個建於清朝的大院,經過幾百年時光的衝洗,還會留下些什麼?
聽說巴南區龍洲灣街道盤龍村,還存留一個清朝知府修建的大院,我便在閒暇時和家人驅車前往,想像那是一座庭院深深的中國古典院落,建築巍峨、屋宇連綿、雕梁畫棟。
從高大的現代化樓房繞行到山後,一路青翠樹木,清新空氣撲面而來,來到一片葡萄林,平整如鏡的池塘出現在眼前,問路邊村民知府大院怎麼走,他指指旁邊的房子說,這就是。
走到大門前,高牆黑瓦,頗有幾分氣勢,只是屋頂搖搖欲墜,用彩鋼雨棚遮護著。白色的外牆剝落,露出千瘡百孔的黃泥內牆,顯得破舊潦倒。門口堆著一捆捆乾柴,讓這百年豪宅淪為了一座標準的農家大院。大門牆上掛著一白色牌子,上面寫著:重慶市優秀歷史建築,盤龍村趙家大院,重慶市人民政府2017年4月;還有一段建築說明:建於清代,明清移民風貌建築,該建築為磚石土木混合結構,三進合院式布局,懸山屋頂,灰塑屋脊,石質朝門,磚砌封火牆,是研究重慶清代合院式民居建築的典型實物。
原來深藏於大山裡的趙家大院還有著這樣的「身份」,遂肅然起敬,懷著期待和喜悅心情邁入了大門。
木門很普通,毫不起眼。迎面是一排破舊低矮的石頭房,我正納悶知府大人怎麼會住這樣的石頭房,旁邊人提醒那是馬廄,我才釋然。
走過青石板鋪就的小徑,高大的風火牆引人注目,黑灰黃紅各色雜糅的牆磚砌在一起,顏色雖混搭,但看起美觀協調。旁邊又有一院落,院子中間栽著一棵葡萄,綠蔭濃鬱,炎炎夏日裡,在葡萄架下喝茶納涼,該是很愜意的事。
屋裡走出一住戶,告訴我這院裡曾有正堂、花廳、書房、繡房、經堂等建築,現在大多垮塌了。富麗堂皇的大宅院就這樣無聲地破敗著蕭條著,那一幕幕人間悲歡和人世變遷早已如風雲流散,徒留滿目荒涼。
眼前的知府大院與我的想像差距太大,雅致院落不見一點蹤影,但我還意猶未盡,總想再目睹一下大戶人家的繁華舊影。走出大門,我登上大院後的小山坡,站在上面俯瞰整個院落,綠色的植物爬滿屋宇,看起來更加悽涼沒落。不過登高遠望,還是能看出大院選址的精心。整個建築坐落在山腳下,背山面水,依山就勢而建,沒有破壞生態自然,做到了與自然和諧相處。大門外視野開闊,門前池塘水波不興,遠處群山連綿,是絕佳住所。
據資料記載,趙家大院的主人名叫趙以鰲,是清朝乾隆年間的進士,官拜正四品,擔任過長沙知府。他為官清廉,敢作敢為,深受老百姓愛戴。告老還鄉之後,他在家鄉修建了住所,享天倫之樂。朝廷念他在任期間任勞任怨,特賜一座金匾,上書「新賜奉置大府第」。金匾曾掛在正朝門上,可惜已悄無聲息地隱入流年。
趙以鰲喜歡詩詞,愛好書法,在大院內曾題有不少楹聯。書房旁刻有:院門正對千竿竹,吾家院藏萬卷書。門對千竿竹,竹意味著居住的環境清靜優雅,也象徵主人淡泊明志的品質、虛懷若谷的情操和「竹報平安節節高」的美好寓意。院藏萬卷書也有三層意思,第一表示趙家是書香門第,情趣高雅;第二表示家中藏書豐富,精神世界富有;第三是希望子孫刻苦用功,讀書破萬卷,做一個知書達理的人。
趙家大院的花園內也有一幅楹聯,上聯「無山得似那山好」,下聯「何水能如這水清」。因大院背靠銅鑼山,門前有70畝大水塘,花園把屋外的水源引進,使得院內水流潺潺,花木蔥蘢,富有詩情畫意。
眼前的知府大院雖蕭條破敗,但流傳下來的幾條楹聯卻讓我感受到這裡曾有的書香氣息和典雅韻味,期待這樣的市級優秀歷史建築能在保護中重新煥發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