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作為清朝皇帝,為何要去給明太祖掃墓,甚至三跪九叩

2021-01-18 網易

2021-01-12 11:44:43 來源: 文史之謀

舉報

  在明孝陵的主體建築中,豎立了5座高大的石碑,中間最高大的那塊碑上,寫著「治隆唐宋」四個字,意思是稱讚朱元璋的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

  雖然只有簡單的四個字,但這樣的評價,無疑超過很多長篇大論的頌揚,想必題字的人,一定對朱元璋十分敬佩,那麼這個真正題字的人是誰呢?

  答案就是清聖祖康熙。

  不僅僅是題字這麼簡單,康熙在位時六次南巡,其中有五次都親自前往明孝陵,為朱元璋掃墓,每一次都十分重視,甚至行三跪九叩之禮。那麼康熙作為清朝皇帝,為何要去給明太祖朱元璋掃墓,還三跪九叩這麼隆重?

  

  祭奠經歷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也是在第一次前往明孝陵。史書記載

  「上由甬道旁行,諭扈從諸臣皆於門外下馬。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出,復由甬道旁行。賞賚守陵內監及陵戶人等有差。諭禁樵採,令督撫地方官嚴加巡察。」

  就是說康熙率領群臣,從山門磕頭一直到陵墓下,態度無比虔誠和崇敬。而且這時候的明孝陵仍然有人看守,康熙更是下令要嚴加巡察。

  康熙三十八年,他第三次南巡到明孝陵,這次康熙便在這裡題了「治隆唐宋」四個字,而立這塊碑的人,正是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

  

  題字原因

  康熙作為清朝的皇帝,要說祭拜祖先的時候如此重視,還能夠理解,但朱元璋怎麼說都是明朝的開國皇帝,為何康熙會如此尊重他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出於個人欣賞,也就是所謂的英雄惜英雄。朱元璋白手起家建立明朝,他所建立的制度,奠定了明清兩代的政治格局。

  清朝時期的科舉制度,是完全照搬明朝的。清朝很多法律制度,都是參考了明朝的《大明律》,還有清朝運用的天文曆法,都是明朝人制訂的,可見朱元璋的貢獻有多大。

  而康熙作為千古一帝,在位時期的作為不用多說,因此他欣賞朱元璋,才會不吝惜自己的墨寶,親自題下「治隆唐宋」這種極度褒獎的評語。在清朝時期,很多民間傳說都會故意醜化明朝皇帝,而康熙作為皇帝,能夠做到公正去評價前朝皇帝,也可見其胸襟廣闊。

  

  二、出於穩固清朝政權的需要,說白了就是籠絡漢人。雖然清朝頂替了明朝,但是百姓大多數都是漢人,如果想國家穩定,就必須讓漢人信服清朝皇帝的統治。

  其實早在康熙之前,清朝歷代皇帝就對明孝陵進行了保護。順治元年,攝政王多爾袞就派大臣去祭奠過明太祖,史書記載多爾袞

  「遣大學士馮銓,祭故明太祖及諸帝」

  順治二年,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在平定了江南以後,也曾

  「謁明陵,命靈谷寺僧修理」

  ,之後又

  「遣內官正副二員,陵戶四十名,守明陵」

  ,可見清朝對於這件事是很重視的。

  

  清朝的做法,確實起到很好的效果,特別是康熙五次親臨明孝陵,每次都行三跪九叩之禮,讓很多百姓都意想不到,

  「父老從者數萬人,皆感泣」

  。後來乾隆效仿康熙南巡,也親自前往明孝宗祭奠,所進行的禮法,都與祖父康熙一致。

  總結:清朝皇帝祭奠明太祖,更多還是出於政治需要,但不愛題字的康熙,能夠不惜筆墨在明孝陵題字,已經足見他對明太祖的肯定。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眼界、心胸都比旁人開闊,才讓他取得比其他皇帝更高的成就。

  (參考文獻《清史稿》《明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康熙帝每次給朱元璋掃墓,為何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禮?
    康熙給朱元璋掃墓,為何行三跪九叩大禮?用心良苦。康熙帝評價朱元璋「治隆唐宋」,是由衷讚美,還是另有所圖?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闖王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三月十九日,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 康熙繼位後,六次到南京對此人三跪九叩,他是在拜誰,為何如此呢
    南京明孝陵內豎立著一塊高大的石碑,上面刻著四個金色大字「治隆唐宋」,表達了後人對明太祖朱元璋文治武功的讚頌和認可。有些人會覺得,這是明朝人自賣自誇,明朝皇帝稱讚自己的祖宗是理所當然。然而,這些人錯了,當初豎立這塊石碑的不是明朝人,而是有著千古一帝之稱的清聖祖康熙。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康熙皇帝相當重視明孝陵。在明孝陵的石碑上刻著「治隆唐宋」四個大字,也就是說明朝唐宋還要治理的好。不僅如此,康熙帝甚至六次在朱元璋墓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漢人建立的,而清朝是滿族建立的。一般來說,抹黑上一個朝代,才會顯得自己的朝代高大上一些。
  • 中國第一帝王墓,600年無人敢盜,孫中山祭拜立誓,乾隆三跪九叩
    清兵入關後,多爾袞曾實行過一次「剃髮易服」,漢人男子全部剪去長發,改為「錢鼠尾」髮式,象徵對清朝的臣服。清初的基業是平定多起叛亂以換取安定,而到了康乾盛世,皇帝竟在漢代帝王的陵墓上再行三跪九叩大禮。據史料記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至南京城,文武大臣在此之前已有充分準備,簇擁著康熙皇帝直奔大明祖籍之地,康熙雖然是大清皇帝,但一路都不敢走正道,只敢在旁邊走動,而且還未進門,便叫文武大臣趕快下馬步行。此後,康熙帝又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把圍觀的成千上萬村民感動得流下淚來。
  • 中國第一帝王墓,600年無人敢盜,乾隆三跪九叩,孫中山祭拜立誓
    清朝初年的基業是鎮壓了許多反抗才換來穩定的,而到了康乾時期,皇帝竟然又對一座漢人帝王陵墓行三跪九叩大禮。 史料記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到了南京城,在此之前文武大臣已經做好了充足準備,簇擁著康熙皇帝直接往大明王朝的祖宗根本之地而去,康熙雖然貴為大清皇帝,一路也不敢走正道,只敢在旁邊走,並且還沒進門,就叫文武大臣趕緊下馬步行。
  • 康熙作為第四位皇帝,廟號稱為「聖祖」,是因為清朝「不要臉」嗎
    像是開國皇帝一般會稱為「什麼什麼祖」,比如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而後面的皇帝則多半會被稱為「什麼什麼宗」,像是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匡義等等。然而,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康熙」,是清朝開國以後的第四位皇帝,而他的廟號卻是「清聖祖」。
  • 康熙為籠絡漢人曾多次拜謁明孝陵 行三跪九叩禮
    鄒尚現場給大家揭開了謎底:原來這竟然是出自康熙皇帝之手,不禁讓大家驚訝不已。因為縱觀明一代,帝王很少親自拜謁孝陵,乃至最後形成了由世襲的皇親貴族按時致祭的慣例。相比之下,清朝皇帝反而對謁明孝陵上心得多,甚至留下此言此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不過唯獨有一個朝代發生了意外,這就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如今的我們嘴裡面常說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實際上,是以君主統治時期所在年份的稱呼,為何只有清朝特別,要以年號相稱呢?其實大家只要了解稱號變化的原因,就能夠詳細知道了。
  • 清朝之前本無「三跪九叩」之禮 原來這是清朝入關後制定的
    雙膝連續跪地三次,然後再叩頭九次,是為所謂「三跪九叩」之禮,是為最敬重的禮儀。但是這樣的重大敬重禮儀起源於什麼時候呢?其實都被影視劇忽悠了,在影視劇裡,那些小民拜見皇帝和重臣的時候就行這個禮。可是事實是這個禮儀從古代就有之嗎?不然!這是從清朝開始才有的。
  • 開國皇帝才能稱「祖」,為何康熙稱清聖祖?雍正:我爹值這個號!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歷朝歷代加起來皇帝就有408位,我們對於歷代皇帝的印象也多半是來自電視劇、小說等文學作品、其中區分皇帝的重要方式就是皇帝的諡號和廟號。比如漢武帝劉徹、漢景帝劉啟、宋仁宗趙禎、明太祖朱元璋等等。這裡我先要和大家普及一個知識,就是皇帝的諡號和廟號。
  •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歷史上皇帝的稱號為何各不相同?
    這裡提到了中國歷史上四位成就很高的帝王,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再加上清朝的康熙乾隆,這些都是對古代帝王約定俗成的稱號,那麼它們有何不同之處?我們一一來看一下。要說明它們之間的區別,先要搞清楚廟號、諡號和年號的區別:廟號始於西周,只有對國家有大功的先王或先帝才有資格享有廟號,最初的廟號只有「太高世中」四種,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比如太祖、高宗、世祖、中宗等等。
  • 《康熙王朝》阿密達要為父報仇,康熙皇帝為何還給他一把寶劍?
    康熙皇帝一生,三次親徵準噶爾,康熙三十五年,噶爾丹的大軍全線潰敗,第二年噶爾丹兵敗而亡。《康熙王朝》中,在噶爾丹的屍體面前,噶爾丹的兒子阿密達對康熙喊道,以後一定要為父報仇,砍掉康熙皇帝的頭。康熙皇帝轉身遞給他一把寶劍,並對阿密達說了兩點,你是我孫子,我不希望以後再兵戎相見,如果要報仇你就來吧,我的子孫後代也會奉陪到底,這正是一種恩威並施的手段。
  • 奠定清朝百年基業,作為滿清真正首位皇帝,他名聲為何不如兒孫?
    清朝,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談起滿清帝王,人們會說出康熙、雍正、乾隆、光緒、溥儀這些皇帝來,但是對於徵服朝鮮和蒙古,擊碎明朝寧錦防線,正式建立大清的皇太極卻很少提及。按理說,除了努爾哈赤對於大清的象徵意義之外,皇太極是滿清最厲害的皇帝,但他為何沒有孫子、曾孫等人那麼出名?甚至許多歷史小白都不知道大清就這樣一位君主。文治武功不遜於唐宗宋祖的皇太極又是一個怎樣的帝王呢?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位傳奇皇帝。
  • 清朝皇帝的名字胤禛、旻寧、顒琰,為啥都愛用生僻字?百姓:好皇帝
    古代皇帝是九五至尊,天下之主,他們的名字取得很有意思。如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這些名字好聽且好記。到了清朝的時候,皇帝的名字就非常的奇怪,清朝皇帝的名字都是一些生僻字,生活中很少見到用到,如康熙的名字叫做玄燁,雍正的名字叫做胤禛,嘉慶的名字叫做顒琰。
  • 平史 | 康熙是清朝皇帝當中的一股清流正氣,守土有責!
    雖說清朝相對比較腐朽,也有很多糊塗甚至噁心的統治者,但是筆者認為康熙和雍正卻是清朝皇帝當中的一股清流正氣,雖然有人說「千古一帝」這個稱呼似乎稍微有點過頭,但是康熙和雍正在一些治國理念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和繼承上,是值得敬佩的。罵了大半輩子的滿清,我們今天來看看康熙這個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在歷史面前的選擇。
  • 康熙皇帝離世後,整個清朝就出現了異象,已經大不如前
    作為整個清朝最為成功的一位皇帝之一,康熙皇帝別說是在古代的,哪怕是放到我們現在的社會當中,相信人們在對於這一位偉人的所作所為,印象還是應該非常不錯的。在康熙皇帝在位的這期間裡面,讓整一個清朝都完成了一統海內平定四方的偉大事業,這也同時開始了一場長達130多年的康乾盛世。無論從哪個角度評價這一位帝王,康熙皇帝都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皇帝,這一點是沒有什麼太大意義的。
  • 清朝與明朝是敵對的,為何康熙要拜謁朱元璋陵,並行三跪九拜禮
    據《清朝文獻參考》等史料記載,康熙第一次拜祭明孝陵是在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他第一次南巡的時候。 康熙是十月下旬乘御船下江寧府,當時,康熙棄船登岸,並騎馬入城。
  • 清朝毫無根基的皇子胤祹,為何雍正不敢惹?其後臺連康熙都要敬著
    康熙皇帝是清朝歷史上后妃最多的一位皇帝,擁有那麼多的后妃,他的子女當然也很多。但是在當時那個醫學落後的年代,康熙的大多數子女還沒活幾年就死掉了。他35個孩子的年齡之和是1094歲,平均年齡才31歲多一點,可以說是非常短了。
  • 歷史鉤沉:康熙皇帝與張家口為何會發生一段動人的佳話?
    呂海峰話說,張家口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有著千年的始祖遺址。四五千年以前,曾經發生在張家口市涿鹿縣的黃帝、蚩尤之戰,黃帝、炎帝之戰,更是讓張家口名揚四海。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大清朝的康熙皇帝也曾經與與張家口發生了一段動人的佳話。
  • 康熙的兒子們,為何放著好好的王爺不當,非要去爭皇位?
    不僅自己身敗名裂,甚至殃及後人。那麼不禁會有人問,老老實實當個王爺不好嗎?為何非要去爭這個位置呢?對於這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權力的誘惑太大了。正所謂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我覺得但凡對物資有點欲望的人都會。假如贏了,單車變摩託,雅迪變奧迪。雖然最終是四哥做了皇帝,但老十三跟著沾光,最終也撈了個鐵帽子親王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