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重臣之于成龍

2021-02-11 方山縣于成龍廉政文化園

明末清初剛正不阿的包拯式人物于成龍,從廣西羅城知縣到兩江總督,他憐貧苦、抑豪強、治強盜、賑饑荒、平冤獄、肅吏治,為官一任,流惠一方,被百姓稱為「青天」。

凡看過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的觀眾,想必對于成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在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中,以廉潔著稱的官員不算少,但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曾被康熙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這裡順便提一下,清代歷史上有兩位叫于成龍的著名官員,一位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另一個于成龍(1638~1700),字振甲,號如山,漢軍鑲黃旗人,後人又稱他為「小于成龍」。他也是一位好官,在于成龍手下做過知州,還曾得到過于成龍的保舉,後因政績升任江寧知府。康熙皇帝南巡至江寧,要他好好向于成龍學習。這也可以算是清史上的一段佳話。

本文的主人公于成龍,字北溟,號於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離石)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終年67歲,諡「清端」、贈太子太保。他出身於一個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親都在明朝做過官。據說他的父親在鄉裡倡導孝義之道,有長者之風。受家庭薰陶的于成龍性格端莊,不苟言笑,又才智過人,勤儉耐勞。他「為學務效實行,不屑於詞章之術」,認為「學者苟識得道理,埋頭去作,不患不到聖賢地位」,可見他自始就是個崇尚實幹、不屑空談的人。

于成龍是個大器晚成的人。他在明崇禎十二年(1639)曾經參加過鄉試並中副榜貢生,但因為父親年邁需要照顧而沒有出去做官。直到45歲才以明經謁選清廷吏部,被授以廣西柳州羅城縣知縣。此後,他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撫大員,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尤其是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

于成龍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于成龍少有大志,自幼過著耕讀生活,受到較正規的儒家教育。順治十八年,已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無理良心」的抱負,接受清廷委任,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為縣令。羅城新隸於清統治下不到兩年,由於局勢未穩,兩任知縣一死一逃。于成龍到羅城時,這裡遍地荒草,城內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數間,縣衙也只是三間破茅房。他只得寄居於關帝廟中。在困境中,同來的五名從僕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堅強的毅志,扶病理事,邁開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羅城百廢待舉,首要在於安定社會,恢復生產。於是,于成龍採取「治亂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城鄉建立保甲,嚴懲緝獲案犯,大張聲勢地「嚴禁盜賊」。境內初安後,他又約會鄉民練兵,甘冒「未奉鄰而專徵,功成也互不赦之條」的後果,抱著為民而死甚於瘴癘而死的決心,準備討伐經常擾害的「柳城西鄉賊」。在強大的聲勢下,西鄉「渠魁府首乞恩講和,搶擄男女中只盡行退還」。接著在全縣搞聯防,從此「鄰盜」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內憂外患的同時,于成龍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復生產,他常常深入田間訪問農事,獎勤勸惰。農閒時帶領百姓修民宅、建學校、築城牆。對遷入新居的農家,還親為題寫楹聯,以示鼓勵。在深得民心之後,他又以剛柔並用的鬥爭策略,解決了「數大姓負勢不下」的問題,使一向桀驁不馴的地方豪強「皆奉法唯謹」。三年間,就使羅城擺脫混亂,得到治理,出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新氣象。

于成龍的突出治行受到廣兩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視,羅城被評為全省治理的榜樣。康熙三年(1664年)春,金光祖升本省巡撫,就地方施政徵詢于成龍的意見。對此,于成龍曾兩次條陳,針對廣西地方施政的各方面,系統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內容有:一.澄清地方吏治;二.「弭盜」與「慎刑」;三.推行「撫」字催科;四.減輕百姓負擔,疏鹽行、除災耗、清雜派;五.改善民族關係等等。這些建議是適應統治者的需要提出的,但很大程度上也符合民眾的利益,表現了他的敢於言事和不怕風險的勇氣。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被兩廣總督蘆光祖舉薦為廣西省唯一「卓異」,並升任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川市)知州。離羅城時,他連赴任的路資也沒有,出現了百姓「遮道呼號:『公今去,我儕無天矣!』追送數十裡,哭而還」的感入情景。

四川遭戰亂最久,人口銳減為全國之首。于成龍赴任的合州包括三屬縣,只有丁口百餘人,正賦14兩,而衙門的各種供役、需索使百姓繁重不支。目睹地方荒殘,于成龍確定以招撫百姓為急務,他首先革除宿弊,嚴禁官吏勒索百姓,又免去規定的驅從,以家僕隨身。

合州土地極度荒蕪。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於原主認業。為此,他嚴格規定了「凡一佔即為己業,後亦不得爭論」的原則。同時要求各縣注意為新附百姓解決定居與墾荒中的具體困難,並親自為他們區劃田舍、登記註冊,借貸牛種,申明三年後起科。這樣,「新集者既知田業可恃為己有而無復徵發倉卒之憂,遠近悅赴,旬日之間戶以千計。」獎勵墾荒是清初基本國策,但于成龍實行「禁止原主認業」先於清廷明確規定的15年前,加之他對具體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驟增,田地開闢。由於招民墾荒政績顯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龍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

于成龍去往黃州府(今湖北黃州市)同知任四年,任知府四年。這裡著重敘述他的兩件事。

一是治盜省訟。「盜」成為清初一大社會問題。在黃州府岐亭鎮一帶,盜賊甚至白晝劫路傷命,嚴重影響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于成龍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鎮岐亭治盜。為了摸清盜情和每一件重大盜案,他總是親自訪察。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調查疑情,從而對當地盜情了如指掌。他還特意在衣內置一布袋,專放盜賊名單,「自劇賊,偷兒蹤跡無不畢具,探袋中勾捕無不得。」

對待案犯他主張慎刑,以教為主,採取「寬嚴並治」和「以盜治盜」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于成龍在詞訟、斷獄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稱。他鐵面無私,頭腦敏銳而細心,善於從一些常人忽視的細節上發現問題的癥結。曾排解過許多地方上發生的重大疑案、懸案,使錯案得到平反,從而被百姓呼為「於青天」,民間還流傳著「鬼有冤枉也來伸」的歌謠。于成龍在破案、察盜方面的許多事跡,在清人野史、筆記和民間文藝中均得到反映,甚至神化。如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於中丞》中,就敘述了有關他的兩個故事。他的刑法思想在清朝一代很有影響。由於在黃州府同知任上的突出政績,于成龍又深為湖廣巡撫張朝珍器重,再次被舉「卓異」。

二是兩次平定「東山之亂」。于成龍舉「卓異」後,被調主持武昌府政務,並將擢武昌知府。恰在這時,「三藩之亂」爆發了。在吳三桂凌厲的攻勢下,貴州、湖南望風披靡。同時吳三桂派許多湖北籍部將,特封官「札書」回籍策反,製造暴亂。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麻城縣發現「偽札」,知縣即以「通賊」罪名大肆濫捕,搞得人人自危。接受了「副將偽禮」的該縣曹家河人劉君孚父子乘機聯絡東山一帶山寨發動暴亂。由于于成龍在當地很有影響,被請出來收拾局面。他以「招撫」為方針,查清事件原委後,發出安民告示,使絕大多數協從百姓歸家,事態很快趨於緩和。隨後,他又冒生命危險隻身進入首先發難的劉君孚山寨中說服劉及300槍手(獵戶)。10天之內,一場動亂順利平息。八月,于成龍調任黃州知府,第二次爆亂又接踵而至。其時,潛入的奸細乘黃州府空虛,聯絡當地豪紳紛紛起事,「高山大潮,烽火相望」,聲勢與範圍大大超過前次。面對險惡的形勢,于成龍清醒地認識到黃州府的重要性,他力排眾議,制訂了決不放棄黃州、組織鄉勇相機主動進剿的策略。調集各鄉鄉勇數千人在東山黃土坳一帶,與數量上佔優勢的暴亂分子展開激戰。在他的指揮下,尤其是他身先士卒,危急關頭置生死於度外,使戰鬥獲得全勝。當場擒獲暴亂首領何士榮。後又乘勝平定了其餘叛亂。二十餘天內又取得平亂的勝利,受到湖廣總督蔡毓榮的高度褒獎。

四年後,于成龍升湖廣下江陸道道員,駐地湖北新州(今新春縣),在湖北期間,無論地位和環境都有很大改善,但他仍保持了異於常人的艱苦生活作風。在災荒歲月,他還以糠代糧,把節餘口糧,薪俸救濟災民。因之百姓在歌謠中唱道:「要得清廉分數足,唯學於公食糠粥。」為廣行勸施,讓富戶解囊,他更以身作則,甚至把僅剩的一匹供騎乘的騾子也「鬻之市,得十餘兩,施一日而盡」。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龍升福建按察使離湖北時,依然一捆行囊,兩袖清風,沿途以蘿蔔為乾糧。

于成龍在福建上任伊始,就做了一件為民稱頌的好事。當時一清廷為對付臺灣鄭氏的抗清勢力,實行了「海禁」政策。當地統治者不顧連年兵禍,民不聊生,動輒以「通海」罪名興起大獄,使許多沿海漁民罹難。于成龍在審閱案卷時,發現每案被擬極刑的就達數十人或上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婦女孺子。於是他堅決主張重審,對怕得罪清室而勸阻他的人說:「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不能鹹阿從事!」在他的力爭和主持下,先後使千餘名百姓免遭屠戮而獲釋,貧困不能歸者還發給路費。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于成龍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舉「卓異」後升任省布政使。福建巡撫吳光祚還專疏向朝廷舉薦,稱于成龍為「閩省廉能第一」,從此,于成龍得到清廷的賞識和破格招用。康熙十九年春,康熙帝「特簡」于成龍為畿輔直隸巡撫,翌年春,又召見于成龍於紫禁城,當面褒讚他為「今時清官第一」,並「制詩一章」表賜白銀、御馬以「嘉其廉能」。未逾兩年,又出任為總制兩江總督。

身為「治官之官」,于成龍始終把整頓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他指出:「國家之安危由於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於用人行政,識其順逆之情」。「以一夫不獲曰予之喜,以一吏不法曰予之咎,為保郅致政之本。」在黃州時,他衣內的布袋便利了治盜。升巡撫後僕人請去掉,他笑道:「此袋昔貯盜,今以貯奸貪不省之官吏,未可去也!」他新任直隸,即發出清查庸劣官員的檄文,責令各屬將「不肖貪酷官員」,「昏庸衰志等輩」「速行揭報,以憑正章參處」。針對各屬賄賂公行,請客送禮之風,他從利用中秋節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懲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訪民間,面對「州縣各官病民積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狀況,不禁嘆曰:「噫!吏治敗壞如倒狂瀾,何止時乎?」很快頒布了《興利除弊約》,其中開列了災耗、私派、賄賂、衙蠹,旗人放債等15款積弊,責令所「自今伊始」,將所開「積弊盡行痛革」。與此同時,他根據自己的體會,又制訂了以「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徵收,崇節儉」為內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為地方官的行為準則。方法上,他舉優劾貪,寬嚴並濟,時人說凡他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康熙帝也稱其「寬嚴並濟,人所難學」。

對廉潔有為的人材,于成龍反對論資排輩,他對清廷死板的任官「考成」制提出異議,認為不利於吏治建設,造成「問其官則席不暇暖,問其職則整頓無心,勢彼然也,」常常使「遠大之辭,困於百裡,深為可惜!」為此,他屢上疏推薦人材。如直隸通州知府于成龍(史稱小于成龍)、江蘇布政使丁思孔等都是較有作為的清廉官吏,由於他的舉薦而受到康熙帝的重用。

于成龍對科考和教育也十分關心。在文化發達的江南地區,官僚、勢豪賄通學政,科考中舞弊之風盛行,貧苦士子雖皓首窮經卻往往落榜。針對這種狀況,于成龍規定:一旦發現弊行,「立刻正章入告,官則摘印,子衿黜革候者按律擬罪。其蠹胥、奸棍即刻斃之杖下」。對教育的重視還表現於他在各地興辦學校上。即使是像羅城那樣條件困難的地區,他也很快辦起學堂,並鼓勵徭、壯子弟入學。他多以倡導地方紳仕捐資的方式興辦「義學」。

于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了。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僕」。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採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髮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據載,當他出任兩江總督的消息傳出後,南京布價驟然上漲,「金陵闔城盡換布衣。即婚嫁無敢用音樂,士大夫減驅從,毀丹亞,至有驚恐喘臥不能出戶者,……奸人猾胥各拿妻鳥獸竄」。卒後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

于成龍逝世後,南京「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萬人。下至萊庸負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見中下層人民對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親為撰寫碑文,這是對他廉潔刻苦一生的表彰。

于成龍擅長書法,詩詞亦工。他的著述、奏稿等先後由其門人和孫於準輯成《於山奏牘》7卷附錄1卷和《於清端公政書》8卷行世。此外,于成龍任職直隸和兩江期間,曾組織編寫了他《畿輔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對整理和保存當地政治、經濟、文化資料做出了貢獻。

 

 

  

關注 于成龍廉政文化園 了解更多資訊

歡迎賜稿                                       

郵箱:3364200372@qq.com

網站:http://www.llyucl.com/

公司地址:山西方山于成龍廉政文化園

聯繫電話:葛經理(參觀學習):18635825607

                  田老師(永寧書院):18434168555

                郝老師(永寧書院):15534328372

                    高經理(餐飲住宿):17703582288

相關焦點

  • 清朝名臣 于氏成龍
    為官有道  縣令離任,百姓追送數十裡  史書記載,于成龍自幼過著耕讀生活,受過較正規的儒家教育。順治十八年(1661年),44歲的他第一次做官,懷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接受朝廷委任,到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當縣令。  當時,羅城縣前兩任縣令,一個死了,另一個逃了,縣城只有6戶居民,他成了一個「光杆縣令」。
  • 王俊傑:金代重臣千秋背十二元神
    金代重臣千秋背十二元神 王俊傑 金代花錢正背皆有文字者珍罕,多數情況下文字對年代及文化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本題材開門存世僅數枚,此品頭版頭模為執牛耳者。
  • 清朝文化——于成龍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 清朝之前本無「三跪九叩」之禮 原來這是清朝入關後制定的
    雙膝連續跪地三次,然後再叩頭九次,是為所謂「三跪九叩」之禮,是為最敬重的禮儀。但是這樣的重大敬重禮儀起源於什麼時候呢?其實都被影視劇忽悠了,在影視劇裡,那些小民拜見皇帝和重臣的時候就行這個禮。可是事實是這個禮儀從古代就有之嗎?不然!這是從清朝開始才有的。
  • 于成龍是清朝名臣,他為何被稱為「於青菜」
    于成龍字北溟,清朝順治年間的一位著名官員,生卒年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時期山西永寧州人(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于成龍簡介在《中國明清的官》一書中有所記載。而且于成龍簡介能收錄到《四庫全書》中,這實在是很難得的。于成龍一生做過許多官職,比如布政使、巡撫、總督、大學士等職位。
  • 清朝名臣于成龍為何不可能斬殺江寧總督?
    于成龍是跨越明朝和清朝的人,出生在明朝末期,于成龍屬於是典型的晚成的人物,我連「大器晚成」都不敢用,因為在他四十四歲的時候,才開始走上仕途擔任一個小小的縣令,這樣一個小小的縣令也並不算是成就什麼大器,畢竟在當時一抓一大把。于成龍沒有嫌棄縣令的官職太小,而是決心踏踏實實地幹出一番新天地,立志將自己寒窗苦讀的學問都發揮出來。
  • 正一品都是朝中重臣?並非如此,清朝這3種正一品形同虛設
    眾所周知,在古代,正一品官員就屬於朝中重臣了,他們位高權重,其說話在皇帝面前也十分有分量。清朝建立後,也沿用了漢人創立的九品中正制,朝中的百官被分為「九品十八級」。不過,在清朝有這3種正一品官職,他們聽起來名頭很響亮,實際上卻並沒什麼實權。究竟是哪3種官職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
  • 范文程身為清朝開國重臣,漂亮妻子被他人奪走,為何卻無動於衷?
    話說起范文程,也許許多人對他還不熟悉,但說起他的先祖範仲淹,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曠世盛言興許還迴蕩在我們耳邊。而他的後代范文程也用自己的一生極力演繹了這句箴言。而正當他鬱郁不得志之時,皇太極掌握了滿清的軍政大權,范文程的春天來到了。
  • 【呂梁名人】清朝廉吏--于成龍(方山)
    這個時候,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去為清廷效力,做清朝的官,而且越做越大,直做到兩江總督,還被康熙皇帝表彰為"天下第一廉吏",因此,直到明朝滅亡、清廷統治全國已經有十幾年了,他依然在故鄉耕田讀書。于成龍(公元1617-1684年),是山西永寧州(今離石區,其出生地來堡村現劃入方山縣)人,字北溟,號於山。
  • 看清朝十二正牌皇后的真實背景
    今天我們就一一分析清朝十二正牌皇后究竟有何實力背景,能夠位列當朝第一皇后。努爾哈赤皇后:孝慈高皇后歷史上曾經有兩位「孝慈高皇后」,分別為朱元璋原配馬皇后,努爾哈赤大妃葉赫那拉·孟古哲哲,二人均有「孝慈高」的美諡,此處不著重進行分析。葉赫那拉·孟古哲哲嫁與努爾哈赤時為明朝萬曆年間,即使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也是孟古哲哲病逝十幾年後的事情,因此孟古哲哲在世時還尚未有皇后的正式冊封。
  •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沒有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第一位于成龍,就是電視劇《于成龍》的主人公,被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也就是官場俗稱的「於青菜」,因為年齡較大也被稱之為「大于成龍」。于成龍(1617年—1684年) ,山西永寧人,順治十八年(1661年)以45歲的年齡正式進入仕途,出任廣西羅城知縣,歷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黃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之職,官至兩江總督,最後死於兩江總督任上,其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成為康熙樹立的官員標杆而廣為推廣。
  • 清朝十二臣之年羹堯
    兩朝重臣,一家榮寵年羹堯,字亮工,號雙峰,漢軍鑲黃旗人,生年不詳(一說生於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其父年遐齡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撫,其兄年希堯亦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禛的側福晉,雍正即位後封為貴妃。年羹堯的妻子是宗室輔國公蘇燕之女。所以,年家可謂是地位顯貴的皇親國戚、官宦之家。雖然年羹堯後來建功沙場,以武功著稱,但他卻是自幼讀書,頗有才識。
  • 清朝真有于成龍這個人嗎?
    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據史書記載,于成龍生於1617年卒於1684年) ,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字北溟,號於山,是清初名臣。于成龍是屬於大器晚成,直到1661年順治十八年,44歲的于成龍出任廣西羅城縣令。于成龍生活節儉,勤於公務,仕途平坦,深得上司和康熙的賞識。
  • 劉墉之父,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要知道這個官兒,可是妥妥的一品大員,乃是清朝單個官銜中的最高級別。 這可是莫大的榮耀,要知道古代文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諡號就是「文正」,縱觀歷史只有那些對王朝作出巨大貢獻之人才有資格享有它,前朝重臣張廷玉為了這個諡號還差點與乾隆鬧翻,但最後仍然沒有如願,我們不難看出劉統勳在乾隆心中的地位。
  • 清朝的六部尚書是幾品官?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
    清朝的統治模式基本沿襲明朝,稱之為「清承明制」,包括官職體系。清朝的官職體系中,六部尚書是非常重要的官職,六部即「三省六部制」的六部,起源於隋朝時期,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沿襲三省六部制,可見其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
  • 晚清第一怪才辜鴻銘罵重臣李鴻章,罵人不帶髒字
    辜鴻銘 李鴻章,晚清重臣、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政治家,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中國近代好多不平等條約都是他籤訂的,戲稱自己為大清朝的裱糊匠
  • 【歷代名臣】既是「於青菜」又是「於青天」——清朝廉吏于成龍
    他是清朝著名的廉吏,45歲才出來做官,當過知縣、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較高層級則為藩臬按察使、布政使二司、督撫大員。到哪他都勤政廉潔,到哪都深得民心。史書對他的評價是:「得民心如此,古史罕見。」 三度受舉薦為「卓異」 清代中央和地方官的考核有一套嚴格的制度,對所有官員都要按期考核,「卓異」是清朝對官員考核之後的一個頂級的總結,也是對官員的一種高度肯定。于成龍短短二十多年為官,總共三次被舉薦為「卓異」,這在千百年來的官場都是難得一見的。
  • 同為清朝重臣,曾國藩和年羹堯,誰的權力最大,官職最高
    論起清朝時期的漢人重臣,可能年羹堯與曾國藩這兩個人的名字會立馬出現在你的腦海裡。雖然他們僅是一介臣子,卻在當時雍正朝廷內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因為自己的作為,在歷史長河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就將對這兩位的生平進行概述,通過對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印象,回顧在那段歷史條件下書生帶兵的成果,分析他們給後世帶來的影響。
  • 清朝康熙年間的「兩個于成龍」
    于成龍推薦的是一個小地級市的領導,直隸通州知州,自己當直隸巡撫時期的老部下,名字也叫于成龍。於總督比於知州大22歲,為了區分,人稱老于成龍、小于成龍。  地方首長敦請朝廷補充幹部不是問題,但指名道姓、指定崗位,還要由從五品越級提拔到從四品,則嚴重違反規矩,十分犯忌。  按照大清的幹部制度,地方官出缺的,應召集後備幹部統一抽籤,誰抽到誰上崗,就像買彩票。
  • 乾隆收拾雍正重臣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為何連忠臣李衛也不放過?
    清朝之所以能延續二三百年,跟雍正皇帝有關——雍正是個不錯的皇帝,要是沒有他勵精圖治一改康熙晚年怠政縱貪之頹勢,清朝跟元朝一樣,也挺不過一百年。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雍正的好幫手除了十三弟俠王胤祥,還有被他處置的隆科多和年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