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兒子們,為何放著好好的王爺不當,非要去爭皇位?

2021-02-23 葉蘭說歷史

在《雍正王朝》中,九子奪嫡的大戲上演得如火如荼,骨肉手足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上演了一場男人之間的「宮鬥」大戲,不得不說非常精彩。

不過,成王敗寇,九子奪嫡的結局是殘酷的。四爺登上皇位,贏家全拿。而八爺黨、太子、大阿哥等等一眾兄弟,皆成了他的墊腳石。不僅自己身敗名裂,甚至殃及後人。

那麼不禁會有人問,老老實實當個王爺不好嗎?為何非要去爭這個位置呢?

對於這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權力的誘惑太大了。

正所謂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我覺得但凡對物資有點欲望的人都會。假如贏了,單車變摩託,雅迪變奧迪。雖然最終是四哥做了皇帝,但老十三跟著沾光,最終也撈了個鐵帽子親王不是?

而且康熙還給了他們機會啊。清朝本就沒有所謂嫡長子繼承制的規矩束縛,大家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而康熙又兩度廢太子,讓儲君之位空懸,給了諸位皇子以希望。所以當胤礽被廢黜後,對於有追求、有資本的皇子來說,大家都是庶出,誰也不比誰的血統高貴,不趕緊博一把還等什麼呢?

當然,除了權力本身所帶來的誘惑以外,清朝王爺的待遇不高也是九子奪嫡的一大原因。

眾所周知,明朝王爺的待遇是出了名的高,明朝朱元璋是窮苦出身,挨過餓受過冷,所以他也非常怕自己的子孫後代過不好,於是他在位時大舉分封同姓宗親,給予他們豐衣足食,榮華富貴,而且世襲罔替。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

明朝藩王的優厚待遇給明朝政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最終明朝的滅亡,和藩王集團這堆蛀蟲有著很大關係。

所以清朝入關以後對明朝的藩王制度進行了很大的改革。清朝皇子的待遇,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

首先明朝的藩王是皇帝封一塊地,在京城長到一定年齡就要就藩,沒有聖旨不準進京。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內雖然沒有政治權力,但有錢是肯定的。並且明朝的王爺不準參政,政治權力等於零。也就是說不用幹活,妥妥的富貴閒人生活。

而清朝的王爺可沒有封地,只能在京城居住。而一個王爺一旦沒有封地只能在天子腳下住著,那麼還有何權利可言。若是皇帝對自己信任還好,若是皇帝對自己不信任,那麼還得夾著尾巴做人,凡事低調,終日提心弔膽。

其次,清朝的王爺手頭並不富裕。

比如說爵位最高親王,年俸萬兩白銀,看似不低,但其實也不算特別高,也就跟耗羨歸公後的地方督撫一個水平。這裡你可能會說地方督撫要養師爺、僕人,開支很大。但問題是一個王爺也有一大家子要養,王府大大小小的開支算下來,其實也不少了。

此外爭奪皇位不僅僅可以為自己帶來權勢,還可以為了自己的子孫能夠更好地享受榮華富貴。

眾所周知,清朝的世襲罔替的制度非常的嚴格。在清朝,王爺貝勒不算少,而真正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只有那麼幾個,其他的一律按照帶降一等的制度世襲。所以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一個王爺他自己本身是王爺,那麼他的兒子也不一定能承繼他的位置而成為王爺。

而且身為王爺一般也就妻妾成群,所以也會子孫眾多,而王爺的這些兒子們並不是都能夠有爵位繼承的,因而他們以後的身份和地位就堪憂。清代除了嫡系爵位遞降之外,庶出子嗣獲爵也是極其苛刻。

通常來說,一個親王,如果沒有加恩,除了嫡子能襲郡王爵外,其餘的兒子最高只能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小妾生的更低,只能封三等輔國將軍。另外,繼承這樣的垃圾爵位,還要通過宗室考試。

所以,康熙的兒子們才會拼死奪嫡,要做皇帝。因為他們誰若能當上皇帝,那麼他的兒子們,以後除了一個繼承自己的皇位外的,其他兒子在怎麼說至少也可以封為王爺,這樣也就無憂了,所以他們才會拼死奪嫡,爭搶皇位。

再者帝王之家一向薄情,沒有親情可言。康熙的九個兒子們如果不全力爭奪皇位,那麼以後就算其他兄弟當上了皇帝,他們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因為在皇帝那裡從來沒有兄弟,有的只是君臣。因此,若奪嫡失敗,他們是沒有機會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的。

比如康熙的第二十子胤禕,一直沒啥追求,就想當個閒散貝勒。雍正讓他去東陵祭陵,他嫌累稱病不去,惹得雍正大怒,把他連降三級貶為輔國公。一直到乾隆繼位後才恢復原有爵位。而乾隆給他復爵也是有條件的,就是讓他去給雍正守陵。

有趣的是,胤禕之前就是因為稱病不去祭陵,而被貶謫,沒想到終究還是逃不了。

還有老十胤,當初八爺黨爭儲失敗後,他很想當個閒散王爺,但雍正不想讓他閒著,讓他出使喀爾喀蒙古。喀爾喀就是外蒙,人煙稀少,蠻荒之地,胤不想去受罪,就扯理由不去,後來被訓斥一頓,還是去了,但在半路上又撒謊說有聖旨召他回去,就又沒有去成。這件事後來讓雍正知道了,直接下旨把胤逮捕,整整關了十四年後,才由乾隆下旨釋放。

總之,清朝皇子們即使想要無憂無慮的王爺,那也根本不是能決定的,而是要看皇帝的心情。與其這樣,自己還不如破釜沉舟,奮力一搏,以求登上權力最高峰,不受別人擺布,獲得最大的自由。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康熙的九個兒子們,為什麼非得爭一個皇位,做個閒散王爺不好嗎?
    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相信大家已經聽過很多遍了,關於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和具體經過估計大家也都非常清楚了。所以,我們今天就不說這些都知道的事情,只是簡單地聊一聊,為什麼康熙的九個兒子們,不能做一個閒散王爺,而非要九死一生的去爭奪那個皇位。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自古以來都是在爭皇位,爭那把象徵著天下,象徵著權力的龍椅。倒是很少聽說過,皇子去爭奪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康熙時,九子奪嫡的場面極其血腥,九個兒子分屬不同的陣營,雖然,並不是每一個兒子都在爭奪皇位,但是他們都在支持爭奪皇位,可見每一個皇子都不能免俗。康熙帝病情加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見自己九個兒子為了一把龍椅鬥得死去活來,甚至都想致對方於死地。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奪皇位呢,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會說了,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沒事多造造小人不好嗎,為何非要爭奪皇位,甚至爭個你死我活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王爺表面來說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僅次於皇帝的尊貴存在,但說得再好,皇帝也只有一個,可是天下之主,正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爺再尊貴也只是臣子,君臣有別,看似只差一步,實則天壤之別。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一定要爭皇位,當個閒散王爺不好嗎?
    ,為了爭奪皇位,相互之間打到頭破血流,尤其是四皇子成為了清朝的天子之後,更是對這些競爭者們大下殺手。於是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了,難道說古代的王爺不香嗎?安安心心當一個閒散王爺不好嗎?非要爭個你死我活,等人家即位之後被秋後算帳。
  • 當個王爺多麼逍遙自在,為什麼康熙帝的九個兒子,非要爭奪皇位?
    瘋談清史:康熙的九個兒子當個逍遙王爺多好,為什麼非要爭皇位?康熙帝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號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他在位期間可謂披荊斬棘,一路開掛,平三藩、收臺灣、戰俄國……可這麼強勢的一個皇帝,晚年卻為皇位的傳遞而苦惱萬分,留下了九子奪嫡的傳說。
  • 奪嫡之爭那麼激烈,康熙九個兒子為何都不願當個逍遙自在的王爺?
    康熙皇帝可謂披荊斬棘,南徵北戰,而誰料晚年失策,九子奪嫡,禍起蕭牆,腥風血雨,慘烈異常,讓人惋惜!從意義來說,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不用愁吃喝,還不用擔風險,多美的事,而能當個無憂無慮王爺的美好結果,誰還會提著腦袋參與到競爭激烈的奪嫡之爭呢,實際情況是不允許你這麼想的,尤其是清朝的王爺是有很多擔憂,要面對諸多困難的。
  • 康熙用一條魚讓你明白,為何眾皇子拼死都要爭皇位
    在太平年代中,普通的官員、百姓沒有機會接觸皇位,皇位的競爭只會發生在眾皇子之間。兄弟反目成仇,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場競爭即使不血腥,也是相當殘酷。但皇帝並不如想像中那般好當。坐在皇位上,下面有數百雙眼睛盯著,稍有不慎就會給忠臣落下話柄,指不定因此落下千古罵名。想要成為留名青史的好皇帝,不僅要處理大量政務,還要對朝廷上下的大小事負責。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戰,史稱「九子奪嫡」。在此期間,這些康熙皇子們可謂是徹底拋棄了骨肉親情,他們之間只剩下了了明爭暗鬥、兄弟鬩牆,甚至於還想要將對方置於死地。
  • 康熙時期,為何會發生「九子奪嫡」?安安穩穩做個王爺不好嗎?
    在中國歷史上,皇子爭奪皇位之事基本上貫穿了封建王朝的始終。只是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相比於歷史上其他爭儲事件無疑更加精彩、更加殘忍些,而且歷史上僅此一例。因此「九子奪嫡」便成了很多歷史愛好者茶餘飯後的談資。那麼,這裡很多人就會問,康熙的那些兒子安安穩穩地做個王爺不好嗎?非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去趟這趟渾水。
  • 九子奪嫡不僅是皇子們的野心,而是康熙精策劃,真是又狠又高明
    清朝皇位相爭後結果最慘的也在這一屆,在這裡可以有人就會問了,為什麼一定要當皇帝呢,當個閒散悠閒的王爺不好嗎?像康熙的二哥福全、乾隆的弟弟弘晝,這些人都活得逍遙自在。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大家同樣作為皇子,自然都想在想繼承人這事上爭一爭,而且康熙、胤礽後期的做法也給了兄弟們覬覦皇太子之位的機會。
  • 太子胤礽是康熙最喜歡的兒子,為何最終沒能坐上皇位?
    康熙皇帝與赫舍裡皇后之間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赫舍裡皇后為康熙生了兩個兒子。其中第一個兒子,出生沒過多久就夭折掉了。而這第二個兒子,便是胤礽了。由於遇到了難產,赫舍裡皇后在生下胤礽之後,便去世了。正是因為對亡妻的悼念,康熙很早就把二皇子胤礽立為太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了。在胤礽五歲那年,他不幸染上了天花,在那個時代得了天花可是九死一生。
  • 康熙時期出現九子奪嫡,到乾隆這裡,為何兒子們卻紛紛不想繼承?
    然而像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再自己挑選下一位繼承人的時候去了從頭到尾都非常的鬧心,兩個人都面臨著自己不同的問題。乾隆是因為自己的兒子們都太優秀了,而康熙皇帝就是不知道到底應該立誰為自己的繼承人才好,所以後來導致的結果就是自己的兒子們為了皇位,這個權力開始了,明爭暗鬥,一直到最後變得越來越激烈,甚至導致了兇殘。
  • 康熙九龍奪嫡到底有何好搶的,無憂無慮王爺他不香麼?!
    瞧您這話說的,要說這事兒能怪誰,要怪只能怪他們的皇阿瑪康熙的態度太曖昧。康熙四十七年,胤礽第一次被廢,這一年就連九子奪嫡論資排輩的老小皇十四子都二十歲了。原來九子奪嫡的前幾年,局勢還趨於緩和,多多少少大家還忌憚些胤礽的地位,大家也就是暗地裡卯著勁兒鬥鬥罷了,畢竟誰也摸不準老爺子康熙的脈,弄不準今今廢明立,摔打鍛鍊胤礽,那麼哥幾個就是徹徹底底把未來皇帝給得罪了。可是到了康熙五十一年,眾皇子可是徹底把心放到肚子裡要擼起袖子爭上一爭了。為什麼呢?
  • 古代的皇子為爭皇位自相殘殺,此人用一招從此解決千古難題
    清朝自開創以來,他們對於皇位的繼承人就沒有依照之前的王朝那般,自動把嫡長子作為順位合法繼承人。而是經過皇帝、皇室至親、八旗貴族一起商討,把皇子中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選來出任下一屆皇帝。從努爾哈赤到順治皆是如此。但是到了康熙的時候,這位特別喜歡推翻祖訓的康熙帝就不安規矩出牌了。
  • 為什麼明朝的王爺不讓進京,而清朝的王爺不讓出京
    同樣是王爺,為何差距這麼大。 削減王爺們的兵權,不許在朝中為官,同樣也是踢出京城,但是榮華富貴管夠。 違反了玩法,還是錦衣衛東廠這幫人去見你,即使是皇帝駕崩,大部分的王爺也只是在自己的封地上遙祭一下。
  • 乾隆明明有17個兒子,為什麼非要把皇位傳給平庸的嘉慶呢?
    乾隆兒子很多,但活過他的沒幾個,而且大多很平庸乾隆一生有17個兒子,這數量其實很多了,但是都知道乾隆可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活了89歲,這在古代屬於非常高壽了,所以他的兒子們大多很少有能活過他的。
  • ​班布爾善只是跟從鰲拜,康熙囚禁鰲拜,為何卻一定要殺班布爾善?
    班布爾善是努爾哈赤第六子輔國公塔拜的第四個兒子,論輩分,他是順治的堂哥,康熙的堂伯。雖然他對大清也有貢獻,但功勞不大,否則他以近支皇族的身份,但凡是立有大功,也不可能僅僅只是輔國公爵位。並且,班布爾善最噁心的地方在於,他不僅無功,還有負皇恩。孝莊看他是皇族,就讓他當領侍衛內大臣,負責掌管康熙的警衛工作。
  • 野史傳說雍正的皇位是篡位得來的,有什麼證據嗎?
    之所以會跟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曆有關,主要還是康熙皇帝對於孫子弘曆的喜愛。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去雍親王胤禛府中的時候,第一次見到孫子弘曆時,就十分喜歡這個聰明懂事的孫子,之後康熙皇帝更是下令將孫子弘曆帶入宮中,由宮中養育和自己親自教育,康熙皇帝對於孫子弘曆的寵愛和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 康熙晚期,九子奪嫡中雍正勝出,為何對廢太子胤礽禮遇有加?
    康熙晚期,九子奪嫡中雍正勝出,為何對廢太子胤礽禮遇有加?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晚期,皇子們為奪帝位,相互內鬥的宮廷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分為二派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 他是康熙的兒子,從小殘疾,身後毫無背景,但雍正也要敬他三分
    他是康熙皇帝的兒子,運氣比較背,一出生就是個殘疾,更要命的是他身後毫無背景,但是就這樣一個看似運氣最差的皇子,卻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完成了人生逆襲,而且最後成為了康熙皇帝眾多皇子中結局最好的一個,連雍正皇帝即位後,也要敬他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