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野史說徐達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如徐禎卿編寫的《翦勝野聞》一書,稱徐達是被朱元璋毒死的。再比如王文龍編寫的《龍興慈記》一書,稱徐達因背上瘡,朱元璋逼他吃蒸鵝,致使病亡。
野史之說,當不得真。就說一個事實,如果徐達真的是被朱元璋毒殺的,朱元璋會給他那無上的死後哀榮嗎?「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列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開國「六王」之首」這樣的死後哀榮,可不是一個被朱元璋賜死的臣子能得到的啊!如若徐達真的被賜死,朱元璋會這樣待他嗎?顯然不會。
從朱元璋賜予徐達的死後哀榮,就可知徐達非被毒殺!
徐達死後,留下四子四女。
長子徐輝祖。以現在的話來說,徐輝祖就是妥妥的一枚高富帥,史書說他「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氣」,是英武非凡,才華橫溢。身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且是朱元璋最信賴的徐達的長子,他這一生註定是前途無量的,憑藉著徐達的蔭庇,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沒多少戰功的徐輝祖就官居中軍都督府大都督,統領在京留守中衛、神策衛、廣洋衛、應天衛、和陽衛、牧馬千戶所等五衛一所,成為明朝最高軍事長官之一。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因朱允炆很小的時候,徐輝祖就經常陪侍在他左右,陪他讀書,陪他練武,所以建文帝對徐輝祖那是比朱元璋還恩寵。朱允炆一即位,就加封徐輝祖為太子太傅,對他是恩待有加。
對於兩代帝王的寵信,徐輝祖是銘記在心的,他之後的所作所為也的確是未辜負朱元璋、朱允炆對他的恩寵。我們都知道朱允炆一登基,就開始著手削藩,削藩的過程中,徐輝祖的姐夫,實力最為強悍的燕王(燕王王妃徐氏是徐輝祖的姐姐)無疑就是首要目標。而在當時因朱允炆削藩政策的失誤,致使燕王反,靖難之役爆發。
按理說,自己的姐姐是朱棣的正妻,朱棣若造反成功,自己的姐姐就是皇后,那自己可就是皇親國戚,徐輝祖沒有理由不支持朱棣。但是,事實上,在當時滿懷忠義之心的徐輝祖,他自始至終都是盡心盡力的輔佐朱允炆削藩,並幫他鎮壓朱棣之亂。
彼時,朱元璋忌日,朱棣派三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祭拜。這時,徐輝祖與朱允炆說道:「我的三個外甥中,朱高煦最為勇猛剽悍且無賴。他是絕對不會忠於陛下的,日後一定會成為朝廷大患」,就建議朱允炆將朱高煦留在京城,不要讓他回去。可是囚禁朱高煦一事最終是被暗通朱棣的徐達四子徐增壽和駙馬王寧破壞,在他們的刻意包庇下,心軟的朱允炆還是將朱棣三子放回北平。而事實上靖難之役時,朱高煦卻是成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若不是他幾次三番的救朱棣於危難之際,恐怕朱允炆早就平定了朱棣之亂。
靖難之役爆發後,徐輝祖也曾經多次帶兵擊敗燕軍。建文三年(1401年),李景隆大軍大敗於白溝河,徐輝祖率三萬建文軍掩護大軍撤退,全師而還。建文四年(1402年),徐輝祖帶兵北上,與燕軍大戰於宿州齊眉山,徐輝祖大勝,斬殺燕軍驍將、蔚州衛千戶李斌等。
「建文純臣」,這用來形容徐輝祖是最合適不過的啦!徐輝祖對建文是忠心耿耿,從未有一絲反心,盡心盡力的幫助建文對付朱棣。但是,一人之力實在是無力回天,朝中一半文武是昏庸之輩,另一半更是心向朱棣,如此焉能不敗,靖難之役最終是以朱棣的全勝而告終。
朱棣篡位後,徐輝祖被下獄審問,本來借著姐姐的關係,他只要服下軟,說句擁戴朱棣的話,就不會有任何的問題,但是自朱棣即位後,徐輝祖始終是一言不發,沒有任何要擁戴朱棣的意思。徐輝祖此舉惹得朱棣是大怒,想要誅殺他,但是因其是徐達之後,且還是國舅,朱棣最終還是沒下殺手,饒過他一命。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朱棣雖饒過他一命,可卻不會放過他,不久朱棣就下令革去他的俸祿和爵位,禁錮於徐氏私宅中。永樂五年(1407年),徐輝祖病逝(有說是被朱棣勒令自裁) 。一個多月後,朱棣以「中山王不可無後」為由,命徐輝祖長子徐欽繼魏國公爵。
次子徐膺緒。徐膺緒在史書中的記載很少,相比於大哥徐輝祖、四弟徐增壽,他在歷史上的存在感真的很低,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政績能被史書所記載,料想他應該是沒啥能力的,屬於平庸之輩,不然以他的家世和背景,不可能在歷史中如此寂寂無名。
從寥寥數筆的記載來看,憑藉父蔭,洪武二十三年,徐膺緒任尚寶司卿,掌寶璽、符牌、印章。二年後,升明威將軍、大同中護衛世襲指揮僉事。之後朱棣即位後,因徐膺緒並未像大哥徐輝祖那樣誓死不降,而是選擇臣服,所以不久就升驃騎將軍、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掌中軍都督府府事。此後,史書對徐膺緒之事再無記載,直至永樂十四年(1416年)病逝。
三子徐添福。早夭。
四子徐增壽。徐增壽算是徐達四子中最有出息的啦!他為徐家帶來了第二個公爵爵位,讓徐家成為明代少有的一門兩公爵的顯赫家族。當然,徐增壽的公爵爵位來得並不太光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這是靠賣主才得了的榮華,讓人有所不齒。
與他大哥徐輝祖不同,徐增壽並不忠誠於建文,雖然建文待他也很不薄,讓他擔任右軍都督府左都督一職,成為最高軍事長官之一。當時,至建文開始削藩之時,徐增壽就一直裡通外敵,暗中向朱棣傳遞建文朝的軍中部署。正因徐增壽的背叛,建文軍在戰場上的部署總是被朱棣提前得知,因此是屢戰屢敗。朱棣渡過長江後,徐增壽這般讓人可恥的背叛行為,最終是被建文知曉。
而後,大怒的建文,怒其徐增壽的背叛,親手持劍,將徐增壽當場誅殺。徐增壽最終還是沒能等到他那個暗中效忠的朱棣的到來。當然朱棣還是念及他的功績的,先是追封他為武陽侯,而後在永樂二年進封他為定國公。
長女徐皇后。徐皇后出生時,就被內定為朱棣的王妃,未被冊封為王妃時,就入宮侍奉在朱棣的身旁,且因其貞潔嫻靜,知書達禮,所以也是深得馬皇后的喜愛。洪武九年(1377年)被正式冊封為燕王妃,洪武十三年,隨朱棣就藩北平,因她跟朱棣是從小一起長大,所以TA們之間的感情很是深厚,朱棣八名子女,除庶子朱高爔與庶女常寧公主外,餘下七人皆為徐皇后所出,在婚後九年,徐氏一直處於懷孕狀態,為朱棣誕下七名子女。
徐皇后雖為女子,但頗有乃父之風,是為將門虎女啊!彼時靖難之役時,李景隆率軍圍攻北平,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凡是部署防禦之事,大多聽命於徐皇后。李景隆猛攻時,城中兵力缺乏,徐皇后親自披甲登城,激勵士氣,在她的帶領下,北平才得以安然無恙。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朱棣登基為帝,十一月徐氏被正式冊封為皇后。為後五載,徐皇后是恪守婦道,與馬皇后同為一代賢后。對內,徐皇后摘錄《女憲》、《女誡》,寫成《內訓》二十篇,教導後宮妃子要做到為人妻者的本分,安心地相夫教子,不得幹涉朝政,不得驕縱母家。對外,徐皇后自覺抑制外戚勢力,從不為母家求權,且經常勸諫朱棣要關心百姓的疾苦,重視人才,為君者一定要謹言慎行,一切要以民為本。
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初四,一代賢后徐皇后去世,年僅四十六歲。徐皇后病危之際,朱棣前往探視,見徐皇后如此病態,他是泣不成聲,徐皇后也淚流滿面,囑咐他一定保重身體,別為自己太傷心。徐皇后去世後,朱棣情難自抑,慟哭垂涕,他痛惜道:「從此朕在宮中再也聽不到皇后的直言了」,朱棣悲痛之餘,決定不復立皇后,自此永樂朝長達十七年再無皇后。
次女徐氏。嫁代王朱桂為王妃,生朱遜煓。關於她,史書並無太多的記載,《明史》曾記載一件事,說徐氏「驕妒」,曾虐待朱桂的兩位妾室,惹得朱桂大怒,上奏英宗,希望能夠懲戒她。但是,明英宗因徐氏是徐達之後的緣故,並沒有將徐氏問罪。朱桂得知英宗的決定後,是大怒,但是因徐氏的身份,他並不能對她幹嘛,於是他只能遷怒於世子朱遜煓,並自此冷落徐氏。
三女徐妙錦。徐妙錦在正史無載,只見於明代陳璉所著《琴軒集》中的墓誌。據墓誌記載,徐妙錦的生母是徐達妾室賈氏,她天資聰穎,善詩畫,且心地仁厚慈悲,因此被當了皇帝的朱棣所看中,但是徐妙錦對朱棣並不喜歡,為避免被他糾纏,徐妙錦選擇出家為尼。
四女徐氏。生平無史記載,只知她應是安王朱楹王妃。
總的說,徐達四子四女,除長子徐輝祖、四子徐增壽因捲入建文與朱棣的內鬥之中落了個悲慘的結局,三子徐添福早夭外,其餘皆是善終。自古捲入皇位之爭的功臣都沒有啥好下場,徐輝祖、徐增壽亦也不例外,一個被囚禁至死,一個被當場誅殺。當然,徐增壽死後的結局還算好,因他支持的朱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所以他死後可謂是享盡哀榮,被追封為定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