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歷12世16帝,享國276年。
說起明朝16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和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故事就很有趣,這對叔侄廝殺也是有趣,可謂是明初風雲大事之一,結果是建文帝朱允炆敗得一塌糊塗,使叔叔燕王朱棣成為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更是由燕王成為明成祖。
幾百年後的今天,再回首明初這段風雲舊事,關於建文帝朱允炆之敗,很多人都感到惋惜,因為建文帝這個明太祖朱元璋的繼承人,可是有著仁君作風,若是沒有敗給叔叔朱棣,說不定可以創造另一個盛世呢。
而關於建文帝朱允炆之敗,很多人認為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建文帝朱允炆是以皇太孫身份繼位的,資歷太淺,壓不住下面,所以叔叔朱棣才敢造反。如果他的父親懿文太子朱標沒有英年早逝的話,哪怕只是當了一天皇帝,朱允炆再順理成章繼承皇位的話,朱棣是肯定不敢造反的,那麼這個說法對不對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朱標如果只當一天皇帝,那麼建文帝會更難
如果朱棣當皇帝,再傳位給朱允炆,那麼肯定會使朱允炆的皇位坐的穩,肯定要比朱允炆以皇太孫身份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皇位要好。
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雖然這個利很清楚,但是弊端其實更大,以這個弊端來看,別說朱標當一天的皇帝,就是當一個月乃至一年的皇帝,都是對朱允炆來說弊大於利的。
為什麼這樣呢?
這個我們將時間翻到洪武二十六年,這年太子朱標剛剛英年早逝一年,藍玉就因為謀反罪名被殺,並且牽連甚廣,是為明初四大案之一。
看似這兩件事沒有什麼聯繫,其實聯繫很大,因為藍玉是太子妃常氏的舅父,可以說是朱標的嫡系,但因為朱元璋立的皇太孫朱允炆母親是呂氏,並非是常氏,加之朱允炆難以駕馭藍玉這種桀驁不馴之人,所以朱元璋乾脆將太子朱標的派系清洗了一遍,因此就有了藍玉之死。
如果太子朱標沒有英年早逝的話,那麼他的派系就不會被明太祖朱元璋清洗,這樣一來,朱標若是最多當一年皇帝,傳位給朱允炆的話,那麼別說削藩了,光是父親朱標派系的藍玉他都控制不了,到時候控制不住局面,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怕是直接就造反了。
所以說太子朱標如果真的活著當了一天皇帝,再傳位給朱允炆的話,那麼對朱允炆來說,其實是弊大於利的。
二、朱棣之所以造反,建文帝朱允炆霸道削藩是個關鍵原因
長期以來,關於朱棣造反有個爭議,有人認為朱棣造反是蓄謀已久,早有不軌之心。有人認為朱棣是被逼無奈之下才造反的。
但不管是不是蓄謀已久,朱棣造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建文帝朱允炆是將他逼反的,因為朱允炆在對朱棣下手之前,短短幾個月就連削五王,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因此他對朱棣下手的時候,朱棣肯定不甘心坐以待斃,自然是要放手一搏。
所以說不論朱標當不當這一天皇帝,只要朱允炆繼位,他還是肯定還是要削藩的,因為朱標在位時間太短,肯定改變不了朱允炆早就有的削藩想法,也不會給朱允炆營造出不用削藩的大好局面,所以朱允炆依舊會霸道削藩,依舊會逼反朱棣,最後當然是依舊會慘敗。
最後我們回到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原因這個問題上面,其實不在於他是以皇太孫身份繼位,所以壓不住叔叔朱棣,最關鍵的原因是他打爛了一手好牌。
不論朱棣有沒有反心,其實建文帝朱允炆當時對於朱棣這個塞王是有著絕對的優勢的,不然也不會逼得朱棣要裝瘋賣傻來欺騙建文帝,還有拖延時間了。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不會用人,一直重用送人頭的極品隊友李景隆,而這個李景隆不只是一直打敗仗,更是可以說是燕王朱棣一方的運輸大隊長,給朱棣送各種物資,最後更是在南京,聯合谷王打開金川門,放朱棣入城,使建文帝徹底失敗。
雖然朱元璋時代大規模清洗功臣,頗使建文帝朱允炆有些無人可用的窘迫局面,但建文帝繼位以後,其實還是有著一定的選擇的,諸如明太祖朱元璋曾經的義子猛將平安、中山王徐達長子徐祖輝、老將耿炳文(只因前期失利就被心急的建文帝換掉)這些人都是可以長期重用的,重用其中任何一個,都比重用李景隆好。
只能說建文帝朱允炆水平太低,不會用人,非要用李景隆這個無能之人,自己又缺乏謀略,所以才使不具備任何優勢的燕王朱棣翻盤。
所以說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其實關鍵不在於他是以皇太孫身份繼位的原因,而是在於他個人能力不足,打爛了一手好牌,跟朱標當不當皇帝其實沒多大關係,除非朱標能在位時間很長,將削藩問題解決差不多了,才能避免建文帝朱允炆失敗的結局。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讚關注哈。