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奪皇位呢,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2020-12-27 騰訊網

皇帝只有一位,王爺卻有很多位,甚至數十位。

提起康熙帝晚年的歷史,九子奪嫡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參與奪嫡的九位阿哥可謂都是人中龍鳳,為了奪嫡進行了一場長時間的殘酷「文鬥」,雖然沒有發生流血事件,沒有兵戎相見,但是結局卻慘烈無比,比之唐朝慘烈的玄武門之變也毫不遜色。

到了雍正年間,大阿哥和二阿哥(廢太子胤礽)早已在康熙年間先後被圈禁,而三阿哥、八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則是或被圈禁或被幽禁,其中三阿哥可以說因為莫須有的雞毛蒜皮的罪名在幽禁中鬱鬱而終,八阿哥則在圈禁當年就病死于禁所之中,死的有些突然和蹊蹺,很有可能是被毒死,至於老九最慘,雍正帝對於收拾他都懶得遮掩一下,是在獄中活活被折磨致死,老十和老十四則是幸運的活到了乾隆年間被釋放,得以安享晚年。

可以說九子奪嫡到了最後,也就是勝利者雍正帝和支持他的老十三得以保全自身,但即使如此,這二位的結局也不是多麼好,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被活活累死的,可以說九子奪嫡到了最後,是都沒有一個好下場的。

我們再放大歷史來看,歷史上但凡是奪嫡之爭,基本上都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只要一旦參與了奪嫡,失敗者往往下場不是多麼好,甚至慘烈如九子奪嫡這般,或者直接像玄武門之變那般血腥而殘酷。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會說了,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沒事多造造小人不好嗎,為何非要爭奪皇位,甚至爭個你死我活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王爺表面來說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僅次於皇帝的尊貴存在,但說得再好,皇帝也只有一個,可是天下之主,正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爺再尊貴也只是臣子,君臣有別,看似只差一步,實則天壤之別。

像雍正帝胤禛登基以後,其他的區別不說,就說按古代中國傳統來說,天子的名字是需要避諱的,而康熙帝諸子的名字中第一個字都是共通的,都為「胤」,所以阿哥們名字中的「胤」都被改為「允」,由此可見只要兄弟之中有一人成為皇帝,就與其他處於同一起跑線的兄弟有了天壤之別的差距,雖然血緣上皇帝有兄弟,但現實中皇帝是沒有兄弟的,他們都是臣子,而這只是細節上的差別,更不用說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有著獨屬於自己的年號,有著帝陵,有著廟號等等待遇了,這是王爺所遠遠不及的,所以就不難理解康熙帝的九個兒子非要奪嫡的原因了。

而且都是皇帝兒子,身份尊貴無比,從小接受的教育和眼界的寬闊,註定這些阿哥都是心高氣傲之人,像這樣的人怎麼會甘心屈居人下呢,尤其是太子胤礽二次被廢,大家都有機會的情況,自然是為了奪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乃至於結下了不小的梁子,所以新帝繼位以後,自然是一番清洗。

而且在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清朝的阿哥,不同於其他朝代的皇子,他們生存的政治環境其實相對來說很一般,不是說退一步就可以成為無憂無慮的藩王,不是說沒有繼承皇位就一定可以成為王爺,所以往往是想搏一搏,想奪嫡成功,繼承父親的皇位。

像清朝之前的皇子,一般來說待遇都不錯,諸如像西漢、西晉那般,藩王權力很大,皇子即使沒有繼承皇位,但是成為王爺以後,有著自己的封地,有著自己的軍隊,有著獨立的財政大權,可以說宛若國中之國一般,而藩王在自己封地之內就是擁有絕對領導權的土皇帝,所以才有了西漢的七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

哪怕是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以後對於藩王的「圈養」模式,某種程度上也比清朝的藩王舒服,雖然明朝藩王沒事不能隨便離開封地,對於封地內的政治和軍事無權幹涉,也不能影響朝廷決策,說白了就是混吃混喝等死,但是也有好處,首先相對來說,雖然這樣一來藩王沒有任何實權,但是風險也最低,而且皇子出藩以後,起步就是親王,這個爵位還不會依次遞減,而是世襲罔替,由嫡長子繼承親王爵位,其他兒子則是郡王,而郡王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其他兒子則是鎮國將軍。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明代是皇子,即使你沒有繼承皇位,那麼你肯定是親王,而且這個爵位會世襲罔替,比如你有五個兒子,那麼以後你這五個兒子肯定有一個是親王,另外四個是郡王,而你雖然沒有實權,行動被限制,但是你衣食無憂,經濟來源也不用考慮,也沒什麼政治風險,如果你不是野心太大的人,沒什麼政治抱負,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過這一輩子,沒事造造小人什麼的,生活也挺有滋有味的。

但到了清朝可不同了,整體而言清朝的藩王可不是什麼好差事,尤其是清朝前面的明朝,因為對藩王待遇太好了,被人一直詬病,甚至很多人視藩王為明朝一大弊端,再加上入關之初,有著攝政王多爾袞的擅權架空順治帝之事,有著這些前車之鑑,所以清朝對於藩王的限制很多。

首先清朝的藩王不同於明朝藩王,沒有封地,一般情況下也不能離京,也沒有固定的兵權,但是可以在朝中擔任要職,說白了,明朝防範藩王的措施就是不給任何權力,將其「圈養」起來好生養活就是,弊端是此舉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但清朝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藩王都集中在京城,又沒有兵權,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也掀不起什麼風浪,同時又讓藩王擁有較大的政治權力,可以替皇帝分擔,減輕了皇帝的壓力。

至於明顯的弊端其實是沒有的,因為清朝的藩王爵位可不是像明朝那般世襲罔替爛大街,是世襲遞降的,不可能一直是王爵,縱觀清朝268年,也只有十二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開國之初,封了八個功勳卓絕的藩王為世襲罔替,後面四個則是恩封,到了清朝中葉,雍正帝讓老十三的怡親王爵位世襲罔替,至於到了晚清的風雨飄搖之際,末世名器泛濫,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先後被恩封為鐵帽子王。

清朝的藩王制度設置的確巧妙,但是藩王可就不舒服了,首先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不能亂來不說,而且還要面對皇帝猜忌,畢竟你是皇帝的血緣兄弟,皇帝也害怕你沒事搞個政變什麼的,所以很多藩王是行事小心翼翼的;甚至諸如乾隆帝的弟弟和親王弘晝,沒事就喜歡搞荒唐的活出喪,在當時人看來是荒唐可笑,在今人看來,也可能是大智若愚,以此荒唐行為來自黑,以讓自己的哥哥乾隆帝放心。

在這種政治環境下,王爺的生活其實也一般,肯定不如明朝藩王那般普遍過著優越的生活,基本上靠俸祿銀子和皇帝的賞賜,還有半公開的孝敬和一些潛規則收入,雖然整體收入不錯,但是整座王府的開銷也龐大,雖然不至於窘迫的維持不下去,但是也要好好規劃一番使用,當然即使受皇帝寵愛重用,有著豐厚的經濟來源,也不敢明目張胆的過奢侈生活。

不過就算如此,很多阿哥連藩王也當不上,因為按照清朝的爵位制度來看,即使是阿哥,也不可能一出生就是王爵,別說成為皇太子,能成為親王都很難,像康熙帝晚年器重的大將軍王老十四,他的爵位並非是王爵,而是貝子,大將軍王只是一種稱呼,貝子爵位上面分別是貝勒、郡王、親王。

所以很多阿哥往往是父親在世時連個王爵都撈不到,只有在新帝登基以後,有時候新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兄弟情深義重,會晉封一些兄弟的爵位,但即使如此,到了最後,也不代表所有阿哥百分之百都是王爵。

正因為有著這種嚴厲的爵位制度,所以清朝流行皇帝將阿哥過繼到絕嗣的親王一脈,這樣雖然意味著阿哥不能繼承皇位,但是最起碼繼承了親王爵位。

而且話又說回來了,每個阿哥背後,往往有著這樣那樣的利益糾紛,比如你娘跟我娘爭過寵,關係很緊張,你現在有意競爭皇位,我如果依舊不思進取,以後你真成了皇帝,我豈不是要被收拾得很慘?

而且都是皇帝兒子都是心高氣傲之人,除非太子名份早定,大家沒得爭的情況下,才會勉強和氣一團,否則一般都會為了爭奪皇位拼個你死我活的,因為身為皇帝兒子,有著繼承權,搏一搏成功了就是皇帝,而失敗了呢,可不一定就是尊貴的藩王,有可能也就是個貝勒爵位渾渾噩噩過完一輩子,而且親兄弟之間也好關係好壞之分,如果跟自己矛盾很大的兄弟在爭皇位,自己不去爭一把,等到以後他真成皇帝,自己就被打壓的沒有出頭之日,這誰受得了呢。

所以到了那種程度,處於那種環境下,是沒人願意退一步心甘情願的當一個王爺的,而且王爺不會真的逍遙自在,當然更重要的是,你不奪嫡不代表你一定會成為王爺,有可能只是個貝子貝勒,這擱誰受得了?所以只要沒什麼致命問題,必須要爭要搶!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大家吐槽、點讚、關注~

相關焦點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自古以來都是在爭皇位,爭那把象徵著天下,象徵著權力的龍椅。倒是很少聽說過,皇子去爭奪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康熙時,九子奪嫡的場面極其血腥,九個兒子分屬不同的陣營,雖然,並不是每一個兒子都在爭奪皇位,但是他們都在支持爭奪皇位,可見每一個皇子都不能免俗。康熙帝病情加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見自己九個兒子為了一把龍椅鬥得死去活來,甚至都想致對方於死地。
  • 康熙的九個兒子們,為什麼非得爭一個皇位,做個閒散王爺不好嗎?
    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相信大家已經聽過很多遍了,關於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和具體經過估計大家也都非常清楚了。所以,我們今天就不說這些都知道的事情,只是簡單地聊一聊,為什麼康熙的九個兒子們,不能做一個閒散王爺,而非要九死一生的去爭奪那個皇位。
  • 康熙的兒子們,為何放著好好的王爺不當,非要去爭皇位?
    四爺登上皇位,贏家全拿。而八爺黨、太子、大阿哥等等一眾兄弟,皆成了他的墊腳石。不僅自己身敗名裂,甚至殃及後人。那麼不禁會有人問,老老實實當個王爺不好嗎?為何非要去爭這個位置呢?對於這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權力的誘惑太大了。正所謂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我覺得但凡對物資有點欲望的人都會。假如贏了,單車變摩託,雅迪變奧迪。
  • 當個王爺多麼逍遙自在,為什麼康熙帝的九個兒子,非要爭奪皇位?
    瘋談清史:康熙的九個兒子當個逍遙王爺多好,為什麼非要爭皇位?康熙帝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號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他在位期間可謂披荊斬棘,一路開掛,平三藩、收臺灣、戰俄國……可這麼強勢的一個皇帝,晚年卻為皇位的傳遞而苦惱萬分,留下了九子奪嫡的傳說。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戰,史稱「九子奪嫡」。在此期間,這些康熙皇子們可謂是徹底拋棄了骨肉親情,他們之間只剩下了了明爭暗鬥、兄弟鬩牆,甚至於還想要將對方置於死地。
  • 康熙時期,為何會發生「九子奪嫡」?安安穩穩做個王爺不好嗎?
    在中國歷史上,皇子爭奪皇位之事基本上貫穿了封建王朝的始終。只是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相比於歷史上其他爭儲事件無疑更加精彩、更加殘忍些,而且歷史上僅此一例。因此「九子奪嫡」便成了很多歷史愛好者茶餘飯後的談資。那麼,這裡很多人就會問,康熙的那些兒子安安穩穩地做個王爺不好嗎?非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去趟這趟渾水。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一定要爭皇位,當個閒散王爺不好嗎?
    每每看到電視劇中康熙的九個兒子
  • 奪嫡之爭那麼激烈,康熙九個兒子為何都不願當個逍遙自在的王爺?
    康熙皇帝可謂披荊斬棘,南徵北戰,而誰料晚年失策,九子奪嫡,禍起蕭牆,腥風血雨,慘烈異常,讓人惋惜!從意義來說,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不用愁吃喝,還不用擔風險,多美的事,而能當個無憂無慮王爺的美好結果,誰還會提著腦袋參與到競爭激烈的奪嫡之爭呢,實際情況是不允許你這麼想的,尤其是清朝的王爺是有很多擔憂,要面對諸多困難的。
  • 康熙時期發生的九子奪嫡事件,都有哪九個兒子,結局又分別是什麼呢?
    「九子奪嫡」是在康熙年間,康熙的九個兒子爭奪皇位的事件,又叫「九龍奪嫡」,最終四皇子㣧禛勝出,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那麼爭位失敗的其他皇子結局如何呢
  • 康熙九龍奪嫡到底有何好搶的,無憂無慮王爺他不香麼?!
    瞧您這話說的,要說這事兒能怪誰,要怪只能怪他們的皇阿瑪康熙的態度太曖昧。康熙四十七年,胤礽第一次被廢,這一年就連九子奪嫡論資排輩的老小皇十四子都二十歲了。可是到了康熙五十一年,眾皇子可是徹底把心放到肚子裡要擼起袖子爭上一爭了。為什麼呢?皇阿瑪康熙說了,永不立用胤礽為儲君,終生圈禁,誰敢嗶嗶砍誰!
  • 乾隆明明有17個兒子,為什麼非要把皇位傳給平庸的嘉慶呢?
    乾隆兒子很多,但活過他的沒幾個,而且大多很平庸乾隆一生有17個兒子,這數量其實很多了,但是都知道乾隆可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活了89歲,這在古代屬於非常高壽了,所以他的兒子們大多很少有能活過他的。
  • 康熙兒子真的個個神通廣大,讓康熙難以選擇,難怪出現九子奪嫡
    說的是康熙在位後期,康熙的兒子爭奪儲君位子的現象。有很多影視作品來反映這件事,畢竟這件事有太多可寫的了。可以說九子奪嫡是康熙晚年最大的問題,康熙也困擾這個問題多年。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如果我們知道康熙的這些兒子有多能幹的話,也知道康熙為何會糾結了。
  • 胤禎深得康熙寵愛,為什麼卻沒有成為皇位繼承人?
    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個兒子,人稱四阿哥,後來當了雍正帝的那位,而胤禎則是康熙帝的第十四個兒子,人稱十四阿哥,後改來允禵的那位,兩人名字滿音不同,漢字相似,音也相同,的確很不好分。那麼,現在咱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康熙喜歡十四阿哥,卻不讓他繼位呢?康熙喜歡十四阿哥嗎?應該是挺喜歡的。十四阿哥少年時即才能出眾,康熙曾說他「甚有義氣」,一度很滿意。
  • 「九子奪嫡」弄的皇子下場很慘,為什麼他們不無憂無慮當個王爺?
    康熙是清朝皇帝中是生育能力最強的皇帝,他共育三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女兒。這樣的成績放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箇中翹楚。不幸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讓其晚年頗為不幸,最後的繼承人,在後世也是飽受爭議。那麼這麼多皇子,就不能安心做個富貴閒人嗎?
  • 李淵有22個兒子,除了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爭奪皇位,其他人呢?
    唐高祖李淵也是一個擁有眾多子嗣的君主,高祖李淵一生中有22個兒子,19個女兒,除了李世民、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和平陽公主為嫡出外,其它皆為庶出。有意思的是,在這22位子嗣中,卻只有三位在爭奪太子。那麼,高祖李淵其他的兒子都在幹什麼?他們難道真的對皇位不感興趣?
  • 康熙晚期,九子奪嫡中雍正勝出,為何對廢太子胤礽禮遇有加?
    康熙晚期,九子奪嫡中雍正勝出,為何對廢太子胤礽禮遇有加?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晚期,皇子們為奪帝位,相互內鬥的宮廷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分為二派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 他是萬曆皇帝的兒子,無心爭奪皇位,為何仍不得善終
    一說起萬曆皇帝的兒子,大家或許會想起不受寵,繼位後僅一個月就去世的朱常洛,又或是深受寵愛,萬曆為了他差點易儲的朱常洵。不過,他們都不是今天的主人公。今天要說的這個人,他也是萬曆皇帝的兒子,無心爭奪皇位,卻還是沒能善終。 萬曆一共有八個兒子,其中只有一個,是周端妃為他生的,就是第五子朱常浩。
  • 康熙對五阿哥胤祺評價極高 為何他沒有參與奪嫡 雍正為何放過他
    雖然根據歷史資料證明,雍正是名正言順得到皇位,但我還是忍不住想,康熙除了這九個兒子,明明還有一個優秀的五阿哥,他為何沒有參與到奪嫡中?  祖母疼愛,地位尊崇  胤祺是康熙的第五個兒子,母親是頗受寵愛的宜妃,因此從小就受到父母疼愛,地位在宮中也很高。而皇太后也十分喜歡這個孫子,便從小親自帶他,祖孫之間感情非常好,皇太后也無形中,成為胤祺最大的靠山。
  • 雍正王朝:皇位爭奪大戲,為何不見五阿哥、六阿哥、七阿哥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期,康熙皇帝的九位成年皇子就儲君之位展開了瘋狂爭奪,這場不見硝煙、不動兵革的朝堂爭奪,因其手段之毒辣、用心之狠毒、過程之漫長、結果之血腥而被後世唏噓、感嘆。雖然康熙皇帝當時的成年皇子並不止九位,參與序齒的皇子更不止九位,但其餘皇子卻並無參與到儲位爭奪其中,這也是《雍正王朝》中未見其餘皇子身影的主要原因。
  • 太子胤礽是康熙最喜歡的兒子,為何最終沒能坐上皇位?
    康熙皇帝與赫舍裡皇后之間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赫舍裡皇后為康熙生了兩個兒子。其中第一個兒子,出生沒過多久就夭折掉了。而這第二個兒子,便是胤礽了。由於遇到了難產,赫舍裡皇后在生下胤礽之後,便去世了。正是因為對亡妻的悼念,康熙很早就把二皇子胤礽立為太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了。在胤礽五歲那年,他不幸染上了天花,在那個時代得了天花可是九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