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皇帝的廟號是按照祖宗稱號排序,一般是「先祖後宗」、「太祖太宗」。所以,第一個皇帝叫「高祖/太祖」(如唐高祖李淵、宋太宗趙匡胤等),繼承者開始稱「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
按照這樣的規則,「永樂大帝」朱棣作為把太祖皇帝朱元璋事業發揚光大的守成之君,死後廟號應該也稱「太宗」。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本該叫「明太宗」的朱棣現在卻被我們稱之為「明成祖」了呢?
其實,從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開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這100多年間朱棣的廟號一直是「太宗」。但就在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把朱棣的廟號改成了「成祖」,並將明成祖朱棣與明太祖朱元璋並稱為「明朝二祖」。就這樣,朱棣的廟號被嘉靖帝改為我們現在熟知的「明成祖」。
那麼,嘉靖皇帝朱厚熜為什麼要這麼改呢?他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於豹房,由於朱厚照膝下無子,張太后和首輔楊延和根據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訓》,應遵循「兄終弟及」的祖訓。那就從武宗的親兄弟中挑選一位出來繼承皇位,可孝宗皇帝生前只留下朱厚照這一棵獨苗,所以朱厚照沒有親兄弟。無奈只能從武宗的爺爺憲宗的孫子輩中挑選,最終選上了武宗的堂弟——興獻王的長子朱厚熜,就是後來的嘉靖帝。
兩個月後(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位,是為嘉靖皇帝。就這樣,原本與皇位無緣的朱厚熜終於幸運地當上了皇帝。可嘉靖成功上位後,並沒有見好就收,而是上位第一件事就是要加封自己的生父生母為皇帝和皇后。
朝臣們認為按祖制,嘉靖是以孝宗皇帝為皇考、武宗皇帝為皇兄以嗣皇位,那麼宗法之上,他的生父生母已經不是他的父親、母親,不允加封。而嘉靖帝則鐵了心要把自己生父的諡號升到興獻皇帝的高度,並將牌位升到太廟,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堅持「繼統不繼嗣」,稱孝宗皇帝為「皇伯考」,這便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大禮儀之爭」。
所謂「大禮議之爭」是指以張璁為代表的新進士大夫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以及嘉靖帝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的鬥爭。當然,在這場鬥爭當中,嘉靖皇帝肯定是站在張璁一派這邊的。
經過長達三年半(1521~1524年)的鬥爭,嘉靖皇帝最終取得了「大禮議之爭」的勝利,順利將父親興獻王朱祐杬加尊為獻皇帝(1521年10月已追封朱祐杬為「興獻帝」),上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相應地,生母則被封為興國皇太后,而明孝宗朱祐樘則改稱為「皇伯考」(已故皇伯父)。
看起來已經取得全面勝利的嘉靖皇帝並未因此滿足。終於,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皇帝再次將獻皇帝朱祐杬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順利將獻皇帝朱祐杬的牌位升袝太廟主殿,排序在明武宗之上。
雖然這件事最終成功了,但是,這件事做起來並沒有那麼簡單。主要原因是到了嘉靖這一代,太廟主殿的9個位置已經滿了,沒法將獻皇帝朱祐杬的牌位直接放進去,必須先移一位皇帝進偏殿。
至於移哪一個,《周禮》上有規定,那就是「親盡則祧」,就是當太廟主殿供奉已故皇帝牌位的位置不夠了,就將離現任皇帝關係最遠的先祖請到太廟的偏殿(即「祧廟」)來供奉。但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開國皇帝是「萬世不祧」的,並且要永遠放在最中間。按照這個規定,除朱元璋外,離嘉靖皇帝關係最遠的先祖就是朱棣了。
可朱棣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還出現了「永樂盛世」。所以,嘉靖皇帝不敢把朱棣祧出去。不過,處理這個難題的時候並沒有難倒聰明絕頂的嘉靖,他決定先表太宗皇帝功績,再下詔改朱棣廟號「太宗」為「成祖」,將之與太祖朱元璋並立為「明朝二祖」,宣布此二人同為萬世不祧之君。
做完這件事之後,嘉靖皇帝就「順理成章、名正言順」地按親緣關係先將朱棣的兒子——仁宗朱高熾移到了偏殿,然後把自己的親生父親獻皇帝朱祐杬移入太廟主殿。
因此,朱棣的廟號後來就變成了「成祖」,而非「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