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知府由同知接任是必然嗎?哪些情況下同知無法接任知府?

2020-12-21 腦洞外星人

清代的地方行政體制大致可以分為省、府、縣三級,一省之長為都督或者巡撫,一府之首就是知府,官軼品級上為從四品,知府的官名為「權知府事」,顧名思義,就是全權的掌管一府的事宜,相當於當代的地級市市長兼市委書記。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官做上三年的知府都有十萬兩的銀子入帳,雖有誇大之嫌,但也形象地表現出知府這一職位的誘惑力。

「同知」就是知府的副手,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同知的人數也略有不同,幫助知府分管錢糧、漕運、吏治、刑獄、農商等等具體事務,職權和地位相當於如今的副市長。

許多讀者們可能會認為,同知和知府共同處事,對於當地的政務比較熟悉,在知府調任或者罷免後肯定是由同知升任知府繼續處理事務,其實不然。

清代皇帝對於地方官員的任免尤其重視。知府上承一省,下啟州縣,是整個行政體制尤其重要的一環,皇帝對於知府的重視程度就更勝一籌,僅僅憑藉近水樓臺的同知是完全不足以接任知府這一要職的。

同知如果想要接任知府,首先就要有一個正統的出身——科舉。由於清代實行的恩蔭制度、保舉、捐官等等措施,官僚體系中除了傳統的依靠科舉出身、獲取官職的官員外,還有大批通過關係、錢財做官的官員。

而這樣的官員素質往往難以保證,為了確保地方行政機構的正常運轉和吏治的清明,知府這樣的地方官就儘量要由經過正統的科舉出身的官員接任, 重要城市或者省會城市的知府則必須由科舉出身的官員接任。

如果同知恰好是通過買官或者恩蔭入職的,在知府離任後,等待他的大概率只能是迎接另一位空降的知府。

滿足了科舉出身的同知還需要具有卓越的政績才有可能獲取知府的職位。地方官每三年就要到清廷接受吏部的考核,包括政績、民生在內的諸多方面都在評價標準之內,如果同知本身在任時毫無建樹,非但不能繼任知府,還要受到吏部和朝廷的責罰。

如果在考核中表現突出甚至有可能受到皇帝的接見,政績是仕途平步青雲的敲門磚。

江西銅鼓同知周慎樞就任時,發現銅鼓民風落後,當地有溺死女嬰的陋習,他親自寫了數道勸解民眾、禁溺女嬰的文書傳於治所,之後又召集紳商富賈,共同捐資建造育嬰堂,收養被遺棄的女嬰。

對於生育了女嬰的貧困家庭給予相應的糧食補助,同時出臺法令鼓勵鄰裡的檢舉揭發,數年之後,徹底禁絕了當地溺斃女嬰的陋習。周慎樞因此功勞被升遷為銅鑼知府,是同知因功升遷的典型。

地方知府掌握著一府之地的大權,而且也不必受到京官那樣頗多條條框框的限制。所以知府這一職務的爭奪者也包含了許多的京官。

有句古話叫做「天高皇帝遠」,為了避免長期遠離地方、天聽受阻,皇帝們也傾向於外派自己寵信的京官作為耳目,前往地方就職,以體察民情。清代全國大略一百餘府,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對於知府這一肥差的爭奪也就更為激烈。

如果沒有地方督撫的舉薦,當地同知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都督和巡撫是清代地方的最高長官。

我們所熟知的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就是地方督撫的典型代表,是實實在在的朝廷重臣、封疆大吏,他們的意見足以讓皇帝慎重考慮。

歷任直隸總督、兩廣巡撫、被康熙稱讚為「天下清官第一」的于成龍就曾擔任過黃州府的同知。

大器晚成的于成龍在五十二歲時任黃州同知,他招募流民、開墾荒地、精於吏治、改善民生,先後受到了兩廣總督金光祖、湖廣巡撫朱朝珍的賞識,兩次被舉薦為「卓異」,由此獲得康熙帝的賞識,被晉升為黃州知府,才能在政治舞臺山散發出自己的光彩。

基於知府地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同知繼任知府並不是輕而易舉的。科舉的正統出身、出色的政績和才華、獨特的人生際遇都缺一不可。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相關焦點

  • 給清朝知府算算帳
    清朝地方官的收入真有這麼高嗎?替他們算算帳就知道了。地方官這個概念很大,上至總督、巡撫,中至布政使、按察使,下至知府、知縣,統統都是地方官。他們的級別相差很大,總督屬於正二品(若帶尚書銜,則為從一品),巡撫和布政使屬於從二品,按察使屬於正三品,知府屬於正四品(乾隆朝降為從四品),知縣屬於正七品(也有少數六品知縣和七品以下的代理知縣)。
  •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十萬雪花銀」,但同是地方官,大清的「道臺」們,「人氣」也是丁點不差。在清代的官制體系裡,「道臺」是介於省(巡撫)與市(知府)之間的官職。清初時還只是臨時性的兼差,乾隆年間正式固定下來,成為正四品的地方長官。個別崗位的道臺,也有「正三品」甚至「正二品」的特例。甚至清代有些時間段裡,道臺們還手握「密折封奏」的大權。比起擁有「十萬雪花銀」的地方知府們,顯然權力大得多。但「道臺」之所以有這麼高「人氣」,還不止因為這官夠大,而是夠肥。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 清朝「知府」的官職到底有多大,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職位?
    所以在明朝時期,朱元璋根據歷史當中知府的一些發展過程,就將這個工作的名稱簡化成了知府,其實也就是人們經常在電視劇當中所看到的刺史和太守。工作屬性差不多,但是名字不一樣。 明朝時期,知府是一個比較低調的官職。到了清朝時期,知府的名氣才響徹海內外。所以人們現在在看影視劇的時候會發現清朝背景的影視劇裡面,經常會提到一個官職,那就是知府。
  • 清朝的「知府」,到底是多大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雖然這裡的「清知府」指的是「清廉的知府」,而非「清代的知府」,但是也可以看出知府一職是當時當之無愧的「肥差」了。即使是在不違法亂紀的情況下,還可以聚斂這麼多的財富,這也反映了「知府」撈錢渠道之多。那麼在清代,「知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
  • 第14任澳門同知陳新槐......
    乾隆五十年(1785年),陳新槐升任澳門海防軍民府同知。  澳門同知,全稱「廣州府澳門海防軍民同知」,是清朝負責管理澳門洋人,以及番禺、東莞、順德、香山等地海防的正五品官員。乾隆八年(1743年),兩廣總督策楞、按察使潘思榘等向清政府提出:將常駐澳門的官員由副知縣升格為副知府。此建議得到中央政府的允準。次年(1744年),清政府創設了「澳門海防軍民同知」。其後,澳門駐軍隸屬澳門同知。
  • 知府大院的繁華舊影
    □ 作者 錢昀一個建於清朝的大院,經過幾百年時光的衝洗,還會留下些什麼?聽說巴南區龍洲灣街道盤龍村,還存留一個清朝知府修建的大院,我便在閒暇時和家人驅車前往,想像那是一座庭院深深的中國古典院落,建築巍峨、屋宇連綿、雕梁畫棟。從高大的現代化樓房繞行到山後,一路青翠樹木,清新空氣撲面而來,來到一片葡萄林,平整如鏡的池塘出現在眼前,問路邊村民知府大院怎麼走,他指指旁邊的房子說,這就是。
  • 不負久候,美好始現丨裕大知府展廳璀璨盛啟
    雅致展廳整體空間動線清晰簡單洽談區以溫暖明亮的木色為基調淺灰、木棕與白色互映搭配四周放置中式書架櫃體與案臺簡潔的欄柵屏風,由山的形態延伸而至大氣典雅的裝潢設計和獨具匠心的擺設藏著裕大知府對人居的精雕細琢實拍圖對於裕大知府來說城市展廳不是功能單一的銷售場所
  • 《美人皮》:知府公子王化成,理應為國家棟梁,卻活成紈絝膏粱
    我既被劇中貓妖賓娘與喬生連城的愛情所感動;也為知府公子的寡廉鮮恥的行徑所震撼!換皮囊同讀聖人書,公子化成與喬生差距為何如此巨大?在古代,知府是個多大的官呢?明朝時正式以&34;為名的地方官職,一個地區的政令都由知府頒布,總領各屬縣。宣布皇帝頒布的政策、治理當地,審決訟案,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
  • 石鑼對石鼓,曲家出知府-曲知府其人其事
    母親告訴我,說這個場因這座橋而得名,叫曲家橋,是這兒的一個知府老爺修的。這條溝上下許多人都姓曲,是曲知府的後人。長大後,在伏虎地區關於曲知府的傳說聽了不少,什麼「石鑼對石鼓,曲家出知府」,什麼「斷案如神,劍斬毒蛇」,等等,至於曲知府叫什麼名字?何處當知府?什麼朝代的事?具體情況沒有誰能說得清楚。
  • 清朝文化——于成龍
    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諡「清端」。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 「歷史上的安陽名人」彰德府知府黃邦寧
    彰德府知府黃邦寧高紅國黃邦寧,字遠亭,福建同安縣人。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年,1766年)冬,由西安司馬擢升為河南彰德府知府。於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1773年)夏,以卓越政績升遷而去。黃邦寧主政彰德的7年間,正值大清朝國力強盛、社會安定之時,再加上他本人勤政務實,因而政績卓越,民頌燁然(yè,盛大)。
  • 由副總裁楊金龍接任
    臺灣「央行副總裁」楊金龍將接任總裁職務。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    臺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將於本月25日退休,臺「行政院」將在10點40分宣布新任總裁由副總裁楊金龍接任。    學界、業界認為,未來匯率政策將彭規楊隨」,以對抗熱錢穩定匯市為優先,貨幣市場不會出現太大變動。
  • 民間故事:清朝一乞丐,在街上遇到一個貴婦人,幾年後成了知府
    清朝乾隆年間,有個名叫錢昆的人,在江蘇無錫城北門外,用數百兩銀子本錢,開了一間棉花店,專門用棉花換取布匹,再將布匹賣掉,轉取差價。一年後他升任內黃縣令,不久後又被提拔為河間知府,成了四品官。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側福晉李姑娘的大力幫助。錢昆之所以能從一個流落街頭的乞丐,一躍成為飛黃騰達的四品知府,全因為他當時對女孩的照顧,這可真是「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了。
  •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政府究竟腐敗到什麼程度?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蔓延朝野的清代腐敗風氣 腐敗往往指當權者利用自己的公共權力以權謀私來滿足自己個人私利的行為。「吏治之清濁,關係民生之休戚」,吏治不嚴往往導致官場上的極大腐敗。貪官汙吏不僅魚肉當地百姓,造成民生不滿,還會在社會上營造起不良的為官之風、奢靡之風,嚴重動搖朝廷根基,引起朝野上下動蕩。「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足以見當時的腐敗之深之重。
  • 民間故事:知府吃了郎中的藥死去,被童子救醒,才知他是勾魂使者
    2020-12-24 07:42:16 來源: 吳比樂娛樂社 舉報   清朝康熙初年
  • 離奇古怪,王同知的故事
    王同知的故事從前,西蜀某府曾是藏彝民族放牧散居的去處。習俗蠻-離奇。一年,葛岙王東蘆奉旨入蜀治番。王東蘆字文虎,官居四品同知。原來,當地有這樣的一個風俗:凡姑娘出嫁時,都得由男方迎親者先將新娘子用大紅花轎抬到管轄當地的土皇帝一統治他們的土司家裡。要是姑娘長得美麗,被土司看上眼,就得留下陪宿三夜,然後送還男方結婚。土司為了矇騙當地人民,把這說成是「活佛度容」,經過度容的姑娘,她一生將得活佛保佑。當時,衙吏向王同知說明了新娘子來意後,接著又笑嬉嬉地湊過去說: 「大人,新娘子月貌花容,今晚就讓她留在府裡吧!
  • 漯河作家長篇小說《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在臺灣「火」了
    據其介紹,在完成一系列手續後,由他創作的小說《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將在臺灣出版,此次出版他不收取任何稿費。【歷經兩年精心創作,講述陳星聚一生】今年74歲的馬文退休後致力於文學創作,曾在報紙、雜誌、博客上發表過詩歌、戲劇小品、散文等1000多篇。
  • 「儋州同知」王賢祐 見過朱棣的瓊州土官
    王姓族人還保留著一張清末重新謄抄的「布幛」,上面的文字是一篇祝賀的文章——《贈冠帶土官王子撫黎序》,在宗族譜牒已然被毀的情況下,這篇贈序無疑是大安王氏寶貴的家族史料。以序文為基礎,結合正史和方志的記載,大體可以勾勒出大安王氏從宋末至明末的一段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