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位誰來坐?皇太孫朱允炆或燕王朱棣

2020-11-19 風花雪月鑑古今

今天聊下明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朱棣!朱棣和建文帝你更支持誰了

#明朝皇帝#

太祖

太祖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餘皆廢為庶人。

為圖朱棣,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為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裝瘋以麻痺二人),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徵。

建文帝

建文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靖難之役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為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繼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後否定朱允炆的正統性,廢除建文年號,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年號永樂,對其大加詆毀。建文帝的姑父,寧國公主之夫,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為其發喪,諡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但未被朱棣採納。之後明朝歷代皇帝都拒絕恢復朱允炆的帝號。直到明神宗才恢復建文年號。朱由崧為其平反,追加廟號和諡號。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後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

朱棣攻下南京後,在拒絕了他的支持者們反覆幾天的勸進之後,於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力搜索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餘人,朱棣還令盡復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靖難之役是明初圍繞皇權鬥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後,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五徵漠北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據說下西洋也是為了找建文帝!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於第五次漠北之徵的歸途中,後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

朱棣廟號改為「成祖」是他死後一百年的事了。 他的後代,嘉靖皇帝把他的「太宗」廟號晉級為「成祖」,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是絕對沒有先例的。嘉靖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繼承的卻並非父親的皇位,而是堂哥朱厚照的皇位。按照以往歷朝的習慣,是要改換父母的。但是,嘉靖皇帝登基時雖然只有15歲,但他不願意改換父母,還要給父親母親要一個皇帝皇后的身份。這件事鬧了好幾年,歷史影響巨大,史稱「大禮議」事件。嘉靖皇帝最終在「大禮議」明大禮儀之爭 嘉靖帝:我是皇帝我爹必須是皇帝事件中勝出,然而他並不滿足於此,他還要把父親追封為「興獻帝」,並請進太廟世代供奉,讓他成為真正的皇帝。太廟那可是皇家大事,是有嚴格的規定的。《禮記.王制》規定天子太廟最多只能供奉七位皇帝,當太廟中供奉的皇帝數超過七人,就要按照與現任皇帝的血緣遠近,把最遠的那一位供奉在太廟後殿。但是,稱「祖」的皇帝會被永遠供奉在太廟之中。

嘉靖帝

於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朱棣的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改為「成祖」,既然是「祖」了,就享受「萬世不祧」的待遇,如此順延,被「祧」出太廟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熾了。就這樣,嘉靖皇帝千方百計把朱棣的廟號改為「明成祖」,製造了歷史上的一個有趣現象。

建文帝到底是燒死還是逃亡?

根據明代萬曆年間出版的《致身錄》一書記載,建文帝在萬念俱灰,準備自殺時,有個老太監說:「高祖駕崩時,留下了一個箱子,說遇到大難時可以打開。現在是時候請皇上打開箱子了。「

建文帝打開一看,裡面有和尚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還有十兩黃金。更神奇的是,還有爺爺朱元璋的親筆提示以及密道逃跑路線。

於是建文帝逃出生天。

至此建文帝死因成謎,到底燒死的?還是假扮和尚逃亡了?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兒子朱棣,反而將傳給孫子朱允炆呢?
    但是大明帝國繼承人之位畢竟不能久虛。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下遺詔:「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朱元璋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那麼他為什麼要把皇帝傳給自己的孫子呢。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一、百思不得其解,藩王為何存在1398年,垂垂老矣的朱元璋逝世,享年七十一歲,皇太孫朱允炆受遺詔,繼承嗣位大統,即我們熟知的建文帝。建文帝年紀雖小,但做事老辣,直接跳過過渡期,大幅度裁減藩王羽翼,惹出兩個過激人物,一個是縱火自焚的湘王朱柏,一個是起兵反叛的燕王朱棣。按照建文帝的說法,他和四叔朱棣的關係最親,遲遲沒有裁撤燕軍,卻唯獨燕王起兵造反,他感到震驚和憤怒:「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 為啥沒能徵服內弟徐輝祖
    他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中,硬要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事件中,他的大內弟徐輝祖,卻沒站在姐姐姐夫一邊。這位將門虎子死忠建文帝朱允炆,在戰場上曾屢次打敗姐夫朱棣,一度成為朱棣奪取皇權最棘手的對手。徐達有四子四女。四個兒子,皆由太祖朱元璋賜名,女兒中有三個嫁給了朱家皇子。
  • 靖難之役:朱棣因何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朱元璋對朱標寄予厚望,從朱標出生的那一刻起,朱元璋就把他當做繼承人來培養,為他聘請了宋濂等名士當他的老師。為了這個兒子將來能繼承大統,朱元璋著實費了一番功夫。長大後的朱標也著實有仁主風範,《明史》裡這樣評價朱標,「太子為人友愛「,「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朱標死後,只剩下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最有可能。
  • 朱標死後,朱元璋將皇位傳給皇長孫朱允炆,而不是兒子朱棣
    他死後他的兒子朱允炆被朱元璋選中傳位,當朱允炆登基之後,燕王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逼死了朱允炆,奪取了帝位,後世便有人探討,朱元璋為何不直接傳位給實力明顯強於朱允炆的朱棣呢?朱標病逝時,他還有兩位哥哥尚在人世,就算不是朱允炆繼位,按照古代皇帝的繼位原則,朱棣也沒資格競爭皇位,最該被立為儲君的也該是朱標的兄長親王朱樉。
  • 朱元璋讓他的子孫們作詩,他只用一眼,就看出朱棣是皇帝命
    朱棣又為何在爭奪皇位方面敗給大哥朱標?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生戎馬,滅暴元、誅陳氏、翦張氏,如此才鼎定天下,建立了明朝政權。
  • 明朝首次皇位交接之謎:兒子們年富力強,朱元璋為何要傳位孫子?
    朱標死後,朱元璋沒有選擇自己年富力強的兒子們,而是直接跨過他們,將皇位傳給了幾乎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皇太孫朱允炆。這種跨過第二代,直接傳位第三代的方式,讓許多現代人很是不解。朱元璋的兒子們都是當打之年,他為何要傳位於一個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毛頭小子呢?
  • 優柔寡斷,送免死金牌,難怪被朱棣奪了皇位
    當太子朱標36歲英年早逝的時候,朱元璋選擇了朱標的兒子,就是皇太孫朱允炆來接班。朱元璋對於太子朱標是愛得非常偏執,偏執到甚至有些歷史學家有這樣的一種論斷,他們認為最終朱元璋選擇皇太孫朱允炆來做接班人,也是因為他太愛朱標,而朱標早逝之後,迫使他把對朱標的這種愛轉嫁到了朱允炆的身上。這樣的一種觀點當然是綜合各種史料的一種猜測揣度,你不可能找朱元璋本人來求證了。
  • 哪怕朱標當一天皇帝,再傳位給兒子朱允炆,朱棣也不敢造反?
    說起明朝16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和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故事就很有趣,這對叔侄廝殺也是有趣,可謂是明初風雲大事之一,結果是建文帝朱允炆敗得一塌糊塗,使叔叔燕王朱棣成為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更是由燕王成為明成祖。
  • 朱標如果當上一天皇帝再傳位給兒子,朱棣還敢不敢造反?
    說起明朝16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和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故事就很有趣,這對叔侄廝殺也是有趣,可謂是明初風雲大事之一,結果是建文帝朱允炆敗得一塌糊塗,使叔叔燕王朱棣成為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更是由燕王成為明成祖。
  • 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朱棣的真相
    他越到晚年越發愁——這麼大的江山,我死之後,交給誰來坐?  長子朱標  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朱標傳說為馬皇后親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給馬皇后吃了顆「定心丸」,冊立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也算是對得起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請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
  • 偽君子朱棣作惡一次,終身不得安寧
    朱元璋在皇太子朱標死了之後,把皇位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老皇帝怕年輕的小皇帝鎮不住下面的驕兵悍將,就親手把開國宿將一個個趕盡殺絕了,還在《皇明祖訓》上說:「如果朝廷出現了奸臣,那麼親王就可以練兵待命,等候天子傳遞密詔之後,王爺們就可以帶兵討伐奸臣了。」
  • 燕王朱棣的清君側
    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朱棣是誰,其實大家都不陌生,電視劇裡面經常出現這個人物,他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
  • 靖難之役後,除了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是如何處理朱標其他後人的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建文帝隨著宮中一場大火「煙消雲散」,朱棣派人撲滅大火後,首先做的就是招文學博士方孝孺起草自己的登基詔書。不想方孝孺寧死不從,勸朱棣立朱允炆的兒子或兄弟,弄得朱棣下不來臺,只能苦笑道:「此乃朕的家事,詔天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邊哭邊罵:「死即死爾,詔不可草」!
  • 從零開始的皇帝之路,成就朱棣千古明君的起點得從藩王做起
    月半叔帶你品歷史,玩遊戲,你們的月半叔又來了。 1398年,朱元璋病故皇太孫朱允炆隨即即位為帝,而在此時鎮守北部邊疆的諸王已有很大的權勢,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燕王朱棣更握有"節制沿邊士馬"的重權。
  • 藩王逆襲:朱棣鐵血鑄就皇帝夢
    朱允炆父朱標,為太祖皇帝朱元璋早年所立太子,當上皇帝本是鐵板釘釘的事.不過,這朱標是個短命鬼,先朱元璋而去.朱元璋對這孫子朱允炆自是多了幾分憐憫,再加上這小子也算是熟讀詩書,伶俐乖巧,更是寵愛。公元1398年,太祖皇帝駕崩,內侍等傳下遺詔,當然了,具體內容到如今,也是爭論不清的;但畢竟是皇太孫朱允炆繼承了皇位,遺詔什麼的也就無關緊要了,登上大寶的朱允炆,史稱建文帝。
  • 從馮紹峰、陳寶國主演《山河月明》片花,看以朱棣視角明初那些事
    秦、晉、燕王無不窺伺皇位,朱元璋接受學士劉三吾的建議,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以杜絕諸王對皇位的覬覦。可事實未能如他所願。「傳旨、給朕傳旨」朱元璋氣急敗壞在龍椅上亂蹦、雙手拍著龍案大聲呼喊。「他以為他是誰啊?讓他永世不可翻身。以一國為重,那就只能委屈他了「。朱元璋認為他們誰輸誰贏,這江山還是姓朱。他老子是皇帝,他哥是太子。徐達告訴女兒,皇家爭的是江山社稷。可是椅子只有一把,能坐的可不止一個人。徐達出身貧寒,為人忠厚,性情剛毅,經歷了各種艱苦生活磨鍊,練就一身武藝,功勳卓著。
  • 朱棣囚禁2歲孩童整整55年,後來出獄牛羊不分,竟連女人都沒見過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結果朱允炆剛剛登上皇位,統治基礎還未牢固,在黃子澄等大臣的輔佐下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削藩運動。 朱允炆的四叔燕王朱棣為了自保,也為了手中的權力,於公元1399年公開起兵反抗朱允炆政權,打出了「清君側」的口號與朝廷決裂。
  • 永樂大帝——朱棣
    不久,秦王、晉王相繼死去,朱棣兩個強有力的對手消失了,企圖繼承皇位的野心也逐漸膨脹起來。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隨後,朱允炆就在心腹大臣齊泰和黃子澄的慫恿下開始削藩。他們在籌劃一番後,決定先削曾有犯法行為的周、齊、湘、代、岷等五王,砍去朱棣的手足,然後再行削奪。朱允炆於是開始削藩,下令將周王、岷王、代王、齊王的王爵先後削去,降為平民,而湘王則自焚而死。
  • 朱高煦手握重兵,朱棣卻敢用皇位哄騙他?難道不怕再來一次靖難嗎
    不少愛好歷史的朋友認為,朱棣之所以將皇位,傳給並不喜歡的大兒子朱高熾,還是因為朱瞻基的關係。相傳朱瞻基降生的時候,朱棣夢見明太祖朱元璋手持「大圭」交給自己。朱棣認為朱瞻基今後就是正統的皇位接班人,畢竟這也是朱元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