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廟號與諡號是後代皇帝及臣子對前代皇帝的最終評價。由於唐朝諡號「含金量」下降,唐朝以後,廟號就成為了評價皇帝功過的主要標準。
而廟號的選擇,在古代是有非常嚴格標準的。像是開國皇帝一般會稱為「什麼什麼祖」,比如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而後面的皇帝則多半會被稱為「什麼什麼宗」,像是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匡義等等。
然而,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康熙」,是清朝開國以後的第四位皇帝,而他的廟號卻是「清聖祖」。有些人認為,這是由於清朝特別「不要臉」,非開國皇帝都稱為「祖」,而且還使用了比較尊貴的「聖」字。事實真的如此呢?就讓我帶你一窺究竟吧。
首先,並不是所有開國皇帝都會稱為「祖」,也不是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為「祖」。
開國皇帝被稱為「祖」的比較多,但也有特例。像是五代十國中後唐的創立者李存勖,他的廟號是「(後)唐莊宗」,也不是「祖」。
同樣的,非開國皇帝也有稱「祖」的,像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的廟號就是「明成祖」,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他的廟號本來是「明太宗」,後來才改成「明成祖」的,清朝的第二位皇帝順治的廟號是「清世祖」,此外還有前秦的第三位皇帝苻堅,他的廟號是「(前)秦世祖」。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則是三國曹魏的第二位皇帝曹叡,他的廟號是魏烈祖。值得一提的是,曹叡的廟號是他活著時候就選定的。這樣也更容易理解,因為後代沒有必要為了他的廟號改革先例,而他自己就有十足的動機了。
事實上,非開國皇帝被稱為「祖」是有先例的,這也就說明康熙的廟號是「清聖祖」並沒有什麼不合適。
其次,我們再來說說「聖」這個字。
我國古代在廟號和諡號的選擇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規矩,那就是遵循前代。也就是說,廟號和諡號本身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是前代這個廟號或者這個諡號的人究竟如何。
像是大臣的諡號,在明清時期「文正」成為了頂級的諡號,這主要是由於之前的範仲淹、司馬光等人的諡號是「文正」,「文正」這一諡號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廟號同樣如此。歷朝歷代的第二位正統皇帝通常會被稱為「某太宗」,這主要是因為漢朝的第二位正統皇帝漢文帝的廟號是「漢太宗」,因此後世為了宣揚正統,通常也會稱為「太宗」。這也說明了廟號選字時,字本身的意思不重要,傳承更重要。
由此來看,「聖」這個字在之前僅用過追贈,按照歷代評價標準,是不如「高祖」、「太祖」甚至是「世祖」這樣廟號常用字的。
由此可見,康熙的廟號是清聖祖,並沒有什麼特別「不要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