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篡位成功,朱元璋一開始有沒有預料到這個結局

2020-11-19 騰訊網

應該說朱元璋一開始料到自己死後會有人不服朱允炆,但是那個人是誰朱元璋拿不準,可能是燕王朱棣,也可能是寧王朱權,還有可能是晉王朱棡。

而且朱允炆到底能不能坐穩江山,就看他的手段了。即便有人造反,那也是老朱家的人,他們不虧。

藩王中朱棣的勢力並不是最大的

明初朱元璋所封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中,勢力最大的是在北方,一共有九個人,從東到西分別是遼王朱植、寧王朱權、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晉王朱棡、秦王朱樉、慶王朱栴和肅王朱柍。

依照宗法制而言,朱允炆是大宗,藩王是小宗,小宗將大宗圍在中央,保衛大宗的安全,朱元璋是這樣想的。

在這九個藩王之中,屬燕王、晉王和寧王的實力最強悍,其中燕王和晉王是因為護衛的人數是最多的。

明初規定藩王有自己的王府和三個護衛隊,每個護衛隊的人數從三千到一萬九千人不等。而鎮守邊境的藩王也就是上面那九個人,因為要防衛蒙古人,因此他們的軍隊人數是例外的,其中晉王和燕王的人數達到了十萬人,這也為朱棣日後起兵造反提供了軍隊便利。

而寧王之所以強大,完全是因為他的護衛隊是一支特種部隊——朵顏三衛。這是一支完全由蒙古人組成的軍隊,戰鬥力十分強悍,為九邊所有軍隊之最,朱棣靖難時千方百計也要把這支軍隊收入自己麾下,就因為他的戰鬥力強大。

對明朝中央朝廷而言,其他藩王不足為懼,他們沒有能力掀起浪花,真正值得警惕的只有北邊這九個藩王,實力強大的會造反,實力弱些的或許也會不甘寂寞。

朱元璋認為朱允炆可以處理掉造反的藩王

朱元璋曾經與朱允炆有過一段對話,朱允炆向朱元璋闡述了自己對藩王問題的解決辦法。

朱元璋對朱允炆說,有你的九個叔叔駐守邊境,以後你就可以放心了。朱允炆回答,外敵入侵有叔叔應付,但是他們要是有異心了呢。

朱元璋對這個問題無法作答,便問朱允炆,你想怎麼辦。朱允炆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回答了五個循序漸進的辦法用。

「首先,用德來爭取他們的心,然後用禮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再不行就削減他們的屬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但是,時下有句流行的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朱允炆的辦法需要建立在雙方都按照他的設想走,再者朱允炆必須要有能力才可。

然而現實卻是朱允炆直接違背了自己的五個辦法,跳過了前四個,直接進行第五條,而且他的能力也是承擔不起皇帝這個職業。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了防守的大將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了以防守著稱的耿炳文,即便有藩王造反,在老將的坐鎮下,也只有飲恨的份。應該說,朱元璋安排的很好,只要朱允炆不換掉耿炳文,朱棣真的會失敗。

朱棣起兵南下後,朱允炆便派耿炳文前去鎮壓,在經過初期的失利以後,耿炳文穩住陣營,堅守不出,只等朱棣後勤供應不足,就可滅掉朱棣,只是朱允炆臨陣換將,使得朱棣有了翻盤的可能。

朱元璋對自己身後有充分的安排,不管是誰來當這個出頭鳥,在他看來,都可以很快的鎮壓下去,怎奈朱允炆段數太低,完全撐不起場子,讓朱棣得了江山,這點是朱元璋所料不及的。

相關焦點

  • 如果當年燕王朱棣沒有篡位,朱允炆執政會有朱棣那樣的政績嗎?
    明朝中靖難之役一直是我們後世談論的事情,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奪取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一直被我們後世所詬病。很多人也許會好奇如果當年燕王朱棣沒有篡位,還是由朱允炆執政的話,會不會有朱棣那樣的政績?其實答案顯而易見,就算朱棣當年不實行篡位之舉朱允炆的江山依然無法鞏固,甚至明朝會亡於朱允炆之手。或許很多人看到這個的結果會感到震驚,可是我們以當時的局勢來說這樣的結果是註定的。
  • 如何才能避免燕王朱棣篡位?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削藩
    朱允炆避免藩王篡位,削藩也是最好的辦法。但是注意方式方法。要是方法不對,就會出反效果,比如漢朝的漢景帝削藩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雖然最終消滅了叛亂,但是說明方法還是有所欠缺。此時換到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的這種情況,削藩固然是沒錯的。太子朱標因為死得早,而朱元璋又不重新立其它的自己,直接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位,這就屬於特殊情況。
  • 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朱棣的真相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發愁——這麼大的江山,我死之後,交給誰來坐?  長子朱標  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朱標傳說為馬皇后親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給馬皇后吃了顆「定心丸」,冊立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也算是對得起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
  • 燕王朱棣是如何篡位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朱棣篡位在史書中又稱靖難之役,朱元璋生前分封諸子,朱棣受封燕王坐鎮北平。在建文帝即位後,擔心諸王勢力坐大著手開始削藩,朱棣在諸王中年紀最大,實力最強。因此一直是建文帝重點削藩對象,建文帝和朱棣雙方幾番試探之後,朱棣於1399年起兵反叛,拉開靖難之役的序幕。
  • 燕王朱棣的清君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王朱棣的爸爸朱元璋去世了,到了這一年的6月,新皇帝登基了,這個人就是朱允炆,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大太子朱標的兒子,始稱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時候也挺麻煩的,為什麼呢?
  •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為什麼會是明朝第三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個兒子,可是他卻是明朝第三位皇帝。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建立朱明王朝的人,那麼他的兒子朱棣為什麼會是明朝第三個皇帝呢?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我覺得這事要從兩方面來講原因,這齣大戲就像一個戲劇、像一個電影一樣,他光有主角是演不成的,還得有配角——主角和配角完美配合,才能把這個戲朝著劇本設定的方向去前行。這個主角當然就是朱棣了,他是一個自帶主角光環的人,非常有能力,文治武功、軍事才能出眾,這一會咱們再講;這個配角就是被他篡位的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的軟弱無能書生氣,導致了朱棣最終能夠一步一步把他篡位的這個白日夢變成了現實。
  • 朱元璋臨終連喊三遍朱棣來否 為什麼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進城?
    朱元璋建國之後,吸取前朝的教訓,嚴格制定了皇位的繼承法,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他的皇位,因此他的太子朱標,是國家的合法繼承人,可他沒有想到,朱標會死在自己的前面,無奈之下,他只能是讓朱允炆來做太子。其實他當時還有著不少能力出色的兒子,像燕王這些人都是非常有能力,可這些人的身份不合適,朱元璋不希望引發藩王的內亂,於是就沒有選擇讓其他的兒子來繼位。
  • 明成祖朱棣篡位後為何再也生不出子嗣?
    前言: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歷史上僅次於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傳奇皇帝。朱棣的一生,是折騰的一生。做親王的時候他覬覦皇位,為此發動了靖難戰爭,從侄子朱允炆手裡篡位成功。做皇帝的時候他渴望功業,為此北伐蒙古,郡縣安南,下西洋,修武當,編纂《永樂大典》,文治武功均堪稱一代雄主。這位永樂皇帝的身後事,也是充滿了魔幻色彩,讓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甚至爭執不休。
  • 朱棣究竟有沒有找到朱允文?
    但是這個世界最難控制和謀劃的就是人心,朱元璋還在位的時候,底下的一眾人表現得文文靜靜和和氣氣的,都特別的乖巧,用咱們俗話說就是朱元璋他能壓住場,但是老朱死了以後啊,可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朱元璋死後各王爺自然不滿建文帝當上皇帝的現狀。年輕嘛,好欺負,不把他放在眼裡,而建文帝自然也看得出來,於是他怕呀,怕那些不服他的人有一天會踩到他頭上去,於是他就主動出擊了。
  • 臨終前朱元璋召見朱棣,是要廢掉朱允炆,改立朱棣嗎?
    自知時日不多的朱元璋,掙扎著身體,吃力地面對左右人等連問三聲:「燕王來沒來?燕王來沒來?燕王來沒來?」此時,在距南京200餘公裡的淮安。一隊飛馳的人馬,突然被湧出來的大內衛兵擋住去路,「皇上有旨,燕王不得進京,不得片刻停留,速回封地,違者斬之!」一聲長嘆,燕王朱棣撥轉馬頭,悻悻而返。
  • 朱允炆即位後,朱棣才起兵,為什麼不學李世民直接逼朱元璋退位?
    對比李淵,朱元璋的稱帝之路就顯得十分曲折,從一介草民一步步爬到帝王之巔。朱元璋的路上有無數強大的敵人,張士誠、陳友諒、元朝政府,然而朱元璋卻用事實證明,他才是當世最傑出的統帥。 李世民是李淵次子,朱棣是朱元璋四子,相同之處是他們都是通過篡位登基。
  • 朱允炆到底有多弱智?優柔寡斷,送免死金牌,難怪被朱棣奪了皇位
    ——朱允炆的四叔,最後篡位成功的永樂大帝,他成長的環境是什麼樣的?因為他是在10歲的時候就被封「燕王」,「燕」就是封地——是北京這個地方以及周邊河北這一塊兒。當然那個時候不叫北京而叫北平,因為明朝初期的京城是南京,也就是應天府。在他20歲的時候,朱棣就到北平來就藩了,來當燕王。
  • ...願背負弒殺叔父之名,燕王朱棣方能夠奪得明朝大統,朱允炆下落不明
    而朱元璋火燒慶功樓(這一歷史事件是否存在成疑,或是清朝為了詆毀明朝妖魔化開國太祖朱元璋而偽造的故事),就是為了清除功臣、武將擁兵自重,威脅到皇權的統治。但是朱元璋無論如何處心謀劃,奈何天子終歸不是神仙,他算不得朱標身上這股子仁義勁會遺傳給其子的孫子朱允炆,也正是朱允炆的婦人之仁,使得燕王系奪得了明朝大統。
  • 朱允炆到底結局如何?朱棣的尋找最終有沒有結果?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死時,他已21歲了,繼位後改「洪武」為「建文」,史稱「建文帝」。
  •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時,如果祖母馬皇后還活著,燕王朱棣還會造反嗎?
    有人提過一個設想,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時候,馬皇后還在世,那麼燕王朱棣還敢發起「靖難之役」,奪侄子的權嗎? 先看一下馬皇后是個怎樣的皇后?馬皇后,是郭子興好友馬公的女兒,在馬公戰死沙場後,把女兒託付給郭子興照顧。馬姑娘每天在郭子興的後勤部門工作,幫助義父,管理部隊的後勤。
  • 朱元璋死前連問三遍「燕王來否?」,無一人敢答,原因令人唏噓
    但若是兒子和孫子都很有才幹,對於儲位的選擇就更加令老皇帝「選擇困難症」了,不只如此,怕是死前見兒子一面都很是困難,據悉,明太祖朱元璋死之前曾連問三遍「燕王來否」,大臣們竟無一人敢回答,原因說起來,很是讓人唏噓。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建文帝年紀雖小,但做事老辣,直接跳過過渡期,大幅度裁減藩王羽翼,惹出兩個過激人物,一個是縱火自焚的湘王朱柏,一個是起兵反叛的燕王朱棣。按照建文帝的說法,他和四叔朱棣的關係最親,遲遲沒有裁撤燕軍,卻唯獨燕王起兵造反,他感到震驚和憤怒:「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
  • 朱允炆非嫡長孫,朱元璋真的立錯了!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靖難之役」,被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奪了皇位,自己卻落得一個下落不明的結局,時至至今依然是個未解之謎。說起「靖難之役」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操之過急,燕王朱棣被逼無奈之下舉兵造反。而朱元璋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建文帝朱允炆自身的諸多低級錯誤,造成了歷史上難得一見被篡位成功的案例。
  • 朱元璋英明一生,皇子一事處心積慮,實則卻是加速「悲劇」發生
    但是,已經機關算盡的朱元璋還是沒有料到,就在自己才去世四年後,就發生了自己兒子篡孫子皇位的事情。而關於後面的事情,雖然朱元璋早有預料,但是還未算到竟能有如此一步。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其中老四也就是燕王朱棣是眾人中能力最強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