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化——于成龍

2021-03-04 AT愛聽文化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於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諡「清端」。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于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為「清官第一」。

主政合黃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被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為廣西省唯一「卓異」,並升任四川合州(今重慶合川區)知州。

在合州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驟增,田地開闢。由於招民墾荒政績顯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龍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

于成龍其後在黃州任同知四年,又任知府四年。由於在黃州府同知任上的突出政績,于成龍又深為湖廣巡撫張朝珍器重,再次被舉「卓異」。

武昌平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龍

再次舉「卓異」後,被調主持武昌府政務,並將擢武昌知府。恰在這時,「三藩之亂」爆發了。在吳三桂凌厲的攻勢下,貴州、湖南望風披靡。同時吳三桂派許多湖北籍部將,特封官「札書」回籍策反,製造暴亂。西寧養老院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麻城縣發現「偽札」,知縣即以「通賊」罪名大肆濫捕,搞得人人自危。接受了「副將偽禮」的該縣曹家河人劉君孚父子乘機聯絡東山一帶山寨發動暴亂。由于于成龍在當地很有影響,被請出來收拾局面。他以「招撫」為方針,查清事件原委後,發出安民告示,使絕大多數協從百姓歸家,事態很快趨於緩和。隨後,他又冒生命危險隻身進入首先發難的劉君孚山寨中說服劉及三百槍手(獵戶)。十天之內,一場動亂順利平息。八月,于成龍調任黃州知府,第二次暴亂又接踵而至。其時,潛入的奸細乘黃州府空虛,聯絡當地豪紳紛紛起事,「高山大潮,烽火相望」,聲勢與範圍大大超過前次。面對險惡的形勢,于成龍清醒地認識到黃州府的重要性,在清朝人物中,他力排眾議,制訂了決不放棄黃州、組織鄉勇相機主動進剿的策略。調集各鄉鄉勇數千人在東山黃土坳一帶,與數量上佔優勢的暴亂分子展開激戰。在他的指揮下,尤其是他身先士卒,危急關頭置生死於度外,使戰鬥獲得全勝。當場擒獲暴亂首領何士榮。後又乘勝平定了其餘叛亂。二十餘天內又取得平亂的勝利,受到湖廣總督蔡毓榮的高度褒獎。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于成龍是清朝名臣,他為何被稱為「於青菜」
    明清時期有很多名臣和地方官員,而清朝時期的于成龍就是一位非常正直廉潔的官員,他的名字和事跡甚至收錄進了四庫全書中。
  • 清朝名臣 于氏成龍
    于成龍深諳「先穩定、再生產」的道理,大張聲勢地「嚴禁盜賊」,在全縣搞「聯防」。3年後,羅城就成了一座欣欣向榮的縣城。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被舉薦為廣西唯一的「卓異」,升官調任。他離開羅城時,身上沒有盤纏,出現了百姓「追送數十裡,哭而還」的感人場面。  公檢法三個部門,一個人全乾,還幹得特別好,于成龍就是這樣的人。
  • 清朝名臣于成龍為何不可能斬殺江寧總督?
    于成龍是跨越明朝和清朝的人,出生在明朝末期,于成龍屬於是典型的晚成的人物,我連「大器晚成」都不敢用,因為在他四十四歲的時候,才開始走上仕途擔任一個小小的縣令,這樣一個小小的縣令也並不算是成就什麼大器,畢竟在當時一抓一大把。于成龍沒有嫌棄縣令的官職太小,而是決心踏踏實實地幹出一番新天地,立志將自己寒窗苦讀的學問都發揮出來。
  • 【呂梁名人】清朝廉吏--于成龍(方山)
    這個時候,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去為清廷效力,做清朝的官,而且越做越大,直做到兩江總督,還被康熙皇帝表彰為"天下第一廉吏",因此,直到明朝滅亡、清廷統治全國已經有十幾年了,他依然在故鄉耕田讀書。于成龍(公元1617-1684年),是山西永寧州(今離石區,其出生地來堡村現劃入方山縣)人,字北溟,號於山。
  • 清朝十二重臣之于成龍
    凡看過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的觀眾,想必對于成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在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中,以廉潔著稱的官員不算少,但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曾被康熙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這裡順便提一下,清代歷史上有兩位叫于成龍的著名官員,一位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另一個于成龍(1638~1700),字振甲,號如山,漢軍鑲黃旗人,後人又稱他為「小于成龍」。
  • 清朝真有于成龍這個人嗎?
    據史書記載,于成龍生於1617年卒於1684年) ,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字北溟,號於山,是清初名臣。于成龍是屬於大器晚成,直到1661年順治十八年,44歲的于成龍出任廣西羅城縣令。于成龍生活節儉,勤於公務,仕途平坦,深得上司和康熙的賞識。
  • 清朝康熙年間的「兩個于成龍」
    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的一天,兩江總督于成龍向皇帝提了個過分要求。報告寄出後,于成龍既滿懷期待,又感到不踏實。
  • 大清朝兩個于成龍同朝為官,誰更厲害?
    (「前於」)電視劇《于成龍》熱播之後,「于成龍」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天下第一廉吏」,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清朝康熙年間,同朝為官的有兩個于成龍,他們不僅同姓同名,而且都頗受百姓愛戴,當時有民謠云:「前於後於,百姓安居」,說的就是他們兩個
  • 【歷代名臣】既是「於青菜」又是「於青天」——清朝廉吏于成龍
    他是清朝著名的廉吏,45歲才出來做官,當過知縣、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較高層級則為藩臬按察使、布政使二司、督撫大員。到哪他都勤政廉潔,到哪都深得民心。史書對他的評價是:「得民心如此,古史罕見。」 三度受舉薦為「卓異」 清代中央和地方官的考核有一套嚴格的制度,對所有官員都要按期考核,「卓異」是清朝對官員考核之後的一個頂級的總結,也是對官員的一種高度肯定。于成龍短短二十多年為官,總共三次被舉薦為「卓異」,這在千百年來的官場都是難得一見的。
  • 清朝奇案故事:官員和俠客間的博弈,于成龍和巨寇「魚殼」的故事
    清朝年間,于成龍任兩江總督時,因追捕巨寇「魚殼」,被「魚殼」刺殺。刺客已經埋伏在了于成龍的府衙,於青天命懸一線。千鈞一髮之際,刺客卻突然放棄行動,甘願受死。留下了一段傳奇故事。 于成龍,字北溟,號於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是清朝大名鼎鼎的清官,一生留下了許多的傳奇故事。
  • 【發現固安】固安清朝于成龍攔鬼
    ↑↑點擊上方藍色"固安在線網"關注我們傳播:正能量| 固安資訊 | 百姓生活| 固安文化于成龍年輕的時候,在老家南房上村過日子,他除去幹活、念書,還經常給有紅白喜事的主兒幫忙。于成龍有點納悶,就問:「這麼晚了,你們在這兒幹什麼」五個婦女一點也不拘束,一邊嘻嘻地笑著,一邊回答:「準備放火去啊。」于成龍一聽好不奇怪,就問:「上哪兒放火去?」婦女一指老虎營:「就是這村,扈家。」于成龍說:「扈家明天娶媳婦,你們怎麼在大喜事上給人家添膩歪?」
  • 「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銅像落成 于成龍墓建成(組圖)
    「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銅像在于成龍廉政文化園落成。 于成龍,公元1617年生於今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清順治十八年入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巡撫。康熙二十一年,擔任兩江總督,成為當時清朝九位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之一。    于成龍少有大志,45歲入仕之前在方山縣形成了系統的人生價值觀,總結出獨特的「天理良心」格言。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無論是荒無人煙的廣西羅城,還是在富甲天下的江南,于成龍一直是「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一生廉政清潔,深得百姓愛戴。康熙皇帝讚揚他「說空話少、唱高調少、只是低頭做事」。
  • 【發現固安】固安清朝任務​左都御史總督于成龍
    ↑↑點擊上方藍色"固安在線網"關注我們傳播:正能量| 固安資訊 | 百姓生活| 固安文化于成龍(1638—1700),清漢軍鑲黃旗人,字振甲,諡號襄勤,祖居遼東蓋州,順治十年(1653)16歲時隨父親於國安遷至固安縣南房上村。
  • 警苑文叢 | 于成龍——清朝第一廉吏
    于成龍生於山西永寧州的一戶鄉紳之家。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時年23歲的他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副榜貢生,他考慮到父親年事已高,沒有任官就職。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時年45歲的于成龍,接受清廷委任,到廣西羅城擔任知縣。當時羅城地處偏遠,加上久經戰亂,縣城人口稀少,縣城中僅有六戶人家,沒有城郭和官署。于成龍安撫百姓,在當地建立保甲制度,嚴懲盜賊。
  • 弘揚中國文化,成龍式《急先鋒》,多多益善
    成龍式的幽默風趣依舊還在,而片中的楊洋更是蛻變,從鮮肉變實力派硬漢,脫胎換骨的變化。寸頭、身手不凡,一切都充滿了荷爾蒙的味道。成龍和楊洋的老少組合,給影片增添了不少詼諧之處,兩人的完美配合,可謂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為影片增色不少。成龍的寶刀未老,軍藝出身楊洋的身板不錯,看樣子除了彭于晏,動作片後繼有人了。
  • 清朝服飾,旗袍文化,款式多變
    清兵入關時,清朝男子身穿長袍馬褂。婦女也是滿族服飾、漢族服飾都在穿,整體服飾風格以長袍為主。到清後期很多滿族人也效仿漢族的穿著,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記載。而在貴族中的漢人也效仿滿族的衣著風格,各種各樣的服飾,如裙子、圍巾、大衣、雲肩、腰帶等。在服裝概論這門課程裡,有對旗袍的描述。
  • 一起穿越清朝,探秘皇家文化……
    名牌導遊 謝靜 穿越大清,觸摸皇家文化 清朝皇家祈福盛典看到這兒,您是不是感覺穿越到了大清朝? 祈福盛典現場演職員有近百人,他們一舉一動都遵照清朝禮儀完成。300多年前盛世大清的輝煌以及神秘的祈福大典原汁原味重現,讓您一睹皇家威儀,領略祈福文化。
  • 真實的于成龍是什麼樣的
    于成龍遠祖於伯達、於建中、於仕賢於1341年(元朝)遷至石州白霜村(現為柳林縣李家灣鄉白霜村,白霜村現仍有于氏後代應和于成龍同祖)。1506年,其宗族一脈於素遷居到來堡村。於素生於恩等四子,於恩生於採等四子,於採生於時煌等四子。1617年(明萬曆四十五年),於時煌原配田氏生次子于成龍。不久,田氏病逝,於時煌繼配李氏,家庭關係和睦。
  • 《于成龍》央視熱播 成泰燊成偶像時代演技擔當
    螢屏古裝劇接連霸屏,各種風格和類型琳琅滿目,而令人略感失落的是仙俠玄顏值流量當道,而弘文化樹正氣的歷史正劇缺失,看似市場的選擇,實則是創作乏力的無奈之舉。像《于成龍》這樣的人物傳記題材能夠獲得成功,首先需要立得住的人物,而主演成泰燊對于成龍的塑造,顯然是成功的,一直在追劇的觀眾不難發現,這個身材瘦削卻有驚人能量,才華橫溢但不迂腐刻板,剛直不阿卻又不失詼諧幽默的清朝官吏,與我們印象中的于成龍圓滿合體,沒有任何的突兀,只有鮮活的神採。
  • 這位高級官員為何還被譽為大清朝的第一捕快?
    呂海峰話說,關於大清朝著名廉吏于成龍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廣為流傳,在他的一生當中為官雖然越做越大,但是,卻始終堅守自己的清貧。甚至,在江南做官時,還被當地民眾稱之為「於青菜」。然而,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他還有另外一個美譽,同樣被人廣為傳頌,那麼,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