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作為第四位皇帝,廟號稱為「聖祖」,是因為清朝「不要臉」嗎

2020-12-24 鍾光君

眾所周知,廟號與諡號是後代皇帝及臣子對前代皇帝的最終評價。由於唐朝諡號「含金量」下降,唐朝以後,廟號就成為了評價皇帝功過的主要標準。

而廟號的選擇,在古代是有非常嚴格標準的。像是開國皇帝一般會稱為「什麼什麼祖」,比如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而後面的皇帝則多半會被稱為「什麼什麼宗」,像是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匡義等等。

然而,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康熙」,是清朝開國以後的第四位皇帝,而他的廟號卻是「清聖祖」。有些人認為,這是由於清朝特別「不要臉」,非開國皇帝都稱為「祖」,而且還使用了比較尊貴的「聖」字。事實真的如此呢?就讓我帶你一窺究竟吧。

首先,並不是所有開國皇帝都會稱為「祖」,也不是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為「祖」。

開國皇帝被稱為「祖」的比較多,但也有特例。像是五代十國中後唐的創立者李存勖,他的廟號是「(後)唐莊宗」,也不是「祖」。

同樣的,非開國皇帝也有稱「祖」的,像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的廟號就是「明成祖」,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他的廟號本來是「明太宗」,後來才改成「明成祖」的,清朝的第二位皇帝順治的廟號是「清世祖」,此外還有前秦的第三位皇帝苻堅,他的廟號是「(前)秦世祖」。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則是三國曹魏的第二位皇帝曹叡,他的廟號是魏烈祖。值得一提的是,曹叡的廟號是他活著時候就選定的。這樣也更容易理解,因為後代沒有必要為了他的廟號改革先例,而他自己就有十足的動機了。

事實上,非開國皇帝被稱為「祖」是有先例的,這也就說明康熙的廟號是「清聖祖」並沒有什麼不合適。

其次,我們再來說說「聖」這個字。

我國古代在廟號和諡號的選擇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規矩,那就是遵循前代。也就是說,廟號和諡號本身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是前代這個廟號或者這個諡號的人究竟如何。

像是大臣的諡號,在明清時期「文正」成為了頂級的諡號,這主要是由於之前的範仲淹、司馬光等人的諡號是「文正」,「文正」這一諡號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廟號同樣如此。歷朝歷代的第二位正統皇帝通常會被稱為「某太宗」,這主要是因為漢朝的第二位正統皇帝漢文帝的廟號是「漢太宗」,因此後世為了宣揚正統,通常也會稱為「太宗」。這也說明了廟號選字時,字本身的意思不重要,傳承更重要。

由此來看,「聖」這個字在之前僅用過追贈,按照歷代評價標準,是不如「高祖」、「太祖」甚至是「世祖」這樣廟號常用字的。

由此可見,康熙的廟號是清聖祖,並沒有什麼特別「不要臉」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康熙不是開國皇帝,為什麼廟號卻是聖祖?
    康熙的廟號叫聖祖,很多人都會奇怪,康熙不是開國皇帝,為什麼能夠稱祖?一般來說都是開國皇帝稱祖,比如說太祖,高祖,康熙都已經是第四位皇帝了,按理說怎麼都稱不上祖啊,康熙的聖祖是怎麼來的呢?
  • 順治廟號世祖,康熙廟號聖祖,為何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
    周朝以諡號代替廟號,一直到西漢才恢復了廟號制度,兩漢時期廟號仍然是高不可攀的,西漢十一位皇帝有諡號,但是有廟號者只有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和漢宣帝四位對國家有大功的皇帝才有廟號,連漢景帝都沒有;東漢也一樣只有光武帝、漢明帝和漢章帝三人才有,不過東漢開始廟號不再局限於「太高世中」了,比如漢明帝廟號顯宗、漢章帝廟號肅宗。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不過唯獨有一個朝代發生了意外,這就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如今的我們嘴裡面常說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實際上,是以君主統治時期所在年份的稱呼,為何只有清朝特別,要以年號相稱呢?其實大家只要了解稱號變化的原因,就能夠詳細知道了。
  • 開國皇帝才能稱「祖」,為何康熙稱清聖祖?雍正:我爹值這個號!
    清朝一共有三個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這個可以理解;清世祖福臨,這個就不可理解了,順治什麼都沒做,最後為了女人出家,連守業都不算,卻被稱「祖」;還有就是清聖祖康熙,康熙已經是清朝第四任皇帝了,竟然還被稱祖,也有點說不過去。不得不說,在漢、唐、宋三朝,對廟號還是極其謹慎,這三朝皇帝都只有一個「祖」,後來的皇帝無論功勞多大,都只能稱宗。
  • 中國歷史上的三位聖祖,我猜你只知道一個康熙
    中國歷史上總共出過三位聖祖,但是大家熟悉的可能只有一個康熙。今天就來帶大家聊一聊,歷史上這三位聖祖,分別都是什麼人,是幹嘛的,怎麼成聖祖的!
  • 康熙已經是清朝第三個皇帝了,為什麼還被稱為清聖祖
    對於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皇帝,更是離不開這個禮字。拋開一整套禮儀不說,就連皇帝的稱呼都很有講究,處處彰顯他的權威。哪怕是皇帝死後,他的廟號也不能亂用,否則就是壞了禮數,就會動搖統治階級的國本——至少封建士大夫是這麼認為的。在隋朝之前,只有對國家有貢獻的皇帝才配擁有廟號。哪怕是英明神武的漢武帝,因為窮兵黷武,差一點也沒有廟號。
  • 但是康熙卻可以稱聖祖?
    只是漢朝時期的廟號評定較為嚴格,沒有太大的貢獻和德行是不能有廟號的,在西漢時期,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四個,第一個皇帝是劉邦,他的廟號是太祖,第二個皇帝是劉恆,他的廟號是太宗,第三個皇帝是劉徹,他的廟號是世宗,第四個是皇帝劉洵,他的廟號是中宗。
  • 不是開國之君的康熙,憑什麼稱「祖」,還是「聖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在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隨即病逝。遺詔胤禛繼位,成為清王朝第五位皇帝,是為雍正帝。雍正帝即位以後,在與大臣討論康熙帝廟號之時,直接一錘定音,在太廟奉祀康熙為「聖祖」。
  • 開國皇帝才能稱「祖」,為什麼清朝有三個皇帝敢稱「祖」?
    導致的結果就是誤認為只有開國君主才能被稱為「祖」,而其餘的後代皇帝大多只是稱「宗」,如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最開始)、漢武帝劉徹是「世宗」。但這只是一般的說法,如題中所說的清朝皇帝,除了清朝的開創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被尊為「太祖」。清朝的第三位皇帝順治帝的廟號為「世祖」。
  • 清朝皇帝子嗣最全列表:康熙最能生,乾隆最能熬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最能生的清朝皇帝。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康熙於1722年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雍正帝(1678-1735),在位:1722年-1735年
  • 同樣都是皇帝,爺爺的廟號是太宗,兒子稱世祖,就連孫子都稱聖祖
    ,因此有不少的皇帝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自司馬遷時稱其為高祖,後來也就沿襲下來),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的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的沒幾個: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漢平帝時王莽上廟號
  •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皇帝,可是有竟然有一小半不能算是真正的皇帝
    清太宗皇太極然後就是入關之後的十位皇帝了,只有這個時候,他們才能夠真正地稱為清朝皇帝。入關之後的第一位皇帝是年號順治的福臨,所以他的廟號是清世祖,因為他開創了清朝入關繼承中原王朝的大統,所以這個時候搞「滿漢一家、順而治之」是他的心願,所以當時他也特意提出天下百姓可以不避諱他的「福」字,從順治之後,清朝皇帝年號基本上都是一世一元制。
  • 清初三祖一宗,康熙獲聖祖廟號,究竟是守成還是開拓?
    因為廟號涉及「子議父,臣議君」,作為千古第一帝的秦始皇堅決反對,秦始皇就沒有廟號,也沒有諡號。習慣上,廟號是按照「祖有功,宗有德」來確立的,早期非常嚴格,並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的。漢朝的景帝劉啟雖然平定了七國之亂,但他和其父文帝劉恆,其子武帝劉徹相比對漢朝的貢獻有不小的差距,也比不上中興西漢的漢宣帝劉詢。
  • 十三年號,十二帝,另外的皇帝是被誰開除了呢?
    但因為大清這個國號是其子皇太極改的,努爾哈赤就成為了沒在清朝生活過一天,卻成為清朝開國皇帝。那麼,努爾哈赤究竟算不算清朝皇帝,這一定要算。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奠基人,是清朝第一稱汗的人,汗和皇帝是一個意思,都是帝王。並且努爾哈赤獲得太祖這個一般開國皇帝該有的廟號,並且第二位皇帝皇太極只獲得太宗的廟號,努爾哈赤屬於被確立的太祖。努爾哈赤的年號是天命。
  • 廟號諡號年號也瘋狂,分析朱棣的廟號的變革
    當然清朝時又是一個朝代三個「祖」,「太祖」努爾哈赤,「世祖」福臨,這兩個還說得過去,福臨畢竟是定都北京後的第一個皇帝,在他手裡統一了全國,稱「祖」不為過,康熙是「聖祖」就有點牽強了,雍正說康熙「名為守成實為開創」,我覺得這是為了立而立的硬找的藉口,到了乾隆,其實也想稱「祖」,像曹叡一下生前就定下來,有人說真的不行了,貴朝都仨祖了,您再稱祖,貴朝就和前燕、後燕、
  • 古代皇帝為什麼有的稱呼廟號,有的稱呼諡號?
    到了明清,又變成了永樂皇帝、萬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這種稱呼的變遷,和古代「諡號」、「廟號」以及「年號」的歷史演變有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皇帝」作為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形成了「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 越南版康熙帝,死後尊「聖祖仁皇帝」,曾預言鴉片戰爭清朝必敗
    康熙帝是很有作為的皇帝,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奠定了清朝繁榮富強和中國現代疆域的基礎。康熙帝死後,因為其卓越的文治武功,廟號「聖祖」,諡號「仁皇帝」,這個廟號和諡號在中國歷史上,除了追尊的皇帝,只有康熙帝一人擁有,是絕無僅有的。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秦朝時期,專制,秦朝皇帝,不允許臣下評論,因此,沒有諡號,另外,也沒有廟號,秦朝皇帝稱號,自始皇帝開始,二世、三世這麼往後延續。漢朝時期,皇帝有諡號,有年號,傑出的皇帝還有廟號,比如,漢朝的第三任皇帝劉恆,也就是劉邦的第四子,諡號為「文」,也就是漢文帝,因為其治國有方,因此有廟號,廟號太宗,也就是漢太宗。他的年號是後元。
  •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1)廟號 廟號始於商朝,止於清朝,是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但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帝王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一般開國的帝王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繼者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
  • 漢唐:我們一祖列宗;明朝:我們二祖列宗;清朝:我們列祖列宗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帆侃歷史,今天我們講述的是:漢唐:我們一祖列宗;明朝:我們二祖列宗,清朝:我們列祖列宗大家都知道,廟號是皇帝死後移進太廟供奉的尊號,在皇帝死後,會制定一個廟號來評價他的功績。在兩漢時期,廟號制度非常的嚴格,不是每一個皇帝都能獲得廟號,漢朝嚴格按照祖制「祖有功而宗有德」來執行,而經過五胡亂華以後,整個傳統文化的承襲遭到了破壞,從隋唐開始,不管哪個皇帝死後都有廟號。但是無論怎麼破壞,每個朝代都恪守原則,除了開國皇帝和追封的先祖,基本沒有其他皇帝廟號敢稱祖的,即便是被稱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也只能定為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