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史 | 康熙是清朝皇帝當中的一股清流正氣,守土有責!

2021-02-22 平局

平史  | 為孤單的歷史平反。 點名關注

百萬人關注的最具深度訂閱號;新榜每日原創全國前十。真相、內幕、辯證!關注有獲,訂閱增益。

大家想過一個問題嗎?為什麼康熙和吳三桂的戰爭歷時八年,但是最終戰果卻是一邊倒呢。

其實仔細想來吳三桂輸的有點怪,我們知道即使到了康熙帝時代,中國的大陸上依舊有很多反清復明的思潮,可謂是「天下人無不思念我大明」,其中顧炎武等人的思想對當時中國人的思想影響十分嚴重,輿論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兒往復國的方向一邊倒。

而吳三桂正是在這個時期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來對抗清朝,按道理來說在這樣輿論一邊倒的情況下吳三桂應該優勢大好才對,天下豪傑贏糧而景從才對。

但是吳三桂卻輸了,沒鬧騰幾年就被滅掉了。雖說清朝相對比較腐朽,也有很多糊塗甚至噁心的統治者,但是筆者認為康熙和雍正卻是清朝皇帝當中的一股清流正氣,雖然有人說「千古一帝」這個稱呼似乎稍微有點過頭,但是康熙和雍正在一些治國理念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和繼承上,是值得敬佩的。

罵了大半輩子的滿清,我們今天來看看康熙這個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在歷史面前的選擇。

喜歡看金庸小說的朋友應該還算是比較了解順治和康熙的關係,雖然對小說來說存在了很多架空的成分,但是金庸個人對於歷史還算是比較考究的,所以他《鹿鼎記》書中所描寫的順治皇帝還算是較為還原歷史形象。

要了解康熙我們就必須從順治談起,來看看康熙這個人的成長環境和我們不得不敬佩他的點。

正如《鹿鼎記》中說的順治入了釋家後對康熙說他將從漢人那裡搜刮來的寶貝黃金都藏回了清人的老家,並留下了藏寶圖,算是給整個八旗後代留下了一條退路。而他本人則是從來沒有想過會長期入主中原的,並告訴了康熙「永不加賦」四字。

歷史上的順治皇帝藏沒藏寶貝這一點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很清楚一點,那就是順治皇帝對於漢族人來說是比較害怕的,他潛意識裡認為漢人多、文化厚,很怕漢族人會反撲。外加上作為入關之後的第一個清朝皇帝,他的心裏面還有極高的遊牧民族的思維,根本沒有想過能在一個地方長期停留。

其實遊牧民族按現在更學術的說法應該算是採集民族,採集民族還相對停留在早期偏向智人的生活方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愚笨。

遊牧民族有兩個特點需要大家清楚:

所以說遊牧民族更像是一個「實用主義者」。

所以當滿人這個文化傳承手段落後,導致並沒有太多文明的遊牧民族文化入主中原的時候,面對著文化傳承了數千年基本沒有太大的斷層只有迭代的漢族文化這個龐然大物時本能上是恐懼的。

筆者認為文化和文明是對一個人和一個民族馴化的過程,而雖然用了馴化這個詞,但是這個馴化卻是一個十分有益的過程,馴化讓漢人變得彬彬有禮,讓漢人變得謙遜、吃苦耐勞。所以當清朝的八旗第一次看到漢人的時候,感覺就是自己像是一隻猴子,一隻野猴子。

當猴子面對儒雅的人,本能上的自愧不如和恐懼。所以我們理解清朝對漢族的恐懼不能只停留在清朝用武力徵服了漢人層面上面,進入了「他們擁有強大的武力有為什麼會恐懼漢人呢?」這樣的思維誤區,正可謂是「夏蟲不可語冰」。

而作為清朝的第二個皇帝康熙正是在這樣的恐懼中長大的,說他如同影視劇那樣的不被影響是完全不可能的,康熙在某種意義上還是比較恐懼漢人反撲的,這就是康熙的成長環境。看上去和康熙後來在歷史抉擇中展現出來的戰略格局似乎有所不同。

首先依舊說一下金庸在鹿鼎記中的描寫。

當時吳三桂向韋小寶展示了他在雲南王府的軍事實力足足把韋小寶嚇得個半死,雲南王府兵強馬壯,足以威脅到整個清朝。

據史料記載,吳三桂有五十三個佐領,綠營兵就有「四鎮十營」。推算出來便是多達幾十萬的兵馬。另外還有私藏的眾多兵丁未經統計。這樣的軍事實力,偏還是前朝漢族的人,康熙帝虎視眈眈也屬再正常不過。

而且吳三桂有多少兵馬朝廷不是不清楚。

但是造反之前,還在順治十七年,中央朝廷終於按耐不住,以賦稅不足勒令吳三桂裁減兵力。吳三桂心中有數,便汰弱存強,雖然將綠營和投誠並減少到只有兩萬多人,但全都是精銳部隊。

關於吳三桂有多少兵馬這個問題,與其量化,其實倒不如看看大戰中的表現。所謂精英兵力,正是有名的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大家很熟悉清朝人曾經都對這支部隊懷著恐懼,別以為懷著恐懼的是那個在晚清末年一觸即潰的軍隊,而是在清朝還處於「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狀態的時候都會感覺到恐懼。

也正是這支部隊曾經跟隨吳三桂助清軍佔領北京,還曾徹底擊潰李自成的農民兵,即便在吳三桂晚年反清之時,也幾度將清朝逼到絕境。

這支由袁崇煥創始操練出的精銳兵馬,在當時那段歷史中確實驍勇善戰,但整個朝代的更替和覆滅卻更與統帥者的選擇息息相關。

薩爾滸之戰後兩年,八旗總男丁約6.9萬,當時以滿洲八旗為主。

而到入關後,到順治五年的另一份統計,因為持續幾十年戰爭的損失,真滿洲只剩5萬、編入八旗的蒙古不足3萬,剩下26萬多,都是歷次戰爭中陸續俘虜、徵服、歸順的漢八旗男丁,滿清稱為「包衣」和「尼堪」。統共加在一起,八旗總男丁不過區區35萬。按其「三丁一軍」的習慣,核心兵力不過10萬餘。

而且在後續的作戰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人受傷十人扶回的歷史現象,也就是說比起吳三桂來說康熙在軍事實力上並沒有太多的優勢。

前文我們也分析過了,康熙是在一個恐懼漢人的歷史時期中成長的,面對這樣的情況似乎贏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康熙在這個歷史的選擇面前依舊選擇了打,毫不猶豫的和吳三桂發動了戰爭,雖然這場戰爭幾乎傷到了清朝的國運,但是這一場戰爭康熙卻是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這一切歸功於軍事實力嗎?更多的是一個領導者捍衛國土的決心。

我們不妨來看看康熙平三番的年表: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關寧鐵騎

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提出反清復明。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嶽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處散布檄文,聲討清朝。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丟失,一時間清帝國危在旦夕。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叛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康熙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此來分化叛軍,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軍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並進擊湖南,又命嶽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漢將漢兵作戰。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王輔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先後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陝、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平定。吳三桂侷促於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軍已由江西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大封諸將。未幾即憂憤成疾,於八月病死。吳三桂死後,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

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

在歷史的面前康熙帝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我們可以說康熙是在維護清朝的統治,但是其實也有一個另外的理解視角,這個清朝的皇帝何嘗又不是在捍衛著中國這個國家領土的完整呢,他堅決不允許吳三桂投降不允許中國哪怕有一寸的土地割讓到別人的手上,可以說在這一點上,康熙是做的非常好的。

當然平定三番還是不夠說的,很顯然康熙想要收回國家的土地並不只是在藩王手上的那些,還有隔海相望的臺灣,和北方的俄羅斯,我們不妨繼續來看看這個皇帝的歷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臺,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收復了臺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即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自明末後沙俄捲土重來,再次佔領雅克薩城。

次年初,康熙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託爾布津不理。八月,清軍開始攻城,託爾布津中彈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繼續頑抗。

抗擊沙俄的一戰

八月二十五日,清軍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隆冬冰合後,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於是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侵略軍被圍困,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俄軍, 最後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攝政王索菲亞急忙向清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答應所請,準許侵略軍殘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通過這些事,雖然我們在態度上比較討厭清朝這個曾經為中華民族帶來過太多災難的朝代,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康熙這個清朝的第二個皇帝卻是在歷史的轉角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捍衛國家領土的完整,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屢次攻克強敵。所以姑且不論他是否配得上「千古一帝」,光是這一點還是比較讓人敬佩的。

所以在歷史上捍衛祖國領土完整者往往都能攻克強敵,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到隔海相望的綠蛆。

★:歡迎讀者投稿,選用有稿酬。信箱:zg5201949 @qq.com 文章歡迎轉載,但須標明:來自公眾號周小平同志(zg5201949),侵權必究。|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①:往期經典      ②:支持小平     ③:了解小平


◆ 每日掌燈急書 玉宇不澄不休 ◆

❣ 請幫擴散 請多支持 ❣

相關焦點

  • 康熙皇帝離世後,整個清朝就出現了異象,已經大不如前
    作為整個清朝最為成功的一位皇帝之一,康熙皇帝別說是在古代的,哪怕是放到我們現在的社會當中,相信人們在對於這一位偉人的所作所為,印象還是應該非常不錯的。在康熙皇帝在位的這期間裡面,讓整一個清朝都完成了一統海內平定四方的偉大事業,這也同時開始了一場長達130多年的康乾盛世。無論從哪個角度評價這一位帝王,康熙皇帝都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皇帝,這一點是沒有什麼太大意義的。
  • 清朝皇帝順序(一)
    清朝,愛新覺羅的天下,馬背上的天下,也是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第一個是元朝),清朝歷經268年,只有12個皇帝,少吧,
  • 康熙作為清朝皇帝,為何要去給明太祖掃墓,甚至三跪九叩
    答案就是清聖祖康熙。  不僅僅是題字這麼簡單,康熙在位時六次南巡,其中有五次都親自前往明孝陵,為朱元璋掃墓,每一次都十分重視,甚至行三跪九叩之禮。那麼康熙作為清朝皇帝,為何要去給明太祖朱元璋掃墓,還三跪九叩這麼隆重?
  • 清朝皇帝能力排名,千古一帝的康熙僅排第三,第一讓人心服口服!
    清朝皇帝能力排名,千古一帝的康熙僅排第三,第一讓人心服口服翻開中國的歷史,發現歷朝歷代的君王的數目簡直是太多了?不說別的,就說連我們最熟悉的大清朝都有12位皇帝。而這些皇帝肯定有的人是比較無能的,而有的人是實力比較強的。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不過唯獨有一個朝代發生了意外,這就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如今的我們嘴裡面常說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實際上,是以君主統治時期所在年份的稱呼,為何只有清朝特別,要以年號相稱呢?其實大家只要了解稱號變化的原因,就能夠詳細知道了。
  • 它是康熙獨創的硯臺,曾是清朝皇帝的愛物,如今拍出529萬
    一說到中國古代的文房用品,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筆墨紙硯。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這4件東西的確是研習書畫的必備之物,因此也被文人墨客重視。而在清朝,一代聖主康熙皇帝發明了一種新的硯臺。康熙皇帝在第二次東巡時,曾在吉林烏喇一帶巡查,偶然間發現了松花石,因為這種石頭質地堅硬溫潤,色彩瑩綠,頗有文採,很適合製作硯臺,因此命人用松花石製成硯臺,還將它作為自己御用的硯臺。此後,雍正、乾隆、鹹豐年間皇帝也曾使用過松花石硯,不但做工精細,還配有漆器、琺瑯彩等質地的製成的硯盒。在清朝,松花石硯可是皇帝御封的宮廷御硯。
  • 清朝滅亡一點不冤,看看康熙皇帝的一道聖旨,滅亡是遲早的事
    現如今人們對於清朝基本都是非常了解的,只不過大家更為熟悉的是清宮劇,在這樣的電視劇中人們依然可以學習很多歷史知識。不過很多內容是沒有通過清宮劇展現出來的,大部分內容依然是記載在史書中。康熙畫像清朝時期出現了很多耳熟能詳的皇帝,比如說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等,從乾隆帝之後,清朝就走了下坡路。
  • 一圖看懂清朝十二位皇帝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朝代,也是目前來講歷史最清楚的一個朝代,那麼清朝皇帝順序是什麼,清朝分別有哪些皇帝,另外在位時間表給大家看看!1、努爾哈赤(1559—1626年)努爾哈赤在位11年時間,也是清朝第一位皇帝,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清朝可以說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 康熙已經是清朝第三個皇帝了,為什麼還被稱為清聖祖
    對於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皇帝,更是離不開這個禮字。拋開一整套禮儀不說,就連皇帝的稱呼都很有講究,處處彰顯他的權威。哪怕是皇帝死後,他的廟號也不能亂用,否則就是壞了禮數,就會動搖統治階級的國本——至少封建士大夫是這麼認為的。在隋朝之前,只有對國家有貢獻的皇帝才配擁有廟號。哪怕是英明神武的漢武帝,因為窮兵黷武,差一點也沒有廟號。
  • 清朝皇帝順序及名字
    清朝十二皇帝按時間排列為:入關前: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
  • 清朝熱門皇帝能力排行:乾隆、康熙倒數,他屬第一當之無愧
    近些年來,清朝的電視劇特別多,而眾多的影視劇題材中,有幾位清朝皇帝的出鏡率是非常高的,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些熱門皇帝中,究竟誰的能力最強呢?
  • 他是清朝最厲害的皇帝,康熙雍正也比不上!但是很少有人提起他!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皇帝這個「職業」成為了每個朝代必須具備的存在。而中國的清朝,可以說是經歷了大起大落,各種事情頻頻出現,從皇太極開始,到康熙、雍正,再到乾隆,各個都是一頂一的皇帝,要問誰是最厲害的皇帝呢?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康熙作為第四位皇帝,廟號稱為「聖祖」,是因為清朝「不要臉」嗎
    像是開國皇帝一般會稱為「什麼什麼祖」,比如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而後面的皇帝則多半會被稱為「什麼什麼宗」,像是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匡義等等。然而,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康熙」,是清朝開國以後的第四位皇帝,而他的廟號卻是「清聖祖」。
  • 清朝最偉大的一位皇帝,他既不是康熙也不是乾隆,原來是這個人
    康熙皇帝十分重視懲罰貪官,康熙無疑是最厲害的。博學多才,而且他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親政。康熙他有一種天生的霸氣,有一種足以壓倒一切的威嚴,睿智無比。好像什麼事情都瞞不過他,什麼樣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他還實施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方針。
  • 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赫舍裡氏也是康熙第一位皇后
    康熙皇帝在六歲的時候就登基了,在他十歲的時候自己的母親就去世了,所以他由自己的祖母也就是孝莊皇太后來進行撫養。在他十二歲那年,太皇太后就為他選中了一個女子為皇后,這個女子就是四大輔政臣之一索尼的孫女—赫舍裡氏。當時的赫舍裡氏只比康熙大了一個月,就這樣赫舍裡氏成為了康熙的第一位皇后。
  • 面對下屬諂媚逢迎 清朝哪個皇帝最受用 哪個皇帝最反感?
    有見識的君主,能意識到官員諂媚逢迎的危害,都會採取一定的措施來遏制這股風氣。但也常常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能夠在自己在位期間堅持這一原則的君主並不多,清朝的康熙皇帝算是其中一個。康熙算是清朝能力最強的皇帝之一,他的一個性格特點,就是不喜諂媚逢迎。在清初時,清朝統治者們非常尊崇中華民族的二帝三王,也就是對黃帝、炎帝,以及夏禹、商湯、周文王非常崇拜,認為他們是仁君聖主。
  • 揭秘:大清朝康熙皇帝平叛吳三桂發動的「三藩叛亂」始末
    康熙年間,吳三桂發動了「三藩叛亂」。1673年11月21日,吳三桂叛於昆明,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率軍往北進發,貴州巡撫曹貞吉、提督李本深投降,雲貴總督甘文焜殉節。叛軍抵達四川,巡撫羅森率眾投降。1679年1月,吳三桂軍抵湖廣辰州,分派將領向常德、體陵進發。在吳三桂舉起叛旗短短兩個月內,西南諸地官員望風而降的官員為數不少。
  • 朱三太子一個人,折磨了清朝3代皇帝,他到底有多大實力?
    在民間的說法,朱慈炯是明朝崇禎皇帝第三個兒子,因此被稱為朱三太子。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中,朱三太子從來沒有出現過,反倒是各股勢力都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那麼,清朝建立以後,明朝皇室的殘餘勢力究竟有多少實力?有沒有能力對付清朝?崇禎皇帝雖然勤勉,但無法挽回大明江山,他一共有6位皇子,分別是朱慈烺、朱慈烜、朱慈炯、朱慈照、朱慈煥、朱慈燦。
  • 清朝歷代皇帝長子出生時,他們多大年紀,康熙13歲當爹
    特別是在皇室,皇帝擁有三宮六院,肩負著傳承江山的重任,所以很早有皇子,並且子嗣多都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清朝歷代皇帝長子出生時,他們多大年紀。我們從太祖皇帝努爾哈赤說起。也許大家想不到,牛鈕出生的時候,其實順治帝年僅13歲,可能是清朝皇帝中最早當爹的了。而牛鈕很可憐,出生不到一年便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