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皇帝,爺爺的廟號是太宗,兒子稱世祖,就連孫子都稱聖祖

2020-12-22 騰訊網

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去之後,官方都會根據他生前的事跡、道德修養等綜合情況,給予其一個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也就是諡號,相當於對一個人進行蓋棺定論,但是天子除了有諡號外,一些有功德的天子還會有廟號,廟號最初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開始並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有廟號,一般的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置於太廟之中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就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說天子也只能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的就可以一代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同祭,這個規矩一直到隋唐時期,自唐朝建立後,天子的廟號就不再那麼嚴謹了,皇帝無論有無功德,一律都被上了廟號。

網絡配圖

最早創建廟號的商朝也只有四種形式:即創立基業者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最初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對那些有重大歷史貢獻的帝王給予祖或者宗的稱號,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改變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此自稱為「始皇帝」,他廢除了廟號這一稱謂,原因是「諡號」的定奪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與廟法,後世則以二世、三世直至千秋萬世來計,卻萬萬沒想到秦朝國祚僅短短二世而亡,漢朝以後又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但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因此有不少的皇帝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自司馬遷時稱其為高祖,後來也就沿襲下來),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的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的沒幾個: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漢平帝時王莽上廟號)),另外西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奭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廟號)、劉驁為統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廟號)、劉衎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廟號),這幾位在東漢光武帝時都被取消,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也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祐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不過這一些廟號在孝獻帝時都被取消,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頻繁使用,而到了唐朝時期,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的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網絡配圖

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一般來說,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守護基業,仁宗、宣宗、聖宗、孝 宗、成宗、睿宗等皆為明君賢主,中宗、憲宗是中興之主,哲宗、興宗等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則表示亡國之君。先說太祖吧,太祖的概念一般是指各個朝代的首位皇帝,注意,這裡「首位皇帝」的含義並不局限於第一個稱帝的人,一個朝代建立時,其立國之主往往不以太祖自居,而是將自己的父輩、甚至祖輩追封為太祖,這樣做有幾個原因:一來是為了表明王朝的正統性和延續性而將始祖的起源向前推,意思是我不是隨隨便便當皇帝的,我父親、祖父都是皇帝,所以我稱帝是有淵源可循的,比如魏太祖曹操、晉太祖司馬昭、隋太祖楊忠、唐太祖李虎、清太祖努爾哈赤等;二來,是為了對父祖輩的尊重,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上追三世,下蔭五代,這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光宗耀祖的一貫傳統;第三,認可父祖輩的功績,即他們雖然沒有正式稱帝,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奠定了王朝堅實的基礎,是無冕之帝,應當獲得這種榮譽,如曹操、司馬昭、努爾哈赤等,再說世祖,一般是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該王朝承上啟下的有為君主特定的廟號,也就是說,稱世祖的人必然是開創王朝新時代的人物,這樣說來,稱帝立國的皇太極和統一天下的順治都符合這個條件,但是皇太極卻稱太宗,而順治稱世祖,這就給後世留有很大的爭議性,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就連他的孫子康熙也稱聖祖,可見清朝時期皇帝的廟號確實有些抬高的成分,連敗家子乾隆也都稱高宗,清順治之所以得到了世祖的廟號私下認為大約有三個主要原因。

網絡配圖

第一,是因為滿族對漢文化的學習還處於模仿的初級階段,還沒有吃透漢文化,對於漢族關於帝王廟號的最初級、最簡單的規則就是「祖宗」制,太祖、太宗相應傳承,而太祖後再立一祖則是高一級的內容,這對於剛入關的滿洲貴族來說並不太熟知(當然後來也學的很快);第二,是因為滿人對自己王朝前史的認識,也就是說雖然皇太極時才有了「大清」,但他不是開國之君,為了加厚朝代的歷史背書和完整的延續性,他們更願意把清王朝的起點定在努爾哈赤時期(同理定都問題上,佛阿拉城被稱作興京,瀋陽則只是盛京,興盛之說,還是自佛阿拉始);第三,是因為政治形勢,廟號一般是後一代君王為前一任君主定的,而皇太極死後,繼位的兒子順治還太年輕,做不了主,其弟多爾袞攝政,皇太極的廟號是由多爾袞給上的,多爾袞與皇太極有殺母之仇,而且皇太極之後皇位本來是多爾袞的,結果卻沒當成,他自然不會對皇太極很友好,弟弟對哥哥怎麼說也沒有兒子對父親那麼盡心盡力,所以不可能抬高他的廟號。

網絡配圖

另外來說,皇太極是大清的創立者,但他不是大清王朝的創立者,他在世的時候,明王朝是正統朝廷,而且他也沒有等到大清王朝正式建立就去世了,所以廟號為清太宗也算是適合,其兒子順治雖然是在多爾袞等大臣的扶持下建立了大清,但他是皇帝,大清名義上也是在他的領導下建立起來的,他是大清王朝當之無愧的開創者,最主要的是大慶也是在他的領導下滅掉了大明王朝,成為中原的正統王朝,從這點來講,他就比他爹皇太極地位高,儘管他在位的時間不長,也沒有太多的功績,但再怎麼說他也是大清的首位正統皇帝,給他上廟號世祖也是能說得過去的,只是康熙的廟號是聖祖就讓很多人不是很理解,康熙之所以稱聖祖私下認為完全是因為他的歷史功績,他在位期間,不僅平定了葛爾丹叛亂,穩定了邊境,還收復了臺灣,把臺灣納入了中國版圖,他重視漢族文人,編纂了《康熙字典》,大清在他的治理下出現了盛世時期,因此,他的這個廟號也不能說完全不夠格,只是小編私下感覺有些過高了,稱高宗或者世宗較為適合,但雍正怎麼給康熙上廟號,別人也管不著。

網絡配圖

皇太極就這樣即錯過了太祖又錯過了世祖,不過根據以往歷史的慣例,如果第一個稱帝之人不是太祖的話,一般會以高祖冠之,比如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因此正常情況下,皇太極應該可以稱清高祖,最起碼也應該是世祖,說實在的,皇太極還真的有點兒冤,一來是他第一個立國稱帝的,但卻把功績都給了他父親,二來是他奠定了統一中原的基礎,只是運氣不太好,就在臨門一腳時去世了,又把功績拱手讓給了兒子,這個承上啟下的做法真是兢兢業業卻毫不張揚,從這點上倒是跟雍正有些類似,雍正也是這樣,收拾了老爹晚年倦政的爛攤子不說,又給兒子乾隆揮霍敗家準備了豐厚的家底,可到最後康乾盛世的美名卻又把他給隔了過去,所以有時候吧,歷史這東西也得信命,同人不同命,皇帝也不見得就命好,更何況常人呢!你說是吧?

相關焦點

  • 順治廟號世祖,康熙廟號聖祖,為何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
    周朝以諡號代替廟號,一直到西漢才恢復了廟號制度,兩漢時期廟號仍然是高不可攀的,西漢十一位皇帝有諡號,但是有廟號者只有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和漢宣帝四位對國家有大功的皇帝才有廟號,連漢景帝都沒有;東漢也一樣只有光武帝、漢明帝和漢章帝三人才有,不過東漢開始廟號不再局限於「太高世中」了,比如漢明帝廟號顯宗、漢章帝廟號肅宗。
  • 開國皇帝才能稱「祖」,為什麼清朝有三個皇帝敢稱「祖」?
    李世民對唐朝做出的貢獻不比李淵少,但廟號是「太宗」。開國皇帝李淵是唐太祖。開國皇帝畢竟自己開創了一個王朝,是給自己家族打下天下,即位的不是自己的兒子也是孫子或家族之人,後代給開國皇帝尊稱帶「祖」的廟號也很正常。加上「始封必為祖」原因,一般沒什麼特殊情況開國皇帝的廟號都會帶「祖」。
  • 不是開國之君的康熙,憑什麼稱「祖」,還是「聖祖」
    遺詔胤禛繼位,成為清王朝第五位皇帝,是為雍正帝。雍正帝即位以後,在與大臣討論康熙帝廟號之時,直接一錘定音,在太廟奉祀康熙為「聖祖」。至此,清聖祖康熙就成為了繼大清開國皇帝太祖努爾哈赤之後的第二個「祖」(準確的說皇太極才是開國皇帝,但是滿人堅持稱努爾哈赤為開國皇帝)。
  • 開國皇帝才能稱「祖」,為何康熙稱清聖祖?雍正:我爹值這個號!
    清朝一共有三個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這個可以理解;清世祖福臨,這個就不可理解了,順治什麼都沒做,最後為了女人出家,連守業都不算,卻被稱「祖」;還有就是清聖祖康熙,康熙已經是清朝第四任皇帝了,竟然還被稱祖,也有點說不過去。不得不說,在漢、唐、宋三朝,對廟號還是極其謹慎,這三朝皇帝都只有一個「祖」,後來的皇帝無論功勞多大,都只能稱宗。
  • 廟號諡號年號也瘋狂,分析朱棣的廟號的變革
    從漢代開始恢復了諡號和廟號,尤其是對廟號特別慎重,西漢14個皇帝,只有劉邦(太祖)、劉恆(太宗)、劉徹(世宗)和劉詢(中宗),東漢13個皇帝,也僅有劉秀(世祖)、劉莊(顯宗)和劉炟(肅宗),可見是非有大德者不能加廟號的。
  • 皇太極有開國之功,為何只能稱宗?但是康熙卻可以稱聖祖?
    從漢朝開始,皇帝們的統治時期,都用年號進行紀年,在皇帝去世後,都會被後代追封相應的廟號,用於太廟祭祀。只是漢朝時期的廟號評定較為嚴格,沒有太大的貢獻和德行是不能有廟號的,在西漢時期,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四個,第一個皇帝是劉邦,他的廟號是太祖,第二個皇帝是劉恆,他的廟號是太宗,第三個皇帝是劉徹,他的廟號是世宗,第四個是皇帝劉洵,他的廟號是中宗。
  • 「科普」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諡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得到的評價,比如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聖皇帝」,嶽飛諡號「武穆、忠武」。廟號,是專給皇帝的,是去世的皇帝在太廟裡的稱號,一般都稱xx祖、xx宗,比如李世民的廟號「太宗」。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都還是使用諡號來稱呼帝王。諡號首先叫起來麻煩,二來又太假,因此唐朝以後就使用廟號了,廟號是指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候所稱呼的名號,廟號並不等同於諡號,字數更加簡潔,但是也有褒貶之意,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發揚光大;世祖、聖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那麼清朝為何用年號稱呼呢?
  • 康熙已經是清朝第三個皇帝了,為什麼還被稱為清聖祖
    對於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皇帝,更是離不開這個禮字。拋開一整套禮儀不說,就連皇帝的稱呼都很有講究,處處彰顯他的權威。哪怕是皇帝死後,他的廟號也不能亂用,否則就是壞了禮數,就會動搖統治階級的國本——至少封建士大夫是這麼認為的。在隋朝之前,只有對國家有貢獻的皇帝才配擁有廟號。哪怕是英明神武的漢武帝,因為窮兵黷武,差一點也沒有廟號。
  • 康熙不是開國皇帝,為什麼廟號卻是聖祖?
    康熙的廟號叫聖祖,很多人都會奇怪,康熙不是開國皇帝,為什麼能夠稱祖?一般來說都是開國皇帝稱祖,比如說太祖,高祖,康熙都已經是第四位皇帝了,按理說怎麼都稱不上祖啊,康熙的聖祖是怎麼來的呢?
  • 康熙作為第四位皇帝,廟號稱為「聖祖」,是因為清朝「不要臉」嗎
    眾所周知,廟號與諡號是後代皇帝及臣子對前代皇帝的最終評價。由於唐朝諡號「含金量」下降,唐朝以後,廟號就成為了評價皇帝功過的主要標準。而廟號的選擇,在古代是有非常嚴格標準的。有些人認為,這是由於清朝特別「不要臉」,非開國皇帝都稱為「祖」,而且還使用了比較尊貴的「聖」字。事實真的如此呢?就讓我帶你一窺究竟吧。首先,並不是所有開國皇帝都會稱為「祖」,也不是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為「祖」。開國皇帝被稱為「祖」的比較多,但也有特例。
  •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諡號和廟號?諡號和廟號又有什麼不同?
    武帝、文帝是諡號,太祖、太宗是廟號,都是屬於君王死後,後繼之君對他的功過是非進行評價的一種結果,至於秦始皇為什麼沒有武帝、文帝等諡號之稱,也沒有太祖、太宗等廟號之稱,是因為秦始皇覺得廟號和諡號都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就棄而不用。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最初的廟號其實只有「太、高、世、中」四種,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其中創基立業者曰「太」,例如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例如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者曰「世」,例如世祖盤庚、世宗祖甲;中興者曰「中」,中宗太戊(另說祖乙)。
  • 中國古代皇帝的廟號有何區別?你知道嗎?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
  • 為什麼漢朝皇帝叫「帝」,清朝皇帝卻叫「祖、宗」?原因在這裡
    我們讀史的時候,會遇到這種情形:漢代、晉代的皇帝,都叫「漢某帝」、「晉某帝」,比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而清代的皇帝,卻都叫「清某祖」、「清某宗」,比如清聖祖(康熙)、清高宗(乾隆)。同為皇帝,稱呼卻如此不同,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朱棣的廟號是太宗,為何後世卻稱其為明成祖?
    在軍事上,五次親徵蒙古,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置哈密,朱棣自軍事上是一個很有遠見,很成熟的軍事家,所以後世們叫他明成祖他也是擔當的起的。但廟號這東西,不是說改就改的。因為雖說朱棣這個人是個人才,但是他當上皇帝畢竟不是很光彩的。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既表明兩人是魏國的奠基開國之君,也是父子關係,追尊的廟號沒毛病。 在南北朝時期,廟號被玩壞了。石勒、劉裕、陳霸先等人均打了高祖的廟號,甚至南朝宋的第三任皇帝劉義隆被弒殺後,諡號文皇帝,廟號太祖。這位皇二代,卻享用了開國皇帝的廟號,後世議論紛紛,指摘不斷。 與祖類似,宗的廟號同樣也有講究。一般來說第二任皇帝的廟號通常為太宗。
  • 朱棣廟號本來是「太宗」,可為何後來嘉靖改為「成祖」?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皇帝的廟號是按照祖宗稱號排序,一般是「先祖後宗」、「太祖太宗」。所以,第一個皇帝叫「高祖/太祖」(如唐高祖李淵、宋太宗趙匡胤等),繼承者開始稱「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朱棣的廟號是太宗,為什麼後世都喜歡叫他明成祖?
    朱棣的廟號是太宗不假,但成祖同樣是朱棣的廟號!而且,在被上了廟號成祖之後,朱棣的太宗這個廟號就已經不常用了。就算偶爾被用到,一般也會跟成祖連用,如「成祖太宗皇帝」等等。當然,絕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會這樣使用。搶來的太宗廟號。朱棣作為明太祖朱元璋庶出的第四子(朱棣自己說是嫡出)、非嫡非長,根本就不是朱元璋確定的皇位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