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朱棣的真相

2021-02-13 歷史非常檔案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發愁——這麼大的江山,我死之後,交給誰來坐?

  長子朱標

  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朱標傳說為馬皇后親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給馬皇后吃了顆「定心丸」,冊立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也算是對得起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請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養25年之後,朱標已經38歲,繼承父親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標的身體熬不住。1392年1月,朱標從陝西視察回來後,身上長了個大肉瘤,折磨得寢食難安,異常痛苦。朱標的長子朱雄英10年前已經死了,伺候父親全靠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年僅14歲,日夜守在父親身邊,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動中國」的孝子人物。他是個偏腦袋,朱元璋給他起了個「半邊月」的綽號。朱允炆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在知識分子中間長大,知識淵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軟,臉不厚,心不黑。

  但朱標還是不幸早逝。對於勤懇的老皇帝來說,這是極為罕見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喪子之痛——接班人沒有了,整個帝國的命運怎麼辦?那麼多大將手握重兵,怎麼節制?這件事折磨著老皇帝,居然28天沒有上朝。

  朱允炆將3個年幼的弟弟照顧得十分周到,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裡。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繼承人。周王、晉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攤扶不上牆的爛泥,還差點兒被廢了王號。晉王外表殘暴,違法亂紀,然而本質上是個膽小鬼。魯王是個天大的蠢貨,為長命百歲,亂吃丹藥,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殺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幾個成器的,卻是舞文弄墨、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藝術家。 

  老皇帝一聲長嘆

  現在,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和朱標次子朱允炆PK了

  朱元璋對朱允炆抱著一種複雜的感情,對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憂:他柔弱的肩膀,能擔負得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嗎?這麼仁柔,跟個兔子似的,多麼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須有獅子、老虎的硬漢性格,否則必定會被政壇上的獅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儲問題,曾經悄悄徵詢過大臣的意見。他問翰林學士劉三吾:「太子死了,皇長孫(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國家必須選對人,我想讓燕王接班怎麼樣?劉三吾是知識分子,你問他誰當儲君,他當然只推薦自己的同類。他頭搖得像撥浪鼓:「立燕王絕對不行!如果立燕王,那麼秦王、晉王怎麼辦?皇長孫朱允炆四海歸心,大家都擁護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覺。」

  文官們擁護朱允炆,因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臺後能實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軍事化的高壓獨裁。朱元璋的統治太過猛烈,官員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長久下去沒人吃得消,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

  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孝」就是奪取皇位繼承權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將「孝」進行到底。

  朱元璋欣賞四子朱棣的「武」

  對於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尤其欣賞他的「武」,這是朱允炆不具備的特殊優勢。

  朱棣是聞著戰爭的硝煙味長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於南京,正是陳友諒大舉進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歲封燕王,17歲迎娶徐達的長女,20歲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彎弓射大雕不在話下,尤其喜歡打仗,智謀過人,知道怎麼打勝仗。作為罕見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謂一代「戰神」。現在他33歲,正當青春年少。

  論才能和胸襟,朱棣都勝過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宮裡看賽馬。朱元璋出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沒有打仗經驗,所見不過平凡瑣事,憋足勁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氈」,軟綿綿的,沒什麼味道。而朱棣見過世面,巧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宏大,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為眾藩王之首,與寧王、晉王、肅王、秦王等沿長城一線封國,為天子守邊,抵禦北方蒙古人的侵犯,號稱塞王。朱元璋允許他們擁有3000人的護衛,最多的可以達到1.9萬人。燕王、晉王、秦王勢力最強,多次奉詔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藍玉這樣的大將也要聽塞王指揮。尤其是燕王朱棣,負有控制北部門戶的重任,能夠直接指揮的軍隊多達30萬人,軍中大小事自己裁決,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匯報。

  1390年,一場戰鬥使年僅30歲的朱棣威名遠揚。那年元旦剛過,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晉王分兵合擊,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兒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摸清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裡荒原上銀裝素裹,車馬輜重行進十分困難,士兵們凍得直打哆嗦。將領們請求燕王安營紮寨,等大風雪過後再想辦法。朱棣說:「戰機就擺在你們眼前,你們怎麼看不見呢?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大好時機!」命令大軍頂風冒雪,快速而進。大軍出現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他竟然還在帳篷裡烤火。朱棣圍而不殲,派乃兒不花的好朋友、降將觀童勸降。乃兒不花知道是雞蛋碰石頭,只好請降。朱棣擺酒設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兒不花感動得眼淚譁譁的,主動要求勸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徵,兵不血刃就大獲全勝,讓朱元璋非常高興,賞賜寶鈔100萬錠,誇讚朱棣:掃清沙漠裡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而另一路晉王,生性怯懦,一踏上當年成吉思汗徵戰的土地,就兩腿發虛,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連個兔子都打不到。 

  朱棣的血統帶來麻煩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類,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傑出,更適合當皇帝。但是,血統卻給他帶來了大麻煩。他真的是龍子嗎?江山當然只能交給親生骨肉坐,必須是純種的龍種,就是說是馬皇后所生。嫡長子繼承制在中國延續幾千年,朱元璋跳不出這個框框。朱棣可能不是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會選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個妃子生的,或許這個妃子還是少數民族。有可能是高麗人,究竟是北方高麗民族,還是來自朝鮮半島,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稱朱棣的媽媽是元順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根據管理宗廟祭祀、禮樂的官方機構太常寺的記載(現已丟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標、秦王和晉王,跟馬皇后沒什麼事兒。而另外一個妃子生了朱棣,這個妃子就是石頁妃。朱棣稱帝後纂改《太祖實錄》,把能得到的資料全部纂改,拼命證明自己就是馬皇后生的,還拿出很多證據證明他當皇帝是合法的,證明朱元璋有意傳皇位給他。

  而朝鮮的一條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謊言。1389年,朝鮮使臣權近等人在北平拜謁燕王,回國後寫了一本《奉使錄》。裡面說,他到北京燕府去見燕王,可是很不湊巧,那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媽媽的忌日,燕王不見客人。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說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

  朱元璋「艱難決定」:立16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

  只有嫡長子繼承皇位,大家才擁護。朱棣不是馬皇后的親兒子,所以經過權衡,朱元璋作了一個異常艱難的決定:立16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這讓朱棣十分窩火,十分不服氣。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長孫朱允炆的背,譏諷地說:「沒想到我侄兒還能有今天的榮耀啊!」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見,厲聲責問朱棣:怎敢對皇長孫如此無禮?朱允炆急忙打圓場,才沒讓朱棣十分難堪。立皇太孫的第二年,朱元璋還是擔心朱允炆太文弱,壓不住陣腳,管不住軍隊,於是開始大殺功臣,藍玉、胡惟庸集團先後被清洗。

  種種原因,朱元璋最終選擇了朱允炆,上臺後的建文帝面對國內種種問題,一心書生治國,重用帝師方孝孺、黃子澄等一幹書生,最終因為削藩而身死,實在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為何不將皇位直接傳給朱棣,而是傳位給了自己的孫子呢?
    朱元璋為何不將皇位直接傳給朱棣,而是傳位給了自己的孫子呢?提起明太祖朱元璋,相信大家都知道。這位皇帝可以說是歷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了,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也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小的時候朱元璋貧困潦倒,曾為地主家放牛。
  • 臨終前朱元璋召見朱棣,是要廢掉朱允炆,改立朱棣嗎?
    1、朱元璋臨終前召見朱棣了嗎?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倍感身體不適,派出內宮使者召燕王朱棣進京。朱棣急速上路趕到淮安時,皇孫朱允炆和親信齊泰等人「謀詐」,派人手持印信,假傳聖旨,命令朱棣返回封地。朱元璋臨閉眼前,連問左右人等三聲「燕王來未?」無人敢回答。
  • 朱元璋臨終連喊三遍朱棣來否 為什麼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進城?
    朱元璋建國之後,吸取前朝的教訓,嚴格制定了皇位的繼承法,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他的皇位,因此他的太子朱標,是國家的合法繼承人,可他沒有想到,朱標會死在自己的前面,無奈之下,他只能是讓朱允炆來做太子。其實他當時還有著不少能力出色的兒子,像燕王這些人都是非常有能力,可這些人的身份不合適,朱元璋不希望引發藩王的內亂,於是就沒有選擇讓其他的兒子來繼位。
  •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朱元璋一開始有沒有預料到這個結局
    應該說朱元璋一開始料到自己死後會有人不服朱允炆,但是那個人是誰朱元璋拿不準,可能是燕王朱棣,也可能是寧王朱權,還有可能是晉王朱棡。 而且朱允炆到底能不能坐穩江山,就看他的手段了。即便有人造反,那也是老朱家的人,他們不虧。
  • 朱元璋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兒子朱棣,反而將傳給孫子朱允炆呢?
    朱元璋以「以白髮人送黑髮人」,其悲傷不問可知。但是大明帝國繼承人之位畢竟不能久虛。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下遺詔:「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朱元璋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
  • 燕王朱棣的清君側
    朱元璋(第一個皇帝)的兒子,朱允炆(第二個皇帝)的叔叔,朱棣就是第三個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王朱棣的爸爸朱元璋去世了,到了這一年的6月,新皇帝登基了,這個人就是朱允炆,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大太子朱標的兒子,始稱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時候也挺麻煩的,為什麼呢?
  • 哪怕朱標當一天皇帝,再傳位給兒子朱允炆,朱棣也不敢造反?
    說起明朝16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和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故事就很有趣,這對叔侄廝殺也是有趣,可謂是明初風雲大事之一,結果是建文帝朱允炆敗得一塌糊塗,使叔叔燕王朱棣成為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更是由燕王成為明成祖。
  • 朱標死後,朱元璋將皇位傳給皇長孫朱允炆,而不是兒子朱棣
    他的父親朱標仁善待人、胸懷寬廣,卻英年早逝,朱標見證了父親朱元璋一步一步打天下,直到建立明朝稱帝的過程。他死後他的兒子朱允炆被朱元璋選中傳位,當朱允炆登基之後,燕王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逼死了朱允炆,奪取了帝位,後世便有人探討,朱元璋為何不直接傳位給實力明顯強於朱允炆的朱棣呢?
  • 燕王朱棣是如何篡位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朱棣篡位在史書中又稱靖難之役,朱元璋生前分封諸子,朱棣受封燕王坐鎮北平。在建文帝即位後,擔心諸王勢力坐大著手開始削藩,朱棣在諸王中年紀最大,實力最強。因此一直是建文帝重點削藩對象,建文帝和朱棣雙方幾番試探之後,朱棣於1399年起兵反叛,拉開靖難之役的序幕。
  •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就避免靖難之役?
    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在他繼位的當年,燕王朱棣起兵,打著「清君側」的口號,發動靖難之役,歷時四年,朱棣打進南京,朱允炆放火焚燒皇宮,下落不明,朱棣就此登基,是為永樂大帝。如果,當年朱元璋在朱標死後,直接立朱棣為太子,會不會避免這場同室操戈的戰爭呢?
  • 朱標如果當上一天皇帝再傳位給兒子,朱棣還敢不敢造反?
    說起明朝16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和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故事就很有趣,這對叔侄廝殺也是有趣,可謂是明初風雲大事之一,結果是建文帝朱允炆敗得一塌糊塗,使叔叔燕王朱棣成為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更是由燕王成為明成祖。
  •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為什麼會是明朝第三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個兒子,可是他卻是明朝第三位皇帝。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建立朱明王朝的人,那麼他的兒子朱棣為什麼會是明朝第三個皇帝呢?
  • 朱元璋為什麼要立皇太孫而不肯傳位給朱棣?這三個原因不能不考慮
    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而傳給朱允炆,這一點在歷史上有很大爭論,一種觀點認為朱元璋是按照「規定」傳給了「嫡長孫」;另一種觀點認為朱元璋本來是想傳給朱棣的,只是被一些人破壞了。但是這兩種說法都站不住腳,因為細看一看朱元璋的家譜就知道,朱允炆不是嫡長孫,封建社會也沒有一定要立嫡長孫的規定。至於說朱元璋曾經打算把皇位傳給朱棣,那是勝利者朱棣的一家之言,也做不得準。
  • 朱元璋為何不讓朱棣繼承帝位?朱元璋:給誰都可以,唯獨不能給他
    朱棣便是這樣一個人,自從太子朱標去世後,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便熊熊燃起了,但是1392年,這簇火被一盆水澆滅了,朱元璋竟然不像其他皇帝那樣,從自己的兒子中選太子,而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要說朱標被選為太子,朱棣雖然不甘心,但也不會有太多意見,畢竟兄長是嫡長子,且威望極高,多數大臣願意支持他。
  • 皇太孫朱允炆或燕王朱棣
    朱棣和建文帝你更支持誰了#明朝皇帝#太祖太祖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餘皆廢為庶人。
  • 如何才能避免燕王朱棣篡位?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削藩
    朱元璋把兒子們都封為藩王,除了父愛之外,還有個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讓這些藩王成為保衛大明江山的最後屏障。但最終結果確實不容易,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把朱元璋孫子朱允的帝位給截胡了。此時我們也不能說分封制度是錯誤的,縱觀封建王朝2000餘年。之間也是在循環上演中央集權和分封制度的矛盾循環。
  • 朱標去世後,朱元璋為何不立朱棣為太子?朝鮮使臣無意中說出原因
    然而天不假年,朱標卻在西安考察的途中不幸去世。聽聞長子去世,一貫心如鐵石的朱元璋竟在朝堂上痛哭流涕,由此可見,朱元璋對兒子的逝去有多麼痛苦。朱標死後,朱元璋將其兒子朱允炆封為皇太孫,準備讓他繼承自己的皇位。對於朱允炆的繼位,許多學者都感到非常奇怪。按照朱元璋的性格,將天下交給一個孩童,他真能放心嗎?朱標死後,為何不將皇位傳給正值壯年的其他兒子,比如文武雙全的燕王朱棣。
  • 朱元璋親自剝橘子給朱棣吃,馬皇后道:快逃,你父皇要殺你!
    即使是在多年後,朱元璋登上皇位,也常常會猜忌他人。晚年的朱元璋更是變本加厲,那些昔日和他打下江山的開國功臣大部分都受到了他的懷疑,並最終受到了懲罰。多年的徵戰使得朱元璋做事非常果斷,坊間傳言,他甚至一度想要除掉自己的孩子朱棣,如果不是朱棣母親的出手相助,那麼明朝的歷史很可能會被改寫。
  • 朱元璋讓他的子孫們作詩,他只用一眼,就看出朱棣是皇帝命
    明太祖朱元璋別看是文盲,可是他當皇帝後,附庸風雅,卻對詩歌很感興趣,在考驗子孫作詩能力時,朱元璋敏銳地發現兒子朱棣是做皇帝的好苗子。令人奇怪的是,即便朱棣表現的如此英明神武,可朱元璋還是準備將皇位傳給太子朱標。朱元璋的這種心態究竟出自於何種原因?
  • 靖難之役中,李景隆到底是能力不行還是與燕王朱棣勾結
    李景隆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之子,自幼習讀兵書,頗受朱元璋器重,李文忠死後,李景隆襲爵曹國公。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擔心他的叔父們擁兵自重而威脅到中央,於是與寵臣黃子澄、齊泰等進行削藩。此舉引起了各藩王的強烈憤怒和不安,尤其是能力出眾的燕王朱棣,得知建文帝削藩後,立馬裝瘋賣傻,然後在暗地裡密謀起兵造反。建文帝朱允炆因為心軟,所以始終沒有以強制手段對付朱棣,給了朱棣喘息的機會和加緊造反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