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安陽名人」彰德府知府黃邦寧

2021-01-10 華豫之林

彰德府知府黃邦寧

高紅國

黃邦寧,字遠亭,福建同安縣人。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年,1766年)冬,由西安司馬擢升為河南彰德府知府。於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1773年)夏,以卓越政績升遷而去。黃邦寧主政彰德的7年間,正值大清朝國力強盛、社會安定之時,再加上他本人勤政務實,因而政績卓越,民頌燁然(yè,盛大)。重修天寧寺、編印先賢文集,是他諸多政績中的兩大亮點。

重修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彰德府城內,始建於隋仁壽初年,建築宏偉,規模較大,尤以塔而聞名。明代彰德趙王府康王朱厚煜曾主持重修寺塔,留有碑石可考。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年,1766年)冬,黃邦寧出任彰德府知府。當時天寧寺年久失修,殘垣斷壁,滿院蒿草,景象荒涼。本屬寺院的房屋、土地,也多被附近住戶侵佔。塔雖然巍然矗立,但是磚瓦已剝蝕大半,人們從旁邊經過時都會擔心磚瓦落下來。

天寧寺——文峰塔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年,1771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是乾隆皇帝的母親、崇慶皇太后八十歲大壽。先年冬天,紳士柴恮等數十人來到府署,向知府黃邦寧請示道:「咱們天寧寺自古以來就是祝福禱告之所,有趙康王所立塔碑為據。明年是皇太后八十歲大壽,咱應大修寺塔以示慶祝呀!」黃邦寧應允並倡捐俸銀。

天寧寺——山門

重修工程籌備於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年,1770年)冬天,自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年,1771年)二月開工,迄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年,1772年)八月告竣。「大清乾隆三十六年,歲次辛卯五月吉旦,河南彰德府知府、閩中黃邦寧重建。署(代理)彰德府經歷王金成、廩生張彬、增生田百穀、監生申慶曾、武生王調元仝督工」。這條當年重修天寧寺大雄寶殿的文字記錄,至今仍清晰地保留在大殿檁條上。

天寧寺文峰塔

為紀念重修天寧寺這一重大工程,黃邦寧親筆撰文《重修天寧寺碑記》。他在碑文中記述道:「殿宇而外增置樓閣、池館、僧寮、客堂之屬鹹備。仍舊貫者十分之一,新構者十分之九。計費二萬金有奇。釐正寺址,蹽垣屹立,袤廣共二百七十六丈。並極土木之壯,窮丹青之妍,未知於寺之初建時奚若然,庶幾無廢后觀矣。」他在碑記最後感慨道:「然天寧寺之成,良由我國家累洽重熙,時和歲稔,我皇上孝治之仁,錫類欽福,民氣和樂,出所羸餘,積織成巨」。意思是說,重修天寧寺之所以能大功告成,是與政通人和、谷麥豐登分不開的。更是由於當今皇上廣施孝道仁政,為民造福,才使得民眾生活和諧,樂於捐施,才能把此事做好做大。

天寧寺——天王殿文峰塔

天寧寺塔門額——黃邦寧「文峰聳秀」題詞

天寧寺塔創建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是彰德府城的地標性建築,經此番重修後更顯得氣勢雄偉。重修工程即將竣工時,知府黃邦寧在塔門額上欣然題刻下「文峰聳秀」四個大字,兩側小字落款為「大清乾隆三十七年季春吉旦,彰德府知府黃邦寧重修」。黃邦寧所題「文峰聳秀」四字,寓意振興彰德文教事業,使闔邑文風再躍巔峰。此四字端莊豐潤,遒勁瀟灑,為塔增色不少。自此之後,前來登塔覽勝者無不面對此四字,端詳默誦,肅然起敬,「文峰塔」逐漸成為天寧寺塔的雅稱。

黃邦寧《重建古天寧寺圖碑》

為使後人能詳細了解到此番重修天寧寺這件事,也為不致日後寺院土地、財產再遭侵佔,乾隆三十七年八月,黃邦寧命人立下《重建古天寧寺圖碑》。該碑上半段為記述文字,下半段為寺院簡圖,記述了重修工程始末及寺院的規模、建築。碑文末尾記道:「共用樂輸銀二萬有奇。一切部署皆黃公親為,相度其用心蓋良苦矣!今則煥然一新,遠近稱為勝覽。謹刊此圖,使後人知黃公守彰,百廢俱舉,此為一端雲。」

天寧寺——大雄寶殿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1773年)季春,知府黃邦寧還撰文立下《重修天寧寺藏經記碑》。他在碑文中講道:「天寧寺藏經,前明敕頒也。其銅鑄大小神佛塑像五尊,無從考其創始。彩繪圖像相傳為趙王厚煜所制。世遠年湮,日就毀壞,姑據所存猶足為叢林法物。歲壬辰,修寺工程告竣,乃擇淹貫之士偕寺僧檢點。藏經之殘缺者補之,圖像之損壞者修之,工料所費捐俸給之。庶幾曠代古蹟聊垂久遠云爾。凡有同志者尚其鑑諸。乾隆三十八年,歲次癸巳季春吉旦,閩中黃邦寧遠亭謹記」。

文峰聳秀

天寧寺東邊有塊空地,荒草悽悽。黃邦寧看到這裡荒棄可惜,就命人平整了一下,修建了一座呂仙殿,也稱呂祖祠。祠廟左右,迴廊環抱,間以山石亭臺,植以四時花木。他還命人挖砌了幾個池塘,架築石橋,在橋頭上鑲嵌一塊條石,親筆題刻「放生池」三字。這座呂祖祠小院建成於乾隆三十七年九月,成為黃大人忙完公事之後遊樂休憩之所。第二年夏,黃邦寧升遷而去。彰德百姓就在這裡為他修建了一座祠廟,名為「黃公祠」,立有黃公畫像石碑,以寄託感恩懷念之情。

編印先賢文集

黃邦寧非常注重通過先賢的道德力量來淳化民風。在他主政彰德的7年間,先後捐俸編印了嶽飛的《嶽忠武王文集》、韓琦的《安陽集》、崔銑的《洹詞》,還主持編撰了《彰德府志》,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獻。

韓魏公祠(韓王廟晝錦堂)

韓琦是北宋名相,曾輔弼三朝,被譽為「宋室柱石」,著有文集《安陽集》。該書雕版刻於乾隆三年,珍藏於晝錦堂內,尚未受到大的缺損。但書中錯別字、模糊不清的地方較多,且內容編次也有些不太符合體例。黃邦寧第一次讀到該書,就有心編排再版。他於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年,1766年)冬赴任彰德府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瞻拜韓魏公祠墓,並捐獻俸銀進行修葺。

清彰德府知府黃邦寧重修韓琦文集《安陽集》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年,1770年),黃邦寧開始對韓琦文集《安陽集》重新編排整理。首先將韓琦遺像及宋孝宗所撰《像讚》增刻於卷首,將歐陽修所撰《相州晝錦堂記》及蘇軾所撰《醉白堂記》增刻於卷末。《遺事家傳》原位於文集之後,黃邦寧將其易置到《本傳》之下。全書內容經過編排修訂,最後定稿為10卷。黃邦寧在為《安陽集》所作《序言》中講道:「餘從政於公之鄉閭,荏苒幾年,彷徨中夜,不敢惰傭。古人尚蘄(qí,求)戒夫苟且之弊,以勿得罪於名賢桑梓之地,斯則凜凜乎。於是編而三復焉,欲以斯言銘之座右者也」。

宋嶽忠武王廟(湯陰嶽飛廟)

嶽飛撰黃邦寧纂修《嶽忠武王文集》

黃邦寧在對韓琦文集《安陽集》重新編排整理的同時,也重新編印了嶽飛的《嶽忠武王文集》。他在《序言》中講:「湯陰為宋嶽忠武王故裡,其廟社較他處為獨盛。累朝賜諡(cì shì)加號,典至渥(wò,厚重)也。歲丙戌,寧承命忝(謙辭)守茲土,下車瞻謁祠像,思敬起慕,英靈如或式憑。竊嘆王之忠誠謀略,往往散見於奏疏狀牘,天下士至今傳誦,以未讀全文為恨。爰從《金佗粹編》外益以《桯(tīng)史》諸書,參定同異,排定釐譴為八卷。」在這次編排修訂中,黃邦寧將《聖制》列於卷首,以示朝廷的崇褒嘉獎。對於《年譜》中的大事記載,詳細記明出處。而對於《遺編》《軼事》《掇拾》等內容,均附加於卷後。黃在《序言》之後感慨道:「要其忠言讜論(dǎng,正直的言論),激發人至性。固當與《安陽集》並傳是用,及時採輯,俾不至如韓陵片石之蕪沒焉。斯亦守茲土之責也夫。」

崔文敏公祠(崔銑祠堂)

甘圖珍藏:《崔氏洹詞》十七卷附錄四卷

(明)崔銑撰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周鎬等刻本

甘肅省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9148號)

崔氏《洹詞 》 明趙府味經堂刻本

崔銑是明朝中期的鴻學大儒,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編撰有《洹詞》《鄴乘》(又稱《彰德府志》)兩部著作。崔銑的德業文章彪著青史,但其《洹詞》一書在乾隆年間的彰德地面上竟鮮得一見。即便是能找到一本,也已殘破不全。彰德府署有一師爺名叫包山,字一峰,清河縣人,江蘇淮安府學附生,跟黃邦寧交情甚篤。他曾於乾隆三十五年春節早晨,奉黃大人之命祭掃過天寧寺塔,那塊掃塔題刻現仍鑲嵌在塔門內側西壁上。包師爺從一柴姓孝廉的家裡,看到一部完整的《洹詞》手抄本,就把這部手抄本拿給黃邦寧看。黃大喜過望,連夜捧讀,手不釋卷。隨後,黃邦寧親自對書稿進行了校注,並捐獻俸銀,雕版印刷。在《補刻崔文敏公〈洹詞〉序》末尾,黃邦寧寫出了他對再版該書的期望:「吾願生斯土者,追從先哲,步武前賢,讀其文,踐其行。出為名臣,處為名儒,則公之流風遺韻開示後學者,詎有窮耶!今而後齊當彝鼎珍之也。」

天一閣藏明代崔銑編輯《彰德府志》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黃邦寧重修《彰德府志》

安陽古都學會供稿

文字:高紅國 美術編輯:徒步的蝸牛

圖片:馬慶祥、師豔軍 、高紅國、黃金方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高紅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龍安區小學教師,政協委員。河南省政協文史資料撰稿員,民革河南省委高端智庫專家。編著出版有《中國共產黨安陽市龍安區歷史》《文史龍安》等圖書。

文章來自【華豫之林】戰略合作夥伴

【彰德府】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精彩

《彰德美如畫 名人遊老城》

【安陽味道】鄉味三題之(一)血糕

【安陽味道】鄉味三題之(二)皮渣

【安陽味道】鄉味三題之(三)粉漿飯

【國營時代】安陽國營食堂知多少

安陽老城記憶:回民食堂

安陽傳統名菜——細香碟上灶

【安陽老字號】——百年聚賓樓

【老城老字號】吉星成炮鋪

【老城老字號】鐵獅口賀家車馬店

【彰德記憶】西華門大酒店之「孔乙己「小酒館

【安陽老城】西華門大酒店

【彰德舊事】安陽老城西華門

西華門大酒店小飲

【古都名勝】老城鼓樓探秘

安陽老城彰德府城隍爺出巡紀實

【彰德史話】六扇門·安陽老城

【彰德古建】老城文昌宮

【安陽老城】文峰聳秀

【九府十八巷】安陽老城仁義巷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更有範兒

【彰德古蹟】安陽老城民宅發現姜太公廟石碑

【老城舊跡】縣前街舊影

【彰德古城】聽齊瑞申先生講安陽老城小酒館的故事

【安陽老城街景民謠】——老城這麼美,麼遊麼遊去!

【城脈安陽】安陽老城裡的小酒館

【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安陽老城街道楹聯雅俗共賞

【老城書香】安陽老城的百年學堂有多少

【殷都史話】見證風雲變幻 歷經戰亂滄桑——安陽老城東大街144號大院

雪中老城慢時光安陽老城裡的無影閣樓安陽老照片之一: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安陽老城北大門〓人文〓老城印象【古城老字號】江南包子館[姚家胡同歷史文化街區]【華豫欣聞】『華豫之林』華豫簡報【中醫藥文化】安陽的中醫藥文化【中醫藥文化】姚家胡同的前世今生【安陽古藝文】安陽橋詩話【安陽史話】聊一聊歷史上的彰德府署

這個村子不一般:村名為總統親自命名,園名由皇太后賞賜

曹操高陵所在地——古都安陽安豐西高穴村尋古遊記

【河南安陽安豐曹操高陵】2020年12月21日『華豫之林』華豫圖志

【安陽古藝文】曹操詩文全集

【安陽古藝文】三國梟雄曹操的冰雪太行吟詩

三國梟雄曹操書法遺珍(附:曹操高陵出土銘文類相關文物)

「安陽八景」名稱的源頭、演變、繼承和發展

相關焦點

  • 「新志講歷史」圖說彰德府
    圖說彰德府文|黃新志在清朝乾隆五十二年,彰德知府盧崧主持重修《彰德府志》。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這些由古人繪製的地圖和風景圖,一起去領略清代彰德府的風採。府境疆域圖清代彰德府下轄七縣:安陽縣、湯陰縣、臨漳縣、林縣、武安縣、涉縣和內黃縣。
  • 彰德府古城,165米的西華門街,撿起一塊兒瓦片就能拾起一段歷史
    彰德府古城,165米長的西華門街,撿起一塊兒瓦片就能拾起一段歷史。(王建安 攝影)河南省安陽市(明、清時稱彰德府)老城內的西華門街,東連馬號街「老府口兒」,緊鄰明代趙王府內的高閣寺,西臨鼓樓、府城隍廟,全長165米。
  • 彰德府鼓樓在80多年前被一場大火吞噬,1.05萬冊珍貴圖書被焚
    彰德府鼓樓在80多年前被一場大火吞噬,1.05萬冊珍貴圖書被焚。(王建安 攝影)河南省安陽市(古彰德府)老城鼓樓地處南北大街與西大街、鼓樓東街交叉口處,是全城地勢最高的建築。據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彰德府志》載,鼓樓修建於明洪武初期,隨城牆一塊修築,築土為高臺,四周用磚砌,高臺上建重樓三間。安陽老城內與鼓樓遙遙相望的北大街鐘樓。相傳彰德府鼓樓內懸掛銅鼓一面,鼓上吊一個盛水鐵鍋,鍋下每到時辰漏水珠一滴,水滴下落至鼓面,嘭嘭作響,用以報時,稱為銅鼓滴漏,而此樓亦稱鼓樓。位於老城鼓樓坡道處的姚家膏藥、老城鍋盔王小吃門店。
  • 河南安陽:丹尼斯停車場建在全神廟位置,北邊的八角樓叫彌陀龕
    從清乾隆三十七年彰德府知府黃邦寧主持重修天寧寺留下的「重修古天寧寺圖碑」刻畫看,丹尼斯停車場北側的這座八卦樓,時稱「彌陀龕」,龕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神廟。現八卦樓的東側窗戶侍奉彌勒佛,西側窗戶敬著關公,北側牆根供著觀音。站在天寧寺文峰塔頂的平臺觀察東北方向停車場及八卦樓。據民國《續安陽縣誌》載,這座八卦樓在民國時稱「呂祖閣」。據載,民國17年(1928年),寺院廢除,改為中山公園。
  • 「文化商丘」歸德府城隍廟史話
    歸德府城隍廟最初建於何時,沒有確切史料可查。《歸德府志》記載:「城隍廟:在府治西,嘉靖二十二年李應奎重修。(舊府志)每年五月二十八日神誕祭。」《商丘縣誌》記載:「縣城隍廟在府城隍右,康熙十九年,改建於南察院之西。」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歸德昇州為府,復置商丘縣。
  • 【安陽名人】明代藩王朱高燧
    朱高燧像安陽有個趙王府,王府的第一代主人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三子朱高燧,他曾跟隨其父奪位,立有軍功,但這樣的經歷,也膨脹了他的野心,在他的父兄去世後,他的侄兒繼承了皇位,待之甚厚第二年(1425年),朱高燧被命令到他的封國彰德(今河南安陽)。臨走,趙王朱高燧向仁宗皇帝辭去了自己的常山左右兩個護衛營,以表忠心,也讓仁宗放鬆了警惕。1426年,體弱多病的仁宗皇帝駕崩了,太子朱瞻基即位,即宣宗,年號宣德。宣德皇帝和他父親一樣仁慈,又賜給自己的三叔朱高燧田園八十頃。
  • 安陽發現曹操墓,揭開一個千古謎團,根本沒有「七十二疑冢」
    然而,由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104人、國家考古發掘資質單位63人聯合評選的「2009年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安陽曹操墓」名列其中,也就是說,100多位專家認為「安陽曹操墓」是真的。
  • 曹操高陵所在地——古都安陽安豐西高穴村尋古遊記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中國歷史上頗有爭議的曹操走完了自己的光輝人生,病逝於洛陽,終年66歲。二月,魏文帝曹丕稱帝,追封曹操為「魏武王」。遵曹操生前所寫的《遺令》:運回他的發跡之地鄴安葬。並依照《遺令》上「殮以時服」、「無葬金玉珍寶」,葬於「鄴之西岡,與西門豹祠相近」,「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因在鄴城西高岡上,稱為「西陵」,也叫「高陵」。
  • 再見,舊的彰德府南城,而新的南城,我並不「熱烈期待」.
    這次改造大致就是「復興古城」,修舊如舊,保持基本格局不變,保護修復那三個歷史文化片區:西大街,城隍廟高閣寺,還有一期工程已經結束的倉巷街。在此之外,南大街,南門東南門西,西馬道,也在整體規劃之內,大概範圍就是三角湖往北,南門西街,南門東街到東南營街路南這一部分。而自從2013年那個階段開始徵收以後,這一部分很多院落早已經是人走屋塌荒草萋萋了。
  • 筆記 | 麻原彰晃的稱帝建國大綱
    回顧奧姆真理教的歷史,你會發現這個組織不僅是一個邪教組織、恐怖組織,還是一個政治組織,而其政治目的,就是顛覆日本政權,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奧姆國家」。奧姆真理教的「國家元首」是「神聖法皇」(麻原彰晃),其下設置若干「大臣」或「長官」總括省廳事務。
  • 麻原彰晃,等待了23年的死刑
    一旦人的衣服上沾染毒氣和液體,也會變成一個行走的「沙林毒氣散播器」。當時很多醫護人員、地鐵工作人員就是因為觸碰、吸入了患者衣物上殘留的沙林,而陷入中毒昏迷的狀態。 時至今日,在紀念沙林事件的論壇上仍不斷有人留言:「即便當時只是初中生的我,也難以忘記當天恐怖的場景」,「那天要去參加畢業典禮,怎麼也沒想到卻發生了這件到死也無法忘記的事情」,「老公那天還對我說,過幾天要一起去賞櫻花,出門去上班的他就再也沒有回來。」
  • 「鬼吹燈」裡沒說出來的古墓真相,他來告訴你
    幾位醫生圍在監視器前觀看,屏幕上顯示病人年齡的數字消失了,一位醫生打趣說:「超過一百歲就不顯示了。」面對三千歲的古物,現代科技令人失望了。埋在土壤裡的綠松石對射線不敏感,無法被區分出來,唐際根只好另尋他法——這位前社科院考古所安陽站站長,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挫敗。在很多人眼裡,考古學是一門浪漫的學科,發掘帝王陵寢,解開歷史謎團。
  • 罪與罰 :麻原彰晃年輕時的坎坷路 .
    麻原彰晃這個人的過去,我真的是越看越感慨。麻原彰晃,本名松本智津夫,奧姆真理教創始人。1995年3月20日地鐵早班高峰期,麻原彰晃主謀策劃的日本邪教組織「奧姆真理教」在東京3條地鐵線的五班列車上,同時扎破了數個裝有「沙林」毒氣的塑膠袋,造成十餘人死亡,數千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