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膝連續跪地三次,然後再叩頭九次,是為所謂「三跪九叩」之禮,是為最敬重的禮儀。但是這樣的重大敬重禮儀起源於什麼時候呢?其實都被影視劇忽悠了,在影視劇裡,那些小民拜見皇帝和重臣的時候就行這個禮。可是事實是這個禮儀從古代就有之嗎?不然!這是從清朝開始才有的。
據《清會典》記載: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其他朝儀亦如之。這是清朝的規矩,大臣在行三跪九叩之禮後也不會有坐,陳奏或聽皇帝宣旨也只能站立,以示對皇帝的敬重。由此記載可見清朝的大臣必須對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的,而且在朝上也不能坐著商議家國大事,只能站立,多辛苦!
那麼在清朝之前究竟有沒有百官要對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之說呢?我們看看《明史·禮志》的記載:凡百官於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畢,復坐。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得出,明朝的王公大臣在朝上與皇帝商議朝政的時候無須行三跪九叩之禮,而且還有座位,坐著討論朝政就顯得輕鬆多了。
那麼從古都沒有的禮儀,怎麼到了清朝就有了呢?原來清朝入關主政,恐漢人對之不尊重,所以就進行了禮制的改革。他們規定,百官除了要對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外,還要自稱奴才!
對這樣的規定,很多飽讀詩書的人其實很是反感,認為這有辱千年禮制,可是在清王朝的鐵腕壓力下,連留髮不留頭都能忍下來,何況這個禮制。但是也不是舉國無人說話,其中也有敢於說」不「,當時有一個進士叫汪德鉞,安徽懷寧人,此人博學多才,他就是紀曉嵐當主考官的丙戌科進士,紀曉嵐對他非常器重,曾誇讚汪德鉞:會我點春闈,愛爾雄文陳。竟從萬馬中,得此千裡駿!
當乾隆末期實行跪禮後,汪德鉞非常反感而就陳書反對跪之禮,他認為,跪下是對尊嚴的傷害,一個讀書人,一次次下跪丟掉陽剛,久之就會成為一個奴性十足的軟人。汪德鉞人認為,跪禮不可行,跪禮將讀書人那種精氣神磨化了。尤其是上下級之間行跪拜之禮會將人心和人性負面化,這關係到了讀書人的氣節和廉恥,更關係到江山社稷的穩固。他認為,人與人之間不管官位有多懸殊,至少人格是平等的!在那個君重民輕的封建社會裡,能破天荒敢提出人格平等,這實屬可貴!
汪德鉞說:夫拜跪,細事耳,而所關甚巨。自古宗社之鞏固,由士大夫之有氣節,氣節之能植,由士大夫之識廉恥!可是一個微弱的讀書人的聲音,怎能抵抗清朝制定禮制的決定,這事就算汪德鉞力陳也無濟於事,三拜九叩就這樣定下來了,到了後來西方人在覲見清朝皇帝的時候,他們就不遵守這一套禮制,拒絕向清朝皇帝下跪,清朝廷心裡當然十二分不樂意,但是西洋人的堅船利炮讓他們不敢堅持!於是對這些西方人改用了「三進三鞠躬」之儀。而對國人,依然一直堅持到滿清結束!
文:納雍趙遠鴻
參考資料: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