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前本無「三跪九叩」之禮 原來這是清朝入關後制定的

2021-01-18 烏蒙野譚

雙膝連續跪地三次,然後再叩頭九次,是為所謂「三跪九叩」之禮,是為最敬重的禮儀。但是這樣的重大敬重禮儀起源於什麼時候呢?其實都被影視劇忽悠了,在影視劇裡,那些小民拜見皇帝和重臣的時候就行這個禮。可是事實是這個禮儀從古代就有之嗎?不然!這是從清朝開始才有的。

據《清會典》記載: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其他朝儀亦如之。這是清朝的規矩,大臣在行三跪九叩之禮後也不會有坐,陳奏或聽皇帝宣旨也只能站立,以示對皇帝的敬重。由此記載可見清朝的大臣必須對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的,而且在朝上也不能坐著商議家國大事,只能站立,多辛苦!

那麼在清朝之前究竟有沒有百官要對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之說呢?我們看看《明史·禮志》的記載:凡百官於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畢,復坐。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得出,明朝的王公大臣在朝上與皇帝商議朝政的時候無須行三跪九叩之禮,而且還有座位,坐著討論朝政就顯得輕鬆多了。

那麼從古都沒有的禮儀,怎麼到了清朝就有了呢?原來清朝入關主政,恐漢人對之不尊重,所以就進行了禮制的改革。他們規定,百官除了要對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外,還要自稱奴才!

對這樣的規定,很多飽讀詩書的人其實很是反感,認為這有辱千年禮制,可是在清王朝的鐵腕壓力下,連留髮不留頭都能忍下來,何況這個禮制。但是也不是舉國無人說話,其中也有敢於說」不「,當時有一個進士叫汪德鉞,安徽懷寧人,此人博學多才,他就是紀曉嵐當主考官的丙戌科進士,紀曉嵐對他非常器重,曾誇讚汪德鉞:會我點春闈,愛爾雄文陳。竟從萬馬中,得此千裡駿!

當乾隆末期實行跪禮後,汪德鉞非常反感而就陳書反對跪之禮,他認為,跪下是對尊嚴的傷害,一個讀書人,一次次下跪丟掉陽剛,久之就會成為一個奴性十足的軟人。汪德鉞人認為,跪禮不可行,跪禮將讀書人那種精氣神磨化了。尤其是上下級之間行跪拜之禮會將人心和人性負面化,這關係到了讀書人的氣節和廉恥,更關係到江山社稷的穩固。他認為,人與人之間不管官位有多懸殊,至少人格是平等的!在那個君重民輕的封建社會裡,能破天荒敢提出人格平等,這實屬可貴!

汪德鉞說:夫拜跪,細事耳,而所關甚巨。自古宗社之鞏固,由士大夫之有氣節,氣節之能植,由士大夫之識廉恥!可是一個微弱的讀書人的聲音,怎能抵抗清朝制定禮制的決定,這事就算汪德鉞力陳也無濟於事,三拜九叩就這樣定下來了,到了後來西方人在覲見清朝皇帝的時候,他們就不遵守這一套禮制,拒絕向清朝皇帝下跪,清朝廷心裡當然十二分不樂意,但是西洋人的堅船利炮讓他們不敢堅持!於是對這些西方人改用了「三進三鞠躬」之儀。而對國人,依然一直堅持到滿清結束!

文:納雍趙遠鴻

參考資料:文史天地

相關焦點

  • 康熙作為清朝皇帝,為何要去給明太祖掃墓,甚至三跪九叩
    不僅僅是題字這麼簡單,康熙在位時六次南巡,其中有五次都親自前往明孝陵,為朱元璋掃墓,每一次都十分重視,甚至行三跪九叩之禮。那麼康熙作為清朝皇帝,為何要去給明太祖朱元璋掃墓,還三跪九叩這麼隆重?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出,復由甬道旁行。賞賚守陵內監及陵戶人等有差。諭禁樵採,令督撫地方官嚴加巡察。」  就是說康熙率領群臣,從山門磕頭一直到陵墓下,態度無比虔誠和崇敬。而且這時候的明孝陵仍然有人看守,康熙更是下令要嚴加巡察。
  • 康熙帝每次給朱元璋掃墓,為何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禮?
    康熙給朱元璋掃墓,為何行三跪九叩大禮?用心良苦。康熙帝評價朱元璋「治隆唐宋」,是由衷讚美,還是另有所圖?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闖王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三月十九日,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 中國第一帝王墓,600年無人敢盜,乾隆三跪九叩,孫中山祭拜立誓
    清軍入關後,多爾袞曾經推行了「剃髮易服令」,所有漢人男子全部剪去長發改為「金錢鼠尾」髮式,象徵著臣服清朝。清朝初年的基業是鎮壓了許多反抗才換來穩定的,而到了康乾時期,皇帝竟然又對一座漢人帝王陵墓行三跪九叩大禮。 史料記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到了南京城,在此之前文武大臣已經做好了充足準備,簇擁著康熙皇帝直接往大明王朝的祖宗根本之地而去,康熙雖然貴為大清皇帝,一路也不敢走正道,只敢在旁邊走,並且還沒進門,就叫文武大臣趕緊下馬步行。
  • 清朝入關以後,為何朝服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在清朝入關之前,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呈現出花紅柳綠的情況,分為好幾種顏色。但到了清朝入關以後,清朝的朝服為何都使用石青色,這到底有什麼講究。認真的說,清朝官員、貴族的朝服顏色,與五行相剋理論有關。
  • 清朝入關後的血腥殺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清朝,從叩山海關入主中原到晚清王朝的覆滅一共經歷了二百多年,作為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在它統治下的二百多年中,中國的疆域不斷擴大,尤其在強盛的康雍乾時期,清朝的經濟、文化等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更加繁榮。
  • 清朝入關後,曾令人聞風喪膽的明朝錦衣衛,到底去了哪裡?
    很多人在看完《錦衣之下》以後,都開始四處找資料,想要對明朝真實的歷史事實進行簡要了解,想知道明朝時期的錦衣衛,是否真的令人聞風喪膽,清朝入關以後,錦衣衛這一群體,又到底何去何從?最恐怖的特種組織在明朝,只要提起錦衣衛這三個字,無論男女老少,臉色都會為之驚變。因為在當時,錦衣衛是個非常恐怖的特種組織。
  • 清朝入關以後,官員和貴族的朝服上,為何必須使用披肩?
    那麼,到底什麼是披肩,清朝入關以後,為何要全面推行披肩呢?今天,我們就仔細聊聊這個問題,披肩屬於清朝服飾制度的一部分。 但是,請注意,在清朝入關之前,中原王朝的男性們,並不佩戴披肩。無論是文武官員、皇親國戚、朝廷勳貴,都沒有佩戴披肩。清朝入關之前,前身是崛起於東北地區後金政權。公元1616年,後金政權在瀋陽城建立。 起初,後金各方面的制度都非常簡單。與龐大的明朝相比,後金政權的實力非常單薄。因此,如何擊敗明朝的進攻、擴大勢力,才是後金政權的主要工作。
  • 中國第一帝王墓,600年無人敢盜,孫中山祭拜立誓,乾隆三跪九叩
    清兵入關後,多爾袞曾實行過一次「剃髮易服」,漢人男子全部剪去長發,改為「錢鼠尾」髮式,象徵對清朝的臣服。清初的基業是平定多起叛亂以換取安定,而到了康乾盛世,皇帝竟在漢代帝王的陵墓上再行三跪九叩大禮。據史料記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至南京城,文武大臣在此之前已有充分準備,簇擁著康熙皇帝直奔大明祖籍之地,康熙雖然是大清皇帝,但一路都不敢走正道,只敢在旁邊走動,而且還未進門,便叫文武大臣趕快下馬步行。此後,康熙帝又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把圍觀的成千上萬村民感動得流下淚來。
  • 清朝入關後實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究竟一共屠殺了多少人?
    1643年,皇太極在入關前夕猝死,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隨後,他的第九個兒子愛新覺羅福臨繼承大統。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1644年,滿清入關,入主中原,遷都北京。多鐸進城後,將清軍傷亡慘重的怨氣發洩在揚州軍民身上,因此,下令在揚州城內進行大屠殺,燒殺淫掠,無一不做。
  • 康熙為籠絡漢人曾多次拜謁明孝陵 行三跪九叩禮
    在明孝陵裡,有一處刻有「治隆唐宋」的石碑十分氣派,這究竟是誰人言說?鄒尚現場給大家揭開了謎底:原來這竟然是出自康熙皇帝之手,不禁讓大家驚訝不已。相比之下,清朝皇帝反而對謁明孝陵上心得多,甚至留下此言此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清初,康熙皇帝為了籠絡漢人,鞏固統治,曾於康熙二十二年、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六次下江南,每次都到南京,五次率領文臣武將們謁明孝陵。第一次謁陵,儀仗到達下馬坊後,全體官員下馬、落轎,康熙自己也徒步進入陵園,而且緊靠甬道的邊走。」
  • 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一個被盜,而清朝皇陵卻頻頻被盜墓賊光顧?
    但是明朝的皇陵除了由考古學家研究開發以外,都沒有被盜的痕跡,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原因呢?但是,清朝皇陵就不一定能辦到了,首先清軍入關,女真作為少數遊牧民族,對入葬之事本來就沒有那麼在意。其次就是,沒有漢人那樣對陵墓要求和講究,只是選擇了風水比較好的地方作為了皇陵的選址。說到底,他們雖然極力學習漢文化,但在觀念方面還是會受到女真習俗的影響,因此,對於陵墓的選址方面,便顯得尤為「隨意」了一些。
  • 公知:清朝比明朝強,無昏君?
    此時北京的李自成知道滿清入關倉促應戰,山海關戰役李自成在吳三桂和滿清雙雙打擊下兵敗,接下來李自成棄守北京而就在這10帝中竟然無一昏君,這就不可思議怎麼可能沒有昏君,沒有昏君清朝是怎麼被滅的?大家一起捋捋這10帝中究竟有沒有昏君。 首先順治帝1653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
  • 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句話有什麼漏洞?
    ,明朝沒有明君,這句話就有很大的漏洞,令人啼笑皆非。清朝自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一直到1911年宣統退位,歷經十二帝,正好是是295年。  但清朝實際享國年數為1911—1644=267年。為什麼?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皇太極建立的只能算國,是個地方割據政權,而入關定都北京,才勉強算是個清朝的樣子。  所以,明朝、清朝的享國年數壓根不相同。但是二者符合300年這個鐵律。明清二朝是符合的。
  • 清朝和英國使團的禮儀之爭
    遙遠的東方在他們看來是遍地黃金的神秘地,英國人渴望擁有這片廣闊的市場,但是當時的清朝的對外貿易執行的是廣州一口通商制,顯然已不能滿足其對華貿易的需要。  特別是當得知英國使團帶來了大量新奇的西洋玩意後,更是讓乾隆「心急火燎」,他很快下旨表示,既然英吉利國如此恭順誠懇,就準許他們前來朝貢,成全他們「航海向化」的熱忱之心。考慮到英吉利「貢使」攜帶許多「貢品」,走陸路容易損壞,乾隆皇帝特批他們從天津登陸。指示沿途各省悉心招待,務必速速來京。
  • 原來這些明星是滿族人,他們都是清朝皇室後裔
    清朝是一個由滿族建立的朝代,因為文化的不同,很多清朝宗室的姓氏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愛新覺羅、葉赫那拉、富察等姓氏,在現實中卻很少聽到。但是,很多蒙古人或者維吾爾族的姓氏卻比較常見,這是為什麼呢?
  • 清朝滅亡後,為何滿人都急著改漢姓,清朝貴族後裔說出其中原因
    02大清朝的建立不是僅靠著愛新覺羅這一個姓氏的人,沒有葉赫那拉氏和鈕鈷祿氏人民的支持,愛新覺羅氏不會成功。這樣一來,百姓自然會恨他們,有權有勢動不了他們,等到清朝滅亡後就不一樣了,他們這些人像是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後來,不管有沒有做過錯事,只要是滿族姓氏,基本上都不受待見。
  • 清朝入關之時,八旗子弟留下了汗馬功勞,那麼普通子弟有什麼特權
    這就讓我們對「八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作為一個普通的八旗子弟會有什麼樣的特權。拋開統治階級,說一下普通人大家能對他們擁有的特權更加了解。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政治、經濟、社會這三點進行出發。從政治方面來分析,首先清朝在入關之時,由於在短時間內佔領了大量的財富、土地。所以,會按照階級的高低來進行分房。
  • 清朝的鐵帽子王比一品大員還厲害?盤點清朝鐵帽子王誰最能打仗
    清朝的爵位分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排名越靠前,地位則越高。一般爵位都要遵行「降等承襲」的規則,即每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一個等級,而後代繼承鐵帽子王爵位是不需要降級的。縱觀清朝歷史二百七十六年,一共只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產生在清朝開國時期,後四位誕生於清朝中後期,每一位都是為清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 清朝人辮子令英國人噁心?滿清去入關之後,華夏禮儀之風盡喪失!
    清朝的時候,是不是所有的男人的辮子都是這麼髒這麼臭呢?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漢人歷來都有蓄髮蓄鬚的傳統。這裡我要岔開提一下。其實剃頭這個行業是清朝才出現的,在這之前漢人從來都不剃頭髮,而是蓄頭髮,因此也沒有剃頭這個行業。
  • 寧古塔作為清朝龍興之地,清朝的大臣們,為何害怕被流放寧古塔?
    文|觀景說史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一些犯錯誤的大臣或者官員被皇帝發配流放邊疆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這樣的情節。那麼寧古塔又是哪裡?為什麼清朝犯人一聽說流放寧古塔就嚇得要死?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裡皆茫茫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