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雕鳥盡,良弓藏」這是韓信慘死未央宮時所留下的感嘆,自古以來,每逢王朝鼎革之際、國家更替之時,開國君臣之間的關係勢必會成為最大的焦點。是君臣相守,共享榮華?還是過河拆橋,屠殺誅夷?無論是哪一個都是擺在君臣眼前所避繞不開的難題。畢竟,在家國天下、九鼎重器這種利益攸關的問題面前,即便是血脈至親都很難令人信服,更何況是智勇兼備、實力超拔的異姓功臣呢?
而只要提到誅夷功臣的問題,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又勢必會首當其衝的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而由於特殊的歷史環境和異樣的政治氛圍,明太祖朱元璋更是被黑化的一塌糊塗,從意圖謀逆的胡惟庸案到怙惡不悛的藍玉黨案,因其牽連人數眾多、涉及範圍甚廣、政治影響惡劣等緣故,數百年來,一直壓得朱元璋抬不起頭來,甚至就連病歿善終的大將軍徐達,也被有心之人因緣附會,網羅演繹,而成為朱元璋誅戮功臣的又一大罪狀。
那麼,相對於在坊間被演繹的惟妙惟肖的「太祖逼死徐達」的劇本。真實歷史中的徐達又是怎麼死的呢?真的是被「刻忌之心甚重」的朱元璋逼死的嗎?
一:中山王徐達——洪武帝朱元璋的韓信
徐達,字天德,濠州人(今安徽鳳陽),家中世代務農,唯徐達「少有大志,剛毅武勇,饒有謀略」。身逢亂世的徐達一如很多熱血壯志的青年一樣,完全不願意追隨父祖輩的步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地裡刨食,更何況當時天下又是天災頻仍,人禍不斷。哪裡還能夠讓人「安心生產,置辦家業」?所以,在朱元璋奉命「往返故地,招募將旅」之時,當時年僅22歲的徐達即欣然前往,甘心投效。據史料記載,相見之初的兩人即一見傾心,結為莫逆,情深之至,為當世所罕見。
這之後,徐達更是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參與並親自指揮了鄱陽湖水戰和剿滅張士誠等,與朱元璋集團生死攸關的關鍵戰役。公元1368年,在完全肅清南方割據勢力之後,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大明。
同年,朱元璋又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高舉「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旗幟,親率大軍25萬進行北伐戰爭。不久就收復了元大都(今北京)。是役,徐達不僅徹底完結了長達百年的蒙元統治,把中華兒女從備受異族欺凌、蹂躪的艱難困苦之中解救出來;而且還收復了丟失近500年的幽雲十六州,達成了數百年來令無數英雄豪傑魂牽夢繞卻始終只能徒負奈何的夢想。不僅如此,他還從根本上宣示了國家的主權、維護了領土完整,使飽受異族壓迫的漢民族再次堂堂正正的屹立於東方大地之上。
洪武十八年,勳績蓋世的徐達因疽發於背而薨,朱元璋感慨泣下,為之輟朝,並追封其為中山王,諡武寧,賜葬鐘山,親撰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次第一。生榮死哀,莫過於此。
帝為輟朝,臨喪悲慟不已。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徐達為人謙遜,低調恭謹,戰功愈甚而恭敬異常,待人接物則禮製備全,雖為武將卻好學不倦,頗有文人儒雅之風,又深得「月盈水滿」之精髓,每逢戰勝克取,亦必歸功於朱元璋之高瞻遠矚,回軍之後更是主動上繳兵符印信,以示不戀權勢。唯此,終其一生皆為朱元璋所親厚信賴,不曾有纖毫之嫌疑。可謂明初開國功臣中僅有的既能得以善終,又能備極榮哀,子孫封侯的人。
二:三世封王——與國共休戚的徐達後人
中國人做事向來極為理智,甚至因此而顯得冷血殘酷。這一點曾被李澤厚先生定義為「極端的實踐理性主義哲學」,作為由赤貧崛起而問鼎天下、富有四海的帝王,朱元璋的心智、權謀,即便不能說是千古無二,那也應該是獨步古今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就給予朱元璋以「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的至高評價。
如此而言,倘若徐達真的是被朱元璋逼死的話,那麼在他去世之後,他又何必興師動眾的給予徐達「開國功臣第一人」的無上殊榮,更不必贈送「三世皆王爵」的恩賞。畢竟,封賞越厚、恩寵越盛,一旦事情敗露,那臉自然也就被打的越痛。這種連三歲小兒都能想通的問題,堂堂洪武帝又豈會輕易觸犯?
再說,朱元璋本就不是什麼心慈手軟、顧念舊情的良善之輩。對他而言,為了江山社稷的磐石之固,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被犧牲的,而這也就是他能夠義無反顧的斬殺鞍馬勞頓、居功至偉的李善長和血戰沙場、屢建奇功的藍玉的原因所在。更何況,朱元璋本人從不認為自己對功臣的殺戮是一種背信棄義,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表現,因為他的自我期許是建立一個「烏託邦」式的極樂王朝。故此,倘若朱元璋真的有心要收拾徐達的話,本著「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這一最基本而淺顯的道理,一併遭殃的就應該還有徐達的家人,但事實卻是,徐達的子孫後代都異常的顯榮富貴,基本做到了「與國同休戚」的地步。
1、徐達的四個兒子
長子徐輝祖在徐達死後繼承爵位,因「靖康之難」中堅決擁護建文帝,所以被明成祖朱棣削去爵祿,責令閉門思過,永樂五年,徐輝祖去世,朱棣以「中山王不可無後」為由,封其長子徐欽為魏國公,後嗣雖有違法奪爵之事,但不久之後有被續封,其子孫綿延,直至明朝滅亡。
次子徐膺緒,曾任尚寶司卿,後又升任中軍都督僉事,世襲都指揮使。
三子徐添福早殤
四子徐增壽,受父親蔭庇而官至左都督,建文帝懷疑燕王造反,徐增壽暗中應援,事發,被建文帝手刃。成祖朱棣即位後,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之後又進封定國公,其子徐景昌繼承爵位,子孫綿延,一直到明朝亡國。
2、徐達的三個女兒
基於古代社會重男輕女的現狀,我們只知道徐達的長女嫁給了燕王朱棣, 次女嫁給了代王朱貴;三女嫁給了安王朱楹,後來,燕王起兵靖難,成功奪權篡位之後,徐妃也就成了皇后。至於民間所傳,徐達還有一個女兒為朱棣所逼做了尼姑,那不過都是小說家筆調,搜奇獵怪,鼓動人心罷了。
再說,這世間豈有謀殺其父,而重用其子的道理?以朱元璋殘忍嗜殺,鐵血剛強的性格,一旦有心要搞死徐達,他必然不會悄沒聲息。他絕對會大張旗鼓,廣而告之,然後東西牽引,搞得聲勢浩蕩,將一桿勳臣貴戚全數牢籠其中,然後鍛鍊成黨獄一網打盡。畢竟,斬草樹根,才是朱元璋這類狠人所信奉的人生準則。就像洪武四大案那樣,凡是涉案人員,哪個不是身死族滅?
三:簡要梳理「朱元璋逼殺徐達」事件的發展脈絡
關於「朱元璋逼死徐達」的記錄最早出現於明代才子徐禎卿所撰的《翦勝野聞》:
徐魏國公達病疽,疾甚,帝數往視之,大集醫徒治療。且久,病少差,帝忽賜膳,魏公對使者流涕而食之,密令醫工逃逸。未幾,告薨。亟報帝,帝蓬跣擔紙錢道哭至第,命收斬醫徒。夫人大哭出拜帝,帝慰之曰:「嫂勿為後慮,有朕存焉。」因為賙其後事而還。
就其記載而言,首先,徐禎卿只是含糊其辭的說在徐達病情稍有好轉之後,給徐達賜了膳食。至於膳食是何物,並無明確記載;其次,文中所言,徐達對使者流涕而食之,隨後又密令醫工速速逃去。究其原因何在?同樣沒能細細闡述。換言之,徐達的「對使者流涕而食之」的舉動,我是否也可以理解為對朱元璋不忘舊情、時刻掛念自己的激動和皇恩的感戴?至於「密令醫工逃逸」則因為他自知病勢沉重難以再起,出於對朱元璋雄猜的秉性的了解,害怕因為自己而禍延醫工才囑託他們趕緊離去呢?
就此而言,徐禎卿的筆記並不能明確說明徐達是被朱元璋逼殺的。更何況,就古代的醫療條件而言,「疽」這種病根本就是回天乏力的絕症,諸如範增、宗澤等無一不是死於此病。徐達既患此絕症,即便朱元璋當真「恨之欲死」,想必也沒有親自動手的必要。畢竟,一旦動手,不就是授人以柄嗎?所以,我們基本可以斷定,徐禎卿所載的故事應當也是不知從哪裡「道聽途說」來的。一如《四庫全書》對他的評價「書中所紀,亦往往不經(荒誕、荒唐、謠言,不可確信的意思)」
但就這樣一則簡短的幾乎沒有任何情節的文字,到了嘉靖年間的王文祿筆下就成了「徐達病疽,帝賜以蒸鵝,疽最忌鵝,達流涕食之,遂卒。」的記載。而據王文祿自己所言,他這條「信史」也不過是來自於「外祖父授之於其母,其母又授之於他」的口耳相傳,而更巧的是,對於明初很多事情他都因為「年歲既久而有所遺忘」,偏偏就是朱元璋逼殺徐達之事令他記憶深刻。而根據治史「疑信從無」的原則,這種經「口傳」而得來的「史料」,向來是不能堂而皇之的作為「信史」來處理使用的。在之後,隨著時間流轉,到了清代趙翼所撰寫的《廿二史札記》中,朱元璋逼殺徐達之事赫然就成了確信無疑的「信史」。雖說他在文後加了「此乃無稽之談」的評斷,但不知道何故竟然越傳越廣,成了人盡皆知的「事實」。
四:撥開風塵看本質——探索謠言背後的險惡用心
不知諸位對於目前市面上所流行的兩幅截然不同的洪武帝朱元璋的畫像是一種怎樣的心態。就我個人而言,兩個版本的太祖像恰恰彰顯著兩種不同政治路線和治國理念。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的是,這張「鞋拔子」臉異常突出的太祖像盛行於滿清時期,而「五官端正」的太祖像則一直被收藏在深宮大內之中,時至而今,若不是國家開明的言路使我們有機會看到真正的太祖像,想必我們會一直將「鞋拔子」像作為太祖真容,子子孫孫的被蒙在鼓裡。
再說,無論是被傳得沸沸揚揚的「朱元璋逼殺徐達」的謠言還是真真假假、煞有介事的「火燒功臣樓」事件。都是在滿清入主中原之後才開始大規模的傳揚開來的。若說這中間沒有滿清王朝什麼事的話,想必任誰都是不信的吧。更何況,通過詆毀前朝、抹黑前朝,以證明自己才是「天之所命」的把戲向來是歷朝歷代所樂此不疲的。再看看,滿清官修《明史》,整整耗費了百年時間,要說是為了美化明朝才如此煞費苦心的話,我是無論如何都不信的。所以,結合諸般現象,再加上民間筆記和慘痛歷史(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歷史現實相互印證。滿清王朝的「司馬昭之心」自然也就昭然若揭來。
固然,一向強調「亂世用重典」的朱元璋確實殺了不少功臣,但倘若我們將明初功臣做個統計的話,我們又會發現,除了部分因病去世的或戰死沙場的,絕大多數的功臣都是永葆榮華、壽終正寢的。被誅殺肅清的只有極少數人,可這極少數的被殺者真的冤枉嗎?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數千年來都被奉為圭臬的政治遊戲。憑什麼到了朱元璋這裡就行不通來呢?
關於明朝,限於傳統史觀的限制,人們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些自己的看法和感想,但不論如何,其整體上主要還是以指責和批判為主。可一旦要深究其之所以批判指責的原因,很多人又往往緘默不能言,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往往是歷史流傳的最佳方式,在加上深埋在人性深處的對於「隱私」的癖好,所以,明王朝的斑斑劣跡也在民間廣為流傳、經久不衰。
但這終究不是研究歷史「以鑑來今」的上佳途徑,唯有以理智的思想、崇實的精神去撥開歷史風塵,我們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去還原歷史本質,還古人一個清白、給自己一個真相,進而探尋隱藏在謠言背後的險惡用心,以此自省、自警。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人情每多同情弱者而畏忌強者」的普世價值觀中,始終擁有自己的觀點和眼光,進而有效的避免被別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心懷悲憫卻又是非不分的去肆意排撻、污衊、詬戾、詆毀」他人。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編輯處理,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