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前連問三遍「燕王來否?」,無一人敢答,原因令人唏噓

2021-01-18 笑言鴻儒

我國歷史上,不乏因為爭權奪位而引起父子反目,兄弟殘殺的故事。對於每一位當權者來說,兒子不聰明了難以託付重任,兒子太聰明了又難於選擇,比如那位兒子個頂個聰明的康熙帝。但若是兒子和孫子都很有才幹,對於儲位的選擇就更加令老皇帝「選擇困難症」了,不只如此,怕是死前見兒子一面都很是困難,據悉,明太祖朱元璋死之前曾連問三遍「燕王來否」,大臣們竟無一人敢回答,原因說起來,很是讓人唏噓。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歷史上逆襲最為成功的「屌絲男士」,他長得不好看,也沒什麼文化,家裡往上倒八輩都是一窮二白的農村人,但是他卻憑著天生的政治雄略,從一個普普通通的「放牛娃」一路摸爬滾打登上了皇位,他結束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創建了明朝,收復失地,最終統一了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不僅鼓勵農耕,興修水利,減免稅負,推行了一系列利民的舉措,他還打破了歷朝歷代的丞相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最終實現了「洪武之治」的一片繁榮景象。可是,就是這麼有才幹無所不能的皇帝,在諸位選擇的問題上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最喜愛的兒子是太子朱標。朱標這個人在朱元璋眾多兒子中,確實算得上一表人才,聰明仁孝,只可惜他英年早逝,最終無緣皇位。許是朱元璋對朱標太過疼愛,朱標死後,朱元璋立馬就把太子之位給了朱標的兒子他的孫子朱允炆。朱允炆其實也算得上有帝王之才,但是朱元璋的這一安排還是導致了他其他兒子的不滿。

其中最不滿意的應該就是燕王朱棣了。朱棣這個人也很有才幹,他自幼習武,文才武略並不輸朱元璋,但是因為之前有太子朱標在前,他對皇位並沒有太多奢望。可是朱標死後,滿以為唾手可得的皇位竟然輕而易舉的被自己的父親送給了一個黃口小兒,這著實令朱棣非常不滿,他的不滿,也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視。

朱元璋是個很聰明的皇帝,也是一位好父親,好爺爺,他為了能讓自己的孫子順利登上皇位,排除了一切隱患,不惜把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封在外,甚至在自己的遺詔中,也曾命令自己死後,各地藩王皇子只能在自己的封地祭拜,不得來京。

儘管如此,朱元璋還是放心不下朱棣,他也很清楚,對於朱允炆而言,最大的威脅就是自己的四兒子。於是,朱元璋病危之時,又下令緊急召燕王進京,至於為什麼單獨召見燕王,《明太宗實錄》裡並沒有詳述,我們可以猜測朱元璋是想要在言語上敲打一番燕王,當然也可以猜想朱元璋是否會為了朱允炆的皇位而除掉朱棣這一最強大的隱患。

朱棣應該也有此猜想,所以遲遲未能到達京城。病若遊絲的朱元璋在清醒之際仍會詢問身邊的大臣:「燕王來否?」只是對於這樣的問題,所有人都不敢應對,「凡三問,無敢對者」,朱元璋最終在遺憾中合上了雙眼。

後來的故事,就是朱允炆和朱棣的戰火相見,朱棣最終還是登上了他渴盼已久的皇位。聰明一世的朱元璋也未能阻擋子孫對於皇位的爭奪,這應該是他唯一的憾事吧。

本文所有資料來自《明太宗實錄》《明史》等書,小編保證內容的真實性,不涉及、影射任何政治。

嗨,您好,我是笑言鴻儒,一個喜歡在史書中發現故事,拾取情感的人,如果你也喜歡,請多多關注

相關焦點

  • 朱元璋臨終連喊三遍朱棣來否 為什麼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進城?
    朱元璋建國之後,吸取前朝的教訓,嚴格制定了皇位的繼承法,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他的皇位,因此他的太子朱標,是國家的合法繼承人,可他沒有想到,朱標會死在自己的前面,無奈之下,他只能是讓朱允炆來做太子。其實他當時還有著不少能力出色的兒子,像燕王這些人都是非常有能力,可這些人的身份不合適,朱元璋不希望引發藩王的內亂,於是就沒有選擇讓其他的兒子來繼位。
  • 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朱棣的真相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發愁——這麼大的江山,我死之後,交給誰來坐?  長子朱標  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朱標傳說為馬皇后親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給馬皇后吃了顆「定心丸」,冊立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也算是對得起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
  • 臨終前朱元璋召見朱棣,是要廢掉朱允炆,改立朱棣嗎?
    自知時日不多的朱元璋,掙扎著身體,吃力地面對左右人等連問三聲:「燕王來沒來?燕王來沒來?燕王來沒來?」此時,在距南京200餘公裡的淮安。一隊飛馳的人馬,突然被湧出來的大內衛兵擋住去路,「皇上有旨,燕王不得進京,不得片刻停留,速回封地,違者斬之!」一聲長嘆,燕王朱棣撥轉馬頭,悻悻而返。
  • 朱元璋臨死前說了四個字,誰料所有人都理解錯了,朱棣才躲過一劫
    在悲痛之餘,朱元璋決定將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並希望,由朱允炆來代替他的父親繼承皇位。 當了這麼多年的皇帝了,朱元璋怎麼可能看不出來兒子們的心思呢!為防止兒子們與孫兒爭奪皇位,他在病重時,寫下了一道令人不解的聖旨。
  • 朱元璋臨終連喊三遍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進城?
    如果說起明朝的皇帝,那麼就不得不提一下朱元璋這一位開國皇帝的整體實力是非常強的,在他的帶領之下明朝也開始進入到了正軌之中,而在朱元璋臨死之前曾經多次問過朱棣有沒有來到現場,但是當時卻沒有人敢回答,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大明朝令人遺憾的皇子,倘若他不死,朱元璋未必會殺功臣!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在後期大肆殺戮功臣的事,不過這些都是事出有因,而且如果朱標不死,未必會發生屠戮功臣的事。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是朱元璋和愛妻馬皇后的孩子,他非常喜歡朱標,早早的就把他當成皇位繼承人培養,並且朱標的地位一直堅如磐石。
  •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朱元璋一開始有沒有預料到這個結局
    應該說朱元璋一開始料到自己死後會有人不服朱允炆,但是那個人是誰朱元璋拿不準,可能是燕王朱棣,也可能是寧王朱權,還有可能是晉王朱棡。 而且朱允炆到底能不能坐穩江山,就看他的手段了。即便有人造反,那也是老朱家的人,他們不虧。
  • 朱元璋有二十多個兒子,為什麼沒人跟朱標爭太子,連朱棣都不敢?
    作為萬人之上的皇帝,後宮佳麗三千,除了忙於前朝政事,後宮生兒育女的步伐也從來沒有停下。 除了少數皇帝恰巧完美避開天時、地利、人和裡任意一種,一生子嗣艱難之外,其餘的皇帝都有無數兒女常繞膝下。比如明朝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
  • 徐達是怎麼死的?真的是被朱元璋賜死的嗎?
    真實歷史中的徐達又是怎麼死的呢?真的是被「刻忌之心甚重」的朱元璋逼死的嗎?如此而言,倘若徐達真的是被朱元璋逼死的話,那麼在他去世之後,他又何必興師動眾的給予徐達「開國功臣第一人」的無上殊榮,更不必贈送「三世皆王爵」的恩賞。畢竟,封賞越厚、恩寵越盛,一旦事情敗露,那臉自然也就被打的越痛。這種連三歲小兒都能想通的問題,堂堂洪武帝又豈會輕易觸犯?
  •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時,如果祖母馬皇后還活著,燕王朱棣還會造反嗎?
    有人提過一個設想,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時候,馬皇后還在世,那麼燕王朱棣還敢發起「靖難之役」,奪侄子的權嗎? 先看一下馬皇后是個怎樣的皇后?馬皇后,是郭子興好友馬公的女兒,在馬公戰死沙場後,把女兒託付給郭子興照顧。馬姑娘每天在郭子興的後勤部門工作,幫助義父,管理部隊的後勤。
  • 燕王朱棣是如何篡位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朱棣篡位在史書中又稱靖難之役,朱元璋生前分封諸子,朱棣受封燕王坐鎮北平。在建文帝即位後,擔心諸王勢力坐大著手開始削藩,朱棣在諸王中年紀最大,實力最強。因此一直是建文帝重點削藩對象,建文帝和朱棣雙方幾番試探之後,朱棣於1399年起兵反叛,拉開靖難之役的序幕。
  • 古代大名鼎鼎的預言書《燒餅歌》 竟無一不應驗,劉伯溫真乃神人也
    《推背圖》,《乾坤萬年歌》,《馬前課》,《梅花詩》,《藏頭詩》,《燒餅歌》, 《黃櫱禪師詩》。是古代口口相傳的七大預言奇書, 此類書籍在古代被稱為「讖緯之說」,歷來為各朝代所嚴禁,然而民間卻一直廣為流傳, 可謂禁不勝禁。
  • 鐵鉉的女兒卓敬的死
    聰明如楊士奇、解縉等得到重用,前朝勳貴有的沉默苟且,待遇得以保留,靖難之役中的張玉、朱能、郭真等人才得以褒揚,道衍和尚更是備受矚目禮遇有加,他自己雖然還算低調謙抑。而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練子寧、盛庸、景清等人壯烈而死。當然,被朱棣父子處理誅殺之人,不知凡幾,而史載有名有姓的就有26人。且說鐵鉉與卓敬。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建文帝年紀雖小,但做事老辣,直接跳過過渡期,大幅度裁減藩王羽翼,惹出兩個過激人物,一個是縱火自焚的湘王朱柏,一個是起兵反叛的燕王朱棣。按照建文帝的說法,他和四叔朱棣的關係最親,遲遲沒有裁撤燕軍,卻唯獨燕王起兵造反,他感到震驚和憤怒:「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
  • 明明朱元璋有26子,為何無人敢與朱標爭太子,連朱棣都不敢嗎?
    然而在明朝有一種奇怪現象,朱元璋有26個兒子,卻立了軟弱的朱標為太子。那麼多兒子還包含英雄善戰的朱棣,卻沒有人敢爭,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呢?一、「立太子時間」不同明朝算是一個特殊朝代,雖然知名度趕不上唐宋,不過影響特別大。在國家對外政策上,堅持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
  • 狡兔死走狗烹——過河拆橋的牛人非劉邦和朱元璋莫屬
    自古君王難陪侍,尤其是開國君主,你要是遇到趙匡胤還算好,給你一杯酒讓你交出兵權,命留著,利益也享受了,要是遇上劉邦和朱元璋,那就呵呵了,(小佛說史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首先來說說劉邦,稱帝一統天下之後,就開始不停地搞定異姓王: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
  • 朱標為啥被稱為權利最大的太子,朱元璋為啥敢放權給他?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戎馬一生打下了大明江山。晚年的朱元璋被認為是一位殘暴的皇帝,殺害了許多老臣。他一生犯的最大一個錯誤就是他沒有處理好繼承人的選擇問題,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動亂。在朱元璋心裡,太子只有一人,就是朱標。朱標為啥被稱為權利最大的太子,朱元璋為啥敢放權給他?
  • 一人為三帝之師,才能媲美劉伯溫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選高僧輔佐諸位諸侯王,一位黑衣和尚面色如水,一直到燕王朱棣走過他的身邊,他靜悄悄的說了一句:「王爺,我可以送您一頂白帽子。」燕王朱棣一聽,嚇出了一身冷汗,他本身已經封王,王字上加一頂白帽子是什麼?是皇啊!
  • 朱元璋殺功臣的時候,如果有人造反,會成功嗎?
    七月拜右丞相……」——摘自《明史》胡惟庸就是靠投機取巧,溜須拍馬,研究並熟知朱元璋的「想法」,「忍辱負重」,一步一步登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位。老實說,胡惟庸的確是個治國理政的人才,是有「幾把刷子」的。「你一個和尚」都能坐上九五至尊的皇位」?「我為什麼不能」?
  • 燕王朱棣的清君側
    朱元璋(第一個皇帝)的兒子,朱允炆(第二個皇帝)的叔叔,朱棣就是第三個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王朱棣的爸爸朱元璋去世了,到了這一年的6月,新皇帝登基了,這個人就是朱允炆,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大太子朱標的兒子,始稱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時候也挺麻煩的,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